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6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谱CT不同单能量图像在头部CT检查患者的应用及对比
1
作者 司武杰 何韬 +1 位作者 陈萍 张家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光谱CT不同单能量图像在头部CT检查患者的应用并进行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23-06—2024-01因头晕、晕厥、头痛等临床症状就诊的9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光谱CT头部检查。根据CT检查方法分为单能量组(n=51)和混合能量组(n=47)。... 目的探讨光谱CT不同单能量图像在头部CT检查患者的应用并进行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23-06—2024-01因头晕、晕厥、头痛等临床症状就诊的9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光谱CT头部检查。根据CT检查方法分为单能量组(n=51)和混合能量组(n=47)。单能量组采用单能量图像(40~120keV),根据编入不同的管电压情况,以5 keV为间隔增量,重建为17组不同单能量图像,混合能量组采用常规混合能量图像。比较单能量组和混合能量组脑血管CT值(Willis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不同解剖平面下的噪声(胼胝体干部、四叠体池层面、鞍上池层面、垂体层面)、图像硬化伪影区域[CT值、标准差(SD)、信噪比(SNR)、噪声比(CNR)],以及不同单能量图像的图像硬化伪影区域参数。结果单能量组关于Willis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参数值均高于混合能量组(P<0.05)。单能量组关于胼胝体干部、四叠体池层面、鞍上池层面、垂体层面解剖平面下的噪声参数值均低于混合能量组(P<0.05)。单能量组关于硬化伪影区域CT值高于混合能量组,SD、SNR和CNR值低于混合能量组(P<0.05)。在40~120 keV单能量图像中,120 keV图像硬化伪影区域的CT值高于40 keV,SD、SNR、CNR参数值低于40 keV。结论光谱CT可提高头部CT检查患者图像脑血管CT值,降低图像噪声,尤以120 keV图像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ct 单能量图像 混合能量图像 头部 ct 图像噪声
下载PDF
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2
作者 张磊 张蕊 +1 位作者 何晓彤 赵晶 《医学综述》 CAS 202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拍摄CBCT的89例患者,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 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且拍摄CBCT的89例患者,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的差异,并观察患者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结果不同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缺失男性患者残余牙槽嵴的宽度大于女性患者[(9.0±2.7)mm比(7.5±2.0)mm](P<0.01);在89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178侧上颌窦中,69.10%(123/178)的上颌窦外侧壁存在血管,其中骨内型占比最高,为70.73%(87/123)。结论CBCT可用于测量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评估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可为种植术提供相关的术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磨牙缺失 锥形束ct 残余牙槽嵴的高度 残余牙槽嵴的宽度
下载PDF
PET-CT与增强CT在淋巴瘤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对比研究
3
作者 高毅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目的比较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在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的效能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疑似淋巴瘤并且接受PET-CT、增强CT检查以及... 目的比较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在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的效能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疑似淋巴瘤并且接受PET-CT、增强CT检查以及病理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对比单纯应用以及联合应用PET-CT和增强CT对淋巴瘤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应用增强CT检测淋巴瘤患者阳性49例,阴性21例;PET-CT检测淋巴瘤患者阳性50例,阴性20例;联合应用PET-CT联合增强CT检测淋巴瘤患者阳性52例,阴性18例。PET-CT及PET-CT联合增强CT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及约登指数均显著高于增强CT诊断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PET-CT,以及PET-CT联合增强CT阳性的患者与病理检测阳性患者之间年龄、性别以及Ann-Arbor分期资料结果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增强CT患者对Ann-Arbor分期为Ⅰ期的检出率为25.71%,高于其他组别检出率,Ⅱ~Ⅳ期的检出率则低于其他组别。结论联合应用增强CT和PET-CT有诊断淋巴瘤有助于提升诊断效能,从而为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提供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PET-ct 增强ct 临床诊断效能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儿童枢椎正常发育与变异的解剖特征
4
作者 吕绍茂 蓝佐珍 +2 位作者 吴文雪 池金澄 段少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45-4551,共7页
背景:枢椎发育演变过程复杂,研究报道较少。CT成像可以显示枢椎的正常发育过程、解剖结构、发育变异与畸形,明确枢椎骨化中心出现与骺板闭合时间及其演变过程和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基于CT影像展示儿童枢椎正常发育与变异的解... 背景:枢椎发育演变过程复杂,研究报道较少。CT成像可以显示枢椎的正常发育过程、解剖结构、发育变异与畸形,明确枢椎骨化中心出现与骺板闭合时间及其演变过程和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基于CT影像展示儿童枢椎正常发育与变异的解剖结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行颈部扫描的732例0-15岁儿童CT图像。观察指标包括枢椎齿状突、双侧椎弓、椎体骨化中心,齿突尖部二次骨化中心,椎弓、齿突基底部及后正中骺板,以及枢椎发育变异或畸形。分析与比较各项指标在不同年龄下的变化情况,并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类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732例研究对象包括枢椎正常发育718例(98.1%),畸形或发育异常14例(1.9%);(2)枢椎5个骨化中心,其中双侧椎弓及齿突、椎体骨化中心在出生时已出现;齿突尖部二次骨化中心出现的中位年龄是5.7岁,年龄四分位差(IQR)是4.1-7岁,最早出现的为8个月22 d,最迟未出现的为12岁10个月;(3)齿突尖骺板融合的中位年龄是6岁,IQR是5-8岁,未融合最大年龄是8岁9个月,融合的最小年龄是4岁3个月;(4)双侧椎弓骺板闭合的中位年龄约3.8岁,IQR约2.9-4.6岁,闭合的最小年龄是2岁3个月,未闭合的最大年龄是6岁;(5)齿突基底部骺板闭合的中位数5.2岁,IQR为3.5-6.8岁,闭合最小年龄是2岁6个月,最晚未闭合年龄是9岁6个月;(6)后正中骺板闭合年龄中位数为1.5岁,IQR为1.0-2.1岁,最晚未闭合2例分别为2岁5个月、14岁,最早闭合为6个月20 d;(7)枢椎畸形或发育异常,包括出现副骨化中心及副骺板7例、枢椎游离骨化小骨3例、后正中骺板不闭合2例、无齿突尖部二次骨化中心2例及枢椎齿突骨化中心未出现1例;(8)提示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可以完整显示枢椎的解剖结构,评估其正常发育变异及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骨化中心 骺板 发育与变异 ct影像
下载PDF
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对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
5
作者 王瑞 欧阳丽娜 +3 位作者 吴倩 牛媛媛 李贵兰 朱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3-719,共7页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稳定性胸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2(0,25)个月。按照随访期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研究对象分为MACE组(55例)和非MACE组(61例)。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CT-FFR之间差异性;再分别根据狭窄程度及CT-FFR中位数将患者分类,比较不同分类患者MACE总发生率和随访<3个月、3~6个月、>6个月MACE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狭窄程度、CT-FFR及二者结合后预测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依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指标的预测性能。结果116例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中位数为70%(60%,80%),中位CT-FFR为0.79(0.74,0.85)。MACE组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高于非MACE组(Z=-4.41,P<0.001),CT-FFR低于非MACE组(Z=-5.54,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χ^(2)=19.221,P<0.001);CTFFR≤0.8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χ^(2)=30.025,P<0.001);不同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不同CT-FFR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89,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CT-FFR≤0.8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狭窄程度70%~90%+CT-FFR≤0.8的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其他分类(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呈负相关(rs=-0.532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OR=3.085,95%CI=1.147~8.298,P=0.026)、CT-FFR≤0.8(OR=6.527,95%CI=2.560~16.641,P<0.001)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CT-FFR预测患者发生MACE的价值更高(AUC=0.812,95%CI=0.731~0.892,P<0.001)。结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CT-FFR≤0.8可能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与狭窄程度相比,CT-FFR对预测冠状动脉阻塞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具有增益价值,狭窄程度与CT-FFR结合后的预测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ct衍生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狭窄 预测
下载PDF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6
作者 王旭 刘磊 +3 位作者 刘义军 童小雨 范勇 王诗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能谱ct ct
下载PDF
基于DSA及CTPI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高灌注脑出血术前风险预测
7
作者 丁奇 王立忠 王翀昊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及脑CT灌注成像(CTPI)预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高灌注脑出血(HICH)的术前风险。方法 选取153例经支架植入(CAS)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其中,5例发生了HICH(HICH组),... 目的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及脑CT灌注成像(CTPI)预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高灌注脑出血(HICH)的术前风险。方法 选取153例经支架植入(CAS)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其中,5例发生了HICH(HICH组),148例未发生HICH(非HICH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CTPI及脑动脉侧支循环代偿状态;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Fisher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结果 HICH组和非HICH组各指标比较:患者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21 d(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P<0.05),rMTT、rTTP(P<0.001);侧支循环未开放、Ⅲ级侧支循环开放(P<0.05)。结论 临床基线数据(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21 d)、CTPI指标(MTT、TTP、rMTT、rTTP)、脑动脉侧支循环代偿状态(Ⅲ级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未开放)可作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植入高灌注脑出血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 高灌注脑内出血 DSAⅢ级侧支循环 ct灌注成像 风险预测
下载PDF
锥形术CT测量分析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的骨量
8
作者 蔡尧昊 郎律 黎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2-1577,共6页
背景:随着口腔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口腔种植技术逐渐成为替代传统义齿的主流选择。近年来,多种骨增量技术的成熟以及口腔数字化领域的不断发展,使种植适应证不断扩大,种植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种植手术前使用锥形术CT对剩余牙槽... 背景:随着口腔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口腔种植技术逐渐成为替代传统义齿的主流选择。近年来,多种骨增量技术的成熟以及口腔数字化领域的不断发展,使种植适应证不断扩大,种植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种植手术前使用锥形术CT对剩余牙槽嵴骨量进行准确测量并且个性化制定合适的种植方案,成为一部分临床医师的难题。目的:采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骨量进行测量分析,为优化下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5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的锥形术CT影像,测量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及宽度,并将剩余牙槽嵴形态分为Ⅰ、Ⅱ、Ⅲ、Ⅳ4类(Ⅱ、Ⅲ、Ⅳ类剩余牙槽嵴为骨量不足),统计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高度、宽度、形态频数分布,不同性别患者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高度和牙槽嵴顶宽度的差异,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剩余牙槽嵴底宽度的相关性,年龄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高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为(12.14±2.96)mm,其中<12 mm者占43.41%(89/205),下颌第一磨牙拟种植区牙槽嵴顶宽度平均为(6.80±1.65)mm,其中<6 mm者占26.34%(54/205);②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高度高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宽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和剩余牙槽嵴底宽度呈负相关(P<0.05);年龄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呈正相关(P<0.05),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④剩余牙槽嵴形态Ⅰ类占58.05%(119/205),Ⅱ类占9.27%(19/205),Ⅲ类占20.49%(42/205),Ⅳ类占12.19%(25/205),其中多数为Ⅲ类剩余牙槽嵴骨量不足,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剩余牙槽嵴类型个性化设计最佳的种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剩余牙槽嵴形态 锥形术ct 种植修复 引导骨再生术 牙槽骨劈开术 骨移植术 短种植体 计算机辅助种植
下载PDF
肺栓塞诊断中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柴清华 杨瑞 +1 位作者 刘继伟 弓莉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33-135,共3页
目的 分析研究肺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机开展胸部平扫和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双期... 目的 分析研究肺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机开展胸部平扫和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以综合评定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 分析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发现,41例患者诊断为肺栓塞,能精确发现145处栓子,其中13处为左右肺动脉主干,57处为叶动脉,55处为段动脉,18处为亚段动脉,2处为亚亚段动脉。50例患者经综合评估,结果为阳性48例,阴性2例,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为阳性46例,阴性4例。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敏感度为95.83%(46/48),特异度为100.00(2/2),准确度为96.00%(48/50)。结论 临床诊断肺栓塞时采用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具有显著的检测和诊断效果,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度均较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多层螺旋ct 双期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X线CT研究与发展之展望 被引量:42
10
作者 王革 俞恒永 +2 位作者 勃鲁努.德.曼 庄天戈 赵俊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57-169,共13页
在过去十年中,CT理论、技术与应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鉴于CT的实用性,无疑,CT技术将继续推动生物医学应用和非生物医学应用。在这篇展望中,发表关于CT研究与开发的若干观点,着重提出未来十年内关键性的12个论题,它们是:解析重建、迭代... 在过去十年中,CT理论、技术与应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鉴于CT的实用性,无疑,CT技术将继续推动生物医学应用和非生物医学应用。在这篇展望中,发表关于CT研究与开发的若干观点,着重提出未来十年内关键性的12个论题,它们是:解析重建、迭代重建、局部/内重建、基于平板检测器的CT、双源CT、多源CT、新扫描模式、能(量)敏(感)CT、纳米CT、伪影消除、模式融合和相衬CT等。文中还列出了CT的若干典型生物医学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重建 迭代重建 局部 内重建 基于平板检测器的ct 双源ct 多源ct 能(量)敏(感)ct 纳米ct 伪影消除 模式融合 相衬ct
下载PDF
PET/CT诊断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价值 被引量:40
11
作者 吴湖炳 王全师 +2 位作者 王明芳 王欣璐 郭晓君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6,i004,共4页
目的 探讨PET CT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检测效能。方法 恶性肿瘤患者6 5例皆行PET CT检查,原发灶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灶的诊断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而定。行1 8F 脱氧葡萄糖(FDG)PET 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 目的 探讨PET CT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检测效能。方法 恶性肿瘤患者6 5例皆行PET CT检查,原发灶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灶的诊断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而定。行1 8F 脱氧葡萄糖(FDG)PET 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结果 初诊恶性肿瘤患者5 9例,有恶性病灶2 6 4个。2 6 4个病灶中,PET与平扫CT阅片均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2 8个,占4 8 4 % ;而PET有肯定诊断结论,但CT难以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11个,占4 2 0 % ;PET显像为阴性或难以确定,而CT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1例共2 5个病灶,占9 6 %。PET CT的总检出率高于PET和CT。6例治疗后患者,CT难以确定肿瘤残余和坏死区域,而PET CT能清楚区分。结论 P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灶 ct诊断 ^18F-脱氧葡萄糖 PET/ct 恶性肿瘤患者 价值 ct融合图像 恶性肿瘤诊断 病理组织学 影像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ct检查 对比分析 ct图像 平扫ct 总检出率 肿瘤残余 原发灶 病灶 治疗后 准确性
下载PDF
泌尿系统疾病MDCT检查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克敏 林晓珠 +1 位作者 徐学勤 王晓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42-346,共5页
MDCT的发展给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和影像诊断带来很大变化和提高。本文旨在介绍MDCTA,薄层动态增强和多平面重建,MDCT灌注成像,MDCT尿路造影等的检查方法与技术及其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 多层ct 泌尿系统 ct血管造影 灌注成像 尿路造影 泌尿系统疾病 MDct ct检查 ct灌注成像 ct尿路造影 多平面重建 影像诊断 动态增强 疾病诊断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功能与胸部CT表现之间的关系
13
作者 王利娟 李华 魏霞 《临床肺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新冠患者TBNK淋巴细胞亚群与肺部定量CT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评估疾病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的指标,为临床早期评估及治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165例患者的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CD3...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新冠患者TBNK淋巴细胞亚群与肺部定量CT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评估疾病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的指标,为临床早期评估及治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165例患者的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中各细胞的计数及占比,并采用数字肺软件工作系统计算肺部病变体积、占比、密度、质量及磨玻璃体积百分比(PGV)、实性体积百分比(PCV)、半实性体积百分比(PSV)的值,并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免疫功能与肺部病变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疾病越严重年龄越大(P<0.001),合并的基础疾病越多(P<0.05),其中脑梗死和高血压的占比更高(P<0.05);危重型患者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计数与其他组相比明显减低(P<0.001);危重型患者的肺部病变体积、肺部病变体积占比、病变密度、病变质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加(P<0.001);除了NK细胞外,其余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严重程度呈现负相关(P<0.001);淋巴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计数与全肺病变体积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淋巴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计数与PGV呈正相关,与PSV、PCV呈负相关。结论 与非危重型新冠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更低、肺部病变占比更大,免疫功能与肺部病变明显相关,早期评估TBNK淋巴细胞亚群、肺部病变占比对临床指导治疗和改善不良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亚群 肺部定量ct
下载PDF
螺旋CT平扫结合靶重建技术在肺部磨玻璃结节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李志磊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结合靶重建技术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7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GG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平扫检查并进行靶重...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结合靶重建技术在肺部磨玻璃结节(GGN)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7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GG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平扫检查并进行靶重建。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依据,比较单独螺旋CT平扫及其结合靶重建技术的检查结果,分析螺旋CT平扫结合靶重建技术对GGN性质的诊断效能,比较良恶性GGN的CT相关参数。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78例患者中良性结节20例,恶性结节58例;螺旋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良性结节23例,恶性结节55例;螺旋CT平扫结合靶重建技术检查结果显示,良性结节22例,恶性结节56例。螺旋CT平扫结合靶重建技术诊断GGN性质的敏感度为96.55%、特异度为100.00%、准确度为97.44%、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0.91%,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35),均优于单一螺旋CT平扫诊断。恶性GGN的CT值、大小、最大直径/有效直径、面积、体积均大于良性GGN(均P<0.05)。结论螺旋CT平扫结合靶重建技术在GGN性质鉴别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准确度较高,可为临床GGN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平扫 靶重建技术 肺部磨玻璃结节
下载PDF
CT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15
作者 马家骐 黄波 柴丽敏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CT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 目的探讨CT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DWI、DCE-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DWI、DCE-MRI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比较肝内良、恶性病变灌注参数。结果CT平扫、DWI、DCE-MRI联合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5.74%、特异度为97.22%、准确性为96.39%、阳性预测值为97.83%、阴性预测值为94.59%,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27),均高于各项单一检查。恶性病变的容积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均高于良性病变,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低于良性病变(均P<0.05)。结论CT平扫、DWI、DCE-MRI联合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优于各项单独检查,且准确性较高。同时,DCE-MRI的灌注参数可提供区分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平扫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下载PDF
心脏的质检员——冠状动脉CTA
16
作者 王娜娜 于卫永 《保健医苑》 2024年第2期32-33,共2页
人们常说“心脏是身体的发动机”,汽车的发动机都需要定期检查,那么心脏是靠什么来检查呢?质检员就是它——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A)。什么是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检查方法,它通过注射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扫描... 人们常说“心脏是身体的发动机”,汽车的发动机都需要定期检查,那么心脏是靠什么来检查呢?质检员就是它——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A)。什么是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检查方法,它通过注射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扫描,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和重建,生成心脏冠状动脉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A 心脏冠状动脉 螺旋ct扫描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质检员 定期检查 注射造影剂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病因学诊断中应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成像的临床价值分析
17
作者 刘芳芳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究病因学诊断中,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病例应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研究样本均进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以DSA检... 目的探究病因学诊断中,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病例应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研究样本均进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的诊断情况,同时评估其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的价值。结果两种方式诊断自发性脑出血疾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A敏感度为96.25%(77/80),特异度为75.00%(9/12)。CTA预测血肿扩大方面,斑点征阳性的准确率为84.62%;在CTA预测血肿未扩大方面斑点征阴性的准确率为97.50%。结论CTA在诊断自发性脑出血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能明确脑出血的病因,且对血肿扩大具有预测价值,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自发性脑出血 病因学 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成像方案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莹莹 张珂 +3 位作者 何辰宇 孙宏亮 王蕾 谢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246,共5页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 目的优化双下肢动脉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诊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双下肢动脉能谱CTA资料,经重建获得40~80 keV(间隔5 keV)单能量(共9种)及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双下肢动脉在不同图像中的CT值、噪声(SD)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针对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及血管节段的可诊断性进行主观评估,观察40、45、50、60 keV单能量和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自动去骨能力。结果40~80 keV范围内,随keV升高,各动脉在图像中的CT值、SD值、SNR及CNR均逐渐降低。相比100 kVp,腘动脉(PA)及其近端动脉的CT值、CNR及SNR均在40~55 keV图像中升高(P均<0.05);50~55 keV图像中SD值升高(P均<0.05),而60 keV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及60 keV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动脉节段数与100 k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以远节段的SNR及CNR在各单能量图像及100 kVp图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CT值在40~45 keV图像中、SD在40 keV图像中均高于100 kVp(P均<0.05),但SD在45 keV与100 kVp图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eV图像中,PA以远节段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可诊断节段数均高于60 keV及100 kVp(P均<0.05)。40 keV图像对9例(9/30,30.00%)、45 keV图像对6例(6/30,20.00%)不能自动去骨,50及60 keV、100 kVp对30例(30/30,100%)均可自动去骨。结论行双下肢动脉能谱CTA时,对PA及其近端节段以6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对其以远或双下肢全程则以50 keV单能量成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ct血管成像 能谱ct
下载PDF
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饶德利 邱晓明 朱燕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行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检查,分析患者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 目的 探讨一站式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行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检查,分析患者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相应对侧区CTP检查参数,并分析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与灌注异常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P检查均发现脑血流灌注异常,梗死区患侧CBF、 CBV低于对侧区(P<0.05),TTP较对侧区无限延迟;缺血半暗带区患侧CBF低于对侧区(P<0.05),TTP高于对侧区(P<0.05),CBV与对侧区无显著差异(P>0.05)。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以及闭塞患者分别为31例、24例、6例和2例,其中22例侧支循环形成,且有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比例伴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增多(P<0.05)。结论 CTP检查能够快速、准确地区分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CTA可对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进行评估,一站式CTA联合CTP扫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在评估高海拔地区 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雪燕 曹云太 +3 位作者 韩千程 颜梅 韩玲 温生宝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16-62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结构及功能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164例...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结构及功能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164例,按居住地海拔进行分组,其中2000~3000m为A组(n=83),3000m以上为B组(n=81),再将两组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细分为50%~60%亚组(n=84)和61%~70%亚组(n=80)。将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数据导入AI辅助诊断及CT-FFR测量系统,以冠脉造影及冠脉传统血流储备分数(FFR)为金标准,分别评价AI及CT-FFR在高海拔地区冠脉临界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结果以FFR为金标准,CT-FFR与FFR的一致性为83.75%。B组钙化斑块、易损斑块高于A组(P=0.037、0.020);B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61%~70%狭窄程度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5);A组、B组在61%~70%亚组钙化斑块、易损斑块发生率均高于50%~60%亚组(P<0.05)。B组CT-FFR值低于A组(0.76±0.04 vs 0.88±0.05,P<0.01);A、B两组在61%~70%亚组CT-FFR值≤0.80、<0.70的发生率高于50%~60%亚组(P<0.05)。结论AI诊断系统及CT-FFR对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结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结果与冠脉造影、FFR一致性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冠脉临界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