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ARE算法估算海气界面热通量的个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清华 张蕴斐 +1 位作者 孙兰涛 吴辉碇 《海洋预报》 2005年第4期1-13,共13页
本文先对NCEP分析风、QSCAT/NCEP混合风、MM5中尺度模式分析风场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具有高分辨率的QSCAT/NCEP混合风资料给出的高风速数值较好,但给出的高风速开始时间相对较早;NCEP分析风资料给出的高风速数值明显偏小;MM5分析风场较... 本文先对NCEP分析风、QSCAT/NCEP混合风、MM5中尺度模式分析风场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具有高分辨率的QSCAT/NCEP混合风资料给出的高风速数值较好,但给出的高风速开始时间相对较早;NCEP分析风资料给出的高风速数值明显偏小;MM5分析风场较为可信,只不过模拟的高风速数值还是相对偏小。使用COARE算法(版本3.0)计算了四种资料情况下的渤、黄海海域一次冷空气大风过程的海表面湍流热通量,并与MM5诊断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相同资料情况下,MM5结果跟COARE算法所算海气热通量(包括感热和潜热)在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上均较为一致,中、低风速情况下,结果比较接近;但是高风速情况下两者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e算法 MM5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海-气界面
下载PDF
用COARE算法测试4种最新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方案 被引量:6
2
作者 沙文钰 潘玉萍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采用美国国家浮标站(44008)2003年1~3月的资料,通过COARE算法(版本2.6b),比较了4种最新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的参数化方案。通过对摩擦速度、曳力系数及风应力等物理因子的计算,认为YT96和GW03方案是一致的,TY01方案次之,而O02方案... 采用美国国家浮标站(44008)2003年1~3月的资料,通过COARE算法(版本2.6b),比较了4种最新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的参数化方案。通过对摩擦速度、曳力系数及风应力等物理因子的计算,认为YT96和GW03方案是一致的,TY01方案次之,而O02方案过高估计了u和Cd。在不考虑海浪时,推荐使用YT96,TY01和GW03方案,考虑海浪时推荐使用GW03和TY01方案。另外TY01和GW03方案在处理幼波时存在不连续的缺点。研究结果对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如何正确使用上述4种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可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e算法 测试 海面 空气动力粗糙度 浮标 风应力
下载PDF
TOGA COARE IOP期间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
3
作者 林传兰 方同德 +1 位作者 厉善华 徐炳荣 《东海海洋》 2000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 TOGA COARE IOP期间“向阳红五号”调查船在 2°S、 1 55°E附近进行的 3个航段的多项目综合性科学考察资料 ,对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 TO-GA COARE IOP期间 ,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具有 El... 利用 TOGA COARE IOP期间“向阳红五号”调查船在 2°S、 1 55°E附近进行的 3个航段的多项目综合性科学考察资料 ,对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 TO-GA COARE IOP期间 ,西太平洋暖池海域的热状况具有 El Nino事件发生前的特征。对航段平均来说 ,暖池深度、海洋上层混合层深度和海面至 2 60 m水层的平均温度 ,均是逐航段递次减小的。这种 El Nino事件发生前的热状况特征是该海域海表盛行风向转为西风 ,东向流加强 ,暖水流失的结果。此外 ,在航段内各热状况要素也存在由局地海气耦合性变化造成的数天至十多天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GA coare IOP 西太平洋 暖池 热状况 暖池深度
下载PDF
TOGA COARE试验期间的深水CO_2观测
4
作者 马黎明 乔然 《现代科学仪器》 2000年第5期40-42,共3页
本文重点介绍 1992年 10月至 1993年 3月在“TOGACOARE”(热带西太平洋海气耦合试验 )中在船上使用的带双平衡器的LDGO气相色谱系统 ,并给出了次表水和深水中总溶解浓度 (TCO2 )和分压 (PCO2 )的观测结果。
关键词 气相色谱 深海水 二氧化碳 TOGA coare
下载PDF
TOGA-COARE IOP部分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5
作者 吴德星 孙即霖 +4 位作者 王凡 傅子琅 陈荣裕 毛庆文 苗伟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17-32,共16页
初步分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 IOP连续三个航次中部分CTD和ADCP原始观测资料指出:90-210m间大于35的盐度极值除存在准日周期变化外,在量值上还存在约73d的周期变化。但受资料长度的限制,目前尚... 初步分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 IOP连续三个航次中部分CTD和ADCP原始观测资料指出:90-210m间大于35的盐度极值除存在准日周期变化外,在量值上还存在约73d的周期变化。但受资料长度的限制,目前尚无法确定上述周期是否属于稳定周期。在上述深度范围内亦存在较低盐度和温度水体侵入现象,其强度存在10—15d的周期变化。等温线和等密度线常出现振幅达10m以上,周期约3d的振荡,而且有时表现出次中尺度涡(submesoscale eddy)及涡旋链特征。比较风、SST、混合层深度间的关系时发现,风强度和大风维持时间对SST和混合层深度的影响很大,如西风暴发过程可使平均SST降低0.5℃左右,使平均混合层深度加深8m以上。分析西风暴发过程及西风暴发后洋流铅垂变化和洋流随时间变化发现,西风暴发过程导致79m以浅深度上的东向射流,且19m深处流动随时间顺时针改向,79m深处流动随时间逆时针方向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GA—coare IOP 温度混合层深度 SST变化 西风暴发 表层射流 周期变化 涡旋链
全文增补中
COARE算法中3种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方案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潘玉萍 闵锦忠 沙文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3-169,共7页
关键词 浮标 coare 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 风应力
下载PDF
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素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33-40,共8页
对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IOP)热带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气玉,射出长波辐射,低层纬向风,海表层温度和20℃等温线深度等物理量的分布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IOP期间热带西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某些特征,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强化观测... 对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IOP)热带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气玉,射出长波辐射,低层纬向风,海表层温度和20℃等温线深度等物理量的分布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IOP期间热带西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某些特征,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强化观测期间获得的资料,提供气候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GA—coare 强化观测 海气特征 热带太平洋
下载PDF
VARIABILITY OF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T 4°S,156°E DURING TOGA COARE IOP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明 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1-30,共10页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t 4 °S, 156 °E was analyzed based on CTD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TOGA COARE Intensive Observing Period(IOP) from November,1992 to February,1993. The ocean re-sponses during two Ma...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t 4 °S, 156 °E was analyzed based on CTD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TOGA COARE Intensive Observing Period(IOP) from November,1992 to February,1993. The ocean re-sponses during tw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events we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based onmeteor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The main water masses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were Tropical SurfaceWater, Southern Subtropical Lower Water and Southern Intermediate Water from surface downward. Therewas good correl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ith the wind field,and of the surface salinity with windspeed and rainfalls. Both of the two surface variables were also modulated by upwelling caused by west-erly winds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The isohaline layer was not always shallower than the isothermal lay-er in this observation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lower limit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isothermal layers in most cases. The existence of large variations of the maximum salinity core is sug-gested to be related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GA coare IOP temperature SALINITY MIXED layer THERMOCLINE
下载PDF
Experimental Dynamical Forecast of an MJO Event Observed during TOGA-COARE Period
9
作者 Xiouhua Fu Bin Wang +2 位作者 BAO Qing Ping Liu Bo Y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8年第1期24-28,共5页
With a hybrid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we carried out an experimental forecast of a well documented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 event that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C... With a hybrid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we carried out an experimental forecast of a well documented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 event that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 (TOGA-COARE). The observed event, originated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around 6 January 1993, moved eastward with a phase speed of about 6.2 m s 1 and reached the dateline around February 1. The hybrid coupled model reasonably forecasts the MJO initiation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but the predicted MJO event propagates too slow (~ 4.4 m s 1 ). Results from previous observational studies using unprecedented humidity profiles obtained by NASA Aqua/AIRS satellite suggested that two potential physical processe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model caveat. After improving the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the model is able to forecast the same event one month ahead. Further sensitivity experiment confirms that the speed-up of model MJO propagation is primarily due to the improved convective scheme. Further, air-sea coup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predicted MJO. The results here suggest that MJO prediction skill is sensitive to model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and air-sea cou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振荡 气象 海洋学 “TOGA coare”时期
下载PDF
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启振 陈锦年 +6 位作者 闫俊岳 张秀芝 黄磊 王长科 姚华栋 赵学华 陈长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23,共12页
基于2008年4至5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和NCEP资料,应用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了海气通量,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天气变化特点和海气通量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响应。结果表明:2008年南海季风首先于5月第1候在南... 基于2008年4至5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和NCEP资料,应用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了海气通量,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天气变化特点和海气通量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响应。结果表明:2008年南海季风首先于5月第1候在南海南部爆发,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北部海区季风爆发推迟到5月18日。季风爆发和热带气旋活动对西沙海域的风速和海气通量影响较大,其中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强烈。热带气旋来临之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动量通量均较小;在气旋活动及此后的季风爆发时期,大风使潜热通量和动量通量显著增强,感热通量则在降水期间变化明显;动量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其在此过程中的均值是观测初期均值的3倍以上。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后者是前者的16∶1。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相似,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有差异。湍流交换系数与风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海气通量 coare3.0算法
下载PDF
海气热通量算法的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连新 管长龙 黄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6,共9页
COARE模型是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海气热通量的算法,其风速适用范围可达20m/s,但未包含飞沫等高风速下的影响因子,将其直接扩展到20m/s以上风速的海况存在不合理性。本文提出了适合各种风速条件下的包含飞沫影响的海面动力粗糙度长度参数化... COARE模型是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海气热通量的算法,其风速适用范围可达20m/s,但未包含飞沫等高风速下的影响因子,将其直接扩展到20m/s以上风速的海况存在不合理性。本文提出了适合各种风速条件下的包含飞沫影响的海面动力粗糙度长度参数化方案,并利用该方案改进了COARE 3.0模型。利用南海浮标的观测数据,根据改进的COARE 3.0模型计算了海气热通量,分析了飞沫对海气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m/s风速范围内,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主要由海气温差和海气湿差决定,与波龄的相关性很小,飞沫对热通量无显著影响。当风速大于20m/s,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海气温差和海气湿差的相关性减小,与波龄的相关性增加,潜热通量与波龄呈现负相关。考虑飞沫的效应后,总热通量明显增加,飞沫所增加的感热通量平均可占界面感热通量的38.89%,飞沫所增加的潜热通量平均占界面潜热通量的39.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e模型 飞沫 动力粗糙度长度 热通量 南海
下载PDF
发展新型的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玉萍 沙文钰 +2 位作者 王巨华 葛苏放 尹志军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69-1077,共9页
由量纲分析导出无因次粗糙度长度与波龄有关,粗糙度长度无因次形式写为与有效波高有关,综合利用6个试验资料(HEXMAX试验、RASEX试验、BIO稳定平台试验、FETCH试验、CBLAST低风试验),共同验证Charnock参数zch与无因次粗糙度长度z0/hs对... 由量纲分析导出无因次粗糙度长度与波龄有关,粗糙度长度无因次形式写为与有效波高有关,综合利用6个试验资料(HEXMAX试验、RASEX试验、BIO稳定平台试验、FETCH试验、CBLAST低风试验),共同验证Charnock参数zch与无因次粗糙度长度z0/hs对波龄的依赖性,建立粗糙度长度方案,并讨论其对摩擦速度和波龄的敏感度.把研制的海面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引入COARE(V3.0)算法中,选择1985年12月在北海的FPN平台上的试验资料,检验海面粗糙度长度参数化方案与COARE算法中3种方案的适用性.结果表明:O02和TY01方案较高估计了摩擦速度,YT96方案略偏低估计了摩擦速度,而研制的方案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最接近.将研制的海面粗糙度方案应用于风浪耦合嵌套模式中,选取湛江港3次历史台风资料,计算硵洲岛海浪并与实测浪高相比较,验证该方案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粗糙度长度参数化方案 有效波高 波龄 coare算法
下载PDF
一种新的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 被引量:1
13
作者 沙文钰 潘玉萍 +3 位作者 朱首贤 王巨华 葛苏放 蔡美琼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5-732,共8页
综合利用6个国际海洋观测试验资料,共同验证Charnock参数与无因次粗糙度长度(z0/Hs)对波龄的依赖性,建立粗糙度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显著性和适用性检验,从而导出粗糙度无因子形式与有效波高有关.利用研制的粗糙度方案(SP07)研究充分发... 综合利用6个国际海洋观测试验资料,共同验证Charnock参数与无因次粗糙度长度(z0/Hs)对波龄的依赖性,建立粗糙度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显著性和适用性检验,从而导出粗糙度无因子形式与有效波高有关.利用研制的粗糙度方案(SP07)研究充分发展风浪与风区、风时和水深的关系,及粗糙度长度对摩擦速度和波龄的敏感度.把SP07方案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计算海气通量的COARE(V3.0)算法中,选择1985年12月在北海的FPN平台上的试验资料,进一步检验SP07方案的适用性.得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O02和TY01方案较高估计了摩擦速度,YT96方案略偏低估计了摩擦速度,文中研制的方案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最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摩擦速度 波龄 coare算法
下载PDF
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算法的改进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晨迪 费建芳 +3 位作者 丁菊丽 胡瑞卿 周祖刚 田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7-636,共10页
COA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法是国际上较先进的计算海气界面通量的算法。最新的COARE 3.0算法包含TY01方案和O02方案两种考虑真实海浪状态的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当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缺省时,利用Tayl... COA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法是国际上较先进的计算海气界面通量的算法。最新的COARE 3.0算法包含TY01方案和O02方案两种考虑真实海浪状态的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当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缺省时,利用Taylor01风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可对它们进行参数化。在此基础上引入自主设计的WHP(Wind-wav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and dominant wave Period)风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和三种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即SCOR方案、GW03方案、PYP07方案以及更简单的Andreas12、Vickers15摩擦速度算法,利用NDBC(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浮标数据、解放军理工大学风浪流水槽实验数据,针对中高风速条件(10 m/s≤U10≤25 m/s)比较上述方案对摩擦速度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WHP方案在COARE 3.0算法中的应用效果优于Taylor01方案,且新引入的SCOR、GW03、PYP07海面粗糙度方案对风浪特征量的观测误差敏感性更小、稳定度更高;水槽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WHP方案结合SCOR海面粗糙度方案计算的摩擦速度与实测值最接近;引入其他三种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原始COARE 3.0算法会低估摩擦速度,而WHP方案结合SCOR海面粗糙度方案能更准确地预测摩擦速度随10 m风速的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波高 谱峰周期 coare 3.0算法 动量通量 摩擦速度
下载PDF
风浪状态对海面拖曳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剑 赵栋梁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四种参数化方法的比较,认为风海雷诺数RB较风速、波龄和波陡能更好地描述拖曳系数CDN。利用分组平均法对CDN与RB关系进行处理,得到最佳的CDN参数化方案。利用COARE3算法测试了四种依赖海况的粗糙长度,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 通过对四种参数化方法的比较,认为风海雷诺数RB较风速、波龄和波陡能更好地描述拖曳系数CDN。利用分组平均法对CDN与RB关系进行处理,得到最佳的CDN参数化方案。利用COARE3算法测试了四种依赖海况的粗糙长度,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DN与RB的关系式更真实地反映了海-气界面动量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海雷诺数 拖曳系数 coare3算法 粗糙长度
下载PDF
2006~2007年北部湾海-气热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盛立芳 郑元鑫 +1 位作者 陈静静 王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9-578,共10页
用2006年夏-2007年秋在北部湾获得的船测气象资料,由块体公式计算了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北部湾春、夏季节获得热通量,而秋、冬季节失去热通量。春季通过湍流交换造成的热通量对海面热平衡的贡献最小,其次是夏季、冬季和秋季。在年平... 用2006年夏-2007年秋在北部湾获得的船测气象资料,由块体公式计算了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北部湾春、夏季节获得热通量,而秋、冬季节失去热通量。春季通过湍流交换造成的热通量对海面热平衡的贡献最小,其次是夏季、冬季和秋季。在年平均尺度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通量的7.4%和77.4%,15.2%的净辐射热量通过海洋过程消耗掉。感热通量随海-气温差的加大而增大,而与风速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海-气温差增加1℃,感热通量增加6.7-12.7 W/m^2;较大的感热通量(〉30 W/m^2)容易出现在5-10 m/s风速条件下。潜热通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风速增加1 m/s,潜热通量增加约18 W/m^2,而相对湿度下降1%会导致6 W/m^2潜热通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通量 北部湾 coare3.0 辐射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1°45'S,156°E海区的半日内潮波特性
17
作者 鲍献文 张义钧 +2 位作者 孙丽 杜涛 方欣华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6年第2期12-20,共9页
通过对TOGA-COARE期间的一组锚系仪器阵列资料的分析得出:在赤道西太平洋1°45′S,156°E。海域存在显著的半日潮频内波,它的水平波数(波长)、垂向波数、水平传播速度和垂向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3×10-2km-1(210km),-1.6... 通过对TOGA-COARE期间的一组锚系仪器阵列资料的分析得出:在赤道西太平洋1°45′S,156°E。海域存在显著的半日潮频内波,它的水平波数(波长)、垂向波数、水平传播速度和垂向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3×10-2km-1(210km),-1.6×10-3m-1,2.0m/s,-3.8cm/s。波形向斜下方传播,亦即波能向斜上方传输。它在观测点西南方生成后,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观测海区。流速矢量旋转谱水平随深度的变化呈马鞍形,低谷及深处的峰所在深度分别与南赤道流及赤道潜流的南边界所在深度大体一致。旋转椭圆主轴方位角随深度变化,在浅层(40m处)为北偏东30°,到深处(324m)转为东偏南14°。总体上呈东北方向,表明波来自西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 内潮 赤道西太平洋 TOGA—coare
下载PDF
台湾海域海面粗糙度及曳力系数的研究
18
作者 葛苏放 申双和 +1 位作者 张新厂 潘玉萍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25,共7页
利用福建沿海海域南日岛、金门岛与广东南澳岛的近海面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及台湾海峡西南部与南部的浮标观测资料,通过COARE(Coupled-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法(V3.0),计算了台湾海域近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曳力系数... 利用福建沿海海域南日岛、金门岛与广东南澳岛的近海面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及台湾海峡西南部与南部的浮标观测资料,通过COARE(Coupled-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法(V3.0),计算了台湾海域近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曳力系数及海气表面动量通量,并研究它们关于水平风速的分布规律。结果得出:摩擦速度与10m风速基本上呈线性分布,线性拟合系数在0.042~0.045之间。曳力系数对10m风速的线性分布与过去研究结果相近,线性拟合系数在0.064~0.067之间。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对10m风速的线性拟合系数在0.053~0.058之间。海面动量通量与10m风速呈明显的二次关系,其线性与非线性拟合系数对于进一步了解台海地区大气湍流结构,建立和完善台海地区数值预报模式可提供重要的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e算法 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 动量通量
下载PDF
海浪效应对海面粗糙度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王晨迪 单宇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22-25,共4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22001号浮标站与美国国家浮标数据中心提供的41008号浮标站观测资料,利用Smith88、YT96、TY01和O02这4种海面粗糙度方案研究中高风速条件下真实海浪效应对海面粗糙度的影响;同时,利用浮标数据和COARE3.0算法,比较中高风... 基于日本气象厅22001号浮标站与美国国家浮标数据中心提供的41008号浮标站观测资料,利用Smith88、YT96、TY01和O02这4种海面粗糙度方案研究中高风速条件下真实海浪效应对海面粗糙度的影响;同时,利用浮标数据和COARE3.0算法,比较中高风速条件下缺乏真实海浪信息时,自主设计的有效波高、谱峰周期参数化方案与COARE3.0自带的Taylor01波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计算海面粗糙度的效果。结果表明,无论哪种浮标资料,不考虑真实海浪效应的2种方案(Smith88和YT96)均比考虑真实海浪效应的2种方案(O02和TY01)计算出的粗糙度偏低,说明在中高风速条件下必须要考虑真实海浪效应对海面粗糙度的影响。此外,初步证实了自主设计的波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在缺乏真实海浪信息时,计算效果优于COARE 3.0算法自带的Taylor01波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标数据 coare 3.0算法 海面粗糙度
下载PDF
南黄海海气热通量观测及其与OAflux数据集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肖斌 乔方利 吕连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54,共12页
2007年在南黄海进行了3个航次的热通量观测,包括长、短波辐射,近海表空气温度、湿度,风速,海表皮温等观测数据。依据计算的冬季、春季、秋季三个航次的海气热通量分析了热通量不同季节特征,南黄海海域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潜热通量分别... 2007年在南黄海进行了3个航次的热通量观测,包括长、短波辐射,近海表空气温度、湿度,风速,海表皮温等观测数据。依据计算的冬季、春季、秋季三个航次的海气热通量分析了热通量不同季节特征,南黄海海域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潜热通量分别为80.7W/m2,5.6W/m2和142.1W/m2,感热通量分别为32.0W/m2,-12.5W/m2和18.9W/m2(海洋向大气传递为正)。将国际较为通用的OAflux数据集与3个季节观测数据做了逐点的比对,作为对OAflux数据集在南黄海海域的评估,结果显示:OAflux数据集热通量结果与观测数据在2006—2007年冬季最为接近,感热和潜热通量均方差是15.3W/m2和21.4W/m2。春季的潜热通量存在明显偏差,均方差为28.4W/m2。秋季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均存在显著偏差,均方差分别为20.5W/m2和57.5W/m2。导致春季偏差的主要原因是OAflux数据集和现场观测的近海表空气湿度差异,而秋季偏差则应主要归因于海表温度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通量观测 南黄海 coare3 0 OAflux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