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athaysia Flora and the Mixed Late Permian Cathaysian-Angaran Floras in East Asia 被引量:7
1
作者 Ke-Qin S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1-389,共9页
The Cathaysla flora,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loras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 Asia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endemic elements.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i... The Cathaysla flora,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loras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 Asia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endemic elements.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ities of the Cathaysla flora and It ;s also the center of origin of this flora.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aysla flora and the blogeographlcally mixed Permian Cathayslan-Angaran floras of East Asia. In addition, the formative mechanism of the mixed Permian floras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aysia flora East Asia mixed floras Permian.
原文传递
Origin,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of Cathaysia flora 被引量:5
2
作者 SUN Keqi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2期100-108,共9页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haysia flora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from the global uniform Lepidodendropsis flora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which had already become an independent flora in the early La...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haysia flora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from the global uniform Lepidodendropsis flora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which had already become an independent flora in the early Late Carboniferous (Namurian B to C). The center of origin of the Cathaysia flora is restricted to the North China Plate. On the basis of the succ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aysia flora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ages, it may be divided into seven evolutionary stages.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the Cathaysia flora, as a whole,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typical Cathaysian elements in the sequence from the early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early Late Permian, which began to decline during the late Late Permian. The climatic differentiation, tectonic movement,oceanic circulation, palae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xtraterrestrial event and plant evolution caused the mass extinction of the Cathaysia flora on a large scale by the end of th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 cathaysia flora ORIGIN EVOLUTION EXTINCTION Late CARBONIFEROUS Permian.
原文传递
山西太原西山下二叠统太原组鳞木属化石研究
3
作者 贾高文 史建儒 +4 位作者 杨永胜 王瑾 郝思宇 薛沛霖 李佳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0-247,共8页
华夏植物群是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鳞木属(Lepidodendron)广泛分布于四大植物群中。华夏植物区鳞木属因叶痕较大、叶痕下无通气道痕而被视为地域特征显著的东方型鳞木,区别于具有通气道痕的欧美植物区鳞木属。山西太原西山... 华夏植物群是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鳞木属(Lepidodendron)广泛分布于四大植物群中。华夏植物区鳞木属因叶痕较大、叶痕下无通气道痕而被视为地域特征显著的东方型鳞木,区别于具有通气道痕的欧美植物区鳞木属。山西太原西山地区是华夏植物群的重要分布地之一,本文对太原西山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的4块东方型鳞木化石进行鉴定和描述。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三种鳞木属叶座化石,即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Lepidodendron cervicisum和Lepidodendron cf.aolungpylukense。根据鳞木属的大化石记录和相似属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属可能在晚泥盆世晚期起源于华南板块,跨洋流到达土耳其小亚细亚一带后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北到达欧洲西部并扩散至美洲北部,另一支从土耳其一带向北扩散至西伯利亚,最终散布到东欧、中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木属 太原西山地区 华夏植物群 下二叠统 古地理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跃武 丁海生 +3 位作者 刘欢 张德军 公繁浩 郑月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8-1283,共16页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nsis Stockm.et Math.、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Pterophyllum daihoense Kaw.等众多华夏植物群典型分子为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目前,在中二叠世植物群中,从未发现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的混生现象,这一事实进一步表明,中二叠世横亘于华北板块和佳蒙地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尚未闭合,在植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重要的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 华夏植物群 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 华北板块 佳蒙地块 古亚洲洋
下载PDF
西藏措勤—申扎地层分区二叠系敌布错组的建立及其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周幼云 江元生 王明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9-82,共4页
敌布错组为1∶25万措勤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该组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盛产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化石,岩性组合呈现灰色复陆屑建造的特点,厚度大于830m。层型剖面位于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 敌布错组为1∶25万措勤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该组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盛产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化石,岩性组合呈现灰色复陆屑建造的特点,厚度大于830m。层型剖面位于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E84°46',N30°51')。2001年夏经专家实地考查确认,该剖面已完全具备建组条件。此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进一步完善冈底斯构造带古生代地层系统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三叠系 敌布错组 层型剖面 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 岩石地层 生物组合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藏坚扎弄组的植物化石新资料和再认识 被引量:16
6
作者 石和 陶晓风 +3 位作者 刘登忠 胡新伟 马润则 周家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28-430,共3页
1∶25万措勤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夏康坚雪山的坚扎弄组中新采集到Glossopterissp.,Pecopteris(Ptychocar-pus)sp.,?Yuaniasp.,Dicranophyllum?sp.等植物化石,进一步完善了夏康坚植物群的组合面貌,证实了此植物群确属华夏-冈瓦纳混合植... 1∶25万措勤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夏康坚雪山的坚扎弄组中新采集到Glossopterissp.,Pecopteris(Ptychocar-pus)sp.,?Yuaniasp.,Dicranophyllum?sp.等植物化石,进一步完善了夏康坚植物群的组合面貌,证实了此植物群确属华夏-冈瓦纳混合植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坚扎弄组 舌羊齿 华夏-冈瓦纳混合植物群 植物化石
下载PDF
华夏植物群起源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克勤 邓胜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7-342,共6页
贺兰山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发育 ,晚石炭世早期至二叠纪的地层连续出露 ,其中富含植物化石 ,特别是晚石炭世纳缪尔 B— C期的红土洼组含丰富的早期华夏植物群分子。笔者多年来的研究表明 ,在此连续剖面上 ,植物化石反映出植物群的演... 贺兰山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发育 ,晚石炭世早期至二叠纪的地层连续出露 ,其中富含植物化石 ,特别是晚石炭世纳缪尔 B— C期的红土洼组含丰富的早期华夏植物群分子。笔者多年来的研究表明 ,在此连续剖面上 ,植物化石反映出植物群的演化趋势颇为明显 ,构成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较为连续的演化序列。植物群中含有大量的华夏型分子 ,属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剖面晚石炭世早期红土洼组是迄今为止含华夏植物群的最有代表性层位 ,所含植物化石是目前已记载的最为丰富的晚石炭世早期华夏型植物组合 ,因此笔者认为贺兰山一带可视为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植物群 石炭纪 二叠纪 起源点 贺兰山
下载PDF
河北柳江盆地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及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阎同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61-474,共14页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44属86种。其中,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居首要位置,占古植物群属种总数的41.8%;楔叶纲次之,占18.6%;石松纲植物居第三位,占11.6%;种子化石占11.6%;其他依次为瓢叶纲4.7%,苏铁纲... 在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44属86种。其中,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居首要位置,占古植物群属种总数的41.8%;楔叶纲次之,占18.6%;石松纲植物居第三位,占11.6%;种子化石占11.6%;其他依次为瓢叶纲4.7%,苏铁纲4.6%,科达纲2.3%,银杏纲2.3%,松柏纲2.3%。此古植物群属种多样,华夏植物群的特点明显,纵向上可划分成6个古植物组合,即Linopteris neuropteroides- Lepidodendron galeatum 组合,Neuropteris plicata- Lepidodendron posthumii组合,Lobatannularia sinenszs- Annularia stellata组合,Pecopteris anderssonii- Pterophyllum daihoense组合,Cladophlebis permica-Psygmophyllum multipartitum组合和Ullmannia bronnii- Walchia bipinnata组合。该古植物群演化具有阶段性,组合的变化与古地理6个演化阶段相适应:第一阶段(本溪组)深潮下带、潟湖、三角洲、河流环境交替出现;第二阶段(太原组)潮下带、潮坪、三角洲环境交替出现;第三阶段(山西组)河道、沼泽、天然堤、决口扇环境交替出现;第四阶段(下石盒子组)沼泽、河道、砂坝环境交替出现;第五阶段(上石盒子组)从干旱陆相河漫湖、天然堤、泛滥平原、河口砂坝逐步转变为多层叠覆边滩和心滩环境;第六阶段(石千峰组)为干旱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二叠纪 华夏植物群 古地理 河北 柳江盆地
下载PDF
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克勤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1-706,共16页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 ,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中国早石炭世 (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 )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 ,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 dropsis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 (纳缪尔B_C期...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 ,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中国早石炭世 (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 )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 ,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 dropsis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 (纳缪尔B_C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 )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 ,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二叠纪 植物群 拟鳞木植物群 华夏植物群 中国
下载PDF
根据孢粉讨论华夏与安加拉两个植物群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欧阳舒 侯静鹏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1-368,共18页
安加拉区一亚安加拉区较特征的至少有八类(或间)孢粉,其中主要是科达类(Cordaitina等)和亚安加拉区起源最早(Bashkirian早期或稍晚)、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种子蕨盾籽类(多肋的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Striatopodocar... 安加拉区一亚安加拉区较特征的至少有八类(或间)孢粉,其中主要是科达类(Cordaitina等)和亚安加拉区起源最早(Bashkirian早期或稍晚)、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种子蕨盾籽类(多肋的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Striatopodocarpites,Hamiapollenites和基本无囊的Vittati-na)。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植物群分子在早二叠世早期已渗透到塔里木盆地,稍晚到甘肃龙首山一带,且往后有类别增多(如松柏类、蕨类)分异度增高的趋势,至晚二叠世晚潮已演变为亚安加拉色彩为主的植物群;华夏植物群本部在二叠纪不同时期的组合中,也有少量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成分混生,至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组)有所增强。安加拉一亚安加拉孢粉植物群中却没有典型的华夏分子存在。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某些植物分子的南迁和繁盛与劳亚大陆的向北漂移和组成中国大陆的诸板块的接近、拼接时代不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物群关系 华夏区 安加拉区 植物区系
下载PDF
陕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静艳 张宏达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8,共8页
陕西约有种子植物3907种,隶属于177科1115属,其中热带属328属(2944%),温带属645属(5811%),中国特有属53属(475%)。区系地理成分分析表明,北温带分布属是其植物区系的核心,反映出区... 陕西约有种子植物3907种,隶属于177科1115属,其中热带属328属(2944%),温带属645属(5811%),中国特有属53属(475%)。区系地理成分分析表明,北温带分布属是其植物区系的核心,反映出区系的温带性质。然而这些温带区系成分并非起源于北方,而是亚热带山区起源,是华夏植物区系的北向延伸,其与亚热带和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有着共同的起源,是华夏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成为多种地理成分的汇集之地,并表现出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此外区系中单、少种科、属及古特有属相对丰富,体现出区系的古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种子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下载PDF
木兰属(Magnolia)的地理分布及起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冰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3期33-36,共4页
分析了现代木兰属 (Magnolia)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散布途径 ,认为华夏植物区系区域不仅是现代木兰属的分布中心 ,同时也是木兰属的分化中心及原始类群保存中心 ,并结合地史资料 ,推断全球木兰属植物应共同起源于华夏植物区系。
关键词 木兰属 地理分布 起源 华夏植物区系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石炭纪植物化石组合序列 被引量:3
13
作者 沈光隆 孙柏年 《甘肃科学学报》 1992年第2期8-14,共7页
祁连山北麓石炭纪植物化石,可概括为六个组合:大体相当于杜内期、维宪期、纳缪尔早期、纳缪尔中晚期、维斯发期和斯特凡期。在维宪期与纳缪尔早期、纳缪尔早期与中晚期之间,植物组份有较明显的变化。华夏植物群的最初出现,可能从纳缪尔... 祁连山北麓石炭纪植物化石,可概括为六个组合:大体相当于杜内期、维宪期、纳缪尔早期、纳缪尔中晚期、维斯发期和斯特凡期。在维宪期与纳缪尔早期、纳缪尔早期与中晚期之间,植物组份有较明显的变化。华夏植物群的最初出现,可能从纳缪尔中期就已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石炭纪 组合序列 植物 化石
下载PDF
从华夏植物区系理论再论河西走廊植物区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禹颖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3,7,共4页
传统的区系观点认为河西走廊 ,包括整个西北荒漠、半荒漠区植物区系的各成分起源古老 ,其中地中海 -西亚 -中亚成分占较重要的地位 ,以中亚成分更为重要。但华夏植物区系的理论认为我国西北属古陆块的一部分 ,西北地区的植物是同华夏植... 传统的区系观点认为河西走廊 ,包括整个西北荒漠、半荒漠区植物区系的各成分起源古老 ,其中地中海 -西亚 -中亚成分占较重要的地位 ,以中亚成分更为重要。但华夏植物区系的理论认为我国西北属古陆块的一部分 ,西北地区的植物是同华夏植物区系一起发展起来的 ,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次生成分 ,不宜分划入中亚植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植物区系 河西走廊 荒漠 半荒漠区 植物区系划分
下载PDF
河北曲阳晚古生代植物群及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阎同生 广新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8-472,共5页
在河北省曲阳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29属62种,包括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楔叶纲、石松纲、瓢叶纲、苏铁纲、种子化石、科达纲、银杏纲.此古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的特点明显,纵向上可划分成5个古植物组合;演化具有阶段性,组合的变化... 在河北省曲阳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古植物化石29属62种,包括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楔叶纲、石松纲、瓢叶纲、苏铁纲、种子化石、科达纲、银杏纲.此古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的特点明显,纵向上可划分成5个古植物组合;演化具有阶段性,组合的变化与古地理6个演化阶段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曲阳 石炭-二叠纪 植物群 古地理演化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研究的新认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桂昌 汪明洲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16-25,共10页
本文讨论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研究的有关问题,认为甘肃山丹青羊泉下二叠统剖面是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代表剖面之一。以该剖面研究为依据,提出走廊东部地区下二叠统的进一步划分方案,分析该区早二叠世地层岩性特征... 本文讨论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研究的有关问题,认为甘肃山丹青羊泉下二叠统剖面是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代表剖面之一。以该剖面研究为依据,提出走廊东部地区下二叠统的进一步划分方案,分析该区早二叠世地层岩性特征差异的原因,并与走廊西部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大黄沟组的含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早二叠世 大黄沟组 地层
下载PDF
华夏植物地理区一个新的亚区——豫淮亚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美利 梅美棠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17-24,共8页
本文在自己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资料,提出了华夏植物地理区一个新的亚区——豫淮亚区,用以概括具有重要特色之位于两淮、徐州、豫西一带的二叠纪植物群区系特征.文中着力刻划了该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极高的属种分异度,保存甚佳之植物... 本文在自己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资料,提出了华夏植物地理区一个新的亚区——豫淮亚区,用以概括具有重要特色之位于两淮、徐州、豫西一带的二叠纪植物群区系特征.文中着力刻划了该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极高的属种分异度,保存甚佳之植物群轮廓;划分了三个植物组合,即P|Callipteridium koraiense-Cathaysiopteris whitei-Cordaites schenki组合,P<sub>1</sub><sup>2</sup> Fascipteris spp.-Lobatannularia ensifolia-Gigantonocleaspp.组合,P<sub>1</sub><sup>2</sup> 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Lobatannularia multifolia-Psygmorphyllummultipartitum组合.文章还结合二叠纪该区独特的区域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从不同侧面详塑了豫淮亚区的整体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华夏植物群 植物地理区 地层 古植物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东段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兼论华夏植物群起源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晨 王军 +1 位作者 李丹丹 吴秀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1-502,共12页
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晚期(相当于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共33属95种植物,其中地方性的土著分子(属、种)占有整个植物群总数的80%以上,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的典型特征分子较多,如①东方型鳞木类占植物群总数的25%左右,包括从早石炭世... 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晚期(相当于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共33属95种植物,其中地方性的土著分子(属、种)占有整个植物群总数的80%以上,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的典型特征分子较多,如①东方型鳞木类占植物群总数的25%左右,包括从早石炭世延续下来的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多种东方型鳞木(Lepidodendron)、窝木(Bothrodendron)及扁圆封印木(Sigillaria brardii);②由晚泥盆世开始出现的龙潭楔叶(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长沙楔叶?(Sphenophyllum?(Tetrafolia)changshaense)、早石炭世的靖远楔叶(Sphenophyllum jingyuanense)到纳缪尔晚期的微缺楔叶(Sphenophyllum emarginatum),这类具有长楔形叶的植物出现得比欧美地区早许多,可能是二叠纪瓣轮叶(Lobatannularia)的最早祖先;③齿叶属(Tingia)在早石炭世晚期已经出现,到纳缪尔晚期(红土洼组)已有三种之多,加上贝叶属(Conchophyllum),这两属一直被认为是华夏植物群的典型代表;④多种早石炭世中、晚期繁盛的真蕨类植物偶脉羊齿(Paripteris)及网羊齿(Linopteris)到晚石炭世早、中期仍十分发育,是华夏植物群早期最显著的特征;⑤早石炭世的畸羊齿(Mariopteris(Karinopteris))继续发育,而后可能演化成大羽羊齿类植物(Gigantopterids)的先祖。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证实,北祁连山东段的纳缪尔晚期植物群已经进入华夏植物群的早期演化阶段;自从晚泥盆世的沙流水组开始,先后经历了早石炭世的臭牛沟组,靖远组及晚石炭世红土洼组和羊虎沟组(本溪组)代表了前华夏植物群(Procathaysian Flora)演替为华夏植物群的关键地质时期。北祁连山东段亦成为前华夏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早期发育、繁盛之地区,在纳缪尔期可能是华夏植物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植物群 前华夏植物群 起源中心 演化中心 纳缪尔晚期 北祁连山东段
下载PDF
华夏植物群概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曲利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作为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的华夏植物群 (CathaysiaFlora),一直是国内外古植物学家研究的焦点。100多年来,有关华夏植物群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文章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择要对华夏植物群的分布、组成、起源、演替... 作为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的华夏植物群 (CathaysiaFlora),一直是国内外古植物学家研究的焦点。100多年来,有关华夏植物群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文章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择要对华夏植物群的分布、组成、起源、演替、绝灭以及与同期其他植物群的比较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植物群 晚古生代 地理分布 组成 起源 演替 绝灭
下载PDF
Discovery of a Late Permian Angara-Cathaysia mixed flora from Acheng of Heilongjiang,China,with discussions on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被引量:22
20
作者 DENG ShengHui1,2, WAN ChuanBiao3 & YANG JianGuo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Beijing 100083 +1 位作者 China 3 Daqing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Daqing 164712,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1746-1755,共10页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Callipteris obese Huang, Callipteris shenshuensis Huang, C. tangwangheensis Huang, C. heilongjiangensis Huang, C. zeilleri Zalessky, C. sp., Comia yichunensis Huang, C. tenueaxis Huang, Iniopteris sibirica Zalessky, Supaia teiliensis Huang, Compsopteris tchirkovae Zalessky, C. cf. adzvensis Zalessky, Nilssonia sp. 1, Nil. sp. 2, Taeniopteris cf. densissima Halle, T. cf. nystraemii Halle, T. sp. and Noeggerathiopsis derzavinii Neub. It is dominated by Angara species but mixed with some typical Cathaysian elements. The age of the flora is assigned to late of the Late Permian 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the known species and the comparisons of it with the similar floras. The new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fin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Siberian Plate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along the Xar Moron River-Changchun-Yanji sutured zone, and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finally closed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ERMIAN mixed Angara-cathaysia flora Paleoasian Ocean plate collis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