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le Carbon Isotope Variations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Four Caves of Guizhou,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LUO Weijun WANG Shijie +2 位作者 XIE Xingneng ZHOU Yunchao LI Ting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396-1411,共16页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δ13CDIC)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ions (Ca, Mg, Sr, SO4, CI etc.) were measured for all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inter-cave, even inter-drip of intra-cave in the four caves.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the Liangfeng Cave (LFC) is lightest among the four caves, where vegetation type overlying the cave is primary forest dominated by tall trees with lighter average δ13C value (-29.9‰). And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δ13CDIC values of different drip waters in the Qixing Cave (QXC) and Jiangjun Cave (JJC), up to 6.9‰ and 7.8‰, respectively.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δ13CDIC values in cave drip waters are not only controlled by vegetation biomass overlying the cave, but also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erefore, accurate interpreting of δ13C recorded in speleothems cannot be guaranteed if these effect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are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drip water stable carbon isotope biomass hydro-geochemistry SPELEOTHEM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percolation wate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our caves in Guizhou,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LUO Weijun WANG Shijie +2 位作者 XIE Xingneng ZHOU Yunchao LI Tingy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Soil water and cave drip water from four cave systems in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were monitored and sampled monthly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to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 Soil water and cave drip water from four cave systems in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were monitored and sampled monthly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to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percolation w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5 drip water sites from the Liangfeng Cave (LFC),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hydro-geo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e Xiniu Cave (XNC), the drip rates were variable and responded quickly to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3# (No. 3) drip site with variable water head; both bulk and variation in drip rates were smaller in the 2# with constant water head. However, in the Qixing Cave (QXC) and Jiangjun Cave (JJC), drip rates,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ions and saturation index for calcite (SI C ) were smaller, and Mg/Ca ratios in Group I (1#, 2#, 6#, 7# and 8# in the QXC; 2# and 3# in the JJC)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Group II (3#, 4#, 5# and 9# in the QXC; 1# and 4# in the JJC). These differences might be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above the cav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based on hydro-geochemistry data. The formation of some proxies in speleothem, such as Mg/Ca, is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thos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洞穴滴水 渗漏水 化学研究 贵州 和空间 时间 石窟
下载PDF
Experiments on the influences of well pattern on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
3
作者 WANG Jing LIU Huiqing +4 位作者 ZHANG Jing ZHAO Wei HUANG Yitao KANG Zhijiang ZHENG Songq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103-1111,共9页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criterion, volcanic rock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outcrops to make experimental models.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s of five-spot well pattern, nine-spot well pattern,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criterion, volcanic rock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outcrops to make experimental models.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s of five-spot well pattern, nine-spot well pattern,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patt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well and fracture positions, and injection rate i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with/without fractures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development indexes, find ou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flooding with different well patterns and sort out the optimal water flooding development mode. For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without fractures, five-spot well pattern waterflooding has very small sweeping area, serious water channeling and low oil recovery. When the well pattern was adjusted from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pattern, oil recovery could be largely improved, but the corner well far from the injector is little affected. I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with fractures, when the injector and producer are not connected by fractures, the fractures could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poorly linked vug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water flooding. Whether there are fractures or not i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nine-spot well-pattern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five-spot well pattern and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pattern, this is more evident when there are fractures, and the edge well has better development indexes than corner well. At the high-water cut stage of water flooding with nine-spot well pattern, the oil recovery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 staggered line-drive pattern by converting the corner well into injection well. It is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oil production of corner well of nine-spot well pattern by increasing the injection rate, and improve ultimate oil recovery, but the water-free production period would be greatly shortened and water-free recovery would de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ilarity criterio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 water FLOODING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 pattern WELL placement INJECTION rate development index oil recovery
下载PDF
岩溶洞穴滴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叶 周忠发 +5 位作者 董慧 丁圣君 龚晓欢 苏丹 王小朵 郑佳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8,共12页
为探究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本文对双河洞系一级支洞麻黄洞中4个滴水点进行系统监测分析,4个监测点分为2个Ⅰ类(低流量点)和2个Ⅱ类(高流量点)。研究得出:(1)洞穴滴水δD、δ^(18)O值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 为探究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本文对双河洞系一级支洞麻黄洞中4个滴水点进行系统监测分析,4个监测点分为2个Ⅰ类(低流量点)和2个Ⅱ类(高流量点)。研究得出:(1)洞穴滴水δD、δ^(18)O值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的变化特征。(2)低流量滴水点的δ^(18)O及离子的变化均较小,对外界气候的响应较小;高流量点中又有渗滤流和包气带流之分,渗滤流滴水点对外界气候无明显响应,推断其有稳定的含水层补给;包气带流滴水点δ^(18)O值与气温、降雨量的相关性最大,能很好地响应气候的变化。本研究通过阐述麻黄洞滴水δD、δ^(18)O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化学特征,以期对洞穴沉积物古气候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气候指示 水化学
下载PDF
侧部承压溶洞与深埋隧道间隔水岩体安全厚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乔栋磊 李文杰 +1 位作者 安艳军 梁斌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0,共9页
为保证深埋隧道安全通过侧部高压富水溶洞区段,在隧道突水发生机制分析与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突变理论、鲁宾涅特方程及相关工程经验对隧道边墙岩体安全厚度进行研究,导出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建立突水判据,分析相... 为保证深埋隧道安全通过侧部高压富水溶洞区段,在隧道突水发生机制分析与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突变理论、鲁宾涅特方程及相关工程经验对隧道边墙岩体安全厚度进行研究,导出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建立突水判据,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隧道边墙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H_(min)与围岩力学参数弹性模量E、内摩擦角φ呈正相关,与溶洞水压力q_(w)、岩梁跨度L及隧道埋深h呈负相关;各因素对H_(min)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φ、E、L与q_(w),其中h与φ影响程度相近,E在超过3 GPa的情况下H_(min)变化趋于平缓,E的影响程度与L相近;结合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H_(min)理论计算公式及突水判据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对相关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岩溶隧道 富水溶洞 最小安全厚度 突变理论 突水判据
下载PDF
塔河油田良里塔格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发育特征
6
作者 张长建 蒋林 +2 位作者 汪彦 曾清勇 马雪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2-532,共11页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的样式和结构,利用古地貌恢复、古水系刻画、测井地层对比、构造断裂解析、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塔河油田11区的古水文地貌恢复、岩溶层组格架构建、岩溶洞穴识别和成因模式...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的样式和结构,利用古地貌恢复、古水系刻画、测井地层对比、构造断裂解析、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塔河油田11区的古水文地貌恢复、岩溶层组格架构建、岩溶洞穴识别和成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古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发育北北西—南南东向树枝状地表深切沟谷,良里塔格组发育近水平状分布、闭合管道结构及溶蚀强度较高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良里塔格组岩溶洞穴系统与澳大利亚Judbarra地区Bullita洞穴系统成因相似,属于典型的表生岩溶扩散下渗型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泥岩段为隔水层,控制了良里塔格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的侧向溶蚀作用;沟通地表水系的断裂为岩溶水主要下渗溶蚀通道,随着区域基准面下降,岩溶水沿断裂下渗进入中奥陶统,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形成断溶体。塔河油田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表生岩溶“双层”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的认识对上奥陶统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加里东运动中期 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 断溶体 古地貌 古水系
下载PDF
基于降雨量数据的程潮铁矿涌水量时序性预测模型
7
作者 范明星 任高峰 +3 位作者 吴文博 鲁习奎 李吉民 张聪瑞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9,共8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必然形成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区,所分布的导水裂隙将导致大量的地表降水向下渗透,引起巷道涌水量骤增,程潮铁矿现已进入-500 m开采水平,大气降雨与崩落法开采所引发的裂隙持续动态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因...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必然形成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区,所分布的导水裂隙将导致大量的地表降水向下渗透,引起巷道涌水量骤增,程潮铁矿现已进入-500 m开采水平,大气降雨与崩落法开采所引发的裂隙持续动态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因此,为科学准确地预测井下涌水量,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以降雨量为输入数据的涌水量灰色GM(1,2)时序性预测模型。以程潮铁矿2019—2021年的降雨量、涌水量实际数据为训练样本,充分考虑崩落法开采对上覆岩体的持续影响,引入时序性系数K对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建立的灰色GM(1,2)时序性预测模型与传统的GM(1,2)预测模型相比,预测精度平均提高了7.79%。运用该模型对2022年的涌水量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其旱、雨两季的预测精度分别为93.51%、93.58%,预测效果较好。研究成果是通过地表降雨量数据直接预测矿山井下涌水量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涌水量预测 灰色系统理论 GM(1 2)模型 时序性系数
下载PDF
水位下降速率对岩溶土洞塌陷的影响分析
8
作者 陈学军 薛明明 宋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2-936,共15页
水位升降引起的水气压力变化会导致岩溶土洞塌陷。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与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模拟相同供水速率不同排水速率下的水位升降波动对岩溶土洞的致塌过程,分析了水位升降波动过程中不同排水速率对既有土洞内水气压力... 水位升降引起的水气压力变化会导致岩溶土洞塌陷。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与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模拟相同供水速率不同排水速率下的水位升降波动对岩溶土洞的致塌过程,分析了水位升降波动过程中不同排水速率对既有土洞内水气压力的变化、覆盖层土压、变形的影响,建立了排水速率,覆盖层变形、塌陷与水气压力的关系,提出了水位波动对土洞塌陷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排水速率对水气压力变化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但变化程度不同。水气压力的变化程度、响应时间与排水速率呈正相关。(2)覆盖层变形量、土压的变化与水气压力变化呈正相关,但影响程度不同,排水速率只是加快了其变化程度。(3)土洞变形、塌陷程度是综合因素所致。排水速率、水位波动次数对既有土洞中水气压力变化、以及土体变形效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室模型试验所得结论基本吻合。这些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水动力因素对岩溶塌陷的作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合理防治、预测岩溶塌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洞塌陷 物理模型试验 FLAC3D数值模拟 排水速率 水位波动
下载PDF
跨管状垂直落水溶洞隧道施工变形分析及加固措施
9
作者 张江涛 柴正富 +2 位作者 蒲振华 江杰 甘雨 《公路工程》 2024年第5期8-16,33,共10页
岩溶区隧道施工会遇到溶洞的侵入,威胁施工安全。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垂直落水溶洞对隧道开挖及支护结构的影响,并提出隧道加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临近隧道的溶洞壁会存在向洞内坍塌的趋势,施工存... 岩溶区隧道施工会遇到溶洞的侵入,威胁施工安全。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垂直落水溶洞对隧道开挖及支护结构的影响,并提出隧道加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过程中,临近隧道的溶洞壁会存在向洞内坍塌的趋势,施工存在一定的坍塌风险;受围岩偏压的影响,初期支护出现了向溶洞内“挤入”的变形,增加了初期支护隧道纵向方向的压应力,隧道仰拱处出现弯折变形;二次支护结构变形量较小,但仍存在沿溶洞轮廓发生变形的情况。结合模拟计算结果,提出了仰拱底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板、衬砌结构优化、施加护拱的加固措施及优化排水的措施保障工程安全,通过现场监测验证了加固结果,该研究可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落水溶洞 稳定性 隧道变形 加固措施
下载PDF
在役岩溶隧道衬砌水压分布及预警控制标准研究
10
作者 樊浩博 陈宏文 +4 位作者 赵东平 朱正国 赵梓宇 朱永全 高新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53-2166,共14页
随着强降雨天气的频发,在役岩溶隧道衬砌开裂、渗漏水及失稳破坏事故日益增多。地表降雨补给下衬砌背后积聚高水压力是岩溶隧道发生水压灾害的主要原因,对在役岩溶隧道开展监测预警是避免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以郑万线岩溶隧道为依托,... 随着强降雨天气的频发,在役岩溶隧道衬砌开裂、渗漏水及失稳破坏事故日益增多。地表降雨补给下衬砌背后积聚高水压力是岩溶隧道发生水压灾害的主要原因,对在役岩溶隧道开展监测预警是避免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以郑万线岩溶隧道为依托,开展了相似模型试验及渗流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岩溶形态下衬砌背后水压分布规律及衬砌隆起位移,制定了岩溶隧道运营监测预警控制标准。结果表明:当地表降雨补给超过隧道排水能力时,衬砌背后将形成“地表补给+洞内排水”的动水压力,仰拱底部极易积聚高水压力;地层中存在岩溶管腔和溶蚀裂隙带时,地表降雨将会导致衬砌水压局部增高,衬砌承受偏压荷载,并使仰拱受力进一步劣化;以隧道仰拱中心水压力和隆起位移作为控制基准,将岩溶隧道运营监测预警等级划分正常运营、临时补修、限速整治和封闭整治。研究成果可为岩溶隧道的结构设计优化及监测预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岩溶管腔 溶蚀裂隙带 衬砌水压力 预警控制标准
下载PDF
隐伏富水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以云南云盘山隧道为例
11
作者 刘克瑾 袁铮 +1 位作者 姚辉江 郜现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587-9597,共11页
为研究岩溶隧道开挖过程中隐伏充水溶洞引起的围岩稳定性问题,依托云南营盘山隧道工程,以溶洞尺寸、水压以及与隧道间净距三种因素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型的三维雷达探测技术,并采用PLAXIS 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各监测点位移、应力场... 为研究岩溶隧道开挖过程中隐伏充水溶洞引起的围岩稳定性问题,依托云南营盘山隧道工程,以溶洞尺寸、水压以及与隧道间净距三种因素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型的三维雷达探测技术,并采用PLAXIS 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各监测点位移、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隧道开挖会使应力场发生变化,隧道拱顶、拱腰处的围岩以压应力为主,隧道仰拱下方的围岩以拉应力为主,各部分的应力变化也是导致围岩向隧道内扩张的主要原因;单一变量下,隧道半径为5 m时,位移、应力的变化最大,溶腔内水压增加至500 kN/m^(2)时,位移、应力所受影响最大,溶洞与隧道的净距达到3 m时,位移、应力场变化尤为明显;围岩稳定性对溶洞尺寸、水压以及与隧道间净距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大小为隧道与溶洞净距>溶腔水压>溶洞尺寸,可为相似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隐伏溶洞 富水围岩 定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水易淤综放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临界流速研究
12
作者 杨浩波 姜鑫 +2 位作者 寇高愿 刘鼎 赵安新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7期51-55,61,共6页
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面前淋水,水源主要来自采煤工作面顶板,矿井涌水量达到4000~5000 m^(3)/h。结合开采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的特点,利用罗宾诺维奇—莫纳方程和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等公式,确定了煤泥混合物的流变类型和... 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面前淋水,水源主要来自采煤工作面顶板,矿井涌水量达到4000~5000 m^(3)/h。结合开采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的特点,利用罗宾诺维奇—莫纳方程和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等公式,确定了煤泥混合物的流变类型和本构方程;采用大型环管实验法建立了煤—泥—水混合物的流动模型,理论分析了工作面泄水巷煤泥淤积物分别在高低压段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沉降特性;计算得到动水条件下煤泥淤积物发生流动的临界流速为1.1~1.5 m/s,从而得出煤泥淤积物的临界流速。研究煤泥在矿井水流动过程中的淤积机理,可为科学合理的清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易淤 综放工作面 大涌水 煤泥淤积物 临界流速
下载PDF
综放开采下组煤首采面上覆老空水探查及突水危险性评价
13
作者 史莉红 毛振国 朱术云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9-215,共7页
为了探究左权五里堠煤业上组煤老空区富水性及其对下组煤首采工作面突水的危险性,以下组煤首采面为研究背景,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上下2组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及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物探探测结果,在下组煤首采面巷道先后施工了20个探放上组煤... 为了探究左权五里堠煤业上组煤老空区富水性及其对下组煤首采工作面突水的危险性,以下组煤首采面为研究背景,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上下2组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及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物探探测结果,在下组煤首采面巷道先后施工了20个探放上组煤老空水钻孔,发现上组煤老空水存在局部水量大、水压高、富水性分布不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下组煤层开采顶底板的工程地质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上组煤和上下组煤开采完毕后的应力场及塑性区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上组煤层开采后底板破坏深度为11 m,下组煤开采后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12 m,没有波及上组煤底板破坏深度范围,与首采面实测涌水量反映的规律是一致的。根据首采面及附近2个钻孔的资料,采用2种相关经验公式类比计算了下组煤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优选了可靠性较高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组煤老空水探查 涌水量实测 下组煤综放开采 数值模拟 突水评价
下载PDF
孔—巷瞬变电磁隧道不良地质体超前预报方法研究
14
作者 李贺 李貅 +1 位作者 戚志鹏 曹华科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5期1215-1222,共8页
在复杂环境下进行隧道施工,需要解决对溶洞、裂隙等小规模不良地质体的精细探测。为此设计了掌子面前方存在小规模溶洞的隧道施工模型,在掌子面中心点向隧道施工方向打一个钻孔,将电性源放入孔中进行激发,在掌子面上进行阵列式数据采集... 在复杂环境下进行隧道施工,需要解决对溶洞、裂隙等小规模不良地质体的精细探测。为此设计了掌子面前方存在小规模溶洞的隧道施工模型,在掌子面中心点向隧道施工方向打一个钻孔,将电性源放入孔中进行激发,在掌子面上进行阵列式数据采集,采用时域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瞬变电磁三维正演计算。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源的移动对目标体进行电磁测深,通过掌子面上电磁场分布规律确定不良地质体的平面位置。采用孔中电性源激发的方式,可以提高瞬变电磁对小规模溶洞的探测能力,为隧道环境中提高超前预报精度提供一种可行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隧道超前预报 精细探测 含水溶洞 孔中电性源
下载PDF
含水溶洞对采煤工作面覆岩移动的影响规律
15
作者 张智超 姜志忠 +2 位作者 吴桂义 刘榆 莫加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83-5789,共7页
含水溶洞的存在使得煤层覆岩移动规律具有特殊性。为了研究含水溶洞对煤层覆岩移动的影响,以贵州松南煤矿作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 3D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溶洞有无含水作用下煤层覆岩移动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含水... 含水溶洞的存在使得煤层覆岩移动规律具有特殊性。为了研究含水溶洞对煤层覆岩移动的影响,以贵州松南煤矿作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 3D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溶洞有无含水作用下煤层覆岩移动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含水溶洞围岩裂隙和煤层顶板裂隙不断扩展,当工作面推进至与溶洞水平距离小于10 m时,溶洞围岩裂隙和顶板裂隙贯通,形成导水裂隙;含水溶洞煤层开采情况下,溶洞围岩变形下沉量相较于无水情况增加了37.24%,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加,溶洞靠近采空区侧底角出现明显的下沉现象,溶洞右帮出现向内挤压现象,溶洞围岩和煤层顶板应力集中区和破坏区逐渐贯通;相比于无水情况,覆岩运移在含水条件下得到加强,其中最大曲率增大了0.88 mm/m^(2)、最大水平变形增大了1.81 mm/m。建议该矿采煤工作面与溶洞水平距离需大于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溶洞 覆岩移动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裂隙演化
下载PDF
缓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覆岩“两带”高度研究
16
作者 于青慧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5-9,共5页
随着矿井开采向深部发展,矿井水害风险逐渐增加,准确掌握工作面采空区覆岩“两带”即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矿井顶板水害防治、合理留设防隔水煤(岩)柱意义较大。本文采用理论计算、UDEC数值模拟、压水测试3种方法,对青云煤矿02... 随着矿井开采向深部发展,矿井水害风险逐渐增加,准确掌握工作面采空区覆岩“两带”即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矿井顶板水害防治、合理留设防隔水煤(岩)柱意义较大。本文采用理论计算、UDEC数值模拟、压水测试3种方法,对青云煤矿020202综采工作面覆岩“两带”发育高度进行了研究,3种方法相互验证,最终得出该工作面垮落带最大高度为10.3 m,冒采比为4.12;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41.6 m,裂采比为16.64,该结果可以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垮落带 导水裂隙带 倾斜钻孔 注水 漏失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埋隧道溶洞岩体防突层安全厚度研究
17
作者 安艳军 乔栋磊 +3 位作者 万创业 赵旭 陈诺 李文杰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2期115-118,128,共5页
为防治深埋岩溶隧道开挖诱发的围岩突水灾害,文中依托巫镇高速笔架山隧道,在考虑溶洞水压条件下研究了充水溶洞位于隧道不同方位、不同距离以及不同埋深时隧道围岩塑性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溶洞位于隧道底部时洞内水压对岩体支护... 为防治深埋岩溶隧道开挖诱发的围岩突水灾害,文中依托巫镇高速笔架山隧道,在考虑溶洞水压条件下研究了充水溶洞位于隧道不同方位、不同距离以及不同埋深时隧道围岩塑性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溶洞位于隧道底部时洞内水压对岩体支护作用最为显著,但该位置的防突层安全厚度受隧道埋深影响最大;溶洞位于隧道顶部时防突层安全厚度对隧道安全影响最大;防突层安全厚度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大而增加;计算所得最小安全厚度为3.9~13.1m,在任意位置情况下,防突层安全厚度均随隧道埋深增大而增加,该预测模型可为隧道突水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公路隧道 溶洞突水 防突层安全厚度
下载PDF
岩溶区隧道溶洞的综合预报及治理方案研究
18
作者 沈洪伟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5期175-178,共4页
为保证岩溶区隧道施工安全,采用综合地质预报方法对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进行探测。以某岩溶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地质分析研究了隧址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利用TGP和地质雷达法对K65+337处的溶洞进行了准确的预报,详细探明了溶洞规模、位置以... 为保证岩溶区隧道施工安全,采用综合地质预报方法对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进行探测。以某岩溶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地质分析研究了隧址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利用TGP和地质雷达法对K65+337处的溶洞进行了准确的预报,详细探明了溶洞规模、位置以及含水情况,探测结果与实际揭露相吻合。针对揭露的溶洞特点,提出了采用填堵法和引排水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对治理后围岩的变形监测,验证了治理方案的有效性,为类似溶洞处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富水溶洞 地质预报 溶洞治理
下载PDF
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在马坑铁矿超前探测中的应用和研究
19
作者 金其忠 王金祥 李文杰 《福建冶金》 2024年第4期9-12,共4页
马坑铁矿属于岩溶发育、水文地质类型,属于中等-复杂类型,日均涌水量超过2×10^(4)m^(3),属于大水矿床,因此岩溶水害的防治,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施工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安全监管部门规定,井下水害超前探测应采用“物探+钻探”... 马坑铁矿属于岩溶发育、水文地质类型,属于中等-复杂类型,日均涌水量超过2×10^(4)m^(3),属于大水矿床,因此岩溶水害的防治,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施工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安全监管部门规定,井下水害超前探测应采用“物探+钻探”的形式探明溶洞和地下水的发育程度,因此本文阐述采用瞬变电磁法与钻探相结合的综合探测手段,对马坑铁矿掘进巷道+18分段85-2掘进前方开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再辅助钻探工程进行验证,提前探明掘进工作面岩溶发育情况,保障了85-2安全施工,以上表明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手段在马坑铁矿含水层中可以有效探测异常区域,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岩溶水害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 超前探测 溶洞 岩溶水害
下载PDF
洞库蓄水的若干关键问题
20
作者 刘立军 杨清清 《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3期38-44,共7页
针对蓄水洞库这一新型水利工程,梳理并简述与洞库蓄水的特殊性相对应的蓄水洞库规模论证、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和结构方案、洞库充水泄水的水力调控、洞内消能、洞库压力状态、通气排气、气爆防治、水质控制、泥沙防治、环境影... 针对蓄水洞库这一新型水利工程,梳理并简述与洞库蓄水的特殊性相对应的蓄水洞库规模论证、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和结构方案、洞库充水泄水的水力调控、洞内消能、洞库压力状态、通气排气、气爆防治、水质控制、泥沙防治、环境影响、施工技术等关键问题,提出研究和解决方向,为建立蓄水洞库技术体系提供借鉴。研究表明:洞库蓄水在安全、政策处理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但存在水力调控、通气排气、气爆防治等特定的技术问题,需要开展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库 蓄水 关键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