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突颜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孙继英 傅鹏 郑哲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0-874,共5页
采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初次对癞蝗科Pamphagidae中国特有的突颜蝗属EotmethisB . Bienko 2个种 ,即天祝突颜蝗E .tientsuensis (Chang)和景泰突颜蝗E .jintaiensisXietZheng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中期I)染色... 采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初次对癞蝗科Pamphagidae中国特有的突颜蝗属EotmethisB . Bienko 2个种 ,即天祝突颜蝗E .tientsuensis (Chang)和景泰突颜蝗E .jintaiensisXietZheng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中期I)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突颜蝗的染色体基数、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分组形式相同 ,且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反映了癞蝗科昆虫核型的稳定性。同时 ,2种突颜蝗染色体相对长度值较为接近 ;结构异染色质总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并且两者无论在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还是减数分裂中期Ⅰ细胞 ,其 3号、4号和X染色体上都显现深着色较大块的着丝粒C带 ,9号染色体上都出现大块深着色的端部C带 ,2号染色体上都发生清晰的近中部居间C带 ,以上反映了 2个种在系统发生上的亲缘关系。另外 ,2种突颜蝗在C带带型上的差异 ,在 1号、7号、8号染色体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尤其是对应的 7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带核型 结构异染色质 癞蝗科 突颜蝗属
下载PDF
节节麦5D染色体上随体多态性的一个证据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登才 颜济 杨俊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7,共3页
5D染色体是节节麦整个染色体组中唯一的1对随体染色体,其随体位于5D短臂的末端。对来源于中国的9个不同的节节麦居群的吉姆萨C带分析表明:同一份节节麦居群内不同植株或不同细胞,这个端部随体在整个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间期... 5D染色体是节节麦整个染色体组中唯一的1对随体染色体,其随体位于5D短臂的末端。对来源于中国的9个不同的节节麦居群的吉姆萨C带分析表明:同一份节节麦居群内不同植株或不同细胞,这个端部随体在整个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间期都很稳定,表现为大小、强弱一致的端部特征带。但是不同节节麦居群间5D染色体上的这个随体C带存在多态性。5D染色体上的随体区域可以作为小麦遗传分析和遗传操作的标记性状。同时本文还对这种多态性与普通小麦5D染色体短臂上随体的消失的关系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小麦 随体 染色体 多态性
下载PDF
广东5种家鼠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锡然 朱红阳 陈宜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7-80,共4页
本上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和BSG技术研究了广东5种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屋顶鼠和社鼠)的C-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5种家鼠C—带带型具有种间的差异.结构异染色质分布特点,由黄胸鼠到黄毛鼠、褐家鼠,施... 本上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和BSG技术研究了广东5种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屋顶鼠和社鼠)的C-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5种家鼠C—带带型具有种间的差异.结构异染色质分布特点,由黄胸鼠到黄毛鼠、褐家鼠,施氏屋顶鼠、社鼠,依次呈递减的趋努.并结合有关研究,对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鼠属 染色体 异染色质 C-带
下载PDF
西藏小麦及半野生小麦异染色质分化的C-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建民 任正隆 J.P.Gustafson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25-529,T001,共6页
以Giemsa C-带技术研究了西藏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中国春的异染色质分化。它们之间的带型没有很大的差异,但出现了C-带多态性。多态性主要表现在A、B组染色体和分布于染色体臂的中部及端部。以中国春C-带为标准的比较表明,半野生小... 以Giemsa C-带技术研究了西藏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中国春的异染色质分化。它们之间的带型没有很大的差异,但出现了C-带多态性。多态性主要表现在A、B组染色体和分布于染色体臂的中部及端部。以中国春C-带为标准的比较表明,半野生小麦的多态性所属染色体主要为A组的2A、6A和7A,B组的2B、3B、4B和7B,西藏小麦为2A、7A和7B。推测它们同属一个类群,西藏半野生小麦比西藏小麦和中国春原始,并非是来自栽培小麦的杂交后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染色质分化 C-带多态性 小麦
下载PDF
刺獾蛛染色体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震玲 王秀珍 +1 位作者 崔素娟 王佑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2期199-200,共2页
报告了刺獾蛛(Trochosaspinipalpis)染色体数目。
关键词 刺獾蛛 染色体 c-显带 形态结构
下载PDF
南黄大麦染色体C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正松 汤泽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4期306-309,共4页
采用改进的 HBSG—C 带程序,对南黄大麦染色体成功地进行了分带.南黄大麦的带型公式为2n=2x=14=2CIT+2CIT+2CIT+2CIT+2CI_+T+2CI_+TN+2CITN.一个染色体组所显带纹数量高达32条,而且较分散,可作为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工具.本文还对南黄... 采用改进的 HBSG—C 带程序,对南黄大麦染色体成功地进行了分带.南黄大麦的带型公式为2n=2x=14=2CIT+2CIT+2CIT+2CIT+2CI_+T+2CI_+TN+2CITN.一个染色体组所显带纹数量高达32条,而且较分散,可作为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工具.本文还对南黄大麦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染色体 C带 异染色质
下载PDF
两种蹦蝗染色体C─带核型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傅鹏 石秀 黄建华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173-176,共4页
本文第一次报道山蹦蝗Sinopo-dismalofaoshana(Tinkham)和武陵山蹦蝗Sinopodis-mawulingshanensisPengetFu的染色体C一带核型的比较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蝗虫的染色体组型相似,且结构异染色质在两者的染色体组中有相似的分布... 本文第一次报道山蹦蝗Sinopo-dismalofaoshana(Tinkham)和武陵山蹦蝗Sinopodis-mawulingshanensisPengetFu的染色体C一带核型的比较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蝗虫的染色体组型相似,且结构异染色质在两者的染色体组中有相似的分布,这反映了同一属中两个物种在亲统进化上的亲缘关系.两者的差别主要反映在:(1)武陵山蹦蝗第1号染色体有强端带发生而山蹦蝗1号染色体没有端带发生;(2)山蹦蝗第3号染色体端部C─带杂合而武陵山蹦蝗3号染色体没有端部C─带发生;(3)山蹦蝗9号染色体发生明显的居间带而武陵山蹦蝗9号染色体无居间带(见图1和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带 核型 蝗虫 蹦蝗 染色体 山蹦蝗
下载PDF
毛冠鹿种内异染色质变化与染色体多态 被引量:2
8
作者 粘伟红 庞宏 +3 位作者 张锡然 曹祥荣 刘伟 王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2-135,共4页
采用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对8头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了一种核型与以前所报道的几种核型不一致,确定为一新核型。在该核型中,染色体众数2n=47,2条X染色体异型,一条为端着丝粒,另一条为近端着丝粒... 采用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对8头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了一种核型与以前所报道的几种核型不一致,确定为一新核型。在该核型中,染色体众数2n=47,2条X染色体异型,一条为端着丝粒,另一条为近端着丝粒。C-带显示该核型中异染色质除了分布在2条X染色体长臂中之外,在第一对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的一条近着丝粒区出现一异染色质“柄”。结合C-带及薄层扫描结果对毛冠鹿种内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的含量和分布与染色体多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染色质 染色体多态 核型 C-显带 薄层扫描
下载PDF
甘蔗异染色质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郑成木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39-43,共5页
应用Giemsa C一分带技术显示甘蔗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结果表明,甘蔗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51%。不同品种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异显著。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较稳定的类型是着丝点区域为异染色质区。完全异染色质... 应用Giemsa C一分带技术显示甘蔗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结果表明,甘蔗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51%。不同品种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异显著。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较稳定的类型是着丝点区域为异染色质区。完全异染色质化的染色体常是小型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染色体 异染色质
下载PDF
我国红带锥蝽染色体核型及C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梦霞 刘琴 +1 位作者 张仪 朱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7-300,304,共5页
目的对我国红带锥蝽进行核型及C带分析,了解其染色体数目、形态以及C带染色情况。方法以采自广东顺德的雄性红带锥蝽精巢组织为实验样本,通过滴片法制备中期染色体玻片,进行Giemsa染色和C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中期染色体形态;同时观察异... 目的对我国红带锥蝽进行核型及C带分析,了解其染色体数目、形态以及C带染色情况。方法以采自广东顺德的雄性红带锥蝽精巢组织为实验样本,通过滴片法制备中期染色体玻片,进行Giemsa染色和C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中期染色体形态;同时观察异染色质所在位置,进行显微拍照并记录每条染色体长臂、短臂和全长,分析红带锥蝽染色体核型和C带特点。结果雄性红带锥蝽染色体数目为2n=25,其中22条为常染色体,3条为性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3.59%-12.76%,臂比值为1.06-1.24,着丝粒指数为44.76%-48.47%,所有染色体均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核型公式为2n=22m+X_(1)X_(2)Y。C带带型在不同染色体上分布有所不同:X染色体不含异染色质,整体呈淡染;Y染色体所有区域均含有异染色质,整体呈深染;常染色体两端存在异染色质区。结论我国雄性红带锥蝽染色体数目为2n=25,核型公式为2n=22m+X_(1)X_(2)Y,其C带染色中Y染色体呈深染、X染色体淡染、常染色体两端呈深染。本研究相关结果可望为研究红带锥蝽起源、演化及基因定位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带锥蝽 染色体核型 C带技术 异染色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