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1
作者 谭顺林 张胜 +1 位作者 陈丽 黄蕾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5例需进行右心室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n=47)以及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8... 目的: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5例需进行右心室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n=47)以及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8)。比较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术后1年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患者被分为心功能不全组(18例)和心功能正常组(77例),分析需右心室起搏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1年RVAP组感知阈值[(11.51±1.21)mV比(12.11±0.81)mV]显著升高,P=0.004。与RVAP组比较,术后1年RVSP组LVESV[(25.32±7.63)ml比(29.77±12.36)ml]、LVEDV[(58.30±15.71)ml比(68.33±25.31)ml]、SV[(31.36±10.73)ml比(41.29±16.15)ml]均显著升高,LVEF[(60.55±8.76)%比(54.10±6.44)%]及心功能不全比例(27.66%比10.42%)显著降低,P<0.05或<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VEF是需右心室起搏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54,P=0.003),而RVAP、年龄≥60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OR=9.041、4.145,P=0.003、0.024)。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间隔部起搏可显著改善每搏量,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心脏起搏 人工 左心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Biventricular pacing for treating heart failure in children: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Shan Yu Qiang Wu +4 位作者 Bao-Lin Chen Ya-Ping An Jie Bu Song Zhou Yong-Mei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3期396-404,共9页
BACKGROU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can be used as an escalated therapy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 due to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However, guidelines are o... BACKGROU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can be used as an escalated therapy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 due to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However, guidelines are only targeted at adults. CRT is rarely used in children.CASE SUMMARY This case aimed to implement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one child with heart failure who had a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35% at 4 years after implantation of an atrioventricular sequential pacemaker due to atrioventricular block.Postoperatively,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atrial sensing ventricular pacing and QRS wave duration of 120-130 ms, and cardiac func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upgrading pacemaker.CONCLUSION Patients whose cardiac function is deteriorated to a level to upgrade to CRT should be upgraded to reverse myocardial remodeling as soon a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cardiac pacing Atrioventricular block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HILD Heart failure Case report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起搏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石明明 黄贤胜 +6 位作者 王虹 李舒承 王晓晓 王青松 张娜 高海超 梁浩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7期2949-2954,2959,共7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患者56例,26例行LBBaP,30例行RVSP,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程控仪测定2组患者术中,术后3、6个月心室电极参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值;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LBBaP组患者QRS波宽度窄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阈值、感知、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LBBaP组术后无阈值增高现象。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AAD和LVEDD低于RVSP组,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LBBaP组患者NT-proBNP值低于RVSP组,术后6个月时差别进一步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SP相比,LBBaP是一种更理想且安全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间隔起搏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束支起搏术后导线位置的研究
4
作者 刘亭亭 徐连娣 +2 位作者 王军华 付世文 牟延光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3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分析实现良好的左束支起搏(LBBP)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导线头端在室间隔内的精确位置,为临床医生实施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行LBBP术并实现良好的患者54例,回顾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图像,... 目的分析实现良好的左束支起搏(LBBP)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导线头端在室间隔内的精确位置,为临床医生实施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行LBBP术并实现良好的患者54例,回顾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图像,总结图像特点,根据不同特征将患者分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指标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均能清晰显示导线位置,导线插入室间隔深度平均为(9.6±2.2)mm,头端距左室心内膜距离平均为(2.0±1.9)mm,导线头端深度与室间隔厚度比值R_(L-IVS)平均为(85±16)%,导线头端距主动脉右冠瓣根部距离D_(AV-L)平均为(23±10)mm,上部间隔组比中部间隔组D_(AV-L)数值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_(L-IVS)垂直组比斜行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_(AV-L)与左室内径有较弱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LBBP时,是否夺获左束支传导系统的重要评估因素是R_(L-IVS),而不是导线插入室间隔的深度;且导线插入的角度对R_(L-IVS)数值有一定影响,但R_(L-IVS)的理想阈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置入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文秀 杨茜 +4 位作者 丁超 李洁 苏畅 汝磊生 齐书英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31-136,157,共7页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开展的左束支起搏病例,评估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失败病例的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临床资料、术中情况、随访情况,分析失...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开展的左束支起搏病例,评估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失败病例的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临床资料、术中情况、随访情况,分析失败原因。结果:88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72±12)岁,79例成功完成左束支起搏手术(90%)。术前窄QRS者,术后QRSd无明显变化[(97±8)vs.(98±8)ms,P>0.05];QRSd介于120~150ms之间和QRSd>150ms者,术后QRS明显缩短[(133±9)vs.(107±11)ms,(165±13)vs.(100±7)ms,P<0.01],且随访起搏器参数和QRSd稳定。9例失败,9患者均存在特殊或复杂的临床情况,8例更改手术方案完成手术。失败病例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传统CRT无应答、心外科手术史多(P<0.01),LVEF更低(P<0.01),LAD、LVEDD、RAD、RVD值更大(P<0.01)。房室扩大致手术失败比例最高(66.8%)。结论:左束支起搏手术成功率较高,可行性和安全性较好,复杂病例应提前预案,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心脏起搏 人工 失败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冯菲芸 朱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LBBP组和BVP组,每组30例。LBBP组患者采... 目的 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LBBP组和BVP组,每组30例。LBBP组患者采用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VP组采用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QRS波时限、心脏机械同步性指标和心功能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QRS波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SPWMD)均低于术前,LBBP组QRS波时限、IVMD以及SPWMD均短于B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术前(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高于术前,二尖瓣反流面积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1个月LBBP组心功能分级优于BVP组(U=2.379,P=0.017)。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左束支起搏治疗后左心房和左心室功能以及心功能分级得到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也得到更多提升,预后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脏再同步化
下载PDF
急诊床旁超声和心电图引导下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朝中 钱传云 +1 位作者 张玮 李宛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3-946,共4页
目的比较在急诊床旁超声引导下与传统心电图引导下两种方法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的研究。方法对2010-07-2016-12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及心内科就诊的210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进行了一个单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10... 目的比较在急诊床旁超声引导下与传统心电图引导下两种方法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的研究。方法对2010-07-2016-12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及心内科就诊的210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进行了一个单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105例患者经床旁超声引导下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105例患者经传统心电图引导下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从决策到成功起搏时间。结果210例患者均成功起搏,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决策到成功起搏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持续性心动过速及导管需要调整位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引导下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脏超声
下载PDF
生理性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梁波 王艳霞 +3 位作者 王美君 孙晶 吕文静 隋百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85例患者,起搏器包括双腔起搏器DDD[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60例,双腔起搏器VDD[心室(起搏...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85例患者,起搏器包括双腔起搏器DDD[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60例,双腔起搏器VDD[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3例,双腔起搏器VVIR[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十(1抑制)(感知后反应方式);R频率调整(程控功能)]22例。结果8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为(0.42±0.13)V/0.5ms,阻抗(560±130)Ω,R波振幅(9.8±2.2)m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0.89±0.27)V/0.5ms,阻抗(670±180)Ω,P波振幅(2.8±1.2)mV,P波感知灵敏度(0.48±0.3)mV。A—V间期程控在140-160ms,频率适应参数程控为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取中档值,增益取低档值,下限频率程控为60-70次/min,上限频率程控于110-130次/min,感知阈值取中档,频率适应档次取4~5。随访4-50个月,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对有适应证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各类生理性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心脏起搏 缓慢型心律失常 生理性 治疗
下载PDF
心脏起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远期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振云 裘哲君 +4 位作者 熊海刚 张国元 吴宗贵 闵宗延 洪中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22-424,共3页
对28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CM)患者进行右心室起搏治疗(RVP),并观察起搏治疗前、起搏治疗后12周及3.5年的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表明,RVP能显著改善HCM患者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使LVSD缩小、LVOTG、... 对28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CM)患者进行右心室起搏治疗(RVP),并观察起搏治疗前、起搏治疗后12周及3.5年的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表明,RVP能显著改善HCM患者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使LVSD缩小、LVOTG、CO、CI、SAM及LVOT血流速度显著改善,并能逆转VS及左室壁肥厚,而且这些变化随着起搏时间延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大型心肌病 心脏起搏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173例分析 被引量:48
10
作者 周兰清 潘家华 +4 位作者 喻卓 阚瑞媛 刘苓 张瑞云 梁立权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4期186-187,共2页
对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方法的效果和并发症作一分析。173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两种床旁临时起搏方法:即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169例,用钢丝电极剑突下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4例。结果: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 对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方法的效果和并发症作一分析。173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两种床旁临时起搏方法:即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169例,用钢丝电极剑突下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4例。结果:用球囊飘浮电极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全部成功,起搏7(1~31)天,电极脱位6例经重新安置电极后恢复起搏;穿刺损伤胸导管1例。用钢丝电极剑突下经皮穿刺心内膜起搏4例,1例成功;3例因心脏停搏时间太久而失败。结论:两种临时心脏起搏方法急救不宜搬动的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起搏方法 紧急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顺保 刘鹏 +1 位作者 王山岭 朱好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838-2840,共3页
目的:观察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患者均植入人工双腔永久起搏器.据右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常规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室间隔厚度;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 目的:观察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患者均植入人工双腔永久起搏器.据右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常规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室间隔厚度;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基底段、心尖段的收缩达峰时间;BNP的变化.随访时间18个mo.结果:两组间比较,LVEF,CO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间隔厚度出现差异(P≤0.05).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两组间不同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存在差异(P≤0.05).间隔部起搏组BNP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心尖部起搏较易引起心室重构,BNP的升高,在观察过程中尚未发现心功能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 脏起搏 人工 心脏功能 脑钠肽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功能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杰莉 张媛 李昭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9-882,共4页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且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者,随访并记录末次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结果,剔除起搏比例10% ~...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且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者,随访并记录末次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结果,剔除起搏比例10% ~ 40%的患者.结果:共入选83例患者,随访(38±23)个月.术后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和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6.2% vs.2.6%,11.1% vs.4.9%,均P<0.01).术后中、重度TR患者9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高于无或轻度三尖瓣返流患者[(49.6±10.5) mmHg vs.(33.8±12.0) mmHg,1 mmHg =0.133 kPa,P<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外侧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m)大于其他患者(11±5vs.9±3,P<0.05).心室起搏比例<10%的患者52例(A组),心室起搏比例>40%的患者31例(B组),术后两组中、重度MR和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B组术后右心房较术前增大[(17.7±4.0) cm2vs.(15.6±3.2) cm2,P<0.05],右心室较术前增大[(21.5±4.4) mmvs.(19.9±3.4) mm,P<0.05],PASP≥50 mmHg的发生率高于术前(9.7%vs.3.2%,P<0.05).术后B组左心房、右心房面积均大于A组[(21.8±5.5) cm2vs.(20.2±4.6) cm2,(17.7±4.0) cm2vs.(16.1±3.8) cm2,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68%±6% vs.70%±6%,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过多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可导致左心房、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室功能 心房功能
下载PDF
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对血浆心房利钠肽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邦宁 张凤祥 +2 位作者 陈大年 骆志刚 黄其植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54-555,共2页
目的了解相同等级生理活动量时,生理性起搏(DDD)与非生理性起搏(VVI)之间血浆心房利钠肽(ANP)、脑钠肽(BNP)水平的差异。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6例起搏患者的血浆ANP、BNP浓度,其中生理性起搏17例,非生理性起搏39例。结果生理性起搏与... 目的了解相同等级生理活动量时,生理性起搏(DDD)与非生理性起搏(VVI)之间血浆心房利钠肽(ANP)、脑钠肽(BNP)水平的差异。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6例起搏患者的血浆ANP、BNP浓度,其中生理性起搏17例,非生理性起搏39例。结果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组之间血浆心房利钠肽、脑钠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在相同等级生理活动量时血浆ANP、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钠素 利钠肽
下载PDF
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再灌注低血压恢复时间及药物使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丽君 林海龙 +2 位作者 魏显敬 李波 金鑫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梗(AI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低血压恢复时间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在符合入选标准的AIMI,且成功完成急诊PCI的住院患者中,选择保护性起搏和非保护性起搏患者各52例,以...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梗(AI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低血压恢复时间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在符合入选标准的AIMI,且成功完成急诊PCI的住院患者中,选择保护性起搏和非保护性起搏患者各52例,以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为低血压标准,两组分别有保护性起搏再灌注低血压组(23例),非起搏再灌注低血压组(16例)。观察两组再灌注低血压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低血压的缓解时间。结果:保护性起搏与非起搏再灌注低血压两组患者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比例无明显差别(78.3%比81.3%,P=0.820)。两组用药后低血压恢复时间亦无明显差别(<5min恢复依次分别为92.3%,88.9%,P>0.05)。结论:保护性临时起搏无减少再灌注低血压恢复时间及药物使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脏起搏 人工 低血压
下载PDF
犬希氏束起搏的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宁 傅向华 +3 位作者 李世强 苗智慧 董力 于占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电极定位技术及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健康犬在全麻呼吸机通气下 ,开胸 ,将特制希氏束 (HisB)标测 /起搏电极进行HisB电位标测 ,确定HisB起搏位点 ;并将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尖部分别构成HisB -...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电极定位技术及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健康犬在全麻呼吸机通气下 ,开胸 ,将特制希氏束 (HisB)标测 /起搏电极进行HisB电位标测 ,确定HisB起搏位点 ;并将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尖部分别构成HisB - VVI、RVA - VVI单腔心脏起搏 ,对比分析其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HisB起搏阈值参数符合心室起搏要求 ;HisB - VVI起搏QRS波较RVA - VVI起搏变窄 ;心输出量 (CO)较自身增加1 8.81 % ,RVA - VVI起搏反而降低约 5 .41 % ;每搏量 (SV)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 ,但明显高于RVA - VVI起搏约 2 5 .59% ;左室每搏功 (LVSW )和右室每搏功 (RVSW)等参数亦明显优于RVA - VVI心脏起搏。结论 :HisB起搏由于将心室起搏位点从传统的右室尖改为His束 ,从而保持了近于正常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故可维持整个心脏协调有序的收缩和舒张 ,产生优于RVA - VVI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希氏束 血液动力学 电生理学 心功能试验
下载PDF
双腔起搏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帅 张虹 +3 位作者 齐振辉 仝凌 李敏 吴桂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 目的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份心电图P波以及QRS波频率,并将每日P波以及QRS波频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并分析每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结果 46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术前窦性P波频率60~88(73.4±6.2)次/min,室性逸搏频率30~50(41.9±5.6)次/min。术后第1天在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窦性P波频率降至60~80(66.7±4.8)次/min,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以及第3天窦性P波频率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60~72(65.6±3.7)次/min,60~71(64.8±3.1)次/min,但速度已放缓,仍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可改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描记术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阳明刚 欧阳兆兰 +1 位作者 欧阳兆强 王敏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54-155,共2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2例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后同时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2例起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2例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后同时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2例起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其中临床诊断冠心病 2 3例 (5 4 .7% ) ,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达到冠心病阳性诊断标准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5例 (11.9% ) ,其中单支病变 3例 (左前降支 2例 ,右冠状动脉 1例 ) ,双支病变 2例 (左前降支加左回旋支 1例 ,左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 1例 )。全部病例均可见窦房结动脉清晰显影 ,未见狭窄病变。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有狭窄部位均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后 ,未累及窦房结动脉。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 ,但冠心病并非本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心脏起搏 人工 冠状血管造影术 诊断
下载PDF
心房快速起搏致扩张型心肌病犬模型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佳 富路 +2 位作者 葛海龙 陈光远 孙俊峰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4-516,共3页
目的观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扩张型心肌病犬模型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方法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13条,随机分为2组:快速起搏组7条,假手术组6条。均开胸于右心耳缝植AOO型起搏器,快速起搏组以400次/min起搏6周... 目的观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扩张型心肌病犬模型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方法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13条,随机分为2组:快速起搏组7条,假手术组6条。均开胸于右心耳缝植AOO型起搏器,快速起搏组以400次/min起搏6周,假手术组不起搏。心脏彩超定期观察犬的心脏结构与功能。在实验结束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左心房和左心室心肌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结果快速起搏组各犬不同程度出现心功能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该组左心房心肌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分别增加22.4%和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4、2.269,P<0.05);左心室心肌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33、0.525,P>0.05)。结论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扩张型心肌病犬模型中心房组织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肌病 充血性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受体 干细胞
下载PDF
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敏州 朱纯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13-114,共2页
目的 探讨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以及射频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影响。方法 自1980 年~1997 年3 月共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15 例次,发生起搏器并发症86 例次(20.7% )。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以术后感染和... 目的 探讨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以及射频消融术对起搏器的影响。方法 自1980 年~1997 年3 月共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15 例次,发生起搏器并发症86 例次(20.7% )。置入起搏器后的并发症以术后感染和电极移位各占起搏3.9% ,电极移位以心房电极移位为主。1992 年后在同一切口安放电极和起搏器的35 例中,无1 例发生感染。2 例起搏器术后心房纤颤并心衰患者,经射频消融房室结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继续起搏治疗,心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现射频电流对起搏器和电极的损伤。结果 置入起搏器后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再行射频消融术仍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起搏器 并发症 处理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燕萍 郝应禄 +6 位作者 李晓霞 潘云席 梁梅 廖德荣 杨玲 钱宝堂 郭涛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埋藏式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CRT或CRTD植入治疗,从而分析研究CRT或CRTD对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 目的通过对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埋藏式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CRT或CRTD植入治疗,从而分析研究CRT或CRTD对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22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均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反复治疗后疗效不佳,符合CRT或CRTD植入适应证,植入CRT或CRTD。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1个月。1例患者术后因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同时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与术前相同的最佳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33.08±5.99)%,术后(45.17±7.47)%,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距离术前(315.39±21.32)m,术后(426.28±72.52)m,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术前(67.59±8.38)mm,术后(64.60±8.92)mm,术后较术前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改善为术后Ⅰ-Ⅲ级。结论 CRT或CRTD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CRTD可以通过预防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脏起搏 人工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