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的陈独秀观与陈独秀的鲁迅观 被引量:3
1
作者 长堀祐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7-53,共7页
鲁迅始终认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是革命的前驱者 ,并敬仰他的人格。鲁迅的陈独秀观并没有因为陈被开除出共产党、成为托派而有所改变。出自冯雪峰手笔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并不代表鲁迅的态度。陈独秀也十分敬重鲁迅 ,对他... 鲁迅始终认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是革命的前驱者 ,并敬仰他的人格。鲁迅的陈独秀观并没有因为陈被开除出共产党、成为托派而有所改变。出自冯雪峰手笔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并不代表鲁迅的态度。陈独秀也十分敬重鲁迅 ,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始终给予充分肯定。他喜欢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 ,始终认为鲁迅不是神 ,是有文学天才的人 (编者摘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陈独秀观 陈独秀 鲁迅观 《鲁迅全集》 《陈独秀书信集》 《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下载PDF
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根基的再认识(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方竞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5-72,共8页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着相对恃和抗衡的一面,从而提出了重...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着相对恃和抗衡的一面,从而提出了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的两个体现逐步深化的认识框架:一者是“S会馆”与“校”和“刊”的“鼎足而立”,另者是“S会馆”本身即呈“三角张力”。由此可见,从章太炎到鲁迅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根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北京大学 陈独秀 《新青年》 章门弟子 “S会馆” 章太炎 鲁迅
下载PDF
读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札记(二)
3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第1期27-33,共7页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荟萃了自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名家论杜、评杜之语,历来研究价值颇高。深研细读,比互参校,既有利于加深对杜诗的理解把握,也可以就各家的不同说法进行重新审视,个中得失易见。诸家观点未妥未善之处,提出来与方家...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荟萃了自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名家论杜、评杜之语,历来研究价值颇高。深研细读,比互参校,既有利于加深对杜诗的理解把握,也可以就各家的不同说法进行重新审视,个中得失易见。诸家观点未妥未善之处,提出来与方家分享。此篇主要辨析陈师道、陈善对于杜甫"以诗为文"的不同看法;严有翼、胡仔、鲁迅对于传奇小说《王榭传》的评价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陈师道 陈善 鲁迅 《杜工部草堂诗话》
下载PDF
对新文化运动中“革命”作为一种姿态的思考
4
作者 甘智钢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30-33,共4页
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 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最勇敢地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革命者,恰恰也正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思想革命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下载PDF
偏差的航向——中国新文学大师的贡献和误导
5
作者 龙潜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6-48,共3页
贡献:文言和白话方面做的破立工作。误导:文白对立,否定古典,反对用典和对仗,更全面贬低中国语言文字。
关键词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钱玄同 傅斯年
下载PDF
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根基的再认识(上)
6
作者 陈方竞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9,共9页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着相对恃和抗衡的一面,从而提出了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的两个体现逐步深化的认识框架:一者是"S会馆"与"校"和"刊"的"鼎足而立",另者是"S会馆"本身即呈"三角张力"。由此可见,从章太炎到鲁迅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根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北京大学 陈独秀 《新青年》 章门弟子 “S会馆” 章太炎 鲁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