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标准翼点入路前床突切除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的不同显露
1
作者
陶存山
吴晓云
楼美清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量化和比较从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显露面积。方法:15具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双侧解剖。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测量点如下:①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前床突尖(A)及至远环(A’);②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动眼...
目的:量化和比较从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显露面积。方法:15具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双侧解剖。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测量点如下:①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前床突尖(A)及至远环(A’);②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B)及天幕返折切开后至动眼神经孔(B’);③前床突尖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c)和从远环至动眼神经孔(C’)。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计算COT面积(分别为三角形ABC面积和三角形A’B’C’面积)。结果:所测平均值如下。A,(9.03±0.928)mm;A’,(13.50±0.861)mm;B,(7.63±1.245)mm,B’,(9.87±1.196)mm;C,(6.97±0.964)mm;C’,(9.27±1.285)inm;三角形ABC面积为(25.02±5.881)mm2,A’B’C’面积为(44.78±9.174)mm2。左右两侧长度和COT面积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后在COT显露面积比切除前增加了近两倍。在切除鞍旁区病变和基底动脉顶端病变时,增加的显露对手术操作会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床突
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
前床突切除
硬膜外
原文传递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佳欣
杜长生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5例(10侧)乳胶灌注湿性尸头,模拟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手术路径,观测术野范围、操作视角、小脑幕前切迹区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构成颈...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5例(10侧)乳胶灌注湿性尸头,模拟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手术路径,观测术野范围、操作视角、小脑幕前切迹区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构成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扩大前后的面积。结果:①颞前经海绵窦入路所显露的脑表面空间面积为(1103.2±412.3)mm2,其在平行于大脑外侧裂轴上的操作视角为(125±5.4)°,与垂直于该轴方向上的操作视角为(20.3±2.9)°。②原位测量COT面积为(22.04±5.22)mm2;通过磨除颅底骨质,向中线侧移动颈内动脉,切开视神经管鞘环,测量扩大后的COT面积为(55.38±6.03)mm2。后者的面积较COT扩大之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扩大COT面积,打开海绵窦顶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能够增加小脑幕前切迹区的显露,有效地暴露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显微解剖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
颈内动脉
-
动眼神经三角
原文传递
题名
标准翼点入路前床突切除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的不同显露
1
作者
陶存山
吴晓云
楼美清
机构
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神经外科
镇江卫生学校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文摘
目的:量化和比较从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显露面积。方法:15具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双侧解剖。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测量点如下:①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前床突尖(A)及至远环(A’);②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B)及天幕返折切开后至动眼神经孔(B’);③前床突尖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c)和从远环至动眼神经孔(C’)。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计算COT面积(分别为三角形ABC面积和三角形A’B’C’面积)。结果:所测平均值如下。A,(9.03±0.928)mm;A’,(13.50±0.861)mm;B,(7.63±1.245)mm,B’,(9.87±1.196)mm;C,(6.97±0.964)mm;C’,(9.27±1.285)inm;三角形ABC面积为(25.02±5.881)mm2,A’B’C’面积为(44.78±9.174)mm2。左右两侧长度和COT面积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后在COT显露面积比切除前增加了近两倍。在切除鞍旁区病变和基底动脉顶端病变时,增加的显露对手术操作会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
前床突
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
前床突切除
硬膜外
Keywords
Anterior clinoid
carotico - oculomotor triangle
Clinoidectomy
extradural
分类号
R779.6 [医药卫生—眼科]
原文传递
题名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佳欣
杜长生
机构
辽宁医学院
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
出处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5期373-376,共4页
基金
武警部队科研基金资助课题(WZ2009039)
文摘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5例(10侧)乳胶灌注湿性尸头,模拟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手术路径,观测术野范围、操作视角、小脑幕前切迹区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构成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扩大前后的面积。结果:①颞前经海绵窦入路所显露的脑表面空间面积为(1103.2±412.3)mm2,其在平行于大脑外侧裂轴上的操作视角为(125±5.4)°,与垂直于该轴方向上的操作视角为(20.3±2.9)°。②原位测量COT面积为(22.04±5.22)mm2;通过磨除颅底骨质,向中线侧移动颈内动脉,切开视神经管鞘环,测量扩大后的COT面积为(55.38±6.03)mm2。后者的面积较COT扩大之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扩大COT面积,打开海绵窦顶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能够增加小脑幕前切迹区的显露,有效地暴露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病变。
关键词
基底动脉
显微解剖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
颈内动脉
-
动眼神经三角
Keywords
Basilar artery
Microanatomy
Pretemporal transcavernous approach
carotico - oculomotor triangle
分类号
R322.8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651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标准翼点入路前床突切除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的不同显露
陶存山
吴晓云
楼美清
《解剖与临床》
2009
0
原文传递
2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李佳欣
杜长生
《解剖与临床》
2012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