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Repomucenus curvicornis Inhabiting Liaoning Coast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OⅠ Gene and Control Region
1
作者 Li Yulong Liu Xiuze +3 位作者 Yu Xuguang Li Yiping Fu Jie Dong J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8年第1期12-17,共6页
[Objec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wild Repomucenus curvicornis inhabiting Liaoning Coast, China. [Method] The mitochondrial COⅠ gene and control region(CR) were... [Objec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wild Repomucenus curvicornis inhabiting Liaoning Coast, China. [Method] The mitochondrial COⅠ gene and control region(CR) were PCR amplified from the wild R. curvicornis populations from the Liaodong Bay(n=22) and the northern Yellow Sea(n=18), sequenced and analyzed for genetic diversity. [Result] The contents of A, T, C and G of 624 bp COⅠ gene were 24.09%, 31.04%, 25.28%, and 19.59%, and those of 460 bp CR fragment were 32.96%, 32.80%, 14.86% and 19.38%, respectively. The total number of variable sites, average number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 k), haplotype diversity(H)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π) based on COⅠ gene were 38, 4.67,(0.96±0.02) and(0.007 5±0.004 2), and those based on CR fragment were 26, 3.35,(0.97 ±0.02) and(0.007 3±0.004 3), respectively.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OⅠ gene and CR,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Liaodong Bay popul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population. The AMOVA analysis based on CR fragments revealed almost significant genetic divergence between the Liaodong Bay and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populations,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etic divergence based on COⅠ ge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 and COⅠ gene are effective molecular markers for detect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R. curvicornis population, while CR is more reliable than COⅠ gene in detecting the genetic structure. [Conclusion] CR is an appropriate marker for genetic analysis of marine fish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omucenus curvicornis Mitochondrial DNA CO gene Control region sequence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下载PDF
雀形目15种鸟类CoⅠ与Cyt b基因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梁刚 张卫 +3 位作者 雷富民 尹祚华 黄原 李天宪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3-620,共8页
对雀形目Passeriformes6科15种鸟类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1143bp)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1176bp)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yt b和CoⅠ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为454个和366个,简约信息位点为337个和303个,而且CoⅠ基因比Cytb基因略微保守... 对雀形目Passeriformes6科15种鸟类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1143bp)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1176bp)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yt b和CoⅠ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分别为454个和366个,简约信息位点为337个和303个,而且CoⅠ基因比Cytb基因略微保守,进化速率也较低。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别构建了CoⅠ和Cyt b基因两组数据集的分子系统发生树及其合一树,并对建树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认为CoⅠ基因比Cyt b基因更适合于确定雀形目科级阶元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而且它也能够作为雀形目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但在物种鉴定方面不如Cyt b基因稳定和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形目 Co基因 CYT B基因 序列比较
下载PDF
罗氏沼虾3个群体线粒体COⅠ基因的序列差异和遗传标记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学明 郭亚芬 +3 位作者 陈福艳 蒋钦杨 梁万文 蒋和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0-544,共5页
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线粒体DNA的COⅠ基因,测定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了罗氏沼虾缅甸原种F1代、江苏养殖群体和广西选育F2代3个群体共17只个体的序列核苷酸位点差异和遗传多态。结果表明,缅甸原种F1... 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线粒体DNA的COⅠ基因,测定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了罗氏沼虾缅甸原种F1代、江苏养殖群体和广西选育F2代3个群体共17只个体的序列核苷酸位点差异和遗传多态。结果表明,缅甸原种F1代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江苏养殖群体和广西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在长度为498 bp的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10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占2.01%),17只个体具有5种基因型,3群体各自的平均核苷酸位点差异分别为0.88%、0.07%和0。UPGMA分子系统聚类树显示,江苏养殖群体和广西选育群体的遗传关系最近,其单倍型混杂聚成一支,而缅甸原种F1群体相对独立为另外一支。COⅠ基因可以作为区分两分支群体的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CO 基因 序列多态性 遗传标记
下载PDF
基于COⅠ基因部分序列对尾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四种蝴蝶分子系统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4
4
作者 诸立新 吴孝兵 晏鹏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对中国产4种尾凤蝶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636bp的序列中,有59个变异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40.8%、13.9%及15....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对中国产4种尾凤蝶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636bp的序列中,有59个变异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40.8%、13.9%及15.8%;表现出明显的A+T含量(70.3%)偏异。采用NJ、MP、ML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尾凤蝶属二尾种组与多尾凤蝶亲缘关系较近,而三尾凤蝶较早分化出来。同时结果表明丽斑尾凤蝶和二尾凤蝶的COⅠ基因没有序列差异。对这2个物种3个个体的COⅡ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也没有序列的差异,表明丽斑尾凤蝶和二尾凤蝶可能是同物异名。而三尾凤蝶的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凤蝶科 尾凤蝶属 CO基因 系统发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华虎头蟹线粒体16S rRNA和 COⅠ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萍 段亚飞 +3 位作者 毛智超 李吉涛 高保全 李健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41-1451,共11页
为研究中华虎头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华虎头蟹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A+T平均含量分别为67.7%和61.4%,A+T含量显著高于G+... 为研究中华虎头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华虎头蟹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A+T平均含量分别为67.7%和61.4%,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长度为515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4种,多态性位点4个,均为单一变异位点;长度为65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11种,多态性位点23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个和单一变异位点18个。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RNA基因片段具有较大的变异,更适于中华虎头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科的蟹类亲缘关系最近,方蟹科与沙蟹科的蟹类聚为一支,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而脊椎动物2个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4科7种蟹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古新世至始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虎头蟹 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 CO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COⅠ基因分析辽东湾海蜇群体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玉龙 王彬 +1 位作者 王文波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409,共6页
为研究海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20个海蜇野生群体样品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15个海蜇样品的同源序列,对其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条序列的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6.7%、36... 为研究海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20个海蜇野生群体样品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15个海蜇样品的同源序列,对其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条序列的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6.7%、36.4%、18.8%、18.1%;在长度624bp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中共发现2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91±0.03,核苷酸多态性为0.0056±0.0032。同其他几种大型水母相比,海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或中等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蜇种群尤其是相距较远的群体在其分布范围内可能存在遗传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线粒体DNA CO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钦州湾牡蛎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咏梅 陈秀荔 +1 位作者 赵永贞 陈晓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1-18,共8页
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片段初步研究钦州湾牡蛎(Ostrea)的物种组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分析表明,16S rRNA基因部分长度为413bp,COⅠ基因... 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片段初步研究钦州湾牡蛎(Ostrea)的物种组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分析表明,16S rRNA基因部分长度为413bp,COⅠ基因部分长度为535bp,2种牡蛎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59.8%;COⅠ基因60.5%。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 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存在7个变异位点,4种单倍型,其中包括5个转换位点突变,2个颠换位点突变;COⅠ片段有30个碱基存在变异,7种单倍型,其中包括16个转换位点突变,14个颠换位点突变。运用MEGA4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16S rRNA和COⅠ序列与白肉牡蛎的遗传距离均为0.000,有明巨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16S rRNA和COⅠ序列和红肉牡蛎(red meat ostre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和0.011,白肉牡蛎16S rRNA和COⅠ序列和红肉牡蛎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5和0.146。结果表明,钦州湾牡蛎分为2个不同的种,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适用于牡蛎的系统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线粒体 16SRRNA基因 CO基因 序列分析 钦州湾
下载PDF
我国五大淡水湖三角帆蚌群体mtDNA COⅠ基因片段变异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家乐 王建军 +1 位作者 汪桂玲 白志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9-782,共4页
关键词 三角帆蚌 线粒体DNA CO基因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瓦氏雅罗鱼群体基于CO Ⅰ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窦新杰 常玉梅 +5 位作者 唐然 孙效文 陶然 王楠 梁利群 张丽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29-34,共6页
利用mt DNA COⅠ基因片段(有效长度635 bp)对来自达里湖(DL)、岗更湖(GG)、呼伦湖(HL)、黑龙江(HLJ)、松花江(SHJ)和乌苏里江(WSL)6个地理群体共72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从碱基组成来看,6个地理群体在COⅠ区段上的A+T... 利用mt DNA COⅠ基因片段(有效长度635 bp)对来自达里湖(DL)、岗更湖(GG)、呼伦湖(HL)、黑龙江(HLJ)、松花江(SHJ)和乌苏里江(WSL)6个地理群体共72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从碱基组成来看,6个地理群体在COⅠ区段上的A+T含量(52.37%)明显高于G+C含量(47.67%),符合脊椎动物的碱基组成特点;从各项遗传参数来看,达里湖流域2个群体(DL和GG)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黑龙江流域4个群体(HL、HLJ、SHJ、WSL);6个群体共检测到20个单倍型,并共享1个单倍型,达里湖流域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黑龙江流域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虽然达里湖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各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P<0.05),遗传结构存在差异,但AMOVA检验不支持这种遗传差异;另外,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进一步证实,6个地理群体亲缘关系近,有共同的起源,尚未达到分化为不同的种或亚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CO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黄鲷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凤英 夏连军 +2 位作者 马凌波 施兆鸿 马春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3-89,共7页
对采自中国东海外海和日本海的黄鲷Taius tumifron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去掉两端引物及部分序列共得到590bp的碱基片断,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4.3%、25... 对采自中国东海外海和日本海的黄鲷Taius tumifron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去掉两端引物及部分序列共得到590bp的碱基片断,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4.3%、25.0%和20.3%,A+T(54.7%)高于G+C(45.3%)含量。在获得的9个序列中共发现有156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42处简约信息位点,没有发现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实验结果显示,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223 6之间,c3和j3与其它个体相比遗传差异明显。2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89 7,而东海和日本海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86 9和0.113 3,说明黄鲷个体间遗传差异较大,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鲷Taius tumifrons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椭圆食粉螨线粒体DNA 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太葆 夏斌 +2 位作者 邹志文 桂梓 朱志民 《蛛形学报》 2007年第2期79-82,共4页
采用苯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法提取了采自江西南昌和广州潮州2个地理种群的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 Troupeau,1878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对椭圆食粉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tDNA COI)进行PCR扩增,直接测序,得到379b... 采用苯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法提取了采自江西南昌和广州潮州2个地理种群的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 Troupeau,1878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对椭圆食粉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tDNA COI)进行PCR扩增,直接测序,得到379bp的碱基片断(国际基因库索引号EF527825),其碱基序列A、C、G、T含量分别为71bp(18.73%)、53bp(13.98%)、89bp(23.48%)、166bp(43.80%);江西南昌和广州潮州2个地理种群间的椭圆食粉螨mtDNACOI基因片段完全一致,未发现地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食粉螨 线粒体DNA CO 基因
下载PDF
池蝶蚌mtDNA COⅠ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军花 曾柳根 +4 位作者 林巧惠 盛军庆 徐毛喜 龚贵如 洪一江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6,共6页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线粒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池蝶蚌(H.schlegelii)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PCR扩增,以期了解池蝶蚌的选育效果。结果表明:在10个个体中均得到序列一致的COⅠ序列,长度为1542bp;A、T、G、C含量分别为18.1%(28...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线粒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池蝶蚌(H.schlegelii)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PCR扩增,以期了解池蝶蚌的选育效果。结果表明:在10个个体中均得到序列一致的COⅠ序列,长度为1542bp;A、T、G、C含量分别为18.1%(280个)、41.8%(644个)、25.4%(392个)和14.7%(226个),A+T含量(59.9%)明显高于G+C含量(40.1%),与其他无脊柱动物相同基因片段碱基含量相似。该基因中密码子T(U)的使用频率很高,第1位核苷酸中T和G的含量较为一致分别为32.0%和30.8%;密码子第2位上碱基T的使用比率高达42.7%,碱基G的使用比率低至17.2%;密码子第3位上碱基T的使用比率高达50.7%,而碱基C的使用比率仅为6.6%。BLAST结果显示池蝶蚌与其他淡水贝类的COⅠ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三角帆蚌的相似性为95%,MP法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表明:池蝶蚌COⅠ基因与三角帆蚌COⅠ基因亲缘关系最近。以上结果表明:池蝶蚌经过人工选育后已初步成为一个纯系,遗传性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蝶蚌 线粒体 CO基因 人工选育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和NADH-6基因分子检测的中日家蚕和野桑蚕亲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兵 浜野国胜 +2 位作者 蜷木理 原和二郎 沈卫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0-473,共4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家蚕和野桑蚕的亲缘关系,收集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家蚕和野桑蚕品种资源,提取了家蚕和野桑蚕的总mRNA,通过RT-PCR克隆了家蚕和野桑蚕线粒体DNA(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ytochromeoxidasesubunit1gene,COⅠ)和NAD... 为了进一步明确家蚕和野桑蚕的亲缘关系,收集了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家蚕和野桑蚕品种资源,提取了家蚕和野桑蚕的总mRNA,通过RT-PCR克隆了家蚕和野桑蚕线粒体DNA(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基因(cytochromeoxidasesubunit1gene,COⅠ)和NADH-6基因,并制备探针进行了DIG-RFLP检测。结果表明,中国和日本的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COⅠ和NADH-6基因的DIG-RFLP的分子多态性相同,但与日本野桑蚕存在差异。此结果从线粒体水平证实了中国和日本的家蚕都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而不是起源于日本的野桑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野桑蚕 MT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1 NADH-6基因 RFLP
下载PDF
羊鲍(Haliotis ovina)和耳鲍(H.asinina)MtDNA 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黎中宝 Appleyard Sharon A. Elliott Nicholas G.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3,共6页
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我国海南产的羊鲍和耳鲍两个自然种群的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羊鲍和耳鲍COⅠ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均为193bp,4种碱基组成非常相似,且其A+T的含量也非常相似,分别为45.08%和45.60%。... 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我国海南产的羊鲍和耳鲍两个自然种群的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羊鲍和耳鲍COⅠ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均为193bp,4种碱基组成非常相似,且其A+T的含量也非常相似,分别为45.08%和45.60%。羊鲍和耳鲍COⅠ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之间有29bp的差异,其中有8处发生碱基颠换,21处发生碱基转换,差异为15.03%,同源性为84.97%;羊鲍和耳鲍COⅡ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均为157bp,羊鲍和耳鲍4种碱基组成差异较大,且其A+T的含量也不同,分别为59.24%和55.41%。羊鲍和耳鲍COⅡ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之间有19bp的差异,其中3处发生碱基颠换,16处发生碱基转换,达到12.10%的差异,同源性为87.90%。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羊鲍和耳鲍物种间的变异组成为0.50,变异百分数为100.00,羊鲍和耳鲍物种间的遗传分化显著(FST=1,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鲍 耳鲍 MtCO基因 MtCOⅡ基因 序列 Touch Down PCR
下载PDF
基于COⅠ基因的美国白蛾与近似种类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钱路 马丽娜 +3 位作者 吴晶 李健 安榆林 郝德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107,共7页
美国白蛾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为研发美国白蛾的准确、快速的分子鉴定技术,克服单纯依赖形态学方法为主的局限性,本研究以美国白蛾及其形态近似的8种蛾类的线粒体COⅠ基因为模板,筛选得到美国白蛾的特异性DNA序列,并以此... 美国白蛾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为研发美国白蛾的准确、快速的分子鉴定技术,克服单纯依赖形态学方法为主的局限性,本研究以美国白蛾及其形态近似的8种蛾类的线粒体COⅠ基因为模板,筛选得到美国白蛾的特异性DNA序列,并以此设计出针对美国白蛾快速鉴定的MGB探针,应用荧光PCR方法对美国白蛾进行特异性的扩增,并进行DNA条形码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白蛾及其近似种的DNA条码都为各物种所独有,不存在物种之间的共享。该结果表明该条码在美国白蛾及其近似种中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可以用于美国白蛾的物种鉴定。本项目的研究结果为美国白蛾的口岸检疫鉴定、森防部门的监测和除治提供了新型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CO基因 DNA条形码 快速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分子标记的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罗林丽 孟泽洪 +4 位作者 李帅 赵兴丽 周罗娜 贺圣凌 周玉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84-1692,共9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mtDNA CO基因 mtDNA COⅡ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D-Loop区序列的7个鲤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邹辉 韦玲静 +6 位作者 黄杰 甘宝江 莫洁琳 杨著山 滕忠作 刘康 叶香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9-1216,共8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不同鲤群体的遗传进化差异,明确金边鲤线粒体基因的遗传进化多样性,为深入开展其遗传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分析金边鲤、晒江鲤、太湖鲤、福瑞鲤、建鲤、兴国红鲤和黑龙江野鲤...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不同鲤群体的遗传进化差异,明确金边鲤线粒体基因的遗传进化多样性,为深入开展其遗传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分析金边鲤、晒江鲤、太湖鲤、福瑞鲤、建鲤、兴国红鲤和黑龙江野鲤等7个鲤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D-Loop区序列,通过MegAlign 7.0和DnaSP 5.0对多态位点数(S)、单倍型数(H)、核苷酸多样度(Pi)、单倍型多样度(Hd)、平均核苷酸差异(K)及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等遗传信息进行分析,运用Arlequin 3.5进行基因AMOVA分析,并以MEGA 7.0的邻接法(NJ)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获得7个鲤群体的COⅠ基因序列长787 bp和D-Loop区序列长878 bp。7个鲤群体间的COⅠ基因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5,其中金边鲤与晒江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大(0.0011),与建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004);D-Loop区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292,其中金边鲤与黑龙江野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大(0.0269),与福瑞鲤和建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102。在161份样品中,COⅠ基因共检测到12种单倍型,以单倍型HAP2最多;D-Loop区序列共检测到41种单倍型,其中HAP1、HAP2、HAP3、HAP4、HAP6、HAP7、HAP13和HAP15为金边鲤的特有单倍型。COⅠ基因的群体间变异贡献率为19.27%,群体内变异贡献率为80.73%;D-Loop区序列的群体间变异贡献率为20.29%,群体内变异贡献率为79.71%。从基于K2P遗传距离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可看出,建鲤、福瑞鲤和太湖鲤3个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同时与金边鲤聚为一小支。【结论】金边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可进一步选育获得金边鲤独有的优良性状品系,或通过基因辅助技术与其他鲤品种进行杂交而获得更优秀的新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边鲤 CO基因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不同地域来源野桑蚕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孟刚 彭云武 楚渠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9-256,共8页
家蚕(Bombyx mori)由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深入分析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对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对来自秦巴山区的3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基因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与从Gen Bank数据库中获取的1... 家蚕(Bombyx mori)由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深入分析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对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对来自秦巴山区的3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基因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与从Gen Bank数据库中获取的15份野桑蚕、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遗传进化分析。16份中国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2份日本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的COⅠ序列分别存在65个和10个碱基的差异;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中只存在7个碱基的差异。与来自中国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相比,来自日本、中国山东青州及秦巴山区的野桑蚕具有更为丰富的SNP位点。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和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共定义了25种单倍型,其中野桑蚕18种,家蚕7种。基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存在一定关联性,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各自独立成一枝,来自秦巴山区的5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分别与来自山东青州、四川地区的野桑蚕聚类;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远,而来源于安康市汉阴县、岚皋县、汉滨区及山东青州的野桑蚕又与家蚕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同是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桑蚕也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也再次佐证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桑蚕 线粒体CO基因 遗传多样性 家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缀锦蛤亚科(Tapetinae)贝类线粒体DNA序列的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潘鹤婷 袁媛 +2 位作者 吴琪 张素萍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4-290,共7页
采用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序列扩增和测序方法,对隶属于缀锦蛤亚科5属7种动物进行了系统学分析。经Clustal X多重比对和PAUP4.10软件分析,得到种间序列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邻接(NJ)系统树。实验数据显示,缀锦蛤亚科为遗传连续的同源类群... 采用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序列扩增和测序方法,对隶属于缀锦蛤亚科5属7种动物进行了系统学分析。经Clustal X多重比对和PAUP4.10软件分析,得到种间序列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邻接(NJ)系统树。实验数据显示,缀锦蛤亚科为遗传连续的同源类群,其中的浅蛤属(Gomphina)、缀锦蛤属(Tapes)和蛤仔属(Ruditapes)亲缘关系较近,结果与Fischer-Piette等(1971)的缀锦蛤亚科的分类方案基本一致。另外,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和杂色蛤仔R.variegata是蛤仔属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的一个组群,尽管两种贝类有明显的重叠分布区和相近的贝壳形态,但二者间的16S rRNA和COⅠ序列遗传距离均达到了物种间差别。结果支持庄启谦(2001)有关菲律宾蛤仔与杂色蛤仔的形态分类及分布区划分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缀锦蛤亚科 青蛤亚科 16S RRNA基因 CO 基因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的东太平洋茎柔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连为 许强华 +3 位作者 陈新军 闫杰 余为 王从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18-1625,共8页
为合理开发利用东太平洋茎柔鱼资源,需要准确掌握其种群结构。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与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2个分子标记对茎柔鱼赤道海域与秘鲁外海2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认为,基于Cytb基因所有... 为合理开发利用东太平洋茎柔鱼资源,需要准确掌握其种群结构。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与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2个分子标记对茎柔鱼赤道海域与秘鲁外海2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认为,基于Cytb基因所有序列得到2个群体总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7、(0.397±0.079)、(0.00109±0.00096)和0.600,秘鲁外海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仅为(0.282±0.101),明显低于赤道海域群体。基于COⅠ基因所有序列得到2个群体总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17、(0.787±0.051)、(0.00290±0.00138)和1.802。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及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分析结果显示,赤道海域群体与秘鲁外海群体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Cytb:Fst=0.00591,P〉0.05;COⅠ:Fst=0.05523,P〉0.05),2个地理群体可能在赤道海域海流的作用下发生基因交流。单倍型网络关系图、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均表明,茎柔鱼经历过近期群体扩张事件,发生群体扩张的时间在138900~167900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细胞色素B基因 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