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linical evaluation after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surgery in 60 patients with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1
作者 汤尚秋 李一凡 张智伟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8年第2期89-96,共8页
Background The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surgery is a palliative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 who are not suitable for biventricular repair in early life. There is limited eviden... Background The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surgery is a palliative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 who are not suitable for biventricular repair in early life. There is limited evidence of successful strategies for long-term hemodynamic stabilization. Furthermore, there have been no data on optimal hemodynamics that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patients' follow-on management. Methods Sixty CHD patients, 44 male and 16 female, with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surgery and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were enrolled at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December 2016. Pre-and post Glenn shunt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_2), 6-minute walk test(6 MWT), superior vena cava pressure(SVCP),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 small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s PVR) were measured. Pre-and post-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 SpO_2, and in-hospital complications were monitored. The optimal hemodynamic cutoff values for TCPC patient selection were estimated by 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curve analysis. Results SpO_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surgery(75.42 ± 9.62% to 86.98 ± 7.63%, P 〈 0.001) from 82.70 ± 5.99% to 95.00 ±4.07% in the 47 patients with TCPC. Forty-two patients completed the 6 MWT with a mean distance of 362.7 ±75.0 m and a SpO_2 decrease from 81.80 ± 7.84% to 67.59 ± 1.82%(P 〈 0.001). The △SpO_2 and 6-minute walk distance(6 MWD) in the 32 who underwent TCPC and ten of them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17.22 ±13.82% vs. 13.87 ± 8.74%, P = 0.08 and 358.88 ± 78.97 m vs. 374.80 ± 62.55 m, P = 0.564]. 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47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TCPC. The right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s RPAP), mean right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 RPAP), mean left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 LPAP), PVR, and s PV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CPC group than in the non-TCPC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superior vena cava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 SVCP), mean superior vena cava pressure(m SVCP), and left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s LPAP)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s for TCPC were s SVCP ≤ 20 mm Hg(P = 0.025),s RPAP ≤ 22 mm Hg(P = 0.0001, mRPAP ≤ 13 mm Hg(P =0.003), s LPAP ≤ 27 mm Hg(P =0.03), m LPAP ≤ 11 mm Hg(P = 0.01), PVR ≤ 4.3 Wood U/m^2(P 〈0.0001) and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CPC selection,except for m SVCP ≤ 19 mm Hg(P = 0.06) and s PVR ≤ 2.0 wood U/m^2(P = 0.0531). One patient died because of low cardiac output after TCPC.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2.1%. Conclusion The SpO_2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and TCPC surgery. The 6 MWT is an index of activity tolerance prior toTCPC. Hemodynamic values of s SVCP ≤ 20 mm Hg, s RPAP ≤ 22 mm Hg, m RPAP ≤ 13 mm Hg, s LPAP ≤ 27 mm Hg, m LPAP ≤ 11 mm Hg, and PVR ≤ 4.3 Wood U/m^2 can help identify post Glenn-shunt patients indicated for TC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 6-minute walk tes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study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
原文传递
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治疗小婴儿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源 丁芳宝 +3 位作者 鲍春荣 马南 沈赛娥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7期604-607,共4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组,6-36个月,54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48.20±21.21)min、(154.87±52.37)min]、呼吸机辅助时间[(30.63±23.86)h、(24.61±18.83)h]、ICU滞留时间[(6.35±4.16)d、(4.90±2.57)d]、术后住院时间[(12.11±3.68)d、(10.03±4.82)d]、血制品使用量[(401.21±276.79)ml、(435.76±226.95)ml]及术后引流量[(15.68±7.32)ml/kg、(17.78±8.43)m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肺动脉均较术前明显发育(P<0.05),两组间发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A组6例,B组12例)后期接受了TCPC治疗.结论 对于无法行一期根治的复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即使是<6个月的小婴儿,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双向格林分流术
下载PDF
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龚琪 林薇 +3 位作者 王哲 徐振海 谈玲玲 吕会来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15期1876-1877,共2页
目的总结探讨复杂先心病行双向腔肺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的患者24例,术前患者血氧饱和度0.71±0.07,术中肺动脉压力(14±4)mmHg,术中不关闭肺动脉,其中11例在体外循环下施行。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 目的总结探讨复杂先心病行双向腔肺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的患者24例,术前患者血氧饱和度0.71±0.07,术中肺动脉压力(14±4)mmHg,术中不关闭肺动脉,其中11例在体外循环下施行。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肺动脉压力(17±5)mmHg,出院前血氧饱和度0.90±0.08,术后乳糜胸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无其他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等并发症,随访心脏超声示吻合口通畅。结论对于某些难以一期根治的复杂先心病患者,采用双向腔肺分流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外科手术 双向腔肺分流术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腔肺分流术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捷 杨晋明 +7 位作者 闫子星 刘爱军 褚银平 王伏生 邢万红 郭光伟 李家成 刘迎龙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外科技巧、术后处理和疗效.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6例.3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临时转流,自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横断上腔静脉,封闭近心端,不阻断肺动...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外科技巧、术后处理和疗效.方法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6例.3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临时转流,自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横断上腔静脉,封闭近心端,不阻断肺动脉的情况下应用可吸收线端侧吻合远心端与右肺动脉,前壁用自体心包片加宽.3例利用双上腔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腔肺分流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缩短,不用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5~45 h,肺动脉压由术前的(15.20±3.34)mmHg升高到(18.40±4.67)mmHg,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SO2)由术前0.76±0.06升高到0.92±0.04,胸液量130~640 ml.结论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一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少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注意手术操作,加强术后管理,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双向腔肺分流术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邱芸香 杨维君 谈林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2例,其中16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行单侧双向格林术,6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格林...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2例,其中16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行单侧双向格林术,6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格林术。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0.72±0.04,术中肺动脉压为14.1±2.5 mmHg。结果全组无死亡,术中腔肺转流时间34±12 min,术毕经皮血氧饱和度升高至0.89±0.03,术后肺动脉压16.1±3.2 mmHg,胸腔及心包引流液192±68 ml,呼吸机辅助时间12±5 h,ICU监护时间21±13 h,住院时间14±5 d。术后2例出现乳糜胸,无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术的手术方法安全,并发症少,建立足够大的腔静脉和肺动脉吻合口、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近、远期疗效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双向格林分流术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鼎方 仇黎生 +1 位作者 苏肇伉 丁文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总结双向Glenn(BDG)分流术在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55例具有Fontan术高危因素的复杂先心病作BDG术。高危因素包括:年龄<2岁,左和(或)右肺动脉狭窄,平均肺动脉压升... 目的总结双向Glenn(BDG)分流术在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55例具有Fontan术高危因素的复杂先心病作BDG术。高危因素包括:年龄<2岁,左和(或)右肺动脉狭窄,平均肺动脉压升高,房室瓣反流及体静脉或(和)肺静脉异位回流等。术前诊断包括单心室(53例)、右室双出口(4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9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4例)、三尖瓣闭锁(9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11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7 例)、上下心室(7例)和法洛四联症伴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例)。其中56例为内脏异位综合征(HS) (36.1%)。130例和25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类型包括单侧BDG术(84例),双侧BDG术(52例),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4例),半Fontan术(13例),右半Fontan术十左BDG 术(2例)。其他手术包括完全性肺静脉(TAPVC)(8例)和部分性肺静脉(3例)异位回流纠治术,房室瓣修复术(12例),肺动脉重建术(26例)。结果术后早期平均动脉氧饱和度由术前0.75±0.07升高至 0.86±0.05。手术早期病死率1.9%(3/155例)。结论 BDG分流术可广泛应用于小儿复杂紫绀型先心病,尤适宜于无法行双室修复术,而又存在Fontan术高危因素病儿。HS手术时,术前诊断有无TAPVC十分重要,在作BDG术同时应行TAPVC纠治术。保留肺动脉前向性血流指征为BDG术后PaO2<30 mm Hg,SaO2<0.75,如SaO2>0.85则部分关闭肺动脉干。就医较晚的10岁以上病儿,行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不失为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病 心脏外科手术 心转流术 双向Glem分流术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复杂先心病 治疗方法 分流术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原文传递
搏动性前向肺血流对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双向Glenn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袁源 丁芳宝 +2 位作者 鲍春荣 丁士骜 梅举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8期586-58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保留搏动性前向肺血流对于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双.向Glenn术后恢复及肺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接受双向Glenn术的171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存在搏动性肺血流分为A组(搏动性血流组,... 目的回顾性分析保留搏动性前向肺血流对于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双.向Glenn术后恢复及肺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接受双向Glenn术的171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存在搏动性肺血流分为A组(搏动性血流组,106例)和B组(无搏动血流组,65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肺动脉发育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均存在明显缺氧,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Sp02、McGoon比及Nakata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手术时间[A组(126.04±30.78)min,B组(124.57±32.22)min]、用血量[A组(287.25±212.34)ml,B组(262.49±224.32)m13、呼吸机辅助时间[A组(29.67±22.21)h,B组(22.47±18.64)h]、ICU滞留时间[A组(4.26±3.01)d,B组(2.97±1.62)d]、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FA组(10.16±2.48)d,B组(8.54±2.11)d](P〉0.05),而A组术后引流时间(4.24±2.34)d及引流量(18.42±9.37)ml/kg均高于B组(2.46±1.47)d,(12.50±6.41)ml/kg(P〈0.05)。术后两组患儿缺氧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提示术后6个月及1年A组患儿Sp()2均高于B组,McGoon比及Nakata指数增加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接受二期根治手术时间早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搏动性前向肺血流可提高Glenn术后患儿血氧含量,有利于肺血管发育及尽早完成二期Fontan手术。但可能增加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延长胸腔引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双向格林分流术
原文传递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向Glenn分流术后:3.0 T MRI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荣品 梁长虹 +1 位作者 黄美萍 刘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3.0 T MRI SE序列结合电影成像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双向Glenn分流术(BGS)后心脏畸形、主心室和房室瓣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Triple-IR和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FIESTA)对22例BGS术后患者进行心脏检查,用Report Card... 目的探讨3.0 T MRI SE序列结合电影成像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双向Glenn分流术(BGS)后心脏畸形、主心室和房室瓣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Triple-IR和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FIESTA)对22例BGS术后患者进行心脏检查,用Report Card软件分析心脏畸形、主心室和房室瓣功能,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MRI测量主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及轴缩短率(FS)与超声心动图(UCG)测量相应指标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对电影MRI测量的房室瓣返流程度与UCG进行检验分析。结果 Triple-IR结合FIESTA能清楚显示心内畸形和心脏大血管连接部畸形;3.0 T MRI测量EDV、ESV、EF及FS与UCG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相关性良好(r=0.727~0.990);电影MRI测量房室瓣返流程度与UCG呈显著正相关(rs=0.712),两者吻合度较好(Kappa=0.453,P=0.01)。结论 3.0 T MRI SE序列结合电影成像能全面显示BGS术后患者复杂心内畸形和心脏大血管连接关系,评价主心室和房室瓣功能与UCG相关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 心脏功能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附58例报道) 被引量:34
9
作者 刘迎龙 于存涛 +4 位作者 魏波 陈海生 辛永祥 何强 王建明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的体会。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9月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 5 8例。年龄 (3 5 4± 1 5 9)岁 ,体重 (13 6± 4 0 )kg。上腔静脉与右心耳插管临时转流 ,自上腔静脉入右...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的体会。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9月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 5 8例。年龄 (3 5 4± 1 5 9)岁 ,体重 (13 6± 4 0 )kg。上腔静脉与右心耳插管临时转流 ,自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横断上腔静脉 ,缝闭近心端 ,应用可吸收线端侧吻合远心端与右肺动脉 ,前壁用自体心包片加宽。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乳糜胸 4例 ,一过性昏迷 1例。腔静脉阻断 (48± 15 )min ,术前氧饱和度 0 75± 0 0 9,肺动脉压 (12 8± 2 3)mmHg(1mmHg=0 133kPa) ;术毕氧饱和度 0 93± 0 0 5 ,肺动脉压 (16 5± 2 9)mmHg,胸腔及心包引流液 (145± 10 3)ml,呼吸机辅助 (13± 7)h ,住院 (10± 5 )d。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一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少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该术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双向格林分流术
原文传递
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小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10
作者 徐志伟 苏肇伉 +2 位作者 丁文祥 严勤 杨艳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6-528,共3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 5 1例双向腔静脉 肺动脉吻合术 (BCPS)的经验。 方法 对 2 2例单心室、2例三尖瓣闭锁和 2 7例不能行双心室修复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BCPS。患者手术时年龄 7个月~ 14岁 ,平均 (4 7± 3 1)岁 ;体重 7 5~... 目的 回顾性总结 5 1例双向腔静脉 肺动脉吻合术 (BCPS)的经验。 方法 对 2 2例单心室、2例三尖瓣闭锁和 2 7例不能行双心室修复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BCPS。患者手术时年龄 7个月~ 14岁 ,平均 (4 7± 3 1)岁 ;体重 7 5~ 42 0kg ,平均 (15 2± 5 7)kg。其中 19例行单侧腔静脉 肺动脉吻合 ,32例行BCPS。 结果  2种吻合方法各死亡 2例 ,病死率分别为 10 4%和 6 1% ,手术总病死率 7 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 3个月~ 5年 ,7例患者青紫较出院时加重。 结论 BCPS能减轻功能性单心室的容量超负荷、改善房室瓣返流、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发生 ,是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儿童 姑息疗法 BCPS 双向腔肺动脉吻合术
原文传递
保留附加肺血流之双向腔肺分流术的利弊:计算机模拟分析
11
作者 黄继红 苏肇伉 +3 位作者 刘锦纷 孙琦 史珍英 周燕萍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6-481,共6页
目的通过数学模型,分析附加肺血流(additional pulmonary blood flow,APBF)的意义及其流量控制。方法建立APBF—BCPS模型,计算机分析APBF对氧供(oxygen delivery,DO2)的影响,APBF流量对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目的通过数学模型,分析附加肺血流(additional pulmonary blood flow,APBF)的意义及其流量控制。方法建立APBF—BCPS模型,计算机分析APBF对氧供(oxygen delivery,DO2)的影响,APBF流量对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以及动脉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结果APBF对机体的作用取决于上腔静脉血流量与下腔静脉血流量之比(QSVC/QIVC),QSVC/QIVC〉0.3时,保留APBF降低组织氧供;QSVC/QIVC〈0.3时,适当APBF有助于提高组织氧供。APBF流量增加和CVP增加呈线型相关,斜率与肺血管阻力正相关,用CVP的增加来衡量APBF流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氧饱和度的增加与APBF流量及CVP的增加不是线型关系,用SaO2判断APBF流量可能引起误导。随年龄增加,QSVC/QIVC逐渐降低,BCPS加上适当的APBF有助于提高氧供。随年龄增加,无APBF的BCPS的患儿,QSVC/QIVC逐渐降低,氧供呈下降趋势;合并肺动静脉瘘则氧供急降。结论适龄且肺血管发育尚可患儿(QSVC/QIVC〉0.3),消除APBF能在心排血量相等情况下改善氧供。肺血管发育差(QSVC/QIVC 〈0.3)或年龄偏大患儿,需要适当APBF提高氧供。单纯BCPS循环远期氧供呈逐渐恶化趋势,对于选择BCPS作为最终术式的病例,建议保留APB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附加肺血流 双向腔肺分流术 计算机 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