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ARCA4缺失性子宫未分化肉瘤1例并文献回顾
1
作者 张巍 陈洁 李文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00-404,共5页
目的 探讨SMARCA4缺失性子宫未分化肉瘤(SDU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1例SDUS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2岁... 目的 探讨SMARCA4缺失性子宫未分化肉瘤(SDU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1例SDUS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2岁,宫腔内见一最大径11.1 cm占位。镜下见肿瘤由弥漫分布的胞浆嗜酸的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仁明显,黏附性差,部分区域间质呈黏液样变并浸润子宫肌壁内。免疫表型:失表达BRG1,保留表达INI-1,p53野生型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错配修复蛋白未见缺失,CKpan、CK8/18均阴性表达。分子检测:SMARCA4基因突变。结果SMARCA4缺失的子宫未分化肉瘤临床罕见,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肉瘤 子宫 SMARCA4 SWI/SNF 未分化和去分化子宫内膜癌
下载PDF
鼻咽癌局部复发的MRI诊断及误诊漏诊分析
2
作者 王志龙 王星蕊 +1 位作者 钟柱 肖学红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4期595-601,606,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MRI与临床随访确诊鼻咽癌局部复发(local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LRNPC)的MRI影像特征以及不同资历影像医师的首诊报告,探讨首诊报告的误诊漏诊原因,以期提高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病理或MR...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MRI与临床随访确诊鼻咽癌局部复发(local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LRNPC)的MRI影像特征以及不同资历影像医师的首诊报告,探讨首诊报告的误诊漏诊原因,以期提高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病理或MRI与临床随访确诊LRNPC的MRI影像特征,所有病例常规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99例行DWI扫描。根据MRI影像特征与低年资、高年资、头颈部亚专科影像医师的首诊报告,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不同MRI影像特征、不同资历影像医师的诊断表现有无统计学差异,以P值<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RNPC为鼻咽腔内复发(72)、鼻咽腔外复发(63),表现为单纯黏膜型(26)、浸润肿块型(109),后者分为实性肿块(92),囊实性肿块(9),囊性肿块(8)。首诊报告正确诊断(84)、误诊(8)、漏诊(24),19例由于在MRI检查前经鼻咽镜病理活检确诊不计在内,误诊漏诊率27.6%(32/116)。MRI影像特征包括复发肿瘤大小、腔内或腔外复发、是否伴有治疗后改变(posttreatment changes,PTC),以及不同资历影像医师的诊断表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1。结论:LRNPC的MRI影像特征多变,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为复发肿瘤小、腔外复发、伴有PTC,以及影像医师未充分认识其MRI影像特征。充分认识LRNPC的MRI影像特征,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可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局部复发 磁共振成像 误诊 漏诊
下载PDF
血清Glypican-3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伟 郭霞 +2 位作者 曹志刚 赵新泰 屠红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Glypican-3(GPC3)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鼠抗GPC3(25-358aa)单克隆抗体和兔抗GPC3(379-393aa)多克隆抗体建立双抗夹心ELISA法,对3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9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106例正常人血清中GPC3进行... 目的:探讨血清中Glypican-3(GPC3)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鼠抗GPC3(25-358aa)单克隆抗体和兔抗GPC3(379-393aa)多克隆抗体建立双抗夹心ELISA法,对3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9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106例正常人血清中GPC3进行定量。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FP。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86.96±422ng/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1.7±12.23 ng/mL;正常人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6.04±9.21 ng/mL。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C3含量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30 ng/mL为诊断界值时,GPC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3%。在151例同时检测AFP和GPC3的HCC血清中,AFP阳性率为49%,GPC3阳性率为40%。AFP联合GPC3检测时,能将HCC的检出率提高至72%。结论:血清GPC3可作为一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诊断技术和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GLYPICAN-3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抗人肝癌细胞株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华海清 沈小昆 +1 位作者 秦叔逵 陈惠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抗人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人类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和建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抑制实验(MTT法)、细胞粘附试验和免疫组化方法系统地观察人参皂苷Rg3体外...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抗人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人类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和建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抑制实验(MTT法)、细胞粘附试验和免疫组化方法系统地观察人参皂苷Rg3体外对SMMC-7721细胞及ECV30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SMMC-7721细胞与纤维粘连蛋白(FN)粘附以及表达nm23、CD44、VEGF基因蛋白的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g3能够显著地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及内皮细胞株ECV304的生长,抑制SMMC-7721细胞与FN粘附及CD44、VEGF的表达,而增强nm23基因的表达。结论:人参皂苷Rg3具有抗人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抑制肝癌细胞侵袭活力、调节与肝癌细胞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和抗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肝癌细胞 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 侵袭 转移 CD44 NM23 VEGF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君宁 何一然 +2 位作者 张振玉 孙士其 王书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对胃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TT噻唑蓝法观察青蒿琥酯对胃癌细胞MGC-803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凋亡,逆转录-聚...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对胃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TT噻唑蓝法观察青蒿琥酯对胃癌细胞MGC-803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药物作用前后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表达的变化.结果:青蒿琥酯在3.125~50 μg/m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生长增殖,并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urvivin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凋亡峰,透射电镜下可见部分MGC-803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青蒿琥酯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胃癌细胞MGC-803 SURVIVIN基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BC047440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郑璐 李靖 +3 位作者 杨彤翰 赵弘智 梁平 黄小兵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相关的新基因BC 0 4 7 4 4 0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3 6例HCC及其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BC 0 4 7 4 4 0 mRNA的表达,并将该基因在HCC中的表达分为过高表达组及... 目的探讨肝癌相关的新基因BC 0 4 7 4 4 0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3 6例HCC及其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BC 0 4 7 4 4 0 mRNA的表达,并将该基因在HCC中的表达分为过高表达组及较高表达组,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3 6例HCC中BC 0 4 7 4 4 0基因mRNA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高,其平均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2 5 9 4±0.0 9 2 8和0.0 9 4 2±0.0 4 4 3,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 1);过高表达组与较高表达组相比较,前者肝癌直径较大,门静脉受侵较严重,差异有显著性(P<0.0 5)。结论BC 0 4 7 4 4 0基因与H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病理学 肝细胞癌/病理学 基因-BC047440
下载PDF
阴茎疣状癌并发皮角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健伟 骆丹 +3 位作者 吉玺 朱洁 沈春花 李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6-657,共2页
报告1例阴茎疣状癌并发皮角。患者男,33岁。阴茎龟头部赘生物伴恶臭2年余。皮肤科检查见龟头部有一4cm×4cm×5cm大的肿块,表面湿润,呈颗粒状,伴感染、化脓和坏死,龟头1点钟处包皮内可见3cm长的角化性赘生物。经皮损组织病理检... 报告1例阴茎疣状癌并发皮角。患者男,33岁。阴茎龟头部赘生物伴恶臭2年余。皮肤科检查见龟头部有一4cm×4cm×5cm大的肿块,表面湿润,呈颗粒状,伴感染、化脓和坏死,龟头1点钟处包皮内可见3cm长的角化性赘生物。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癌细胞侵及阴茎海绵体;赘生物高度角化过度,基底部可见表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DNA实时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未见癌细胞。治疗上采取阴茎大部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 皮角 龟头
下载PDF
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7
8
作者 严家芹 李峰 +3 位作者 陈壬寅 李晟磊 赵国强 刘晓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s 28384375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61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查体正常者(对照组)的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s 28384375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61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查体正常者(对照组)的EG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①EGFR位点:胃癌组EGF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T26.22%、T/T73.78%;对照组分别为C/T5.00%、T/T95.00%,两组均未发现C/C基因型;P=0.031 6;②C、T等位基因频率:胃癌组分别为13.11%、86.89%,对照组分别为2.50%、97.50%,P=0.044 3;③胃癌组两种基因型者HP感染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④EGFR C/T多态性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胃癌发生部位、浸润深度、原发肿瘤侵犯范围和组织类型无相关性。结论EGFR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
下载PDF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的评估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世正 王秀丽 +1 位作者 徐威 张春荣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和评估δ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ALA PDT)治疗皮肤癌的疗效。方法 :88例患者首次接受ALA PDT治疗 ,其中包含 34例基底细胞癌 (BCC) ,32例鳞状细胞癌 (SCC) ,2例基底 鳞状细胞癌 (BSCC) ,1例疣状癌 ,9例Bowen病 ,2例乳房Page... 目的 :探讨和评估δ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ALA PDT)治疗皮肤癌的疗效。方法 :88例患者首次接受ALA PDT治疗 ,其中包含 34例基底细胞癌 (BCC) ,32例鳞状细胞癌 (SCC) ,2例基底 鳞状细胞癌 (BSCC) ,1例疣状癌 ,9例Bowen病 ,2例乳房Paget病和 8例乳房外Paget病。随访 1~ 3年。结果 :经过 1~ 4次ALA光动力治疗后 ,所有BCC病例 ,包括 1例浅表型和 2 9例实体型病变 ,都获得完全反应 (CR)。除 1例腺样SCC(Ⅲ级 )外 ,全部SCC病例 (Ⅰ、Ⅱ级 )经过 3~ 6次治疗后CR。 9例Bowen病经 1~ 4次治疗后都获得CR。对于Paget病 ,单纯ALA PDT不能使之治愈 ,但可以控制其症状。随访 1~ 3年 ,BCC的复发率为 11% (4 34) ,SCC为 2 2 % (7 2 2 ) ,再次治疗有效。结论 :ALA PDT是一种疗效好、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尤其适用于年迈体弱以及肿瘤部位特殊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治疗 皮肤癌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_2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艳宾 薛凤霞 +1 位作者 王颖梅 刘增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_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1年1月~2001年12月间住院手术子宫内膜癌104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5例(增生期17例,分泌期18例)及8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_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1年1月~2001年12月间住院手术子宫内膜癌104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5例(增生期17例,分泌期18例)及8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组织中hMSH_2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对hMSH_2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hMSH_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8.3%、4/8(50.0%)、5.9%和5.6%,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hMSH_2表达缺失率无明显差异(P=0.294),但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hMSH_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3.3%、2/8、2/4和1/2,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MSH_2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学类型(P=0.035)。hMSH_2表达阴性和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2.0%,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0%、32.0%,hMSH_2基因表达阴性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结论:子宫内膜癌扣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hMSH_2基因表这缺失率相似,hMSH_2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早期有关。hMSH_2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中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有关,hMSH_2基因表达缺失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HMSH2 基因表达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大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淼 李继坤 周立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83-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粘液腺癌(MUC)与大肠非粘液腺癌(non-MUC)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其综合治疗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1994~2003年收治的1 715例大肠癌中粘液腺癌为197例.比较MUC与non-MU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MUC中年轻人(年龄<45岁... 目的:探讨大肠粘液腺癌(MUC)与大肠非粘液腺癌(non-MUC)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其综合治疗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1994~2003年收治的1 715例大肠癌中粘液腺癌为197例.比较MUC与non-MU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MUC中年轻人(年龄<45岁)比例明显升高MUC:(21.3%vs非MUC:12.6%) ,部位多见于直肠、升结肠;MUC组更易向肠周组织浸润及播散(侵润至浆膜外:MUC:59.9%vs非MUC: 35.1%),亦易发生周围的淋巴结转移(MUC:41.6%对非MUC 21.6%);MUC晚期患者比例增高(D期:MUC:44.1%对非MUC: 22.1%);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MUC组:34%vs非MUC组:69%),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结论:大肠粘液腺癌的预后差,与其临床病理特点相关,对大肠粘液腺癌应采取较积极的综合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大肠粘液腺癌 临床病理学
下载PDF
广西新发现肝癌高发点的初步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吴继周 李国坚 +9 位作者 陈务卿 臧宁 吴健林 玉艳红 陈茂伟 韦颖华 万裴琦 胡蝶飞 宁秋悦 贺荣 《内科》 2009年第5期678-680,共3页
目的探讨广西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新发现肝癌高发村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为对肝癌进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相结合,以广西新发现的肝癌高发村及相对低发村原藉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肝癌发生状况、肝炎病... 目的探讨广西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新发现肝癌高发村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为对肝癌进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相结合,以广西新发现的肝癌高发村及相对低发村原藉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肝癌发生状况、肝炎病毒感染及复制、生活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肝癌高发村和相对低发村肝癌的粗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4.90/10万和55.76/10万,两村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两村居民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7.8%(11/62)、12.9%(8/62)和9.4%(10/107)、4.7%(5/107),两村比较HBsAg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χ2=2.54,P=0.11),但两村HBVDNA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χ2=3.75,P=0.05);两村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53.2%(33/62)和60.7%(65/107),两村比较无显著性差别(χ2=0.91,P=0.34)。高发村10年前以塘水作为饮用水,而低发村一直以山泉水作为饮用水;两村均未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结论在广西少数民族瑶族地区新发现的肝癌高发村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BV感染,尤其是HBV的复制、饮用塘水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黄曲霉毒素及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此地区肝癌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乙肝病毒 丙肝病毒 饮用塘水 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及PCNA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娄阁 钱素娟 +5 位作者 马玉彦 金婧 高庆玉 周令望 隋丽华 蓝毓滨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07-208,共2页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细胞凋亡与PCNA比值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53例宫颈鳞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率不同。分化程度高...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细胞凋亡与PCNA比值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53例宫颈鳞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率不同。分化程度高,细胞凋亡率高;分化程度低,PCNA阳性率高。同时有细胞凋亡和PCNA阳性表达的低分化最高。结论二者的比值可能是判定宫颈癌预后的一个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PCNA 细胞凋亡
下载PDF
KISS-1基因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辉 赵丹懿 宋永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1-172,共2页
目的:检测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1基因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验证其缺失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肾癌患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1基因mRNA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获得KISS-1基因表达缺失的肾癌... 目的:检测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1基因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验证其缺失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肾癌患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1基因mRNA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获得KISS-1基因表达缺失的肾癌细胞株,检测干扰前后细胞的侵袭能力变化。结果:转移灶中的KISS-1mRNA表达较原发灶中明显下调,KISS-1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呈显著相关。干涉前后都有细胞穿透滤膜,干涉后细胞数明显高于干涉前,细胞数分别为31±6和78±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KISS-1基因表达缺失的肾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论:KISS-1基因在肾癌中具有转移抑制作用,可能在肾癌转移治疗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转移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KISS-1基因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DNA疫苗诱导的小鼠抗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中川 傅传刚 +3 位作者 王庆敏 何天霖 郝立强 孙树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检测以双表达质粒pIRES为载体构建的带有全序列癌胚抗原(CEA)基因和IL-2基因的核苷酸疫苗对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CEA基因片段和IL-2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双表达质粒pIRES中,用肌内注射方... 目的:检测以双表达质粒pIRES为载体构建的带有全序列癌胚抗原(CEA)基因和IL-2基因的核苷酸疫苗对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CEA基因片段和IL-2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双表达质粒pIRES中,用肌内注射方法接种核酸疫苗;检测疫苗在小鼠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小鼠脾细胞CEA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结果:小鼠经肌内注射质粒后,免疫组化证实该核酸疫苗可在体内有效表达CEA分子;免疫检测显示注射后小鼠血清中出现抗CEA抗体,脾细胞IL-4分泌增强,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明显并伴有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显著增高。结论:实验所构建的核酸疫苗pIRES-CEA,pIRES-IL-2,pIRES-IL-2等可在小鼠体内高效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N疫苗 癌胚抗原 大肠癌 白细胞介素-2
下载PDF
斑蝥酸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中Bcl-2、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梁枫 王明艳 许冬青 《中国中医急症》 2007年第10期1236-1237,共2页
目的研究斑蝥酸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中Bc1-2、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斑蝥酸钠处理前后人胃癌细胞BGC823中Bc1-2、p53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斑蝥酸钠作用24h均可使Bc1-2、p53基因在人胃癌细胞BGC823... 目的研究斑蝥酸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中Bc1-2、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斑蝥酸钠处理前后人胃癌细胞BGC823中Bc1-2、p53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斑蝥酸钠作用24h均可使Bc1-2、p53基因在人胃癌细胞BGC823中的表达下降。结论斑蝥酸钠可抑制Bc1-2、p53基因在人胃癌细胞BGC823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酸钠 BCL-2 P53 人胃癌细胞BGC823
下载PDF
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本义 李凤婉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77-479,共3页
分化型甲状腺癌疗效好,对早、中期的病人多施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即保留胸颈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保留"手术。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其它功能的保留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自1991年8月... 分化型甲状腺癌疗效好,对早、中期的病人多施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即保留胸颈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保留"手术。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其它功能的保留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自1991年8月至1997年10月共行多功能保留的颈淋巴结清除术105例(3例为双侧颈清术)。除上述三保留以外的保留内容有耳大神经108例次,枕小神经41例次,颈横动脉58例次,颈外静脉10例次和锁骨上皮神经的斜方肌支7例次。术中重点介绍了各功能器官的保留方法和技巧并讨论了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功能恢复时间及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为开展此项工作的朋友提供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颈淋巴结清扫术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漆涌 伍勇 +2 位作者 陶莹 罗骜 王芬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5期654-656,共3页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通过TRAP-银染法和幽门螺杆菌培养法检测21例胃癌(GC),35例萎缩性胃炎(AG)和38例良性胃溃疡(BGU)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和Hp感染状况。结果胃癌、萎缩性胃炎、良性胃溃疡中...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通过TRAP-银染法和幽门螺杆菌培养法检测21例胃癌(GC),35例萎缩性胃炎(AG)和38例良性胃溃疡(BGU)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和Hp感染状况。结果胃癌、萎缩性胃炎、良性胃溃疡中端粒酶活性的分别为76.2%,48.6%,15.8%。端粒酶活性在胃癌、萎缩性胃炎标本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胃溃疡(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最高。Hp阳性组的端粒酶活性与Hp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的感染引起端粒酶的活性增高,加速病变组织损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端粒酶 胃癌 萎缩性胃炎
下载PDF
抑癌基因PTEN和p1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少勇 何建平 +2 位作者 郑南 谭芳 扬福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讨PTEN和p16基因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TEN蛋白及p16蛋白在43例HCC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P<0.01)... 目的探讨PTEN和p16基因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TEN蛋白及p16蛋白在43例HCC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P<0.01);PTEN蛋白表达阴性率与HCC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呈负相关,与AFP值及有无转移、HBV感染相关,与p16蛋白缺失率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比较PTEN阴性表达和阳性表达的HCC患者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结论PTEN失活部分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进程。PTEN基因、p16基因的失活及HBV感染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协同关系。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为HCC患者术后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性肝癌 PTEN基因 P16基因
下载PDF
负载LMP-1基因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TL对鼻咽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瑞凤 石敏 +3 位作者 尤长宣 吕成伟 罗荣城 廖旺军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12期1409-141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能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pEGFP-C3-LMP-1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进而探讨转染LMP-1基因的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鼻咽癌(NPC)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DC分为四...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能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pEGFP-C3-LMP-1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进而探讨转染LMP-1基因的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鼻咽癌(NPC)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DC分为四组:①单纯质粒组(A组):加入质粒;②超声照射组(B组):质粒+超声辐照;③微泡造影剂组(C组):质粒+微泡造影剂;④超声+微泡造影剂组(D组):质粒+微泡造影剂+超声辐照。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质粒在DC内的表达,流式细胞仪评价GFP质粒的转染效率。另将体外培养的DC分为两组用于检测DC表面表型的表达及体外杀伤实验:①空白对照组,单纯培养的DC;②基因转染组,具体实验方法同上述D组。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表型的表达。DC和T细胞混合共培养获得的CTL为效应细胞,LMP-1表达阳性的NPC细胞株C666-1为靶细胞,按效靶比10:1的比例混合培养24h后,MTT法检测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D组DC内有较多的绿色荧光表达,且转染效率最高(14.86±2.36)%,和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LMP-1基因转染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CD40、HLA-DR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所诱导产生CTL对靶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效率为(41.72±3.5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62±2.36)%。结论: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可有效地介导GFP质粒转染DC。LMP-1基因转染组DC诱导产生特异性的CTL对靶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微泡造影剂 树突状细胞 基因转染 鼻咽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