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两个维译文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买买提尼牙孜·托科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21-25,共5页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政治文献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语言风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
下载PDF
中学西传:译者主体性与文献翻译政治性的统一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魏魏 耿小超 《考试与评价》 2020年第6期64-68,共5页
政治文献翻译遵循政治性原则。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直译还是意译,省略或增补,一切翻译方法和手段均服务于翻译的目的。在政治文献翻译中,要确保译文和原文的价值观的“同一”,客观、忠实地传递中国政治文化,译者的主体性与文献的政治性... 政治文献翻译遵循政治性原则。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直译还是意译,省略或增补,一切翻译方法和手段均服务于翻译的目的。在政治文献翻译中,要确保译文和原文的价值观的“同一”,客观、忠实地传递中国政治文化,译者的主体性与文献的政治性需要保持高度统一。同时,也要求译者尽可能地采取异化翻译,使中国政治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献 主体性 翻译策略 方法
下载PDF
主语差异与翻译——从十六大报告谈时文报告主语汉译英
3
作者 俞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从汉英主语差异来分析十六大报告原文和英译文主语的特点和差异,进而具体分析时文报告主语汉译英的转换问题,以期促进时文报告主语汉译美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 十六大报告 主语差异 时文报告主语汉译英
下载PDF
评价理论视角下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于丽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72,共6页
本文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为研究对象,基于汉、英对应政治文献语料库展开的一项研究。通过对比汉、英互译中译文与原文在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内选择的异同,揭示评价理论视角下政府文... 本文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为研究对象,基于汉、英对应政治文献语料库展开的一项研究。通过对比汉、英互译中译文与原文在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内选择的异同,揭示评价理论视角下政府文献翻译中不同译向译者的主体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在汉译英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借助可靠性、估值性、断言、数量、品质、过程和聚焦等范畴在原文与译文中选择的差异体现;在英译汉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借助对立、接纳、数量、体积、品质、过程和聚焦等资源在原文与译文中的不同选择实现。在评价理论视角下,在不同译向的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献 翻译 态度意义 介入意义 级差意义 译者主体性
原文传递
政治文献中典故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域融合” 被引量:6
5
作者 付佳楠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78,共5页
作者、译者和读者是翻译主体研究关注的对象,而主体间性研究则主要着眼于翻译主体间的对话、理解过程。翻译的主体间性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这两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对话”就是“视域融合”的过... 作者、译者和读者是翻译主体研究关注的对象,而主体间性研究则主要着眼于翻译主体间的对话、理解过程。翻译的主体间性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这两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对话”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因此本文以政治文献中的典故翻译为研究对象,将典故翻译过程分解为两次“视域融合”过程,深入剖析每次“视域融合”过程中译者如何准确理解并阐释主体间的“视域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融合 主体间性 政治文献 典故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