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C NMR、FT-IR、Raman和建模技术对烟煤和无烟煤分子结构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李元吉 代诚欣 +2 位作者 孟上九 张保勇 张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3-1072,共10页
【目的】探究高精度煤的结构演化及其机理的定量表征。【方法】通过显微组分鉴定、镜质体反射率、工业品质、元素分析和光谱分析,确定了烟煤(FS1)和无烟煤(ZY1)碳骨架结构、官能团的赋存状态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建立2个分... 【目的】探究高精度煤的结构演化及其机理的定量表征。【方法】通过显微组分鉴定、镜质体反射率、工业品质、元素分析和光谱分析,确定了烟煤(FS1)和无烟煤(ZY1)碳骨架结构、官能团的赋存状态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建立2个分子结构模型。【结果】结果表明,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烟煤到无烟煤过程中,亚甲基的损失速率比甲基的损失速率快,芳香性增强,芳香环的脂肪族链变短且支化度较高,含氧官能团逐渐减少,煤结晶程度增强,煤的化学结构趋于成熟稳定,且煤中的脂肪碳减少,芳香碳增加,甲基碳和亚甲基碳含量减少。经过多次尝试确定了芳香炭、脂肪族侧链和氧官能团之间的键合模式,获得最终的分子结构模型:C_(175)H_(162)O_(13)N_(2)(FS1)、C_(190)H_(159)O_(5)N_(3)(ZY1).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煤的真实结构,模拟的^(13)C NMR光谱与实验光谱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上述研究为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分子结构演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建立高可信度的分子结构表征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NMR FT-IR RAMAN 分子结构模型
下载PDF
C-9石油树脂化学结构的波谱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磊 武书彬 +3 位作者 向冰莲 查汪敏 郝守增 廉燕 《广州化工》 CAS 2007年第5期56-59,共4页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等测试手段对C-9石油树脂进行表征,以期获得有关石油树脂大分子链骨架、侧链、特征基团等结构信息。结果表明:C-9石油树脂大分子链是以苯乙烯、(邻,间,对)-甲基苯乙烯、双环戊...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等测试手段对C-9石油树脂进行表征,以期获得有关石油树脂大分子链骨架、侧链、特征基团等结构信息。结果表明:C-9石油树脂大分子链是以苯乙烯、(邻,间,对)-甲基苯乙烯、双环戊二烯、茚、甲基茚等结构单元为主体的弱极性物质,分子链上存在烯烃双键。这样的结构特征也使C-9石油树脂的主体碳链连结着丰富的苯系支链而具良好的粘结性能,另外石油树脂大分子链上的烯烃双键为活性基团的引入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9石油树脂 FT-IR Py/GC-MS
下载PDF
C_xH_(1-x)薄膜制备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卫东 罗江山 +1 位作者 张占文 黄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9-322,共4页
以反式2丁烯为工作气体,采用低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 Cx H1- x薄膜。研究了在不同的 H2 与反式2丁烯流量比下制备的 Cx H1- x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 T I R)及 X P S谱的特性。初步... 以反式2丁烯为工作气体,采用低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 Cx H1- x薄膜。研究了在不同的 H2 与反式2丁烯流量比下制备的 Cx H1- x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 T I R)及 X P S谱的特性。初步探讨了 Cx H1- x的生长机理。膜中sp3 杂化碳原子和sp2 杂化碳原子的数量以及两者的比例与沉积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等离子体 薄膜 非晶碳氢薄膜 制备
下载PDF
二[(R-R'-环己烯基)-甲基取代茂]二氯钛和锆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研究
4
作者 张剑波 许振华 陈寿山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9-262,共4页
The NMR and FT\|IR Spectra of ten (ηC 6H\-9CRR′ Cp)\-2MCl\-2 (M=Ti,Zr) were measured.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1H NMR and 13 C NMR spectra.All complexes are bonded by M\|Cp through center... The NMR and FT\|IR Spectra of ten (ηC 6H\-9CRR′ Cp)\-2MCl\-2 (M=Ti,Zr) were measured.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1H NMR and 13 C NMR spectra.All complexes are bonded by M\|Cp through center of Cp.The vibration modes were reasonably assigned,absorption of ν s M\|Cp (A\-1) (M=Ti and Zr) vibration all appear in 310?cm -1 or so,while ν as M\|Cp (B) appear around 410?cm -1 and 360?cm -1 for Ti and Zr respectively.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er metal atoms and the substituents upon the NMR and FT\|IR spectra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钛有机化合物 锆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磷酸酯化法制备可溶性酵母(1→3)-β-D-葡聚糖磷酸酯
5
作者 杜丽平 张学况 +1 位作者 杜雨轩 肖冬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2,59,共5页
研究了磷酸酯化法制备可溶性酵母(1→3)-β-D-葡聚糖磷酸酯的工艺,采用红外光谱和13C核磁共振光谱比较了酯化前后酵母(1→3)-β-D-葡聚糖的分子结构的变化,并通过E.coli诱导小鼠腹膜炎实验,考察酵母(1→3)-β-D-葡聚糖磷酸酯的的免疫活... 研究了磷酸酯化法制备可溶性酵母(1→3)-β-D-葡聚糖磷酸酯的工艺,采用红外光谱和13C核磁共振光谱比较了酯化前后酵母(1→3)-β-D-葡聚糖的分子结构的变化,并通过E.coli诱导小鼠腹膜炎实验,考察酵母(1→3)-β-D-葡聚糖磷酸酯的的免疫活性。实验研究了尿素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酯化剂配比对磷酸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出制备可溶性酵母葡聚糖磷酸酯较适宜的反应条件:尿素15 g,反应时间5 h,温度100℃,酯化剂配比(体积比)11∶4,该条件下其得率达到80%,取代度0.055,溶解度122.8 mg/mL。红外光谱和13C核磁共振光谱表明:磷酸基团成功地链接在葡聚糖分子中的C2,C4和C6位,其中少量的磷酸基团取代在C4位。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化葡聚糖能有效提高E.coli诱导的患腹膜炎小鼠的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酯化 葡聚糖 红外光谱 13C核磁共振 免疫活性
下载PDF
一种TTCN测试套自动生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萍 赵会群 尚思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64-67,共4页
简要介绍了TTCN-3标准的第三部分GFT(Graphical presentation Format,图形表示格式),并且根据GFT与TTCN-3核心语言的内在关联以及标准中的语法规定设计开发了一套由图形表示格式自动生成用核心语言描述的测试套的转换工具,从而可以减少... 简要介绍了TTCN-3标准的第三部分GFT(Graphical presentation Format,图形表示格式),并且根据GFT与TTCN-3核心语言的内在关联以及标准中的语法规定设计开发了一套由图形表示格式自动生成用核心语言描述的测试套的转换工具,从而可以减少测试相关人员在测试套开发过程中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CN-3 GFT 测试套 测试用例
下载PDF
苦丁茶多糖活性成分动态累积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蔡鹃 黄敏桃 +4 位作者 黄云峰 赖茂祥 黄荣韶 刘华钢 黄庶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3-47,共5页
目的: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多糖在不同采收月份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将不同采收期的苦丁茶叶水浴回流提取3次,用杯碟法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比较不... 目的: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多糖在不同采收月份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将不同采收期的苦丁茶叶水浴回流提取3次,用杯碟法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比较不同采收期苦丁茶水提物抑菌圈直径大小,确定最佳采收期。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采收期苦丁茶提取物中多糖含量,分析多糖含量与苦丁茶抑菌能力之间相关性;同时采集不同采收期红外光谱,分析与多糖相关的特征峰强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抑菌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一年的不同月份生长期内,苦丁茶多糖含量在1—3月份逐渐增加,4月份达到最大值96.6 mg/g,然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7—10月变化不大,11月份后含量显著降低,12月达到全年最低值47.7 mg/g。苦丁茶水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制作用在4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与苦丁茶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苦丁茶抑菌活性多糖成分4月份含量最高,为最佳采收期;苷类和多糖为苦丁茶抑菌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采收期 多糖活性成分 红外光谱 抑菌活性
下载PDF
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曾玉燕 李坤寅 关永格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17-520,共4页
目的:检测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病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阻断Ras表达后病灶细胞抑制率的变化,探讨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病灶组织或石蜡切片,Western blot法、免... 目的:检测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病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阻断Ras表达后病灶细胞抑制率的变化,探讨Ras/Raf/P-C-Ra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病灶组织或石蜡切片,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Ras、Raf及P-C-Raf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CCK-8法检测FTS组(Ras抑制剂)及FTS+E2组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Ras、Raf主要表达定位于胞浆与胞膜。与对照组子宫肌层及内膜相比,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在位内膜中Ras、Ra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P-C-Raf水平较异位病灶及正常子宫内膜组高(P<0.05)。FTS组、FTS+E2组均能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其中FTS+E2组的细胞抑制率较FT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抑制Ras表达证实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及在位内膜过高表达的Ras/Raf及在位内膜P-C-Raf过表达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增殖,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其中E2促进病灶细胞增殖效应的途径之一可能通过Ras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Ras/Raf P-C-Raf FTS
下载PDF
一种简单的合成酰胺的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维 郝玉芝 +1 位作者 李万亮 张玉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6845-6846,共2页
[目的]采用简单的合成方法来合成酰胺。[方法]以L-蛋氨酸和二胺(乙二胺,1,6-己二胺,六水哌嗪)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经过成盐反应,热处理脱水生成成酰胺。[结果]通过13C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证明产品中存在酰胺键... [目的]采用简单的合成方法来合成酰胺。[方法]以L-蛋氨酸和二胺(乙二胺,1,6-己二胺,六水哌嗪)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经过成盐反应,热处理脱水生成成酰胺。[结果]通过13C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证明产品中存在酰胺键。[结论]蛋氨酸与二胺的摩尔量比为4∶1,热处理温度为130℃,热处理时间为6 h是最佳的反应条件,产物的收率分别可达到96.0%、92.0%、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酰胺 简单合成方法
下载PDF
Pb_(0.85)Ca_(0.15)TiO_3纳米晶铁电—顺电相变的拉曼光谱研究
10
作者 傅宏刚 徐蔚青 +5 位作者 丁志立 强亮生 于海涛 张新 王旭 赵冰 《光散射学报》 1999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采用变温FTRaman技术测定了三种粒径Pb0.85Ca0.15TiO3纳米晶的居里温度。1789nm、25.69nm、和3625nm粒子的Tc分别为274℃,265℃,294℃。认为尺寸效应和掺杂引起的缺陷均... 采用变温FTRaman技术测定了三种粒径Pb0.85Ca0.15TiO3纳米晶的居里温度。1789nm、25.69nm、和3625nm粒子的Tc分别为274℃,265℃,294℃。认为尺寸效应和掺杂引起的缺陷均对Tc产生影响。掺杂及焙烧不充分引起的晶体缺陷使居里点弥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改性 钛酸铅 纳米晶 铁电顺电相变 拉曼光谱
下载PDF
烟梗中木素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志昌 毛耀 +2 位作者 王磊 安瑞 谢益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3,共3页
通过制备烟梗磨木木素(MWL),分析了烟梗MWL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烟梗MWL得率为3.0%(对绝干烟梗),提取率达到57.0%(烟梗中木素的含量为5.3%);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光谱(13C-NMR)对烟梗MWL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烟梗MWL结构... 通过制备烟梗磨木木素(MWL),分析了烟梗MWL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烟梗MWL得率为3.0%(对绝干烟梗),提取率达到57.0%(烟梗中木素的含量为5.3%);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光谱(13C-NMR)对烟梗MWL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烟梗MWL结构中,可能主要由愈创木基结构单元和紫丁香基结构单元组成,结构单元间可能主要通过β-O-4、5-5'和β-5等化学键连接,且可能以β-O-4结构单元和β-5结构单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梗 磨木木素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光谱
下载PDF
细胞色素C引起心磷脂的还原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昆蓉 程伯基 +4 位作者 宋慧芳 乔梁 王动 倪雪梅 林克椿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2年第5期574-577,共4页
本工作采用FT-IR和NMR技术,研究了心磷脂(CL)与还原态细胞色素C作用后其脂肪酸链中双键数目的变化。发现伴随细胞色素C的氧化,CL双键被部分还原为单键,提示CL可能直接参与吸呼链的电子传递。
关键词 心磷脂 细胞色素C 氧化还原
下载PDF
维生素C反相微乳液的构建及红外光谱研究
13
作者 孟照永 王如梅 +2 位作者 赵新 韩正 王仲妮 《食品与药品》 CAS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别构筑以乙酸异戊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葵花籽油和蓖麻油为连续相的包载维生素C(Vit C)微乳液,并研究其红外光谱(IR)性质。方法采取水稀释法构筑三元相图,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烯基聚氧乙烯(10)醚(Brij97)水溶液在乙酸异戊酯、... 目的分别构筑以乙酸异戊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葵花籽油和蓖麻油为连续相的包载维生素C(Vit C)微乳液,并研究其红外光谱(IR)性质。方法采取水稀释法构筑三元相图,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烯基聚氧乙烯(10)醚(Brij97)水溶液在乙酸异戊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葵花籽油、蓖麻油4种不同油相中的相行为;以Brij97、不同油相与Vit C形成反相微乳液,根据Vit C增溶前后IR图谱变化,并通过对羟基伸缩振动峰进行高斯曲线拟合,分析体系微环境的变化。结果 Brij 97分别在4个不同结构的油相体系中形成了反相微乳液。IR光谱分析表明,Vit C增溶后O-H伸缩振动峰在高频区增加了第4个高斯峰,在葵花籽油和蓖麻油体系中,4号新峰的位置随体系油含量的降低,向低频区位移;而在乙酸异戊酯和肉豆蔻酸异丙酯体系中,随体系油含量变化无规律波动。结论乙酸异戊酯和肉豆蔻酸异丙酯为连续相的微乳液形成效率高于葵花籽油和蓖麻油体系;IR分析表明Vit C被完全增溶于反相微乳液的亲水内核中;高斯分峰拟合表明Vit C的引入导致体系微环境增加了一种结合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反相微乳液 红外光谱
下载PDF
有机溶剂法麦草木质素的化学特性研究
14
作者 许凤 赵广杰 +1 位作者 孙润仓 赵红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 23-27,共5页
用不同浓度的乙酸-水、甲酸-乙酸-水、甲醇-水及乙醇-水溶液处理脱蜡的麦草,获得的木质素采用FT-IR、1^H-NMR、13^C-NMR及化学法研究其化学特性,结果表明,有机酸溶液比有机醇溶液脱木素作用更加广泛,能选择性降解麦草中的纤维素、木质... 用不同浓度的乙酸-水、甲酸-乙酸-水、甲醇-水及乙醇-水溶液处理脱蜡的麦草,获得的木质素采用FT-IR、1^H-NMR、13^C-NMR及化学法研究其化学特性,结果表明,有机酸溶液比有机醇溶液脱木素作用更加广泛,能选择性降解麦草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甲酸对木质素的溶解有显著影响。随着乙酸或甲酸浓度的增加,愈创木基结构单元增加,木质素缩合。有机醇处理获得的木质素中,含有几乎等量的非缩合型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结构单元及少量的对羟苯基结构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剂法 麦草 木质素 化学特性 Ft-IR 13^C-NMR
下载PDF
Structure of Cytochromec and Its Platinum-modified Derivatives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被引量:1
15
作者 JIANG Li-juan SUN Wei-yin +2 位作者 FANG Jiang-lin SHU Mou-hai TANG Wen-xia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3-11,共9页
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native cytochrome c(cyt c) in both solid and solution states and four platinum modified cyt c derivatives in solution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I... 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native cytochrome c(cyt c) in both solid and solution states and four platinum modified cyt c derivatives in solution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cyt c in solid state i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solution. In the cases of platinum modified cyt c derivatives, when the binding sites of platinum complex are on or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protein, its secondary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that of native cyt c. However, when the platinum complex binds to Met 80 ligand and cause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second axial ligand by non native Lys 79 ligand or H 2O supplied by solven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uctures of low or high spin state cyt c derivatives and that of native cyt c.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xial ligand Met 80 residu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cyt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ochrome c PLATINUM Secondary structure FT IR
下载PDF
Fe(100)表面Cu单层膜上CO的吸附,解离以及C-C偶合反应(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训华 李永旺 +1 位作者 王建国 霍春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56-960,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Fe(100)表面Cu单层膜上CO的吸附,直接解离,氢助解离以及C-C偶合反应。相比洁净的Fe(100)表面,在Fe(100)的单层Cu膜上,CO的吸附和活化都减弱了。特别是,相比Fe(100)上CO的解离能垒1.08 eV,铜单层膜上CO解离能垒高...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Fe(100)表面Cu单层膜上CO的吸附,直接解离,氢助解离以及C-C偶合反应。相比洁净的Fe(100)表面,在Fe(100)的单层Cu膜上,CO的吸附和活化都减弱了。特别是,相比Fe(100)上CO的解离能垒1.08 eV,铜单层膜上CO解离能垒高达2.4 eV。在H原子共吸附的情况下,Fe(100)上CO解离在动力学上更容易了一些,而在Cu单层膜上,CO的解离通过形成甲酰基(CHO)大大的加快了,能垒降低到了0.92 eV,接近Fe(100)上的0.81 eV。同时,我们发现Cu单层膜上C-H键C-C键的形成比Fe(100)上能垒低,且放热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Fe(100) 铜单层膜 氢助CO解离 碳碳偶合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男性睾酮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17
作者 郭磊 杨锐英 王广丽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男性睾酮(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WHO诊断标准选择了42例男性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为观察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23例和19例健康男... 目的探讨男性睾酮(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WHO诊断标准选择了42例男性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为观察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23例和19例健康男性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总睾酮(TT)、血浆游离睾酮(FT)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hs-CRP。结果AMI组与UAP组血浆TT、FT水平较SAP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其中AMI组血浆TT、FT最低。hs-CRP在AMI组、UAP组中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0.01),AMI组hs-CRP水平最高。在男性ACS中TT与hs-CRP呈负相关(r=-0.432,P=0.002);FT与hs-CRP呈负相关(r=-0.500,P=0.001)。结论男性T水平降低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T与hs-CRP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男性ACS的发生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睾酮 游离睾酮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FTS-CIS模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清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艳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集束干预策略(FTS-CIS)模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清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集束干预策略(FTS-CIS)模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清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外科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FTS-CIS模式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恢复期指标,手术前后的清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咽喉疼痛、吻合口瘘、腹腔感染、体质量降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ALB、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ALB水平均低于术前,而CRP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3 d,两组患者的ALB水平均高于术后1 d,但仍低于术前,而CRP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S-CIS模式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改善清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值得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S-CIS模式 胃癌 术后并发症 清蛋白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FTS-CIS模式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清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小飞 张静宜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0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在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通过快速康复外科—集束干预策略(FTS-CIS)对患者进行护理,其术后并发症、血液清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探讨在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通过快速康复外科—集束干预策略(FTS-CIS)对患者进行护理,其术后并发症、血液清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FTS-CIS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腹部胀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和下床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发生不同并发症的概率各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 d和4 d,观察组血清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 d和4 d,观察组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手术后采取快FTS-CIS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改善血清中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该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集束干预策略 胃癌 术后并发症 清蛋白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Controlling the Shape, Pore Size and Surface Area of Prepared Mesoporous Silica Particles by Altering the Molar Concentration of Tetramethoxysilane
20
作者 Mohammed M. Algaradah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1年第11期446-457,共12页
In recent days, the applications of silica-based nanoparticles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The prepar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s is usually achieved via the modified Stöber method, the reaction attained by the hy... In recent days, the applications of silica-based nanoparticles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The prepar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s is usually achieved via the modified Stöber method, the reaction attained by the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of silica precursors present within a medium containing template, solvent, deionized water (DI-W) and base. Therefore,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prepare and characterize mesoporous silicas by using tetramethoxysilane (TMOS) as silica precursor and ethylene glycol (Et-G) as solvent.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template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sub>12</sub>TMABr) and sodium hydroxide used as an alkaline agent. Mesoporous silicas were prepared in various batches based on TMOS molar concentration, ionized water, NaOH, and other solvent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s was achieved based on their specific surface area,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using different instruments: Brunauer, Emmett & Teller (BE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thermal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shape, average particle sizes “35 to 550 nm”, average pore radius “1.62 - 4.5 nm” and surface area “350 - 1204 m<sup>2</sup>·g<sup>-1</sup>” of obtained mesoporous silica particles were altered based on precursor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get the most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all chemicals in the prepar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s to control the 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to use them upon 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s. This is the baseline study that provides details regarding prepared silica particles with controlled characteristics, and more studies related to its applications are still i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s Mesoporous Silica Stöber Method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12TMAB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