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Cao Yu and His Dramas |
Li Xia
|
《China Today》
|
2000 |
0 |
|
2
|
论曹禺戏剧的光色艺术及其剧场性追求 |
刘家思
刘桂萍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3
|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
邹元江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4
|
“升到上帝的座”上重新审读曹禺的《雷雨》——《雷雨》本源真诠 |
高浦棠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5
|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主体性残缺──曹禺四大名剧女性悲剧命运解读 |
章立明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6
|
命运魔力与剧场感应——曹禺戏剧人物描写的剧场性张力之一 |
周桂华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08 |
5
|
|
7
|
论曹禺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影响 |
陈军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8
|
曹禺与20世纪中国话剧的命运 |
邹元江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9
|
浅谈曹禺话剧舞台说明的特点 |
张彩琴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7
|
|
10
|
从《李笠翁曲话》英译看汉语典籍英译 |
朱源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11
|
曹禺剧作的当代诠释与舞台呈现 |
宋宝珍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2
|
曹禺戏剧中的死亡意识 |
王俊虎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2
|
|
13
|
曹禺前期戏剧的三种思想资源 |
王晓华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4
|
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论曹禺的经典意义和当下意义 |
丁罗男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5
|
论曹禺的抗战戏剧观与创作实践 |
李文平
李玉婷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1
|
|
16
|
近二十年来对曹禺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 |
王凤霞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7
|
论曹禺舞台实践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
陈军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8
|
灵魂的深度:论曹禺戏剧创作与城市空间的“异形” |
胡志毅
|
《美育学刊》
|
2011 |
2
|
|
19
|
试论曹禺话剧语言艺术的个性化和动作化 |
千玲玲
|
《凯里学院学报》
|
2008 |
3
|
|
20
|
曹禺戏剧话语的叙事策略:话题的符码化 |
何宇宏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