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对象知识库系统CAOBS/V1.2的可视化查询子系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勇军 徐明 胡守仁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684-688,共5页
面向对象知识库系统CAOBS/V1.2的用户界面是一个可视化知识查询子系统,它包括一个灵活、直观、方便的可视知识查询语言(VKQL)和一个知识库浏览编辑器.利用该可视化查询语言,用户可以通过构造查询图来表达查询要求,... 面向对象知识库系统CAOBS/V1.2的用户界面是一个可视化知识查询子系统,它包括一个灵活、直观、方便的可视知识查询语言(VKQL)和一个知识库浏览编辑器.利用该可视化查询语言,用户可以通过构造查询图来表达查询要求,并最终实现查询功能.VKQL吸收了国际上现有的几种可视查询语言的优点,具有较强的查询功能,使用方便.文中介绍了VKQL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在最后一节将VKQL与同类查询语言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库系统 面向对象 caobS/V1.2 查询子系统
下载PDF
面向对象知识库系统CAOBS/V1.2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明 王勇军 胡守仁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678-683,共6页
文中介绍了一个面向对象知识库系统CAOBS/V1.2.该系统是在一个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开发的.我们重点研究了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可视查询、问题的推理求解与知识的获取机制.在CAOBS/V1.2系统中,问... 文中介绍了一个面向对象知识库系统CAOBS/V1.2.该系统是在一个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开发的.我们重点研究了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可视查询、问题的推理求解与知识的获取机制.在CAOBS/V1.2系统中,问题推理求解采用基于事例的推理,辅之以基于规则的推理模式.我们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可视知识查询语言——VKQL,其查询的直观性和方便性均要强于传统的文本查询语言.文中论述了CAOBS/V1.2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各个主要模块的功能,并重点介绍了事例推理器的设计与实现.在最后一节,我们将其与国际上的类似系统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库系统 面向对象 caobS/V1.2
下载PDF
一个可视知识查询语言CAOBS/VKQL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勇军 徐明 胡守仁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30,共6页
介绍的CAOBS/VKQL是一个可视知识查询语言,它以灵活、直观、方便的图形操纵方式提供给用户访问、查询知识库的强大能力。该语言的查询模型以RIKOM知识模型为基础。用户通过构造查询图(QueryGraph)来表达查... 介绍的CAOBS/VKQL是一个可视知识查询语言,它以灵活、直观、方便的图形操纵方式提供给用户访问、查询知识库的强大能力。该语言的查询模型以RIKOM知识模型为基础。用户通过构造查询图(QueryGraph)来表达查询要求。CAOBS/VKQL具备完整的OO查询语言的能力,不仅可以访问数据级知识,还可以访问模式级知识,而且吸收了现有的其它可视查询语言的一些优点,同时采用了更为直观、灵活的图形表示方法,更有利于用户理解和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bS/VKQL 知识模型 知识查询语言
下载PDF
A new ophiolitic mélange containing boninitic blocks in Alxa region:Implications for Permian subduction events in southern CAOB 被引量:10
4
作者 Rongguo Zheng Jinyi Li +1 位作者 Wenjiao Xiao Lijia W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355-1367,共13页
The Alxa reg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 key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ssues of late Paleozoic... The Alxa reg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 key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ssues of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settings and tectonic unit divisions of the Alxa region still remain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 new ophiolitic mélange named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northwest of Alxa Youqi. The tectonic blocks in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serpentinites, mylonitized gabbros, gabbros, basalts, and quartzites, with a matrix comprising highly deformed clastic rocks. A gabbro exhibits a zircon LA-ICP-MS Ue Pb age of278.4 ± 3.3 Ma. Gabbros exhibit high Mg O and compatible element contents, but extremely low TiO_2,totally rare earth element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contents. These rocks exhibit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depleted patterns, and display enriched in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depleted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Boninite-like geochemical data show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a subductionrelated environment, and derived from an extremely depleted mantle source infiltrated by subduction-derived fluids and/or melts.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exhibits similar zircon U-Pb-O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ose of the Quagan Qulu ophiolite.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the Tepai ophiolitic mélange may have been the western continuation of the Quagan Qulu ophiolite. Our new finding proves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might have taken place later than the early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xa REGION caob OPHIOLITE LA-ICP MS U-Pb Oxygen isotope
下载PDF
微陆块属性厘定的依据——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为例
5
作者 王振义 张进 +3 位作者 吴春娇 赵衡 张北航 张义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5-959,共15页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山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等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微陆块为例,总结梳理了微陆块厘定的相关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碎屑锆石谱峰显示的源区时代特征,地质事件序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信息,继承锆石、捕获锆石和古生代侵入体同位素显示的深源地壳信息,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厘定依据不同,对微陆块属性认识争论不断,即使相同依据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认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等认为前寒武纪基底的亲缘性探讨不仅要注重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还要在精细野外解剖和高精度年代学工作基础上,注意其变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源区时代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地壳增生信息和深源地壳信息等的综合对比分析,以得到较全面依据,探讨其构造属性。当获得一组前寒武纪地质体信息时,可先进行同构造单元内对比,再与其他构造单元对比。当特征相异时则需进行构造单元拆分或考虑构造就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推覆体、走滑外来体、俯冲刮削的构造岩片);当特征相似时,可能指示了相同微陆块的裂解或破坏或者不同的微陆块共同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陆块 大地构造属性 前寒武纪 北山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Triassic Napp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Ejinaq,NW China):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Geothermochronology
6
作者 SU He CHEN Xuanhua +4 位作者 YU Xinqi SHAO Zhaogang YU Wei ZHANG Yiping WANG Yongc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3-34,共22页
The thrust napp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However,the timing,structural style and kinematic processes of the thrust nappe ... The thrust napp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However,the timing,structural style and kinematic processes of the thrust nappe remain controversial,particularly the detail of the thrust nappe in the Guaizihu region(110 km east of Ejinaq).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 new field mapping,seismic sections,geochronology and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metric dating to provide constraints on the history of this thrust nappe in the Chaheilingashun area(northwestern Guaizihu region).The field mapping,seismic section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reveal that the autochthonous system had developed a series of strong fold structures in the upper Permian strata.The allochthonous system mainly contains Devonian monzogranite(U-Pb age,ranges from 386.7 to 389.0 Ma)and Meso–Neoproterozoic schists(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880 Ma),which were thrust upon the upper Permian strata during Middle to Late Triassic.Based on similar rocks,geochronological dating and the Yagan thrust,we suggest that the postulated root zone of this allochthon might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Huhetaoergai area(40–60 km northwest of the study area).The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lower age limit of this thrust nappe is constrained by the Lower–Middle Triassic syntectonic sediments(tuffaceous sandstone,~247 Ma),which is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of the fold structure.,The timing of the termination of this thrust nappe is defined by the cooling age(^(40)Ar/^(39)Ar data,217–211 Ma)of the Devonian monzogranite and Meso–Neoproterozoic schists.Thus,we consider this thrust event in the study area to potentially have occurred in the period from 247 Ma to 211 Ma,which may represent the tectonic response to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D thrust nappe TRIASSIC Zhusileng–Hangwula southern caob
下载PDF
伊犁地块北缘温泉地区托克赛岩组的构造变形与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邓聚 王博 +3 位作者 刘珈硕 宋芳 倪兴华 李盈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4-505,I0024-I0038,共37页
伊犁地块是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主要大陆块体之一,记录了新元古代‒古生代多期岩浆活动、复杂构造变形和高级变质作用,是研究天山乃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对位于伊犁地块北缘的温泉地区托克赛岩组中石榴角闪岩、花岗片麻... 伊犁地块是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主要大陆块体之一,记录了新元古代‒古生代多期岩浆活动、复杂构造变形和高级变质作用,是研究天山乃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对位于伊犁地块北缘的温泉地区托克赛岩组中石榴角闪岩、花岗片麻岩、云母片岩、石英片岩和侵入其中的未变形花岗岩脉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分析和岩相学观察,发现石榴角闪岩主要分布在一条近E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中,与其共生的花岗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片岩均发生了强烈韧性变形,发育一致的陡立面理和近水平线理,运动学指示右旋走滑剪切变形。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韧性变形的角闪岩中变质重结晶锆石具有453±4 Ma和414±4 Ma两个主要年龄值,其中前者与云母片岩中热液改造成因的锆石年龄(465±7 Ma)基本一致,代表这些岩石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该变质事件与温泉地区中奥陶世陆缘弧岩浆作用同期。角闪岩中较年轻的年龄峰值与石英片岩(408±3 Ma)和花岗片麻岩(399±7 Ma)中热液成因的锆石生长边,以及花岗岩脉(394±5 Ma)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代表了岩浆热液作用的时代,该事件与伊犁北缘泥盆纪岩浆弧花岗岩的侵入时代相当。同时,在角闪岩和花岗片麻岩中均获得了~900 Ma和~780 Ma两个年龄峰值,分别代表花岗片麻岩和角闪岩的原岩结晶时代。此外,石英片岩和云母片岩中锆石的核部还给出了~1135 Ma、~1286 Ma、~1517 Ma和~1725 Ma共4个中元古代的年龄峰值,代表其原岩物源区的岩浆事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伊犁北缘温泉地区在463~443 Ma和423~395 Ma期间分别经历了两期俯冲相关的岩浆‒变质和岩浆‒热液事件,是认识准噶尔洋早古生代向伊犁地块俯冲作用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天山造山带 伊犁地块 温泉变质杂岩 锆石年代学 构造变形 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扎兰屯变质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8
作者 周建波 王斌 +1 位作者 曾维顺 曹嘉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79-1888,共10页
兴安地块位于额尔古纳和松辽地块之间,长期存在着是稳定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的认识。本文针对兴安地块南部扎兰屯地区出露的原兴华渡口群进行了专项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变质杂岩的形成时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 兴安地块位于额尔古纳和松辽地块之间,长期存在着是稳定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的认识。本文针对兴安地块南部扎兰屯地区出露的原兴华渡口群进行了专项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变质杂岩的形成时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该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1)扎兰屯地区变质杂岩主要为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系,其形成时代晚于481Ma,为早古生代晚期。岩石组合、变质程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与北部的典型兴华渡口群不同,两者不能作为同一地层单元,应该予以解体。(2)扎兰屯变质杂岩碎屑锆石年龄谱主要分为三期:481~580Ma,峰期年龄为529Ma;699~998Ma,峰期年龄为833Ma和1213~3200Ma峰期年龄为2000Ma,分别记录了泛非期Gondwana、新元古Rodinia两期重大地质事件和变质基底的年龄信息。(3)兴安地块以发育兴华渡口群为标志,存在时代为新元古代甚至为太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因此兴安地块应为一稳定的微陆块,而非夹持于额尔古纳和松辽地块之间的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地块 扎兰屯变质杂岩 碎屑锆石年龄 大地构造属性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盟北部宗乃山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3
9
作者 史兴俊 张磊 +5 位作者 王涛 肖序常 童英 张建军 耿建珍 叶珂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9-1007,共19页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阿拉善盟北部宗乃山岩基包括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272±1 Ma)和早三叠世闪长岩(249±1 Ma)、花岗闪长岩(247±1 Ma)。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属于准铝质和钾玄质系列,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早三叠世...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阿拉善盟北部宗乃山岩基包括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272±1 Ma)和早三叠世闪长岩(249±1 Ma)、花岗闪长岩(247±1 Ma)。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属于准铝质和钾玄质系列,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早三叠世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而花岗闪长岩为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属于I型花岗岩。宗乃山地区这些中酸性侵入岩都显示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并且具有微弱-中等的Eu负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都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和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和Ti等)。宗乃山地区侵入岩的锆石绝大部分具有正的εHf(t)值(+0.3^+11.6)和相对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tCDM=1 275~533Ma),表明源区主要为新生地壳物质。这些特征与同一构造带上沙拉扎山地区的侵入岩十分类似,而明显不同于具有古老基底的阿拉善地块内发育的侵入岩,因此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具有亲中亚造山带的特征,中亚造山带与阿拉善地块的界线应位于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阿拉善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塔里木和中亚造山带西段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的两类地幔源区 被引量:39
10
作者 张传林 周刚 +2 位作者 王洪燕 董永观 丁汝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9-794,共16页
对塔里木和中亚造山带西段二叠纪玄武质岩石地质、年龄、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总结表明,二叠纪火成岩在分布面积、岩石类型(以玄武岩占绝对优势)、活动时间(以275Ma左右为峰期)等方面均与世界典型的大火成岩省一致,将其命名... 对塔里木和中亚造山带西段二叠纪玄武质岩石地质、年龄、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总结表明,二叠纪火成岩在分布面积、岩石类型(以玄武岩占绝对优势)、活动时间(以275Ma左右为峰期)等方面均与世界典型的大火成岩省一致,将其命名为巴楚大火成岩省(Bachu LIP)。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塔里木玄武岩来自长期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来源深度为60~80km。塔里木基性岩墙和超镁铁-镁铁杂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来自软流圈地幔(OIB)部分熔融。中亚造山带西段的玄武岩、基性岩墙和超镁铁-镁铁杂岩主要来自被俯冲带熔体交代的强烈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其中部分地区可能有软流圈物质的加入,如东天山和阿勒泰南缘高Ti系列的玄武质岩石。根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将巴楚大火成岩省分为2个地幔省(mantledomain),即塔里木省和中亚省。这2个不同地幔省的成矿系列也有显著的差异,塔里木省为钒-钛磁铁矿矿床,而中亚则以铜-镍-(铂族金属)硫化物矿床为主,成矿作用的差异和岩浆地幔源区的差异是完全对应的。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认为巴楚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和二叠纪地幔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中亚造山带 二叠纪巴楚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双峰式侵入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晓飞 周毅 +5 位作者 曹军 滕超 王必任 张华川 冯俊岭 刘俊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5-686,共22页
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岩浆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伊和绍荣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伊和绍荣复式岩体由辉长岩、辉石闪长岩... 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岩浆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伊和绍荣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伊和绍荣复式岩体由辉长岩、辉石闪长岩、碱长花岗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iO_2含量为44.01%~77.60%,在55.91%~75.97%之间存在一明显的间断,显示出双峰式岩浆岩的特征。辉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80.1±1.3 Ma和279.8±1.2 Ma,为早二叠世侵入岩。辉长岩为一套低钾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岩石,SiO_2含量为44.01%~52.63%,Na_2O+K_2O为2.78%~5.33%(Na_2O>K_2O),Al_2O_3为15.11%~24.43%,TiO2为0.55%~3.59%,Mg#介于23~60之间;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一致的平坦型配分型式,具Eu正异常;岩石相对富集Ba、K、Sr、E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Zr、Hf等高场强元素,反映了俯冲带构造背景特征。碱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K_2O+Na_2O、FeO^T/MgO,低Al_2O_3、CaO和MgO;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一致的海鸥型配分曲线;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明显富集K、Th、U、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Ba、Nb、Ta、Sr、P和Ti,具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高温低压下长英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岩体地质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提出伊和绍荣复式岩体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环境,是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乌旗 早二叠世 双峰式侵入岩 A型 弧后扩张环境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北缘恩格尔乌苏地区发现志留纪侵入体 被引量:20
12
作者 郑荣国 李锦轶 +2 位作者 肖文交 刘建峰 吴泰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25-1736,共12页
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连接了兴蒙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等构造单元,其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单元的对比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统计归纳近年来阿拉善地... 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中段,连接了兴蒙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等构造单元,其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对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单元的对比连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位置。统计归纳近年来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发现,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期间,特别是二叠期间,尚没有早古生代侵入岩的报道。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出露的一条重要蛇绿岩带,本次研究在该混杂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黑云母花岗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发现其时代为423±4.5 Ma和434±1Ma,代表了其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侵入岩形成于志留纪期间,是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最早发现的早古生代侵入体之一。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表明恩格尔乌苏混杂岩在带志留纪期间已经出现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该志留纪岩体的发现,是研究、认识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环境的重要对象,对于连接对比东、西相邻构造单元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相邻白山组地层的碎屑锆石时代及晚泥盆世侵入岩的发现等研究成果推断,阿拉善地块北缘地区在早古生代开始就存在岩浆活动,该地区可能并非是早古生代的稳定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阿拉善地块北缘 早古生代 侵入体 LA-ICP-MS U-PB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大石寨组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晓飞 周毅 +5 位作者 刘俊来 李树才 王必任 滕超 曹军 张华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75-1791,共17页
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火山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碎... 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火山岩的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组合,岩性以流纹岩为主。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2件流纹岩样品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76±0.81Ma(MSWD=1.3)和280±0.76Ma(MSWD=0.69),说明大石寨组流纹岩喷发于早二叠世,反映了早二叠世的构造岩浆作用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以高硅、富碱为特征,Ti、Mg、Fe、Ca等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Rb、Th、U、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b、Ta、HREE等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一致的右倾"海鸥式"配分型式。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Ba、Sr、P、Eu和Ti的负异常。10000Ga/Al平均值3.6。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属性,类似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高温低压下长英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大石寨组火山岩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环境,是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乌旗 大石寨组 早二叠世 A型 弧后扩张
下载PDF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被引量:59
14
作者 周建波 韩杰 +3 位作者 Simon A WILDE 郭晓丹 曾维顺 曹嘉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6-398,共13页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 黑龙江蓝片岩带 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 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15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晚二叠-早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大石寨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晓飞 刘俊来 +5 位作者 冯俊岭 周毅 滕超 张华川 曹军 王必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6-775,共10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MSWD=3.1),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以高硅、富碱、高铝为特征,Ti、Mg、Fe、Ca等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Rb、Ba、Th、U、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b、Ta、HREE等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有一致的右倾海鸥式配分型式。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属性。结合大石寨组岩石学及地质学特征,大石寨组火山岩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或弧间)盆地,是早二叠世早期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锡林浩特 大石寨组 早二叠世早期 弧后盆地 古亚洲洋闭合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晓飞 王必任 +5 位作者 张华川 周毅 冯俊岭 曹军 滕超 刘俊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3-880,共18页
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以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寿山沟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2个样品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Th/U值指示,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103颗碎屑锆... 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以内蒙古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寿山沟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2个样品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Th/U值指示,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103颗碎屑锆石年龄测试结果显示,年龄信息可划分为5组:285~328Ma,峰期年龄302Ma;338~361Ma;455~490Ma;757Ma;1278Ma、2380Ma。最年轻的年龄为285Ma,结合侵入其中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指示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寿山沟组沉积时限介于285~280Ma之间,主体沉积时代应为早二叠世Sakmarian期—Artinskian期。寿山沟组碎屑锆石反映出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沉积物源中含有较多的火山碎屑物,可能代表弧后盆地沉积,为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沉积响应。结合区域资料,寿山沟组碎屑锆石的年龄对应于东北地区的变质基底及其后的构造岩浆事件,物源区物质主要来自于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西乌旗一带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岩浆弧及贺根山—东乌旗一带,并进一步限制了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的缝合线应位于寿山沟组发育地区的南部,即索伦缝合带,拼合时代最可能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乌旗 早二叠世 寿山沟组 碎屑锆石 U-PB同位素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宾巴勒查干三叠纪两次岩浆活动:年代学记录、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俊泉 刘永顺 +3 位作者 张素荣 杨永恒 张锋 戎合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13-1931,共19页
内蒙古东乌旗宾巴勒查干分布有大面积三叠纪花岗岩,是研究中亚造山带中东部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有利地区。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在该区识别出三叠纪两期侵入岩: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类(238~230Ma)和晚三叠世正长... 内蒙古东乌旗宾巴勒查干分布有大面积三叠纪花岗岩,是研究中亚造山带中东部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有利地区。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在该区识别出三叠纪两期侵入岩: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类(238~230Ma)和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类(223~215Ma)。采用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对两类侵入岩进行了研究:前者中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岩石以高硅、富钾、过铝、钙碱性为特征,稀土元素中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以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明显的Ba负异常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介于I型和A型花岗岩之间;后者中黑云母由镁质黑云母向铁质黑云母转变,岩石以高硅、富碱、富钾、弱过铝为特征,稀土、微量元素特征与前者相似,但稀土总量相对较低,Eu、Ba的负异常程度更大,属A型花岗岩。二者可能源于年轻幔源组分形成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资料分析,研究区三叠纪侵入岩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背景下,中三叠世时可能处于后造山伸展背景,晚三叠世可能为板内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三叠纪花岗岩 构造背景 东乌旗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沉积序列的碎屑锆石记录及对古亚洲洋(东段)闭合时间的制约 被引量:22
19
作者 朱俊宾 和政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2-248,共17页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是重要的转折期,它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而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中-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沉积序列记录了相应的构造演化过程。笔者对内蒙古东南部林西地区出...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是重要的转折期,它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而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中-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沉积序列记录了相应的构造演化过程。笔者对内蒙古东南部林西地区出露良好的林西组与幸福之路组,采取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解析年代学、沉积物源等信息。研究显示,被认为是三叠系标志层的陆相红色砂泥岩始现于晚二叠世。幸福之路组细砾岩样品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241Ma,从而将地层沉积时代上延至中三叠世后期。它与下伏林西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但在幸福之路组下部地层中发现微角度不整合,沉积时代存在间断(早、中三叠世之间)。林西组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分为4组:254~336Ma、372~528Ma、669~1000Ma和1300~2534Ma,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25.6^+17.2)。幸福之路组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于241~278Ma,εHf(t)值=+8.6^+16.5,其石炭纪和古元古代碎屑锆石少量。对比研究显示,林西组砂岩除兴蒙造山带物源外,还含有大量华北克拉通物源。与之相反,幸福之路组砂岩物源主要来自林西周边岩浆岩。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笔者认为古亚洲洋闭合于晚石炭世之前,晚古生代末是残余陆表浅海环境。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在晚石炭世以来,表现为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联为一体后的陆内裂陷沉积活动及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和Hf同位素 物源分析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How many sutures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Insights from East Xinjiang-West Gansu(NW China)? 被引量:32
20
作者 Wenjiao Xiao Chunming Han +7 位作者 Wei Liu Bo Wan Ji'en Zhang Songjian Ao Zhiyong Zhang Dongfang Song Zhonghua Tian Jun Lu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25-536,共12页
How ophiolitic mèlanges can be defined as sutures is controversial with regard to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and continental growth.The Chinese Altay,East junggar,Tianshan,and Beishan belts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 How ophiolitic mèlanges can be defined as sutures is controversial with regard to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and continental growth.The Chinese Altay,East junggar,Tianshan,and Beishan belts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in Northwest China,offer a special natural laboratory to resolve this puzzle.In the Chinese Altay,the Erqis unit consists of ophiolitic melanges and coherent assemblages,forming a Paleozoic accretionary complex.At least two ophiolitic melanges(Armantai,and Kelameili) in East Junggar,characterized by imbricated ophiolitic melanges,Nb-enriched basalts,adakitic rocks and volcanic rocks,belong to a Devonian-Carboniferous intra-oceanic island arc with some Paleozoic ophiolites,superimposed by Permian arc volcanism.In the Tianshan,ophiolitic melanges like Kanggurtag,North Tianshan,and South Tianshan occur as part of some Paleozoic accretionary complexes related to amalgamation of arc terranes.In the Beishan there are also several ophiolitic melanges,including the Hongshishan,Xingxingxia-Shibangjing,Hongliuhe-Xichangjing,and Liuyuan ophiolitic units.Most ophiolitic melang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ultramafic,mafic and other components,which are juxtaposed,or even emplaced as lenses and knockers in a matrix of some coherent units.The tectonic settings of various components are different,and some adjacent units in the same melange show contrasting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The formation ages of these various components are in a wide spectrum,varying from Neoproterozoic to Permian.Therefore we cannot assume that these ophiolitic melanges always form in linear sutures as a result of the closure of specific oceans.Often the ophiolitic components formed either as the substrate of intra-oceanic arcs,or were accreted as lenses or knockers in subduction-accretion complexes.Using published age and paleogeographic constraints,we propose the presence of (1) a major early Paleozoic tectonic boundary that separates the Chinese Altay-East Junggar multiple subduction systems of the southern Siberian active margin from those of the northern Tarim;and (2) a major Permian suture zone that separates the Tianshan-Beishan from the northern active margin of the Tarim Craton.These new observ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have broad implications for the architecture and crustal growth of central Asia and other ancient orogen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suture Paleogeographic separation Accretionary complex Intra-oceanic arc Southern caob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