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腓骨骨折固定物与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
作者 徐佳明 艾自胜 张长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63-671,共9页
背景:研究表明,血液供应和坚强牢固的骨折内固定存在不少冲突。胫骨和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人工内植物固定方式的选择,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课题。目的:回顾近年来不同类型胫骨和腓骨骨折固定物及固定方式的文献研究,为胫... 背景:研究表明,血液供应和坚强牢固的骨折内固定存在不少冲突。胫骨和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人工内植物固定方式的选择,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课题。目的:回顾近年来不同类型胫骨和腓骨骨折固定物及固定方式的文献研究,为胫骨和腓骨骨折临床治疗实践中客观合理地选择固定物提供参考和评价标准。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于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有关胫腓骨骨折手术固定治疗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检索关键词分别为"tibiofibularfracture,fixationmethod,researchprogress"和"胫腓骨骨折,固定方法,研究进展",排除发表时间较早或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①胫骨和腓骨拥有自己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骨折固定稳定及血液供应保障,应在胫骨和腓骨骨折的治疗中首先考虑,手术之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骨折恢复所必要的过程,也将很大程度上依赖骨折固定的稳定性。②以何种方式固定胫骨和腓骨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创伤污染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③严格执行经典AO骨折的固定和生物骨折固定的改良理论和技术显得非常重要。新型系列钢板和外固定支架的出现亦是值得研究的临床方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使用以及序贯治疗概念的提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实践研究。④解剖复位困难或严重损害邻近关节的特殊病例,关节镜或关节置换可以有效地提高骨折的预后并改善术后生活功能。通过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间接复位技术,降低了伤口愈合不良、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正逐渐成为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最佳选择,而配合符合生物学骨折内固定原则的锁定加压钢板器械设计使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得以成为值得推广的内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综述 胫骨 腓骨 骨折 骨折部位 骨折类型 固定物 微创 稳定性 血液供应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血液供应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贵亮 林昂如 邵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10-12,共3页
对 10例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缝匠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完整解剖分离 5 cm,然后经右侧股动脉灌注墨汁福尔马林混合液 ,再在手术显微镜下仔细解剖 ,观察缝匠肌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 1cm内墨染动脉的数目 ... 对 10例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缝匠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完整解剖分离 5 cm,然后经右侧股动脉灌注墨汁福尔马林混合液 ,再在手术显微镜下仔细解剖 ,观察缝匠肌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 1cm内墨染动脉的数目 ,并测量其外径 ,计算平均动脉外径及动脉横截面积总和 ,最后对各肌肉蒂在髂骨附着处 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进行比较。结果 :缝匠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以及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双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 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的中位数 (Md)和四分位数间距 (OR)分别为 :0 .0 85 1(0 .0 2 84 ) mm2、0 .0 831(0 .0 4 2 7) mm2、0 .16 73(0 .0 94 7) mm2。经统计学处理 ,缝匠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分别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双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 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0 1) ,而缝匠肌蒂髂骨瓣与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 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无显著性差异 (P=0 .15 6 )。因而认为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双肌蒂髂骨瓣比缝匠肌或阔筋膜张肌单肌蒂髂骨瓣有更多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瓣 缝匠肌 阔筋膜张肌 血液供应 解剖学
下载PDF
静脉回流障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兴灿 刘淼 +4 位作者 潘永清 岳承红 陆洪江 杜继曾 陈学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观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骨髓水肿、关节积液量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探讨静脉回流障碍在股骨头坏死(ONF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25髋成人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股骨头骨髓造影和1.5T MR配对检查。结果:25... 目的:观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骨髓水肿、关节积液量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探讨静脉回流障碍在股骨头坏死(ONF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25髋成人ONFH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股骨头骨髓造影和1.5T MR配对检查。结果:25髋ONFH骨髓造影显示16髋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MRI显示17髋有骨髓水肿征象,两者经Kappa检验出现率明显一致(P<0.01);15髋有关节积液征象,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与髋关节积液的发生率有密切相关(Spearman=0.949);13例出现临床症状,显示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率明显高于静脉回流正常患者(P<0.05)。结论:临床有症状患者均有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骨髓水肿及髋关节积液,股骨头静脉回流障碍可能是引起骨髓水肿及髋关节积液的主要原因,骨髓造影对观察股骨头坏死病情演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诊断 股骨头/血液供给 骨髓/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髋关节/病理学 静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下载PDF
葛根素对骨折后骨和骨骼肌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周雪明 朱文雄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1067-1068,共2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骨折后的骨和骨骼肌血流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5只,均制成胫骨骨折模型,A组用葛根素按30mg/kg肌肉注射,1次/d,共8次,而B组则用0·9%的生理盐水按相同的剂量、次数肌注,测定两组骨折近端...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骨折后的骨和骨骼肌血流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5只,均制成胫骨骨折模型,A组用葛根素按30mg/kg肌肉注射,1次/d,共8次,而B组则用0·9%的生理盐水按相同的剂量、次数肌注,测定两组骨折近端骨与骨骼肌的血流量,B组接着腹腔内按30mg/kg的剂量注入葛根素,再次测定。结果A组与B组骨血流量分别为(0·34±0·12)ml/min·cm3和(0·24±0·16)ml/min·cm3(P<0·05),A组骨骼肌血流量明显高于B组(P<0·01),B组在腹腔内注入葛根素后1h骨和骨骼肌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葛根素能改善骨折后的骨和骨骼肌的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血液供应 氢廓清技术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的肿瘤血运变化与地舒单抗用药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勇昆 黄真 +3 位作者 苏永彬 徐海荣 刘巍峰 牛晓辉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评价地舒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后,肿瘤血运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以及与用药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地舒单抗治疗的骨巨细胞瘤患者38例。地舒单抗120mg皮下注射,每4周1次,初次用药后第8天和第15天各增加1次用药... 目的评价地舒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后,肿瘤血运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以及与用药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地舒单抗治疗的骨巨细胞瘤患者38例。地舒单抗120mg皮下注射,每4周1次,初次用药后第8天和第15天各增加1次用药。患者在地舒单抗用药前和用药后不同时间(第1、3、6个月)分别接受相同肿瘤部位的增强CT检查,测量平扫CT值和增强CT值,并计算肿瘤部位的CT强化率。分析肿瘤的CT强化率随用药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地舒单抗用药前病灶的平扫和增强CT值的平均值分别为(42.5±9.9)HU和(95.6±24.4)HU,平均强化率为2.25±0.62。用药前骶骨或骨盆病灶的强化率显著高于肢体病灶的CT强化率(P=0.007)。用药后第1、3、6个月的肿瘤平均强化率分别为1.64±0.42,1.43±0.40和1.38±0.36。用药后平均每月CT强化率降低情况如下:用药第1个月平均降低0.61(27.1%),第2~3个月平均每月降低0.105(4.65%),第4~6个月平均每月降低0.025(1.15%)。用药3个月以后,病灶的强化率无显著降低(P>0.05)。用药后第1、3、6个月的骶骨或骨盆与肢体骨肿瘤的平均强化率分别为1.75±0.42和1.28±0.23(P=0.005),1.49±0.41和1.34±0.32(P=0.226),1.41±0.35和1.33±0.30(P=0.229)。用药1个月后CT强化率的降低程度与初始CT强化率显著相关(r=0.619,P=0.000)。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00),MSTS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00)。5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钙血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术前应用地舒单抗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可以降低肿瘤组织的血运。在用药初期血运降低最为显著,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血运的降低程度逐渐缩小。不建议在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时间过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地舒单抗 肿瘤血运 时间 相关性
下载PDF
跖骨的动脉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姚作宾 任国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1-234,共4页
通过动脉灌注研究了90侧不同年龄(婴儿至87岁)尸体跖骨的血液供应。分布于跖骨的动脉来自滋养动脉、骨膜动脉、骺-干骺动脉和假骺动脉。滋养动脉的近、远侧支供应皮质的内2/3~3/4;骨膜动脉发出少量小支进入骨皮质,供应皮质的外1/3~1/4... 通过动脉灌注研究了90侧不同年龄(婴儿至87岁)尸体跖骨的血液供应。分布于跖骨的动脉来自滋养动脉、骨膜动脉、骺-干骺动脉和假骺动脉。滋养动脉的近、远侧支供应皮质的内2/3~3/4;骨膜动脉发出少量小支进入骨皮质,供应皮质的外1/3~1/4;骺-干骺动脉呈轮辐状发自续于跖骨干的骨膜动脉浅丛,供应第1跖骨底和第2~5跖骨头;假骺动脉从骺-干骺动脉发出后,穿过非关节面区,供应第2~5跖骨底和第1跖骨头。跖骨滋养动脉的来源随跖骨而异。第1跖骨的滋养动脉通常来自足底深支和第1跖足底动脉,其他跖骨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跖足底动脉、足底弓及其穿支。本文对跖骨动脉分布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动脉 血液供应
下载PDF
带血供腓骨瓣与空心螺钉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 被引量:2
7
作者 于鹤 郑加法 +1 位作者 宋秀锋 关盛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8-593,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确切效果,但所用腓骨瓣未带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血运恢复。此次研究利用腓骨远端良好血运,对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胫距跟融合进行改良,探讨改良术...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确切效果,但所用腓骨瓣未带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血运恢复。此次研究利用腓骨远端良好血运,对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胫距跟融合进行改良,探讨改良术式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均择期实施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术后接受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腓骨远端局部血运状况及切口Ⅰ期愈合情况;术后复查踝关节CT,评估骨愈合时间;应用步态分析仪及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掌握术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术后均接受12个月随访,无失访病例;术后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及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患肢血管蒂和腓后动脉穿支及伴行静脉吻合,局部血运良好,切口均为Ⅰ期愈合;②术后复查踝关节CT,融合处骨性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10.70±2.13)周;③术后3个月患者的步长、步速及步频均较术前显著提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通过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定分析,术后6个月患者自然行走中,患侧足底第2-4跖骨区、中足、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全足底的压力值均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术后随访,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在对症治疗后消失;⑥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⑦提示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局部血运,提高融合效果,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供腓骨瓣 空心螺钉 胫距跟融合 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局部血运 骨愈合 足底压力
下载PDF
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骨和骨骼肌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周雪明 何仲佳 +3 位作者 刘尚礼 刘先银 莫新发 卓新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639-641,共3页
目的 了解低分子右旋糖酐 (dextran 40 )对正常骨、骨骼肌和骨折后的骨血流的作用。方法 采用氢廓清技术定量测定动物非骨折组正常骨和骨骼肌在用药前、用药后 1h内和 1~ 2h的血流量 ,以及骨折组在骨折前、骨折后 0 5h内和 1~ 2h... 目的 了解低分子右旋糖酐 (dextran 40 )对正常骨、骨骼肌和骨折后的骨血流的作用。方法 采用氢廓清技术定量测定动物非骨折组正常骨和骨骼肌在用药前、用药后 1h内和 1~ 2h的血流量 ,以及骨折组在骨折前、骨折后 0 5h内和 1~ 2h的血流量 ,用药后 0 5h内和 1~ 2h的血流量。结果 正常骨和骨骼肌在用药后 2h内的血流量明显增加(P <0 .0 5 ) ,骨骼肌在用药后 1~ 2h增加更为显著 (P <0 .0 1) ;骨折后 2h内骨血流量明显减少 (P <0 .0 1) ,用药后 2h内无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dextran 40能增加骨和骨骼肌的血流量 ,但对急性骨折后短时间内的血流增加作用不明显 ,可能与急性骨折后短时间内机体对创伤产生的应激性保护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右旋糖酐 氢廓清技术 骨血流 急性骨折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策略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晓晖 陈振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5期2786-2794,共9页
背景:如何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同时重建其血液供应,已成为骨组织工程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过渡的关键性问题。目的: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过程中一系列促进血管化的方法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 背景:如何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同时重建其血液供应,已成为骨组织工程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过渡的关键性问题。目的: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过程中一系列促进血管化的方法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74至2008年有关组织工程骨构建过程中促进血管化方法的文献,检索词为"组织工程骨,血管化,骨缺损,血供"。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与本文研究目的无关及内容重复的研究,共保留61篇文献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骨构建过程中促进血管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及体外两方面。体外方案例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体内方案例如血管束、带血管蒂筋膜瓣、带血管蒂肌瓣、带血管蒂骨膜瓣等均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过程中的血管化进程具有促进作用。虽然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相信随着血管形成机制基础研究的深入,控释生长因子及其协同作用能力的提高,优化选择使用种子细胞,改进材料的结构性能,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将具有日益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综述 组织工程骨 血管化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 血管束 骨缺损 血供
下载PDF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毅 陶天遵 +1 位作者 陶树青 吴立萍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6期412-414,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 ,观察带血运骨瓣移植术与带血运骨瓣与骨膜生发层细胞复合移植术的疗效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是否有差别 ,探讨血供重建与骨重建相结合的可能性。方法  2 2只哈白兔分为 3组 ,均将股骨头截下后埋于胸... 目的 观察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 ,观察带血运骨瓣移植术与带血运骨瓣与骨膜生发层细胞复合移植术的疗效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是否有差别 ,探讨血供重建与骨重建相结合的可能性。方法  2 2只哈白兔分为 3组 ,均将股骨头截下后埋于胸部皮下 ,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3周后 ,A组对照组 6只 ,无处置 ;B组 8只 ,将带血运肋骨瓣植入已坏死的股骨头内 ,C组 8只 ,将带血运肋骨瓣与骨膜生发层细胞复合植入已坏死的股骨头内。 12周后 ,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股骨头的软骨及骨小梁的结构。结果 A组出现典型骨坏死而无修复。B组出现成骨细胞及红细胞 ,修复反应出现。C组出现修复反应 ,且修复效果优于B组。结论 应用哈白兔将股骨头截下后埋藏于皮下 ,可以制作出动物模型。带血运肋骨瓣组可以见到有明确的血供重建 ,使坏死股骨头恢复血液供应 ;带血运肋骨瓣与游离骨膜生发层细胞复合移植组较快地诱发了骨重建 ,从而加快坏死骨修复 ,实验性血供重建与骨重建复合移植组对骨坏死的修复优于单纯血供重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血供重建 骨重建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力今 徐斌 周业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和测定GCT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方法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两种研究资料...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和测定GCT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方法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两种研究资料与Jeffe分级和外科分期以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及CD34在34例GCT中均有表达,GCT中VEGF的表达强度与MVD相关(P=0·044),且呈正相关(r=0·347);GCT的外科分期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01)和MVD(P=0·003)显著相关;GCT术后复发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34)和MVD(P=0·027)相关;而病理分级(Jeffe分级)与VEGF的表达强度和MVD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VEGF、MVD均与GCT外科分期及术后复发有关,而与病理分级无关。VEGF的高表达和高MVD预示GCT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GCT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巨细胞瘤 骨/血液供给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带血管蒂骨瓣联合Herbert螺钉治疗新鲜腕舟骨骨折42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伟 王健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5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新鲜腕舟骨骨折的切实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新鲜腕舟骨骨折后血管蒂骨瓣联合Herbert螺钉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0~18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血管蒂骨瓣联合Herbert螺钉是新鲜舟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措施,值得... 目的探讨新鲜腕舟骨骨折的切实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新鲜腕舟骨骨折后血管蒂骨瓣联合Herbert螺钉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0~18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血管蒂骨瓣联合Herbert螺钉是新鲜舟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措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BERT螺钉 腕舟骨骨折 带血管蒂骨瓣 新鲜 回顾性分析 治疗方法 愈合时间 功能恢复 治疗措施 骨折后
下载PDF
带血运的骨移植治疗骨不连骨缺损、骨坏死77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维杰 王振华 +3 位作者 赖嘉第 朱家铭 马克 何少波 《宁夏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6期333-336,共4页
应用带血运的骨移植治疗骨不连、骨缺损、骨坏死骨病77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介绍了带骨膜蒂骨栓移位治疗腕舟状骨不愈合及骨缺血坏死,腰背筋膜骶棘肌髂骨瓣移位治疗腰椎不稳定,自构带血运的松质骨移植治疗长管骨、良性骨肿瘤所致... 应用带血运的骨移植治疗骨不连、骨缺损、骨坏死骨病77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介绍了带骨膜蒂骨栓移位治疗腕舟状骨不愈合及骨缺血坏死,腰背筋膜骶棘肌髂骨瓣移位治疗腰椎不稳定,自构带血运的松质骨移植治疗长管骨、良性骨肿瘤所致的骨缺损和骨不连等手术方法。带血运的骨移植确实是治疗以上三种骨病的有效方法,并可加速治愈上述骨病减少卧床制动时间,后减少合并症的出现和功能恢复有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血液供给 骨不连 骨缺损 骨坏死
下载PDF
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康龙 《解剖与临床》 2003年第4期203-204,共2页
目的:探讨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其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解剖教学用成人尸体6例12侧,观察缝匠肌的大体形态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分支走行;应用此肌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17例。结果:缝匠肌营养动脉有5~10支,从不同平面有规律地在肌的... 目的:探讨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其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解剖教学用成人尸体6例12侧,观察缝匠肌的大体形态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分支走行;应用此肌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17例。结果:缝匠肌营养动脉有5~10支,从不同平面有规律地在肌的内侧缘入肌,呈节段性分布。本组随访17例,骨折愈合者15例,不愈合者2例(均为陈旧骨折),愈合率88%。结论:缝匠肌骨瓣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植骨后供受区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骨瓣 血供 股骨颈骨折 治疗 局部解剖
下载PDF
跖骨滋养动脉的观察
15
作者 任国良 姚友生 姜华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66-468,478,共4页
目的 :观察跖骨滋养动脉的起始、经过和管径。方法 :以 5 %明胶墨汁、硫酸钡墨汁或红色乳胶 ,分别对90侧婴儿~ 87岁的新鲜尸体下肢的动脉进行灌注。经固定后 ,对跖骨滋养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跖骨滋养动脉的直径为 0 .2 4~ ... 目的 :观察跖骨滋养动脉的起始、经过和管径。方法 :以 5 %明胶墨汁、硫酸钡墨汁或红色乳胶 ,分别对90侧婴儿~ 87岁的新鲜尸体下肢的动脉进行灌注。经固定后 ,对跖骨滋养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跖骨滋养动脉的直径为 0 .2 4~ 0 .30 mm。第 1跖骨滋养动脉 5 9.6 %发自足底深支和第 1跖足底动脉 ,其它跖骨滋养动脉主要发自跖足底动脉、足底弓及其穿支。同时对此动脉入跖骨相关面的滋养孔进行了观察 ,发现 90 %以上位于跖骨体中 1/3段。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解剖学 组织学 血液供应 滋养动脉 人类
下载PDF
下颌支斜行切开术后骨皮质重叠愈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6
作者 李伟 王大章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6-18,共3页
为阐明斜行骨切开术后骨皮质重叠愈合的过程及其生物学基础,对12只成年猕猴施行双侧下颌支斜行切开术,术后3、6、12周和24周取标本进行下颌支横断面磨片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并对2只动物实施术后立即微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 为阐明斜行骨切开术后骨皮质重叠愈合的过程及其生物学基础,对12只成年猕猴施行双侧下颌支斜行切开术,术后3、6、12周和24周取标本进行下颌支横断面磨片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并对2只动物实施术后立即微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术后下颌支近心骨段仍有较好的血管充盈,骨段下端无局灶坏死。骨皮质重叠愈合的主要方式为包绕骨断端的大量外骨痂形成,骨皮质重叠区内的骨痂形成较周围慢,至术后24周骨切开部位的内外侧厚度达正常下颌支的2~3倍。结论:下颌支斜行切开术后近中骨段未出现严重的血供下降,通过大量外骨痂的形成,骨皮质重叠可以获得良好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斜行切开术 愈合 血供
下载PDF
腕舟骨骨折应用带血管筋膜蒂桡骨茎突骨瓣转位植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瑞祥 梁海 +6 位作者 王义平 刘岸雄 廖家成 陈琪 欧阳阳钢 陈先 谢统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66-167,175,共3页
目的 探讨并观察带血管筋膜蒂桡骨茎突骨瓣转位植入治疗腕舟骨各类型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本组33例腕舟骨新鲜移位不稳定骨折、陈旧和骨不愈合骨折均应用了带血管筋膜蒂桡骨茎突骨瓣转位植入术,并配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 目的 探讨并观察带血管筋膜蒂桡骨茎突骨瓣转位植入治疗腕舟骨各类型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本组33例腕舟骨新鲜移位不稳定骨折、陈旧和骨不愈合骨折均应用了带血管筋膜蒂桡骨茎突骨瓣转位植入术,并配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治疗. 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经影像学检查,本组33例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带血管筋膜蒂桡骨茎突骨瓣转位植入术式,在患部另建立了一组独立的血供系统,是治疗腕舟骨移位不稳定型新鲜骨折、陈旧骨折、骨不连和预防骨不连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舟骨 骨折 带血管筋膜蒂 骨瓣植入
下载PDF
腕掌侧浅静脉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智 刘珑玲 +2 位作者 方鸿 倪少俊 杨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7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腕掌侧浅静脉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9例复杂性断指再植离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腕掌侧浅静脉移植重建血供,术中彻底清创后,探查发现离断指体指固有动脉缺损长度为1.2~1.8cm,平均... 目的探讨腕掌侧浅静脉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9例复杂性断指再植离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腕掌侧浅静脉移植重建血供,术中彻底清创后,探查发现离断指体指固有动脉缺损长度为1.2~1.8cm,平均缺损(1.50±0.12)cm,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19例采用腕掌侧浅静脉移植修复重建血供后,离断指体全部存活,术后未发生动静脉危象,随访1~6个月,修复后患指外观良好,优良率达94.7%。结论腕掌侧浅静脉血管口径与指动脉较一致,适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掌侧浅静脉 复杂性 断指再植 血供重建
下载PDF
带血管蒂第二、三掌骨转移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玉林 夏宁晓 +1 位作者 郭建斌 牛平 《宁夏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1期27-28,共2页
报告自1991年3月以来采用带血管蒂第二、三掌骨瓣转移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25例。经随访半年至4年零7个月,23例均达到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优良。一例失随访,另一例舟状骨头部硬化,未见恢复。在腕舟骨背侧表面投影位置和... 报告自1991年3月以来采用带血管蒂第二、三掌骨瓣转移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25例。经随访半年至4年零7个月,23例均达到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优良。一例失随访,另一例舟状骨头部硬化,未见恢复。在腕舟骨背侧表面投影位置和第二、三掌骨间连线作切口显露第二掌骨背动脉及其分支,在其发出骨滋养动脉处切取-0.6cm×0.4cm×0.5cm带血管蒂松质骨骨瓣,以腕舟骨骨折线为中心设计骨槽,将带血管蒂的掌骨瓣转移植入骨槽中。术后腕功能位石膏固定三个月,辅以康复治疗。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不牺牲动脉主干、对腕部血管网破坏小、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和腕功能恢复优良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陈旧性舟状骨骨折,有骨端硬化、囊性病变及空洞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 掌骨 腕骨 骨折 血管蒂 掌骨 转移治疗
下载PDF
带穿支腹外斜肌岛的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改良术式初探
20
作者 张于涵 史敬存 +4 位作者 吴梓谦 张冰清 张士剑 肖孟 王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在传统血管化髂骨瓣基础上,探索设计带穿支的腹外斜肌岛的改良术式,以便可靠地监测术后血供并灵活修复周围软组织缺损。方法:选取因肿瘤或骨髓炎需节段性切除并重建下颌骨的4例患者,在获取传统髂骨瓣的同时,沿着旋髂深动脉(DCIA)... 目的:在传统血管化髂骨瓣基础上,探索设计带穿支的腹外斜肌岛的改良术式,以便可靠地监测术后血供并灵活修复周围软组织缺损。方法:选取因肿瘤或骨髓炎需节段性切除并重建下颌骨的4例患者,在获取传统髂骨瓣的同时,沿着旋髂深动脉(DCIA)找到其上升支并解剖部分腹外斜肌作为观察岛,将DCIA及伴行静脉常规吻合于颈部供区血管,并以钛板固定移植骨块。将游离的腹外斜肌放置在颌下皮肤外作为一个观察岛,通过观察其血供情况密切监测髂骨瓣。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监测观察岛颜色、形态、质地便利,可以可靠地判断DCIA的血供良好。结论:带穿支的腹外斜肌岛的髂骨瓣改良新术式,既能可靠监测术后血供,又有灵活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潜力,值得进一步评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监测 髂骨瓣 观察岛 血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