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蓟州区朝阳洞遗址2号地点发掘简报
1
作者 魏天旭 王春雪 +2 位作者 张雪微 王家琪 盛立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20,共7页
朝阳洞遗址是天津市首个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在2015年旧石器专项调查中发现。2019年7-9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其进行发掘。该遗址由1号地点和2号地点组成,1号地点出土了陶器、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朝阳洞遗址是天津市首个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在2015年旧石器专项调查中发现。2019年7-9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其进行发掘。该遗址由1号地点和2号地点组成,1号地点出土了陶器、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号地点仅出土了石制品。本文只研究2号地点出土的石制品,包括石片和石器。从石片特征判断,2号地点剥片技术为直接锤击法。石器的类型简单,只有刮削器和凹缺器两类,均以石片为毛坯。通过地质地层对比以及石器工业面貌,推测其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朝阳洞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构建天津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增添了新材料,而且对揭示该地区的早期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石制品 天津蓟州区 朝阳洞遗址
下载PDF
卢氏地磁基本站场址勘选及环境测试
2
作者 谢佳兴 侯博文 +2 位作者 刘庆华 路中慧 郅红魁 《华南地震》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通过对卢氏徐家湾乡小岭口山洞场址、横涧乡青山村场址、段家村场址进行异地选址踏勘和环境调查,并对徐家湾乡小岭口山洞和段家村场址现场环境进行密跨度和环境噪声测试,结果发现:观测环境噪声对比山洞内比山洞外较好;数据同期对比山洞... 通过对卢氏徐家湾乡小岭口山洞场址、横涧乡青山村场址、段家村场址进行异地选址踏勘和环境调查,并对徐家湾乡小岭口山洞和段家村场址现场环境进行密跨度和环境噪声测试,结果发现:观测环境噪声对比山洞内比山洞外较好;数据同期对比山洞内存在8.19%的屏蔽效应。综合考虑认为,山洞受本身特殊的封闭环境,状态稳定、干扰源少,环境噪声相比山洞外较优,但对地磁观测存在一定的屏蔽效应,无法更准确的反馈磁场变化,故不适合地磁观测场址要求,最终确定段家村拟选点作为卢氏地磁基本站的最终建设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观测 山洞观测 场址堪选 环境测试 屏蔽效应
下载PDF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北建筑演进研究
3
作者 韩建友 刘书芳 邹佳轩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 通过剖析中国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城形制特征,揭示了该时期建筑群由向心性逐渐演变为轴线控制的院落式布局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单体建筑经历了从单一空间至多空间分隔的转变,由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形态逐步演进为高台木构建筑。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显著进步,尤其在原始社会晚期,这种进步更为明显。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大型遗址已呈现出都邑与高台宫室的雏形,为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研究丰富了建筑史学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 巢居 建筑遗址 新石器时期 高台
下载PDF
Stratigraphy and TL Dating of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Luonan Basin,China 被引量:8
4
作者 WANG She jiang(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Xi’an, P. R. China 710054) HUANG Pei hua(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7-77,共11页
Between 1995 and 1999 the Longyadong cave site and 50 open air Paleolithic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excavated in the Luonan Basin of China. A total of 1?751 stone artifacts were collected from open air sites, and f... Between 1995 and 1999 the Longyadong cave site and 50 open air Paleolithic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excavated in the Luonan Basin of China. A total of 1?751 stone artifacts were collected from open air sites, and fossils from about 20 animal species as well as 65?000 lithic artifacts were excavated from the cave site.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ite lithic stratigraphics in their geologic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thermoluminescence (TL) dating. The TL dates of five soil samples place the sites into the middle to late period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Q 2 2—3 ). Upon further taking into account strata relationships, three cultural periods were identified in Longyadong cav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TL dates and stratigraphy from Zhoukoudian Locality 1, loess deposits in Shaanxi Luochuan, red earth in Anhui and deep sea records, Longyadong is in the range of 500—250 kyr,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frame as Zhoukoudian Locality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GRAPHY TL dating PALEOLITHIC Longyadong cave Open air sites Luonan Basin
下载PDF
试论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凹石
5
作者 付永旭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9,共9页
凹石是华南史前时期常见的石质工具之一。针对其使用方式和功能的推论和研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凹石,对其类型、颜色、质地、体积和重量,以及器表残留的使用痕迹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认识凹石的使... 凹石是华南史前时期常见的石质工具之一。针对其使用方式和功能的推论和研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凹石,对其类型、颜色、质地、体积和重量,以及器表残留的使用痕迹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认识凹石的使用方式、功能及其与穿孔石器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遗址 凹石 功能 使用方式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壁画地仗层可溶盐迁移过程模拟研究
6
作者 钱玲 吕功煊 +1 位作者 胡红岩 陈港泉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3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采用莫高窟壁画的地仗层制作材料与工艺制备了不同盐分含量及组成的模拟土柱,并在柱体不同位置加入氧化铝小球作为盐分迁移的探针,以考察硫酸钠与氯化钠两种盐分在土柱内部的分布、迁移及在柱体表面的结晶行为.为了探查壁画的地仗层组... 采用莫高窟壁画的地仗层制作材料与工艺制备了不同盐分含量及组成的模拟土柱,并在柱体不同位置加入氧化铝小球作为盐分迁移的探针,以考察硫酸钠与氯化钠两种盐分在土柱内部的分布、迁移及在柱体表面的结晶行为.为了探查壁画的地仗层组分差异和孔体性能的不同对盐分迁移与结晶过程的影响,对放置在不同位置的探针小球和同一位置土体进行采样,利用比表面积/孔隙度分析(BE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方法考察不同孔结构及性能对水盐运移与分布的影响,及不同盐分在模拟柱表层的探针小球和土体表面结晶表现的差异.离子色谱(IC)法用来分析在模拟柱的不同高度处所含盐离子浓度,以考察其在柱体中的迁移性能和分布特征,进而得到壁画地仗层的组分不同对水盐运移及盐分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盐运移介质的孔道性能与结构对盐害的产生与发展有较大影响,当地仗层中麦草含量较多时有利于水盐溶液向地仗表层迁移,而细麻的存在增加了土体中介孔数量,两者均促使了盐分在更接近地仗表层的位置成核结晶,对表层壁画的存在造成威胁.盐分的结晶表现与盐害机理也有所不同,硫酸钠更易在模拟土柱表层土质中结晶,而氯化钠则主要在氧化铝小球表层结晶,当两种盐分同时存在时,主要表现为氯化钠在土柱表面氧化铝小球的结晶,土体表层的盐分结晶反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 遗址土 水盐运移 硫酸钠 氯化钠 盐害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媒介视野中的白鹿洞形象:呈现与建构
7
作者 王昭勇 《图书馆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3-140,共8页
1901年,清政府颁发政令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发展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上海近现代报刊发挥媒介优势,对书院停办之后的白鹿洞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与描绘。以上海媒介为视角研究白鹿洞,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1901—1949年白... 1901年,清政府颁发政令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发展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上海近现代报刊发挥媒介优势,对书院停办之后的白鹿洞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与描绘。以上海媒介为视角研究白鹿洞,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1901—1949年白鹿洞书院沧桑变化的历史图景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形象,从而深化对白鹿洞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媒介 白鹿洞书院 景物遗址 藏书被焚 历史研究对象 大学校址
下载PDF
云南省耿马佛洞地遗址发掘简报
8
作者 高峰 杨石霞 +11 位作者 周新郢 阮齐军 浣发祥 何林珊 邱开卫 杨博 王益人 杨庆江 王建 沈慧 赵克良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7~2018年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共发掘20 m^(2),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植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初步地层年代学分析显示,遗址时代为距今18400~14000年,共包含3期连续文化,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主,总数达到9735件。佛洞地遗址作为一处热带-亚热带生境下的史前遗址,为我们构建旧石器时代晚期滇西地区文化序列、探讨特定自然生态背景下史前人类的文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佛洞地遗址 洞穴堆积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下载PDF
《敦煌研究》推动文物保护发展的简要回顾
9
作者 苏伯民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1,共5页
《敦煌研究》以促进国内外敦煌学学术交流、推动敦煌学发展为宗旨,主要刊发敦煌学各领域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文章。在《敦煌研究》创刊40周年和出版第200期之际,统计在《敦煌研究》中发表的文物保护类文章,梳理分析涉及石窟、壁画、土... 《敦煌研究》以促进国内外敦煌学学术交流、推动敦煌学发展为宗旨,主要刊发敦煌学各领域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文章。在《敦煌研究》创刊40周年和出版第200期之际,统计在《敦煌研究》中发表的文物保护类文章,梳理分析涉及石窟、壁画、土遗址保护和数字化等方面研究文章的成果和学术发展概况,列举出对文物保护学科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旨在说明《敦煌研究》期刊在引导和组织文物保护学科知识创新、增进学术交流、引进相关领域最新技术和推动成果转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办好新创刊的《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期刊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研究》 壁画保护 石窟保护 土遗址保护 文物数字化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华 张会领 +2 位作者 涂林玲 覃嘉铭 冯玉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代为6.6kaBP。通过对钙华板14C年代研究为遗址洞穴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 甑皮岩 洞穴遗址 钙华板 ^14C 年代学 钙华 古人类活动 桂林
下载PDF
郑州织机洞遗址MIS3阶段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被引量:25
11
作者 夏正楷 刘德成 +1 位作者 王幼平 曲彤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2,共7页
MIS3阶段,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这个阶段也是末次冰期中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当时不仅人类遗址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石制品也较前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活动与气候... MIS3阶段,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这个阶段也是末次冰期中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当时不仅人类遗址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石制品也较前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似乎暗示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适宜的气候环境可能是导致人类活动活跃的重要原因。河南郑州织机洞遗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文化中-晚期洞穴遗址,包括上、中、下3个文化层,其中,下文化层距今5.0~3.5万年,属MIS3阶段。本文试以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洞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研究,就我国中原地区MIS3阶段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做一初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原地区属于暖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于人类生活。其中,距今5.0万年前后的MIS3阶段早期,是MIS3阶段中气候最为适宜的时期,也是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当时生长有落叶阔叶树的暖温带森林草原环境,为MIS3阶段旧石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阶段 织机洞人类文化遗址 旧石器中-晚期 黄土-古土壤序列
下载PDF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运辅 武仙竹 +1 位作者 裴树文 钟丽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4-1041,共8页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洞 表面改造痕迹 人类行为 狩猎 屠宰
下载PDF
溶洞对隧道(洞)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及现场监测分析 被引量:35
13
作者 宋战平 杨腾添 +1 位作者 张丹锋 李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4-491,共8页
依托武都水库的导流隧洞工程建设,就既有岩溶溶洞对隧道(洞)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跟踪现场施工的动态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就不同位置及尺寸的既有溶洞对隧道(洞)围岩受力、变形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既有溶洞影响... 依托武都水库的导流隧洞工程建设,就既有岩溶溶洞对隧道(洞)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跟踪现场施工的动态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就不同位置及尺寸的既有溶洞对隧道(洞)围岩受力、变形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既有溶洞影响的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分析表明:受顶部既有岩溶溶洞的影响,隧道(洞)围岩的变形特性明显不同于无溶洞时的变形特性,其围岩超前掌子面的先期变形量增加,即围岩位移具有明显的超前释放性.就变形量而言,当既有溶洞的尺寸大于隧洞最大跨度时,既有顶部溶洞将引起隧道(洞)顶拱沉降位移的减小,而当既有溶洞尺寸大于隧道(洞)的最大尺寸时,隧道(洞)顶拱位移反而增加.同时,既有顶部溶洞将引起隧道(洞)水平收敛位移的增加,且位移的增加量随着既有溶洞尺寸的增加而随之增加.隧道(洞)边墙附近的既有侧边溶洞的出现将引起隧道(洞)水平收敛位移的增加,且位移的增加量随着既有溶洞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就支护结构受力特性而言,隧道(洞)边墙附近的既有溶洞的存在造成隧道(洞)近溶洞一侧喷层轴力的减小,而远离溶洞一侧喷层轴力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溶洞 稳定性 现场测试 数值分析
下载PDF
秦岭鼢鼠的洞穴选择与危害防控 被引量:8
14
作者 鲁庆彬 张阳 周材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93-2001,共9页
从2009年6—9月,在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对秦岭鼢鼠(Myospalax rufescens)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固定样线取样法,根据实际情况挑选了13个生境变量。共设置了302个样方,同时也发现93个正在被利用的鼢鼠洞穴,并予以取样。利用Byers分析法、One-W... 从2009年6—9月,在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对秦岭鼢鼠(Myospalax rufescens)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固定样线取样法,根据实际情况挑选了13个生境变量。共设置了302个样方,同时也发现93个正在被利用的鼢鼠洞穴,并予以取样。利用Byers分析法、One-Way ANOVA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获取结果。研究表明,秦岭鼢鼠明显选择荒草地和萝卜地,回避小麦地、竹林地和灌木林地,随机选择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选择非常松软的和含石少的土壤,回避硬质的和含石较多的土壤;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阳坡,回避几乎无人类干扰的半阴半阳坡。结合主成分分析,秦岭鼢鼠倾向于选择灌木稀疏的洞穴,离公路的距离较近。上述研究结果揭示出两条鼠害防控建议:一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应采取间伐的策略,然后补苗,并尽量密植;如果是荒草地改造,也应先植入一些较粗大的或对鼢鼠有毒害作用的树种,待它们成活后,再补幼苗密植,同时应适当增加土壤含石量。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采用多种经营的策略;在所种植的庄稼中,间种一些根系发达的作物或对鼢鼠有毒害作用的作物,同时应勤除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鼢鼠 洞穴 鼠害防控 间伐策略 多种经营策略
下载PDF
白龙洞古人类遗址三维数字模型的建立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武仙竹 王运辅 +1 位作者 周乐鹏 谢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2-409,共8页
湖北白龙洞古人类遗址是中国较有影响的更新世中期古人类遗址之一。本项工作通过使用日本宾得公司产RS-202N免棱镜型全站仪及美国Autodesk公司产AutoCAD2006计算机软件等,实地采集白龙洞遗址地貌和洞穴形态三维数据,使用计算机建立起遗... 湖北白龙洞古人类遗址是中国较有影响的更新世中期古人类遗址之一。本项工作通过使用日本宾得公司产RS-202N免棱镜型全站仪及美国Autodesk公司产AutoCAD2006计算机软件等,实地采集白龙洞遗址地貌和洞穴形态三维数据,使用计算机建立起遗址地貌数字模型和洞穴居址数字模型。通过数字模型进行多视角观察、分析,认识到这种方法可以实现以三维空间的形式保存和处理多种考古遗存信息,能够提供古人类遗址三维动态的观察视角,以及提供多种用途的遗址三维分析数据和考古专题图等。白龙洞遗址数字模型的测量和观察分析认识到,白龙洞遗址古人类(直立人)具有对洞穴高效开发利用的能力,并且具有在洞穴空间较为高大的区域集中活动的特点;还可能具有在洞穴内部使用火进行照明的行为;在居址选择上,白龙洞古人类已经具备对低山地区复杂地貌、开阔视野、干燥居址与近水环境,以及石料集中地和多元食物生境的适应性选择。此外,分析工作还显示洞穴遗址内部堆积物,除古人类活动遗留外,其他土状堆积物的来源可能来自于洞穴内部裂隙。白龙洞遗址数字模型的建立与初步分析,是国内将三维数字模型技术应用于古人类遗址研究的首次尝试。该方法对于获取更多遗址研究信息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古人类遗址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洞遗址 三维数字模型 地貌 洞穴居址 行为模式
下载PDF
厚煤层高强度综放开采覆岩“两带”发育高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伟超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10期49-53,共5页
鉴于采空区覆岩“两带”高度发育状况对煤矿瓦斯治理、水灾防治以及顶板管理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运用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的综合手段,在古汉山矿1604工作面进行了厚煤层、高强度、综放开采条件下的覆岩“两带”发育高度研究分析。结果... 鉴于采空区覆岩“两带”高度发育状况对煤矿瓦斯治理、水灾防治以及顶板管理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运用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的综合手段,在古汉山矿1604工作面进行了厚煤层、高强度、综放开采条件下的覆岩“两带”发育高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覆岩“两带”观测的有效方法是井下仰孔分段双端封堵测漏技术,其突出特点是准确性较高、成本低、操作简易等;古汉山矿首个综放开采面采场覆岩实测出导水裂隙带高度为67.3 m,导高与采厚比为12.23。实测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吻合,为该矿其他工作面的安全开采、顶板支护及其水害防治工作提供“两带”高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实测 “两带”高度 导水裂隙带 垮落带 综放开采 经验公式
下载PDF
神农架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5
17
作者 武仙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1-136,共16页
本文记述犀牛洞旧石器遗址的发掘收获及初步研究成果。该遗址在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是比较重要的。其文化性质为深入研究南方旧石器的文化类型增添了新材料。遗址海拔2102m,向人们显示出高海拔山地旧石器考古的良好前景。遗... 本文记述犀牛洞旧石器遗址的发掘收获及初步研究成果。该遗址在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是比较重要的。其文化性质为深入研究南方旧石器的文化类型增添了新材料。遗址海拔2102m,向人们显示出高海拔山地旧石器考古的良好前景。遗址动物群丰富,可使人们对动物群的演变与生态有更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洞穴遗址 犀牛洞 神农架 化石 古人类
下载PDF
河北省平山县水帘洞遗址地质地貌环境初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华芳 李智广 +1 位作者 王健 许清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0-635,共6页
水帘洞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南部沕沕水生态风景区九天沐雨瀑布之后的水帘洞内。在古人类活动留下的灰烬层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头化石和石器。根据地貌发展阶段、动物骨骼化石和石器特征,初步推测古人类生存的时代为30kaB.P.左右的旧... 水帘洞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南部沕沕水生态风景区九天沐雨瀑布之后的水帘洞内。在古人类活动留下的灰烬层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头化石和石器。根据地貌发展阶段、动物骨骼化石和石器特征,初步推测古人类生存的时代为30kaB.P.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孢粉分析结果反映古人类生存时期的气候条件比较温和。沕沕水地区地质地貌调查和洞穴发育研究表明,水帘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构造稳定期,为古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早全新世受构造活动影响,洞穴遭到破坏,古人类迁徙它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沕沕水 水帘洞古人类遗址 地质地貌环境
下载PDF
桂林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古人类生存环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殷建军 林玉石 +1 位作者 唐伟 阮骄杨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7-982,共6页
桂林是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其重要的文化特色就是遗存着大量的史前文化。目前,桂林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遗迹距今约为3.5万年。在研究桂林史前文化遗存的过程中,发现其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如在重要气候转型期... 桂林是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其重要的文化特色就是遗存着大量的史前文化。目前,桂林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遗迹距今约为3.5万年。在研究桂林史前文化遗存的过程中,发现其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如在重要气候转型期,桂林古人类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受到当地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史前文化 洞穴遗址 桂林
下载PDF
吉林桦甸寿山仙人洞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全家 李其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19,共8页
本文记述了吉林烨甸寿山仙人洞遗址试掘所发现的47件石制品及伴生动物化石12种.依动物化石和石器特征分析,将其地质时代暂定为晚更新世后段,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91年5—6月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吉林地区进行旧... 本文记述了吉林烨甸寿山仙人洞遗址试掘所发现的47件石制品及伴生动物化石12种.依动物化石和石器特征分析,将其地质时代暂定为晚更新世后段,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91年5—6月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吉林地区进行旧石器野外考古调查时,在桦甸市榆木桥子镇发现了寿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并进行了试掘,在距洞口7米处开了一个横向1×3米深沟,出土了较丰富的文化遗物:47件石制品,少量的骨制品,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鸟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 仙人洞遗址 更新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