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le Carbon Isotope Variations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Four Caves of Guizhou,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LUO Weijun WANG Shijie +2 位作者 XIE Xingneng ZHOU Yunchao LI Ting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396-1411,共16页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δ13CDIC)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ions (Ca, Mg, Sr, SO4, CI etc.) were measured for all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inter-cave, even inter-drip of intra-cave in the four caves.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the Liangfeng Cave (LFC) is lightest among the four caves, where vegetation type overlying the cave is primary forest dominated by tall trees with lighter average δ13C value (-29.9‰). And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δ13CDIC values of different drip waters in the Qixing Cave (QXC) and Jiangjun Cave (JJC), up to 6.9‰ and 7.8‰, respectively.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δ13CDIC values in cave drip waters are not only controlled by vegetation biomass overlying the cave, but also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erefore, accurate interpreting of δ13C recorded in speleothems cannot be guaranteed if these effect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are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drip water stable carbon isotope biomass hydro-geochemistry SPELEOTHEM
下载PDF
基于降雨量数据的程潮铁矿涌水量时序性预测模型
2
作者 范明星 任高峰 +3 位作者 吴文博 鲁习奎 李吉民 张聪瑞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9,共8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必然形成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区,所分布的导水裂隙将导致大量的地表降水向下渗透,引起巷道涌水量骤增,程潮铁矿现已进入-500 m开采水平,大气降雨与崩落法开采所引发的裂隙持续动态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因...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必然形成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区,所分布的导水裂隙将导致大量的地表降水向下渗透,引起巷道涌水量骤增,程潮铁矿现已进入-500 m开采水平,大气降雨与崩落法开采所引发的裂隙持续动态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因此,为科学准确地预测井下涌水量,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以降雨量为输入数据的涌水量灰色GM(1,2)时序性预测模型。以程潮铁矿2019—2021年的降雨量、涌水量实际数据为训练样本,充分考虑崩落法开采对上覆岩体的持续影响,引入时序性系数K对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建立的灰色GM(1,2)时序性预测模型与传统的GM(1,2)预测模型相比,预测精度平均提高了7.79%。运用该模型对2022年的涌水量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其旱、雨两季的预测精度分别为93.51%、93.58%,预测效果较好。研究成果是通过地表降雨量数据直接预测矿山井下涌水量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涌水量预测 灰色系统理论 GM(1 2)模型 时序性系数
下载PDF
富水岩溶隧道仰拱沉淀池排水系统设计研究
3
作者 熊志辉 冯劲 周红升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3年第10期84-88,共5页
富水岩溶隧道施工期间常有涌水、突泥、塌方等事故发生,同时岩溶水的长期沉淀结晶会导致排水管堵塞,产生的高水压荷载造成隧道二衬开裂和路面渗水,严重影响长期运营下的隧道结构安全。基于虎溪台富水岩溶隧道工程实例,对隧址岩溶区进行... 富水岩溶隧道施工期间常有涌水、突泥、塌方等事故发生,同时岩溶水的长期沉淀结晶会导致排水管堵塞,产生的高水压荷载造成隧道二衬开裂和路面渗水,严重影响长期运营下的隧道结构安全。基于虎溪台富水岩溶隧道工程实例,对隧址岩溶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结合水化学、同位素分析及涌水分析,探明了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确定了岩溶水补给范围、径流方向及排泄特征;根据溶腔发育特征,采用了针对性治理方案;依据溶腔水质特点,对隧道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了仰拱内设箱体沉淀池+矩形排水沟方案,具有投资少、工期短、排水效率高等特点,能有效预防后期沉淀结晶堵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岩溶水分析 溶洞治理 排水系统设计
下载PDF
贵州中西部洞穴水系与碳酸钙的稳定同位素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子琦 李红春 +4 位作者 徐晓梅 袁道先 李俊云 万乃容 何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在贵州中西部四个洞穴取得水样和碳酸钙样品,其中地表水与洞穴水的δD和δ^(18)O_(SMOW)的平均值分别为-51.1‰±6.2‰和-7.48‰±0.88‰,代表了该地区的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一方面,尽管只是一次取样,多数洞穴... 在贵州中西部四个洞穴取得水样和碳酸钙样品,其中地表水与洞穴水的δD和δ^(18)O_(SMOW)的平均值分别为-51.1‰±6.2‰和-7.48‰±0.88‰,代表了该地区的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一方面,尽管只是一次取样,多数洞穴滴水的δD和δ^(18)O值还是反映了地表水的同位素年平均值。而另一方面,在个别滴水点可能由于洞顶包气带很薄,能够灵敏地反应季节性雨水δD和δ^(18)O值的变化,那么,短期的滴水测量不一定反映地表水的年平均值。石将军洞的年轻鹅管δ^(13)C_(PDB)值(-1.6‰)远比织金洞(-7.00‰)的重,是由于植被覆盖率低、严重石漠化造成的,织金洞上覆植被由于受到人为的保护,恢复较好。其他洞穴碳酸钙沉积物的δ^(18)O和δ^(13)C显示,全新世时期的植被发育较好,δ^(13)C值轻;而冷干的冰期时,植被覆盖减少,δ^(13)C值偏重。因此,洞穴沉积物的δ^(13)C可以作为重建古植被和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洞穴水系 新生碳酸钙 碳氧同位素 古气候
下载PDF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对洞穴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源 鲁新便 +1 位作者 蔡忠贤 张恒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1-1020,共10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系统内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地震属性提取、岩心资料及钻井资料,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水文地貌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体区古地貌处...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系统内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地震属性提取、岩心资料及钻井资料,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水文地貌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体区古地貌处于岩溶高原、岩溶斜坡区,以峰丛等高幅差地貌为主,地表水系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大部分转入地下;西部区位于岩溶盆地,以低幅度溶丘为主,地形平缓,水系展现出大量蛇曲特征,以水平溶蚀为主。2东部主体区洞穴网络主要表现为单支状、树枝状,局部发育网络状洞穴,洞穴具有发育规模大、埋藏深、连通性较好的特征;西部地区洞穴主要表现为孤立状,未形成连续的洞穴网络,洞穴具有发育规模小、埋藏浅、连通性较差的特征。3综合水文地貌发育特征,提出塔河地区水文地貌控制下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地貌 古水系 洞穴系统 岩溶作用 塔河油田
下载PDF
虚拟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概述 被引量:48
6
作者 胡伟爔 潘志庚 +2 位作者 刘喜作 方贤勇 石教英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15-318,325,共5页
20世纪末诞生的虚拟现实技术为保护古老遗产带来了新的曙光。结合目前成熟的多种数字化处理的关键技术,如基于图片的绘制和重建,图片检索及其修复,版权保护和沉浸式虚拟系统等,数字化自然文化遗产将对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同时... 20世纪末诞生的虚拟现实技术为保护古老遗产带来了新的曙光。结合目前成熟的多种数字化处理的关键技术,如基于图片的绘制和重建,图片检索及其修复,版权保护和沉浸式虚拟系统等,数字化自然文化遗产将对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同时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数字化遗产的工作情况,说明数字化自然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以及其具有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文化遗产 虚拟现实技术 IBR/M 检索 复原 色彩技术 数字水印 多投影沉浸式虚拟环境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能利用燃池-热水采暖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雪研 陈滨 田维治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67-1672,共6页
为解决燃池采暖地面散热量集中,房间局部过热,热量损失严重等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基于能源梯级利用原则构建燃池-热水采暖系统。在该系统运行期间,采用耐高温多点温度自动巡回检测系统,对系统内部及燃池壁面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测;研究并... 为解决燃池采暖地面散热量集中,房间局部过热,热量损失严重等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基于能源梯级利用原则构建燃池-热水采暖系统。在该系统运行期间,采用耐高温多点温度自动巡回检测系统,对系统内部及燃池壁面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测;研究并探讨燃料阴燃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管径及管间距对系统传热性能的影响以及系统结构的优化方案;计算并分析燃烧面与热水管及燃池顶板之间的换热量;并为使燃池由民间凭经验搭建向依据专业技术规程搭建转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池 热水采暖系统 生物质燃料 阴燃 实验分析
下载PDF
万华岩地下河系统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恩香 蒋忠诚 +3 位作者 姜光辉 何师意 邓艳 蒋满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91-97,共7页
结合地质背景资料,经野外调查观测、水化学室内分析,以及长期的雨量观测、地下水的建堰观测,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万华岩地下河系统规模较大,分为主洞、侧洞和支洞三部分,总体发育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为南... 结合地质背景资料,经野外调查观测、水化学室内分析,以及长期的雨量观测、地下水的建堰观测,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万华岩地下河系统规模较大,分为主洞、侧洞和支洞三部分,总体发育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为南西—北东向;其地下河流量较大,从水化学特征看属HCO3-Ca型岩溶水.地下河水补给面积约28km2,分为岩溶补给区和非岩溶补给区.岩溶区补给面积较大,落水洞、天窗等分布广泛;非岩溶区水的大量补给是其重要特征,其水溶蚀力强,因此也是万华岩发育规模大的重要基础.万华岩地下河系统的动态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同时也受发电、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整个衰减过程可分为3个亚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万华岩 地下河系统 地质构造 HCO3-Ca型岩溶水 水化学 流量
下载PDF
地下暗河溶洞系统特征描述及地质建模——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高翔 马青 +2 位作者 曹康 宋倩 董旭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2-787,792,共7页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油气产层为岩溶缝洞型储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根据录井、测井、地震和生产资料等,针对该储层建立了地下暗河溶洞系统的地质概念模型,总结出地下暗河溶洞识别的3种地震反射特征:片状...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油气产层为岩溶缝洞型储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根据录井、测井、地震和生产资料等,针对该储层建立了地下暗河溶洞系统的地质概念模型,总结出地下暗河溶洞识别的3种地震反射特征:片状反射、杂乱反射和弱反射。根据该地质概念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哈拉哈塘地区潜山围斜区的岩溶水循环模型和圈闭聚油模型,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该地区的实际生产情况。地下暗河溶洞系统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将为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储量产量的快速增长提供地质基础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岩溶缝洞型储层 地下暗河溶洞系统 奥陶系 哈拉哈塘地区
下载PDF
基于燃池热水盘管系统的农村冬季采暖方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宝刚 杜广文 +2 位作者 刘鸣 袁鹏丽 樊新颖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7-992,共6页
以新建燃池热水盘管采暖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实测及相关分析的方式,对燃池热水盘管采暖地板温度分布、室内热湿环境及燃池热能利用方式等进行了试验分析,验证了新建采暖系统相对传统燃池采暖的改善效果。实测结果表明,燃池地板... 以新建燃池热水盘管采暖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实测及相关分析的方式,对燃池热水盘管采暖地板温度分布、室内热湿环境及燃池热能利用方式等进行了试验分析,验证了新建采暖系统相对传统燃池采暖的改善效果。实测结果表明,燃池地板在采暖期间温度分布均匀并基本在30℃以下;在室外温湿度突变的情况下,能够保证采暖室内热湿环境符合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居民冬季生活方式的要求;燃池与散热器耦合运行模式下采暖地板平均温度与室内气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3),明显大于燃池单独作用下(R=0.57)的情况,即耦合作用对室内热状况的影响优于单独作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池热水盘管系统 农村地区 采暖方式 地板温度 室内热湿环境 能量梯级利用
下载PDF
古岩溶演化过程及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例 被引量:74
11
作者 李振宏 郑聪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7-252,共6页
岩溶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与物质的迁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地质现象的统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自沉积作用开始以后,经历了沉积成岩→溶蚀破坏→溶蚀充填→溶蚀改造等漫长的多期岩溶... 岩溶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与物质的迁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地质现象的统称。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自沉积作用开始以后,经历了沉积成岩→溶蚀破坏→溶蚀充填→溶蚀改造等漫长的多期岩溶地质作用,古岩溶形态多种多样、大小多变、组构复杂。按照古岩溶形成的条件及控制因素可以将其划分为表生期岩溶和埋藏期岩溶2大类;表生期岩溶分为同生期层间岩溶和裸露期风化壳岩溶,埋藏期岩溶分为压释水岩溶和热水岩溶。认为古岩溶的演化过程控制着孔、洞体系的发育,对油气的储集空间的形成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同生期层间岩溶 裸露期风化壳岩溶 压释水岩溶 热水岩溶 孔洞体系 储集空间
下载PDF
土-岩系统对洞穴景观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弥勒白龙洞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静 宋林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云南弥勒县白龙洞发育于三叠纪灰质白云岩中,洞中碳酸钙景观的风化现象比较明显。本文从洞穴风的影响和碳酸钙沉淀条件两方面分析风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岩系统的特点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它可以通过控制洞腔形态影响洞穴风... 云南弥勒县白龙洞发育于三叠纪灰质白云岩中,洞中碳酸钙景观的风化现象比较明显。本文从洞穴风的影响和碳酸钙沉淀条件两方面分析风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岩系统的特点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它可以通过控制洞腔形态影响洞穴风速变化; ②水中CO2排放通量受滴速影响成为新洞积石形成的决定条件之一; ③利用HYDROWIN程序,证明了洞穴滴水的主要矿物成分对景观物质组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 洞穴景观 云南 系统 沉淀条件 风速变化 排放通量 物质组成 矿物成分 洞穴滴水 碳酸钙 白云岩 三叠纪 弥勒县 CO2
下载PDF
反坡富水岩溶隧道抽排水系统的设置和应用 被引量:23
13
作者 左玉杰 《铁道建筑技术》 2007年第4期26-29,共4页
反坡富水岩溶隧道施工的主要难题是反坡抽排水,而快速有效地排除反坡施工地段的积水,对隧道的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影响重大。通过对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进口段抽排水系统设置的论述,进一步说明快速有效的排水系统和良好的排水管理可以为... 反坡富水岩溶隧道施工的主要难题是反坡抽排水,而快速有效地排除反坡施工地段的积水,对隧道的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影响重大。通过对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进口段抽排水系统设置的论述,进一步说明快速有效的排水系统和良好的排水管理可以为富水岩溶反坡隧道施工提供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进而为溶腔探测试验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岩溶 反坡隧道 排水系统 溶腔探测
下载PDF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宗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79-81,84,共4页
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近10年仍没搞清油水界面变化规律,给油藏开发带来很多困惑。以缝洞特征和流动状态研究为突破口,按溶洞系统、分支溶洞和微小孔洞分布特征和流动状态特征逐次研究油水界面变化:①溶洞中为典型的管流特征... 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近10年仍没搞清油水界面变化规律,给油藏开发带来很多困惑。以缝洞特征和流动状态研究为突破口,按溶洞系统、分支溶洞和微小孔洞分布特征和流动状态特征逐次研究油水界面变化:①溶洞中为典型的管流特征,油水接触为面接触,在微小缝洞中为渗流,油水接触为点状锥进和存在油水过渡带。②溶洞体中油井见水是水推进到井底,可以代表溶洞油水界面的深度和推进时间,微小缝洞中见水是水锥进造成,不代表油水界面的变化情况。③边水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逐步向溶洞系统顶部推进,一定条件下逐次向分支溶洞推进和微小孔洞锥进,形成各缝洞体不同部位、不同采出程度条件下参差不齐的相互交杂的油水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 缝洞型 碳酸盐岩油藏管流 水推油 油水界面 变化规律 溶洞系统
下载PDF
绥阳双河洞发育对区内地表水系变迁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书文 贺卫 +5 位作者 张远海 邓亚东 吴克华 周文龙 张弘智 罗时琴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0-931,共12页
双河洞是我国已探明长度最长洞穴,也是世界第一长白云岩洞穴。为全面了解其形成机理,本研究基于双河洞探测和地表调查资料,以双河洞发育特征,区内地表河床地貌、地形和现代水系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双河溶洞发育演化模式为基础,开展双河洞... 双河洞是我国已探明长度最长洞穴,也是世界第一长白云岩洞穴。为全面了解其形成机理,本研究基于双河洞探测和地表调查资料,以双河洞发育特征,区内地表河床地貌、地形和现代水系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双河溶洞发育演化模式为基础,开展双河洞发育演化对区内地表水系变迁影响研究。认为:(1)研究区地表水系随双河溶洞发育演化而变迁;(2)双河洞穴发育,使让水沟地表水通过洞穴向池武溪排泄,将独立的让水沟和池武溪两个流域变成一个流域;(3)双河洞发育引起地下水袭夺地表水,形成断尾河4处;(4)随着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水力梯度增大,地下水运输能力增强,加剧洞穴发育,为地下水袭夺地表水提供良好的水势差与过水条件,是研究区水系变迁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绥阳 岩溶水系 双河溶洞 岩溶地貌 水系变迁
下载PDF
井下气液分离及回注系统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敏 《石油矿场机械》 2006年第2期27-30,共4页
气井水淹是制约天然气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浅层天然气气藏开采过程中,由于气藏能量不足而带来的矛盾更为突出。采用井下气液分离及回注技术,能在井下将天然气中的水分离出来,并直接回注地层。针对胜利油田地质情况,介绍了利用... 气井水淹是制约天然气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浅层天然气气藏开采过程中,由于气藏能量不足而带来的矛盾更为突出。采用井下气液分离及回注技术,能在井下将天然气中的水分离出来,并直接回注地层。针对胜利油田地质情况,介绍了利用气井生产过程中天然气的自身能量,在井下实现气液分离,并采用螺杆泵增压,将分离液回注地层的工艺技术及工艺装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分离器 回注系统 气马达 螺杆泵 防砂装置
下载PDF
洞穴滴水传感器及其相关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17
作者 周燕 邓剑 +2 位作者 李顺江 闫相如 刘宏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2,共9页
精准了解洞穴滴水水文特征是研究喀斯特包气带地下水渗透过程的基础。为了连续准确获取滴水信息,本文研究设计了一个喀斯特溶洞洞顶滴水传感器以满足喀斯特水文地质研究中的需要。研究选择压电感应方式及PVDF压电薄膜作为感应材料,心音... 精准了解洞穴滴水水文特征是研究喀斯特包气带地下水渗透过程的基础。为了连续准确获取滴水信息,本文研究设计了一个喀斯特溶洞洞顶滴水传感器以满足喀斯特水文地质研究中的需要。研究选择压电感应方式及PVDF压电薄膜作为感应材料,心音传感器作为感应元件。通过对扩充感应面的结构设计进行响应性原理分析,验证了三层设计会相互干涉,产生叠加信号并取得较好的感应效果。确定了顶层感应面材料和中间层材料。经过实验室模拟和洞穴实地观测,设计了传感器内部精准尺寸。信号处理电路和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研发,实现了对传感器的长时间监测和记录。洞穴实地数据记录分析表明该传感器感应高度≥20 cm,最快速率10滴/s,具精准、稳定、防水的优点适用于洞穴高湿度环境中并满足相关研究工作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压电薄膜 洞穴滴水传感器 信号处理电路 嵌入式控制系统
下载PDF
小康煤矿S2S2综放面水体下开采安全可行性研究
18
作者 韩有波 陈荣德 +1 位作者 胡立国 朱喜东 《煤炭技术》 CAS 2008年第2期45-48,共4页
根据小康煤矿井田及南二采区南二工作面煤层赋存、地质构造、水文地质、采煤方法等采矿地质条件,结合小康煤矿以往防治水工作经验,对S2S2工作面开采矿井充水因素、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断层与钻孔的导水性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S... 根据小康煤矿井田及南二采区南二工作面煤层赋存、地质构造、水文地质、采煤方法等采矿地质条件,结合小康煤矿以往防治水工作经验,对S2S2工作面开采矿井充水因素、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断层与钻孔的导水性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S2S2综放工作面能够在地表塌陷坑积水下实现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水体 安全开采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的岩溶隧道涌突水来源及路径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曾斌 陈植华 +1 位作者 邵长杰 彭丁茂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拟建金华山隧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景区北东向约12 km处,金华山隧道的开挖将可能导致双龙洞景区岩溶水的疏干,同时隧道也可能遭受岩溶涌突水的安全隐患。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拟建金华山隧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景区北东向约12 km处,金华山隧道的开挖将可能导致双龙洞景区岩溶水的疏干,同时隧道也可能遭受岩溶涌突水的安全隐患。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成果,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隧道出口段关键岩溶分布区地质结构的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对双龙洞与隧址区之间各岩溶地下水流系统间的水力联系及涌突水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出口段开挖若揭露至其所处岩溶含水层并进行排水,影响的只是周边有限的岩溶水及裂隙水,不会直接连通研究区西侧大规模岩溶地下水流系统;隧道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双龙洞景区的岩溶水基本不会产生影响,同时双龙洞岩溶水也不会对隧道出口段形成直接的涌突水威胁。在岩溶区隧道涌突水来源的研究中,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合理划分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并分析各系统间水力联系,是分析涌突水来源及防范涌突水灾害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理论 双龙洞 金华山隧道 岩溶 涌突水
下载PDF
赵楼煤矿工作面排水系统的优化及实践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玉山 孙雪峰 《山东煤炭科技》 2015年第11期153-154,共2页
该文针对赵楼煤矿深井5301综放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面临采空区涌水量大且不间断的不利条件,通过对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及采空区出水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工作面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排放采空区涌水系统方案,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正常... 该文针对赵楼煤矿深井5301综放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面临采空区涌水量大且不间断的不利条件,通过对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及采空区出水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工作面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排放采空区涌水系统方案,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正常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涌水 排水系统 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