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PMIS系统与i-MAN系统集成
1
作者 赵毅 《洪都科技》 2006年第3期33-36,共4页
简要介绍了i-MAN系统和CPMIS系统的各自功能和作用;论述两大系统的数据集成的内容,以及系统集成的框架和采用的模式。
关键词 cpmis i-MAN EBOM PBOM
下载PDF
CPMIS综合查询及数据维护技术方法与功能分析
2
作者 李军 《洪都科技》 1999年第3期32-34,共3页
通过对产品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情况的分析,介绍了实现综合查询及数据维护部分的技术方法,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关键词 cpmis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 网络
下载PDF
工艺计划管理在CPMIS系统与EPDM系统中应用浅谈
3
作者 魏莹 刘平 《科技视界》 2012年第18期183-184,共2页
本文就公司内在CPMIS系统与EPDM系统的应用从工艺计划管理应用角度进行了优缺点的分析对比,并从应用角度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工艺计划 cpmis EPDM
下载PDF
五邑大学校园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袁国清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4期64-67,共4页
尝试开发、应用校园规划管理信息系统(CPMIS)为学校的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
关键词 校园规划 管理信息系统 cpmis 高校 GIS
全文增补中
PDM解决方案给力N5B型飞机创新设计
5
作者 廖杰 《科技广场》 2013年第5期40-43,共4页
本文介绍了PDM系统在洪都公司N5B型飞机研制过程中的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作为"厂所一体"的洪都公司利用PDM系统平台实现并行工程的成功经验,为企业实施PDM提供参考。
关键词 PDM 产品研制 产品构型 cpmis
下载PDF
4种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肥力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丁馨茹 严宁珍 +5 位作者 王子芳 李志琦 黄容 王洋 代文才 高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5-1664,共10页
探究4种改良剂施用对酸性紫色土土壤肥力及活性碳组分特征影响,为紫色土养分管理及稳固碳库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这6个处理,... 探究4种改良剂施用对酸性紫色土土壤肥力及活性碳组分特征影响,为紫色土养分管理及稳固碳库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这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 pH、速效养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各组分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施用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0.05),有机肥+化肥(OM)和酒糟灰渣+化肥(JZ)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96和0.77,增幅分别为170.43%和66.96%.(2)酒糟灰渣+化肥(JZ)和有机肥+化肥(OM)处理土壤POC、 MBC和DOC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10.30%和84.81%、 61.08%和46.56%、 195.87%和141.67%;改良剂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P<0.05),其中以有机肥+化肥(OM)处理提高最为显著,土壤CPI值和CMPI值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34%和90.75%.(3)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施用改良剂各处理间分异性显著,土壤IFI、 pH和速效钾对有机碳及其组分的解释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解释率顺序分别为:IFI(74.6%)>pH(11.7%)>AK(6.5%).酸性紫色土施用酒糟灰渣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质量效果最显著,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碳组分的积累和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紫色土 活性碳组分 综合肥力指数(IFI) 碳库管理指数(CPMI)
原文传递
秸秆与生物炭施加对茉莉园土壤真菌群落及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家豪 林少颖 +4 位作者 王维奇 曾瑜 陈梅春 杨文文 陈思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28-4240,共13页
为阐明秸秆与生物炭施加后茉莉园土壤真菌群落及有机碳库组分分配的变化特征,测定分析了茉莉园对照、秸秆和生物炭处理0~15 cm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有机碳库组分,并计算其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秸秆与生物炭施加后土壤真菌群落多... 为阐明秸秆与生物炭施加后茉莉园土壤真菌群落及有机碳库组分分配的变化特征,测定分析了茉莉园对照、秸秆和生物炭处理0~15 cm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有机碳库组分,并计算其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秸秆与生物炭施加后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均降低,各处理中优势菌属结构发生变化,生物炭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秸秆处理和对照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容重、C∶N、盐度和TN影响.另外,秸秆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LOC)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87.44%(P<0.05),生物炭处理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22.27%和23.17%(P<0.05).相比于对照组,秸秆处理下碳库活度(L)显著提高(P<0.05),生物炭处理中碳库指数(CPI)显著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受到真菌优势菌属的调控. 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秸秆与生物炭施加后腐生营养型及其兼性营养型真菌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真菌 有机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CPMI) 茉莉园土壤
原文传递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黄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赵娜 王小利 +3 位作者 何进 杨胜美 郑钦文 李明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96-4205,共10页
以贵州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5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1/2(NPM)]和10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M)这4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黄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及玉... 以贵州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5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1/2(NPM)]和10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M)这4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黄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及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可为该地区科学施肥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显著提高土壤p H、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和C/N.与CK和NP处理比,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有提升效果,且均以5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提升效果最佳.与NP处理相比,1/2(NP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_(333)和ROC_(167))、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其增幅依次为22.90%、8.10%、29.32%和23.22%.相对于CK和NP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均提高了土壤酶活性,1/2(NPM)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较NP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1.89%、8.24%、34.91%和18.78%;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大豆产量,与NP处理相比,1/2(NPM)和M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4.15%和17.39%,大豆产量在各施肥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与ROC_(333)、ROC_(167)、ROC33、DOC和MBC以及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CPMI与土壤SOC及其活性组分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玉米产量与土壤酶活性、CPMI、土壤SOC及其活性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从增产和土壤培肥角度看,5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是贵州安顺黄壤地区实现作物高产的关键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CPMI)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原文传递
长期秸秆还田褐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宇航 殷浩凯 +4 位作者 胡雪纯 解文艳 刘志平 周怀平 杨振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53-2362,共10页
基于连续30 a(1992~2021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按照等碳量秸秆还田,设置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C)、秸秆过腹还田(CM)和秸秆不还田(CK)这4个处理,探讨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碳... 基于连续30 a(1992~2021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按照等碳量秸秆还田,设置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C)、秸秆过腹还田(CM)和秸秆不还田(CK)这4个处理,探讨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春玉米连作体系褐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为褐土区秸秆还田措施优化和固碳减排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褐土土壤有机碳含量,CM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且碳库管理指数提升效果最显著.(2)SC和CM处理的活性碳组分含量均上升,而SM处理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3)温度每升高10℃,矿化速率约提升7.99 mg·(kg·d)^(-1).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顺序为:CM> SC>SM> CK.(4)低温(15~25℃)条件下,CM处理的温度敏感性最低,最有利于碳库的积累,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周转速率,缩短周转时间,可作为褐土管理的最佳秸秆还田模式.(5)温度、土壤中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和DOC是褐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驱动力.有机碳组分和温度可以通过影响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SOC) 碳库管理指数(CPMI) 有机碳矿化 玉米
原文传递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果园土壤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嫒 郑朝霞 +3 位作者 赵志远 冯天宇 郑伟 翟丙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823-5831,共9页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重要意义.设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研究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其活性组分含量变化...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重要意义.设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研究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其活性组分含量变化,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评估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MNPK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分别增加了82.84%、66.30%、21.12%、93.28%和145.80%.NPK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有机碳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碳库活度指数(LI)、土壤碳库指数(CP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LI和CPI的增加是CPMI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和CPMI与温室气体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CO_(2)累积排放量和增温潜势(GWP),但却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MNPK处理产量最高,为56365 kg·hm^(-2),较CK处理(29073 kg·hm^(-2))提高了93.87%.因此,旱地苹果园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促进有机碳的累积,稳定土壤碳库,更有利于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果园 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CPMI) 产量 温室气体
原文传递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华 舒英格 +4 位作者 王昌敏 廖远行 罗秀龙 龙慧 李雪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880-6893,共14页
植被恢复通过改变碳输入和转化速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为探明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以喀斯特地区草地序列(5、10、15和20 a)、灌木序列(5、10、15和20 a)和园地序列(5、10和15 a... 植被恢复通过改变碳输入和转化速率,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为探明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以喀斯特地区草地序列(5、10、15和20 a)、灌木序列(5、10、15和20 a)和园地序列(5、10和15 a)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邻农田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_(333)、ROC_(167)和ROC_(33),即能被333、167和33 mmol·L^(-1)KMnO_(4)氧化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0~40 cm土层草地、灌木和园地序列平均SOC含量分别增加了70.77%、114.40%和50.17%.在0~20 cm土层,随恢复年限增加,草地序列和园地序列的SOC含量呈先升后降势态,灌木序列呈先升后降再升势态,ROC_(333)、ROC_(167)和ROC_(33)与对应序列的SOC变化势态一致;在20~40 cm土层,各序列的ROC_(333)、ROC_(167)和ROC_(33)与对应序列的SOC的变化势态不一致.在0~40 cm土层,草地序列MBC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势态,各土层MBC最大值均在G15;灌木序列在0~10 cm土层为先升后降再升势态,在10~40 cm土层为先升后降势态;园地序列在0~30 cm土层为先升后降势态,在30~40 cm土层为逐渐升高势态.3个序列K_(os)大致呈先降后升再降势态,L和LI与K_(os)相反;CPI呈先升后降势态;草地和园地序列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先升后降势态,而灌木序列CPMI的则呈先升后降再升势态.SOC、ROC_(333)、ROC_(167)、ROC_(33)和MBC含量及K_(os)的年增长量大小为:灌木>草地>园地,DOC和CPMI的年增长量大小为:园地>草地>灌木.3个序列SOC及其组分含量均总体随土层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碱解氮(AN)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CPMI随植被恢复时间发生演变,不同植被恢复均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喀斯特地区SOC及其组分含量,灌木恢复促进SOC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土壤 活性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CPMI) 演变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