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准翼点入路前床突切除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的不同显露
1
作者 陶存山 吴晓云 楼美清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量化和比较从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显露面积。方法:15具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双侧解剖。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测量点如下:①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前床突尖(A)及至远环(A’);②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动眼... 目的:量化和比较从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显露面积。方法:15具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双侧解剖。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测量点如下:①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前床突尖(A)及至远环(A’);②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B)及天幕返折切开后至动眼神经孔(B’);③前床突尖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c)和从远环至动眼神经孔(C’)。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计算COT面积(分别为三角形ABC面积和三角形A’B’C’面积)。结果:所测平均值如下。A,(9.03±0.928)mm;A’,(13.50±0.861)mm;B,(7.63±1.245)mm,B’,(9.87±1.196)mm;C,(6.97±0.964)mm;C’,(9.27±1.285)inm;三角形ABC面积为(25.02±5.881)mm2,A’B’C’面积为(44.78±9.174)mm2。左右两侧长度和COT面积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后在COT显露面积比切除前增加了近两倍。在切除鞍旁区病变和基底动脉顶端病变时,增加的显露对手术操作会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床突 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 前床突切除 硬膜外
原文传递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佳欣 杜长生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5例(10侧)乳胶灌注湿性尸头,模拟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手术路径,观测术野范围、操作视角、小脑幕前切迹区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构成颈...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5例(10侧)乳胶灌注湿性尸头,模拟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至基底动脉分叉区的手术路径,观测术野范围、操作视角、小脑幕前切迹区相关结构的毗邻关系及构成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扩大前后的面积。结果:①颞前经海绵窦入路所显露的脑表面空间面积为(1103.2±412.3)mm2,其在平行于大脑外侧裂轴上的操作视角为(125±5.4)°,与垂直于该轴方向上的操作视角为(20.3±2.9)°。②原位测量COT面积为(22.04±5.22)mm2;通过磨除颅底骨质,向中线侧移动颈内动脉,切开视神经管鞘环,测量扩大后的COT面积为(55.38±6.03)mm2。后者的面积较COT扩大之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扩大COT面积,打开海绵窦顶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能够增加小脑幕前切迹区的显露,有效地暴露基底动脉分叉区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显微解剖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 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