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monia borane-enabled hydrogen transfer processes:Insights into catalytic 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1
作者 Wenfeng Zhao Hu Li +2 位作者 Heng Zhang Song Yang Anders Riisager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948-971,共24页
Transfer hydrogenation(TH) with in situ generated hydrogen dono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reduction reactions, and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traditional hydrogenation processes involving pressurized molecular hydrog... Transfer hydrogenation(TH) with in situ generated hydrogen dono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reduction reactions, and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traditional hydrogenation processes involving pressurized molecular hydrogen. Ammonia borane(NH3BH3, AB) is a promising material of hydrogen storage, and 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ductive organic transformations owing to its high activity, good atom economy, nontoxicity, sustainability, and ease of transport and storage. 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mmarizing the recent progress of AB-mediated TH reactions of diverse substrates including nitro compounds, nitriles, imines, alkenes, alkynes, carbonyl compounds(ketones and aldehydes), carbon dioxide,and N-and O-heterocycles. Syntheses protocols(metal-containing and metal-free), the effect of reaction parameters, product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reactivity are surveyed, and the mechanism of each reaction involving the action mode of AB as well a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Finally, perspectives are presented to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B-enabled TH reactions of unsaturated comp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er hydrogenation ammonia borane Hydrogen donor reaction mechanism catalytic strategies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structur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metal-based catalysts for nitrate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2
作者 Shuai N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69-83,I0003,共16页
Ammonia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s a raw material for chemical fertilizers.The nitrate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reaction(NO_(3)RR)has garnered attention due to its advantages over the H... Ammonia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s a raw material for chemical fertilizers.The nitrate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reaction(NO_(3)RR)has garnered attention due to its advantages over the Haber-Bosch process and 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Therefore,it represent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safeguar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enabling the cycling of nitrogen species.This review begins by discussing the theoretical insights of the NO_(3)RR.It then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in catalys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including alloying,structure engineering,surface engineering,and heterostructure engineering.Finally,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n this field are presented.This review aims to guide for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electrocatalysts in the NO_(3)RR,and offers insights for converting NO_(3)-to NH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ate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reaction(NO^(3)RR) Structur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Nitrogen cycle Metal-based catalysts catalytic mechanism
下载PDF
Advances in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ammonia (NH_(3)-SCO): A review of catalyst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design principles
3
作者 Zhao Li Chunxue Wang +6 位作者 Junjun Qiu Yixing Ma Chi Wang Xin Sun Kai Li Ping Ning Fei W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NH_(3) in ambient air directly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aerosol content in the air. These substance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haze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ft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diffusion. Cont... NH_(3) in ambient air directly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aerosol content in the air. These substance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haze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ft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diffusion. Controlling NH_(3) emissions caused by ammonia escaping from mobile and industrial sourc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H_(3) content in ambient air. Among the various NH_(3) removal methods,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oxygen method (NH_(3)-SCO) is committed to oxidizing NH_(3) to environmentally harmless H_(2)O and N_(2);therefore, it is the most valuable and ideal ammonia removal method. In this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aded and core-shell catalysts in NH_(3)-SCO have been reviewed in the context of catalyst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the H_(2)O resistance and SO2 resistance of the catalys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nditions. Then the effects of the valence state of the active center, oxygen species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dispersion of the active center and acidic sites on the catalyst performance are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Finall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catalys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atalyst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Active metals and supports Influence of gas composition reaction mechanism Catalyst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原文传递
Nitridation of chromium powder in ammonia atmosphere 被引量:1
4
作者 Ling Li Qiang Zhen Rong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19-324,共6页
CrN powder was synthesized by nitriding Cr metal in ammonia gas flow, and its 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and nitrida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the Cr-N-O predominance diagrams were... CrN powder was synthesized by nitriding Cr metal in ammonia gas flow, and its 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and nitrida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the Cr-N-O predominance diagrams were constructed for different tempera- tures. Chromium nitride formed at 700-1200℃ under relatively higher nitrogen and lowe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Phases in the products were then investigat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he Cr2N content varied with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holding ti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 metal powder nitridation process can be explained by a diffusion model. Further, Cr2N formed as an intermediate product because of an incomplete reaction, which was observed by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After nitriding at 1000℃ for 20 h, CrN powder with an average grain size of 63 nm was obtained, and the obtained sample was analyzed by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ium powder NITRIDATION chromium nitride ammonia chemical synthesis reac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SSZ-13负载Cu催化剂NH_(3)-SCO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莉 樊星 +2 位作者 李佳 张玮航 李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78-3386,共9页
分别采用离子交换和浸渍法制备了Cu-SSZ-13和CuO/SSZ-13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选择性催化NH_(3)氧化(NH_(3)-SCO)的性能,以提高低温(≤200℃)下NH_(3)转化率和N_(2)选择性为目标,优选出离子交换2次制备的Cu-SSZ-13(2)催化剂,考察了O_(2)... 分别采用离子交换和浸渍法制备了Cu-SSZ-13和CuO/SSZ-13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选择性催化NH_(3)氧化(NH_(3)-SCO)的性能,以提高低温(≤200℃)下NH_(3)转化率和N_(2)选择性为目标,优选出离子交换2次制备的Cu-SSZ-13(2)催化剂,考察了O_(2)含量和空速对Cu-SSZ-13(2)催化NH_(3)氧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N_(2)吸脱附、XRD、NH_(3)-TPD和NH_(3)-TPSR等手段对催化剂理化特性及表面反应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Cu-SSZ-13(2)催化剂200℃时NH_(3)转化率为98.5%,N_(2)选择性为92.2%;O_(2)含量增加时低温下NH_(3)转化率提高,但N_(2)选择性降低;空速增大时低温下NH_(3)转化率降低,而N_(2)选择性受空速影响不大.N_(2)O副产物的生成是Cu-SSZ-13和CuO/SSZ-13低温(≤200℃)下催化NH_(3)氧化时N_(2)选择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与CuO/SSZ-13相比,Cu-SSZ-13(2)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更大,表面CuO较少而Lewis和Brønsted酸位点更多,这些可能是导致Cu-SSZ-13(2)具有较好的低温催化NH_(3)氧化活性和N_(2)选择性的原因.除N_(2)O外,Cu-SSZ-13(2)表面NH_(3)-TPSR过程中也检测到NO和NO_(2)副产物,结合低温下NH_(3)氧化时NO和NO_(2)选择性随空速升高而增大的结果,推测Cu-SSZ-13(2)表面NH_(3)-SCO遵循内部选择性催化还原(iSCR)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氧化 Cu-SSZ-13 N_(2)选择性 反应机理
下载PDF
4,4′-二(羟甲基)联苯的合成、表征与机理探究
6
作者 杨涛 唐璇 +2 位作者 薛珊 周宛欣 成西涛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8期580-586,共7页
4,4′-二(羟甲基)联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合物或新型功能性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4,4′-二(羟甲基)联苯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以4,4′-二(氯甲基)联苯为原料,经水解生成苄醇类化合... 4,4′-二(羟甲基)联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合物或新型功能性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4,4′-二(羟甲基)联苯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以4,4′-二(氯甲基)联苯为原料,经水解生成苄醇类化合物4,4′-二(羟甲基)联苯。采用1 H NMR,IR和HPL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讨论了溶剂、水解剂、配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种类对产物含量和收率的影响。优化了4,4′-二(羟甲基)联苯的合成工艺,提出了可能的催化合成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聚乙二醇作为催化剂,可与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络合,增强了亲核试剂的反应活性,提高了反应速率。在以PEG-600为催化剂,乙腈为溶剂,KOH为水解剂,配料比n(BCMBP)∶n(KOH)=1.0∶3.0,V(乙腈)∶V(H 2 O)=10∶1,78℃反应12 h的优化工艺下,粗产品HPLC含量可达97.2%(质量分数,下同),收率为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4′-二(氯甲基)联苯 4 4′-二(羟甲基)联苯 合成 表征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催化酯化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化学合成氨中的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曹蓉 夏杰桢 +3 位作者 廖漫华 赵路超 赵晨 吴琪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3,共15页
传统Haber-Bosch工艺合成氨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复杂的工厂基础设备。在可再生能源的推动下,将氮气电化学还原为氨被认为是替代Haber-Bosch工艺最有效的方法,这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个过程受到氨产量和法拉第效率低的影响... 传统Haber-Bosch工艺合成氨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复杂的工厂基础设备。在可再生能源的推动下,将氮气电化学还原为氨被认为是替代Haber-Bosch工艺最有效的方法,这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个过程受到氨产量和法拉第效率低的影响,因此开发更有效的电催化剂对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在之前报告的催化剂中,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高效利用原子和不饱和配位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这为优化催化剂性能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文章综述了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化学合成氨中的理论研究,详细分析了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和非金属催化剂这3类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表现,旨在为电化学合成氨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电化学合成氨 反应机制 催化剂活性 催化剂载体
下载PDF
腈水解酶反应机制与催化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8
作者 汤晓玲 郑仁朝 郑裕国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3年第5期485-493,共9页
腈水解酶是一类能够催化腈类化合物水解生成相应羧酸和氨的酶。因其独特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腈水解酶生物催化在高附加值羧酸等化学品的制备中具有重要应用,代表了原子经济和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成为生物有机合成中最为活跃的分... 腈水解酶是一类能够催化腈类化合物水解生成相应羧酸和氨的酶。因其独特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腈水解酶生物催化在高附加值羧酸等化学品的制备中具有重要应用,代表了原子经济和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成为生物有机合成中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本文综述了腈水解酶的来源、催化机制及基于结构功能构效关系的催化性能调控等方面研究进展,展望了腈水解酶的工业应用潜力,为发展腈水解酶设计改造方法、拓展其应用范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水解酶 反应机制 催化性能调控 工业应用 生物有机合成
下载PDF
磷钨酸季铵盐催化异辛醇选择性氧化反应合成异辛酸
9
作者 邓林江 张铭远 钮腾飞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12期932-938,共7页
异辛酸是一种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在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以季铵盐负载的磷钨酸为催化剂,H_(2)O_(2)(30%,质量分数,下同)溶液为氧化剂,催化异辛醇选择性氧化合成异辛酸,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证... 异辛酸是一种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在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以季铵盐负载的磷钨酸为催化剂,H_(2)O_(2)(30%,质量分数,下同)溶液为氧化剂,催化异辛醇选择性氧化合成异辛酸,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证。研究讨论了季铵盐种类、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H_(2)O_(2)与异辛醇物质的量之比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提出了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四聚型磷钨酸季铵盐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温度为90℃,催化剂用量为异辛醇质量的2.5%,H_(2)O_(2)与异辛醇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反应时间为10 h),异辛醇转化率为90.2%,异辛酸选择性为82.8%,催化剂可回收使用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钨酸季铵盐 异辛醇 异辛酸 催化氧化 合成 表征 反应机理
下载PDF
氨合成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丽华 陈守正 +1 位作者 廖代伟 蔡启瑞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6-384,共9页
本文综述了氨合成这一最重要的工业多相催化过程80 多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氨合成熔铁催化剂、氨合成钌催化剂的发展以及对氨合成催化反应机理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 氨合成 铁催化剂 钌催化剂 合成氨 催化剂
下载PDF
V_2O_5-WO_3/TiO_2-ZrO_2脱硝催化剂中ZrO_2和WO_3的促进作用:催化性能、形态及反应机理(英文)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亚平 王龙飞 +4 位作者 李娟 张会岩 徐海涛 肖睿 杨林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18-1930,共13页
商业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成分主要有V_2O_5,WO_3和TiO_2,但适用温度窗口较窄(300-400℃),使得实际操作过程中活性较低.目前,过渡金属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制备中以提高其催化活性.相比于纯TiO_2和ZrO_2载体,TiO_2-ZrO_2具有较高的热... 商业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成分主要有V_2O_5,WO_3和TiO_2,但适用温度窗口较窄(300-400℃),使得实际操作过程中活性较低.目前,过渡金属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制备中以提高其催化活性.相比于纯TiO_2和ZrO_2载体,TiO_2-ZrO_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以及较多的酸位,虽然有关TiO_2-ZrO_2为载体的催化剂研究较多,但未与商业催化剂进行对比研究.而针对NH_3-SCR脱硝机理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主要原因归为以下两方面:(1)多数催化剂不同会直接导致催化剂的活性酸位不同;(2)不同NH_3-SCR脱硝催化剂的起活温度不同.同时,NH_3和NO在反应温度的吸附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NH_3-SCR脱硝机理,以解决现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摩尔比为1:1的TiO_2-ZrO_2固溶体,并分步浸渍不同质量比的WO_3和1%V_2O_5,最终得到一系列1%V_2O_5-x%WO_3/TiO_2-ZrO_2.然后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比表面积测试(BET)、程序升温还原(TPR)、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研究了WO_3和ZrO_2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V_2O_5-WO_3/TiO_2-ZrO_2催化剂的反应机理.N2物理吸附结果表明,WO_3的添加使得催化剂孔结构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同时随着WO_3含量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逐渐减小,但仍高于V_2O_5/TiO_2-ZrO_2催化剂;ZrO_2对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大效果比较明显.结合XRD结果表明,WO_3能促进金属氧化物在载体上的分散;相比于V_2O_5-WO_3/TiO_2催化剂,ZrO_2有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负载.比较系列V_2O_5-x%WO_3/TiO_2-ZrO_2的氨吸附情况,发现WO_3的添加增加了Br?nsted酸的稳定性,其中以9%WO_3的效果最显著.催化剂氨吸附中间物种(–NH_2)的发现,证实了WO_3添加促进了NH_3的活化,有利于脱硝反应的进行.SCR反应结果显示,V_2O_5-9%WO_3/TiO_2-ZrO_2催化剂在300–450 ℃时NO_x转化效率最优,并发现O_2的存在促进了NO_x的转化.采用in situ DRIFTS研究了V_2O_5-x%WO_3/TiO_2-ZrO_2催化剂脱硝机理,300和350 ℃时NH_3,NO,NO+O_2吸附情况表明,在真实的反应温度下,脱硝过程中的活性中心为Lewis酸中心,Br?nsted酸中心的NH4+极易从催化剂表面脱附,无法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且与NH_3相比,NO只能以NO_2的形式弱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因此,该催化剂遵循Eley-Ridel脱硝机理.而V_2O_5-9%WO_3/TiO_2-ZrO_2催化剂具有相对较高的脱硝效率,因此用来着重研究NH_3-SCR机理.在NH_3吸附过程中,NH_3(1204,1602,3156,3264,3347 cm^(-1))和活性中产物NH_2(1550 cm^(-1))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恒温300 ℃)是稳定的;随后通入NO+O2时,NH_3吸附过程中的所有吸收峰(包括NH_2)均逐渐减小(NH_3吸附态与NO结合后分解为N_2和H_2O),同时出现H_2O的振动峰,这证明了V_2O_5-x%WO_3/TiO_2-ZrO_2催化剂的脱硝反应过程.各类气体吸附情况表明,NO在商业催化剂的吸附状态与V_2O_5-x%WO_3/TiO_2-ZrO_2催化剂相同;但NH_3吸附结果表明,Br?nsted酸中心和Lewis酸中心都是催化剂的活性中心;NO+O_2的通入使得催化剂表面的NH_3和NH^(4+)都逐渐消失.这两种催化剂脱硝反应过程差异主要在于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NO_x脱除路径.通过in situ DRIFTS比较O_2的存在对脱硝反应产生的不同影响来确定O_2的作用.两类催化剂上O_2均参与了H_2O的形成,促进了催化反应的完成;当O_2不存在时,NO的还原受到了极大地抑制,同时也未出现H_2O;两者的脱硝效率大大降低.H_2-TPR和NH_3-TPR结果进一步证实O_2的作用主要是氧化NO及参与催化过程H_2O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锆 三氧化钨 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 原位漫反射红外 反应机理
下载PDF
盐酸-三氯化铁催化芝麻素差向异构化合成细辛素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学德 黄雪 +1 位作者 刘帅 崔英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455-460,共6页
分别以盐酸、三氯化铁、盐酸-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研究芝麻素差向异构化合成细辛素的条件并探讨差向异构化机理,采用NMR、MS方法对合成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单独使用盐酸作为催化剂,盐酸体积分数为20%时催化反应达到平衡;单独使用... 分别以盐酸、三氯化铁、盐酸-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研究芝麻素差向异构化合成细辛素的条件并探讨差向异构化机理,采用NMR、MS方法对合成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单独使用盐酸作为催化剂,盐酸体积分数为20%时催化反应达到平衡;单独使用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会发生水解反应,致使催化反应终止;以盐酸-三氯化铁作为联合催化剂,使用较少的量(质量分数0.05%~0.5%),反应温度控制在体系中乙醇沸点之上,10min内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催化效果。联合催化剂可降低反应体系的活化能,加快了芝麻素异构化为细辛素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素 细辛素 化学反应 合成 差向异构化 催化剂 催化机理
下载PDF
钌基氨合成催化剂作用机理及氧化物负载钌催化体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晓龙 胡斌 +2 位作者 夏春谷 熊绪茂 慕新元 《工业催化》 CAS 2010年第3期5-16,共12页
介绍了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综述了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包括钌表面对氮分子的吸附活化以及钌基氨合成催化剂上的氨合成反应动力学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氧化物载体的制备方法、修饰和复合手段... 介绍了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综述了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包括钌表面对氮分子的吸附活化以及钌基氨合成催化剂上的氨合成反应动力学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氧化物载体的制备方法、修饰和复合手段、助剂种类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理等进行了总结,探讨了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理论研究以及氧化物催化剂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氨合成 钌基催化剂 催化机理 氧化物栽体
下载PDF
相转移催化反应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柴兰琴 董文魁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89-91,共3页
综述了在不同催化剂结构下所遵循的相转移催化反应机理 ,包括季铵盐类、聚乙二醇类及冠醚类催化机理 ,以及相转移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如亲核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缩合反应。
关键词 相转移催化反应 机理 有机合成
下载PDF
4-戊基(4′-丙基环己基)三联苯液晶的合成 被引量:4
15
作者 安忠维 陈新兵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42-444,共3页
在相转移催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助催化作用下 ,用PdCl2 催化芳基硼酸与溴代芳烃偶联反应合成了液晶化合物 4 戊基 (4′ 丙基环己基 )三联苯 ,反应转化率达到 93% ,反式产物选择性 86 %。结构经IR ,1HNMR和MS确证 ,并用DSC测定了... 在相转移催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助催化作用下 ,用PdCl2 催化芳基硼酸与溴代芳烃偶联反应合成了液晶化合物 4 戊基 (4′ 丙基环己基 )三联苯 ,反应转化率达到 93% ,反式产物选择性 86 %。结构经IR ,1HNMR和MS确证 ,并用DSC测定了此液晶的相变数据。考察了加料顺序和相转移催化剂对偶联反应的影响。提出了相转移条件下可能的催化循环机理 ,认为芳基硼酸是以ArB(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移催化 氯化钯 偶联反应 液晶 催化循环机理 合成 4-戊基(4′-丙基环己基)三联苯
下载PDF
氨合成铁催化剂上化学吸附物种的in-situ FTIR谱
16
作者 廖代伟 林种玉 蔡启瑞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34-738,共5页
应用原位傅里哀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分别在400~450℃、常压、高空速(12000~14400h.s.v.g.)的H2、N2/3H2或N2气氛的动态条件下,检测了双促进氨合成铁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物种,并分别在D2、N2... 应用原位傅里哀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分别在400~450℃、常压、高空速(12000~14400h.s.v.g.)的H2、N2/3H2或N2气氛的动态条件下,检测了双促进氨合成铁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物种,并分别在D2、N2/3D2或15NH3/H2气氛中,进行了常规同位素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主要含氮化学吸附物种是分子态的N2.ad,其u(N-N)=2036cm-1(s),2012cm-1(w)和1935cm-1(w),而不是原子态的Nad,其u(Fe-N)=1087cm-1(vw),和NHad其u(Fe-N)=886cm-1(vw),表面有相当量的化学吸附氢存在,其v(Fe-H)=2056cm-1(s),1950cm-1(ms),1931cm-1(m),1902cm-1(w),915cm-1(s,桥式)等.作为与报道过的激光拉曼光谱的互补研究,本结果支持了以缔合式途径为主、解离式途径为次的平行竞争缔合式合成氨催化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催化反应机理 化学吸附物种 同位素验证 铁催化剂 原位傅里叶变换 红外光谱
下载PDF
氮气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鲁丰 钱鑫 +1 位作者 邓丽芳 袁浩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54-2863,共10页
氮气是储量丰富且廉价易得的氮源,但无法被人类或动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只有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才能被人类应用于食品或其他工业生产中,因此氮气的固定及转化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氨是一种非... 氮气是储量丰富且廉价易得的氮源,但无法被人类或动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只有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才能被人类应用于食品或其他工业生产中,因此氮气的固定及转化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其在农业、医药、储能等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且需求量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加。首先简单介绍了现有的氮气固定合成氨方法及其作用机理,随后重点综述了氮气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氮气电化学合成氨催化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氮气还原 合成氨 反应机理 催化剂 催化
下载PDF
常温常压电催化氮还原合成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宏利 吕宪伟 +2 位作者 邱书伟 任铁真 袁忠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3-966,共14页
电催化氮还原反应(NRR)可以在环境条件下将N 2和H 2O转化为NH 3,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固氮催化体系。然而,由于缺乏高效的催化剂,将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工业化还难以实现。为此,深入了解NRR过程至关重要。笔者介绍了NRR的反应机理,阐述了NR... 电催化氮还原反应(NRR)可以在环境条件下将N 2和H 2O转化为NH 3,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固氮催化体系。然而,由于缺乏高效的催化剂,将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工业化还难以实现。为此,深入了解NRR过程至关重要。笔者介绍了NRR的反应机理,阐述了NRR电催化剂的分类、特点及研究现状,分析了NRR电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孔结构发达、活性中心分散良好的材料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杂原子掺杂、创造空位、界面修饰等是提高催化剂活性的有效手段。最后对电催化氮气还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发高活性、高性价比、稳定性好的新型催化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对不同催化体系的论述,为后续NRR电催化剂的开发与改进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氮还原反应 电催化剂 合成氨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催化合成乙酸松油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戚春杰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1年第10期44-50,共7页
从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以松节油为原料的乙酸松油酯的合成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合成乙酸松油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乙酸松油酯 松节油 反应机理 催化合成
下载PDF
无催化液相法制备碳化硼细粉末及反应机理研究
20
作者 马明亮 朱珍彪 +2 位作者 王树军 杨学东 刘茵琪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4,共5页
以甘油、硼酸和纳米炭粉为原料,不加任何催化剂,通过超声振动器制备出悬浮液先驱体,再经低温燃烧、高温碳热合成反应,成功合成了碳化硼(B_(4)C)细粉末。通过XRD、SEM、TEM和EDS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了... 以甘油、硼酸和纳米炭粉为原料,不加任何催化剂,通过超声振动器制备出悬浮液先驱体,再经低温燃烧、高温碳热合成反应,成功合成了碳化硼(B_(4)C)细粉末。通过XRD、SEM、TEM和EDS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温度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合成温度为1 200℃时即有碳化硼生成;在1 400℃真空中保温2 h可获得高结晶度、低杂质含量的碳化硼,其粒径分布在30 nm至30μm之间,其中纳米颗粒以团聚体的形式存在。参与反应的各组分在悬浮液中进行纳米级别的混合,且悬浮液燃烧产物仍保持纳米尺寸,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从而可大大降低合成反应温度并减少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B4C) 纳米颗粒 无催化液相法 悬浮液先驱体 低温燃烧 高温碳热合成 反应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