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6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Cd1-xZnxTe(0≤x≤1) Nanolayers Grown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n GaSb and GaAs(001) Oriented Substrates
1
作者 Joel Díaz-Reyes Roberto Saúl Castillo-Ojeda José Eladio Flores-Mena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CSCD 201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ZnTe, CdTe, and the ternary alloy CdZnTe are important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used widely for the detection of an important rang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s gamma ray and X-ray. Although, recently these material... ZnTe, CdTe, and the ternary alloy CdZnTe are important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used widely for the detection of an important rang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s gamma ray and X-ray. Although, recently these materials have acquired renewed importance due to the new explored nanolayer properties of modern devices. In addition, as shown in this work they can be grown using uncomplicated synthesis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deposition in vapour phase of the elemental precursors. This work present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deposition of nanolayers of these materials using the precursor vapour on GaAs and GaSb (001) substrates. This growth technique, extensively known as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 allows the layers growth with nanometric dimension. The main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work are the used growth parameter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yers by the means of Rama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Raman scattering shows the peak corresponding to longitudinal optical (LO)-ZnTe, which is weak and slightly redshift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reported for the ZnTe bulk at 210 cm^-1. For the case of the CdTe nanolayer, Raman spectra presented the LO-CdTe peak, which is indicative of the successful growth of the layer. Its weak and slightly redshift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reported for the CdTe bulk can be related with the nanometric characteristic of this layer. The performed high-resolution X-ray diffraction (HR-XRD) measurement allows to study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crystallinity of the grown layer. In addition, the HR-XRD measurement suggests that the crystalline quality has dependence on the growth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Ⅴ SUBSTRATES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 defect generation mechanism TERNARY alloy cd1-xznxte Zn and cd mixture
下载PDF
Cd1-xZnxTe晶体中由本征缺陷引起的导电类型转变界面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文 孔金丞 +9 位作者 姜军 赵增林 陈少璠 宋林伟 俞见云 陈珊 庹梦寒 李俊 贺政 姬荣斌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0-564,共5页
在富Te生长条件下,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vertical Bridgman method,VB)生长的部分碲锌镉(Cd_(1-x)Zn_(x)Te,CZT)晶体内存在导电类型转变界面。为深入探讨碲锌镉晶体导电类型转变界面形成的原因,结合晶体导电类型和红外光谱透过率的测试... 在富Te生长条件下,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vertical Bridgman method,VB)生长的部分碲锌镉(Cd_(1-x)Zn_(x)Te,CZT)晶体内存在导电类型转变界面。为深入探讨碲锌镉晶体导电类型转变界面形成的原因,结合晶体导电类型和红外光谱透过率的测试结果与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碲锌镉晶体内的导电类型转变界面是晶体生长过程中形成的Cd空位(V_(Cd))缺陷与Cd间隙(Cd_(i))缺陷导致的。在富Te条件的生长过程中,Cd空位缺陷易于形成,碲锌镉晶体材料中含有大量的Cd空位缺陷,材料的导电型为p型。在晶体生长结束阶段的降温过程中,Cd原子会扩散至碲锌镉晶体中,促进了Cd间隙缺陷的形成,在碲锌镉晶体材料中形成Cd间隙缺陷,导致晶体材料的导电性转变为n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锌镉 导电类型转变 cd空位 扩散
下载PDF
CD64指数联合IL-1β、TLR4在诊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盛 崇慧峰 +1 位作者 焦瑞宝 周萍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目的探讨CD64指数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Toll样受体4(TLR4)在诊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入院的113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 目的探讨CD64指数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Toll样受体4(TLR4)在诊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入院的113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及术后5 d检测外周血CD64指数及血清IL-1β、TLR4水平,绘制ROC曲线并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三者与患者切口感染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 d及术后5 d,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以及血清IL-1β、TLR4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术后3 d,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血清IL-1β及TLR4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术后5 d,感染组各指标均较术后3 d有所下降,但依旧高于术前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5 d CD64指数、IL-1β、TLR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3 d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的时间点绘制各指标的ROC曲线,结果发现CD64指数、血清IL-1β、TLR4单独及三者联合应用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的AUC^(ROC)分别为0.937、0.901、0.790及0.997(95%CI:0.992~1.000),各指标单独应用能较好地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三者联合应用的预测效能最高。结论外周血CD64指数、血清IL-1β、TLR4在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中具有良好效能,三者联合应用的预测效能最高,可作为临床筛查术后感染的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切口感染 cd64指数 血清 白细胞介素-1Β TOLL样受体4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和p5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崔荣花 李建旺 +6 位作者 元建华 张曙波 毛山山 陈琼慧 李兴 张玮芳 谢宗宙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978-981,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标本,将标本分为43例胃癌组、43例配对的癌旁组(距癌2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标本,将标本分为43例胃癌组、43例配对的癌旁组(距癌2 cm)和43例配对的正常组(距癌5 cm以上),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三组组织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和正常组,且癌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CD82、p27、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KAI1/CD82与p27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586、0.426,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联合检测KAI1/CD82、p27、p53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KAI1/cd82 P27 P53 免疫印迹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
5
作者 朱永朝 李莉 +5 位作者 王拯 谭希鹏 陶金 丁璐 董辉 叶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确定间充质干细胞属性;20 ng/mL IL-1β处理hUC-MSC 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阳性细胞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D20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佛波酯(PMA)诱导THP-1巨噬细胞活化,并与IL-1β处理感染CD200过表达慢病毒的hUC-MSC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和CD206阳性细胞比例;IL-1β联合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处理hUC-MSC,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分子与CD200的表达。结果IL-1β显著下调hUC-MSC CD200蛋白表达与CD200阳性细胞率;过表达CD200显著上调hUC-MSC CD200表达,且CD200过表达hUC-MSC提高巨噬细胞CD206阳性细胞比率;IL-1β激活hUC-MSC的ERK1/2信号通路,PD98059上调IL-1β处理后hUC-MSC中CD200的蛋白表达。结论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CD200的表达,进而抑制hUC-MSC对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 cd200 巨噬细胞极化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
下载PDF
基于GF-1数据的耕地土壤镉(Cd)含量遥感估算方法
6
作者 张龙其 郭云开 +1 位作者 董胜光 刘新良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94,共6页
本文采用多种光谱变换和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了使用GF-1卫星影像监测耕地土壤镉(Cd)含量的可行性。首先针对获取的GF-1原始影像数据,在完成预处理及剔除植被信息后进行倒对数、平方根和反正弦平方根变换,生成4套光谱影像;然后分别用采样点... 本文采用多种光谱变换和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了使用GF-1卫星影像监测耕地土壤镉(Cd)含量的可行性。首先针对获取的GF-1原始影像数据,在完成预处理及剔除植被信息后进行倒对数、平方根和反正弦平方根变换,生成4套光谱影像;然后分别用采样点5 m缓冲区内各套影像光谱统计值与Cd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种回归分析。选择模型决定系数最高(>95%)的反正弦平方根变换后的自适应重加权回归方法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作为遥感估算模型。遥感估算结果在稻田积水、边缘地带等出现了异常估算值;笔者分析原因后应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最终估算结果。相关性分析和建模精度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有望应用于实际土壤质量监测和土地管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cd含量 GF-1 光谱特征 反演模型
下载PDF
基于TGF-β1/CD147信号探讨慢性束缚应激促小鼠乳腺癌进展及逍遥散调节机制研究
7
作者 刘燕 刘高源 +5 位作者 彭梦薇 匡洛逸 罗紫龙 杨铁柱 吴耀松 陈玉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4-943,共10页
目的基于TGF-β1/CD147信号探讨慢性束缚应激促小鼠乳腺癌进展及逍遥散调节机制。方法40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移植瘤组(Tumor)、模型组(Model)、逍遥散组(Xiaoyaosan)和米非司酮组(Mifepristone),将4T1细胞株接种于各组小鼠腋下,待成瘤... 目的基于TGF-β1/CD147信号探讨慢性束缚应激促小鼠乳腺癌进展及逍遥散调节机制。方法40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移植瘤组(Tumor)、模型组(Model)、逍遥散组(Xiaoyaosan)和米非司酮组(Mifepristone),将4T1细胞株接种于各组小鼠腋下,待成瘤后,除Tumor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进行慢性束缚应激21天,同时Xiaoyaosan组和Mifepristone组小鼠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Tumor组和Model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小鼠麻醉断头处死,测量小鼠瘤体重量和体积、内脏指数;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血清多巴胺(Dopamine,DA)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的含量,以及肿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表达,以及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CD147)及其下游信号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与Tumor组比较,Model组小鼠肿瘤重量和体积,血清CA199、CEA、VEGF、CORT含量,肿瘤TGF-β1和IL-10含量均显著增加;内脏指数和血清DA含量显著减少;肿瘤巨噬细胞M2型极化标志物Arg-1的表达显著增加,M1型极化标志物iNOS的表达显著降低;肿瘤CD147及其下游信号分子MMP2、MMP9和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逍遥散和米非司酮均可有效逆转以上改变。结论慢性束缚应激促小鼠乳腺癌进展的机制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极化释放TGF-β1增加、激活CD147及其下游相关信号有关,而逍遥散可缓解应激条件下皮质酮增高引起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减少TGF-β1的生成,抑制CD147及其下游信号,从而抑制慢性应激引起的小鼠乳腺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束缚应激 乳腺癌 荷瘤小鼠 逍遥散 TGF-β1/cd147信号
下载PDF
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可溶性CD14亚型、降钙素原和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与儿童脓毒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郭磊 张帅 +1 位作者 杨俊梅 张利明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9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探究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降钙素原(PCT)和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于儿童脓毒症的关系及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 目的探究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降钙素原(PCT)和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于儿童脓毒症的关系及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组、非脓毒症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研究组患儿入院后28 d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各组患儿血浆sTREM-1、sCD14-ST、PCT和尿NGAL水平,以及对早期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及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儿童血浆sTREM-1、sCD14-ST、PCT水平以及尿液NGA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sTREM-1、sCD14-ST、PCT及尿NGAL水平与脓毒症的发生相关(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浆sTREM-1、sCD14-ST、PCT及尿NGAL早期诊断儿童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755、0.766、0.842,PCT联合sTREM-1的AUC值为0.871,具有早期诊断效能(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sTREM-1、sCD14-ST、PCT水平及尿NGAL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sTREM-1、sCD14-ST、PCT及尿NGAL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59、0.783、0.807、0.657,PCT联合sCD14-ST的AUC值为0.839,均具有一定预测预后的效能(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浆sTREM-1、sCD14-ST、PCT和尿NGAL表达水平升高;PCT联合sTREM-1对儿童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PCT联合sCD14-ST对患儿预后预测的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脓毒症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可溶性cd14亚型 降钙素原 诊断 预后预测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
9
作者 黄强 王宇 +5 位作者 江渊 梁道斌 黄锐洁 秦小超 潘燕妮 和鹰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1-24,29,共5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确诊组(血或组织液培育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简称A组(62例),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临床诊断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诊断],简称B组(58例)。检测患者(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1-3)-β-D葡聚糖和PCT水平均高于B组,CD4^(+)T淋巴细胞个数低于B组(P<0.05);(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为0.933,(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的AUC是0.812,PCT单独检测的AUC为0.883,CD4^(+)T淋巴细胞单独检测的AUC是0.810,(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皆优于三项单独检测,表明(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皆优于单一指标诊断,且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2.43%和0.580,均高于三项单独检测。结论(1-3)-β-D葡聚糖联合PCT和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对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出高危风险患者,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承担预后效果的判断依据,对治疗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PCT 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下载PDF
ABCD2评分、PAF、sCD40L、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张文超 尹涛 +3 位作者 杨雪辉 王睿健 张盟盟 张明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1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非脑梗死患者作为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情况,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灵敏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81%、0.927,高于或大于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预测(P<0.05);ABCD2评分、血清PAF单独预测的灵敏度分别高于血清sCD40L、C1q单独预测的灵敏度(P<0.05);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血清C1q单独、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血清C1q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均密切相关,且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可溶性cd40配体 补体1q 诊断价值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K19、HBME-1、CD56、BRAF V600E、FAM210B在甲状腺乳头状结构诊断中的应用
11
作者 潘献柱 周园琴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CK19、HBME-1、CD56、BRAF V600E和FAM210B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结构诊断中的作用及FAM210B和BRAF V600E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20年9月××省第二人民医院PTC患者的病理标本... 目的探讨CK19、HBME-1、CD56、BRAF V600E和FAM210B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结构诊断中的作用及FAM210B和BRAF V600E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20年9月××省第二人民医院PTC患者的病理标本279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标本85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CK19、HBME-1、CD56、BRAF V600E和FAM210B的表达情况,分析FAM210B和BRAF V600E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PT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56在PTC组织中表达率为10.03%,在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表达率为94.12%;CK19、HBME-1、BRAF V600E、FAM210B在PTC组织中的阳性率均高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M210B表达与年龄、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BRAF V600E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K19、HBME-1、FAM210B、BRAF V600E联合CD56标记有助于PT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检测FAM210B和BRAF V600E有助于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对指导治疗和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增生 CK19 HBME-1 cd56 BRAF V600E FAM210B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CD117、DOG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雅娟 王媛 任新瑜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623,共8页
目的 探究CD117、DOG1表达水平与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的TNBC患者。取其肿瘤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中CD117、DOG... 目的 探究CD117、DOG1表达水平与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的TNBC患者。取其肿瘤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中CD117、DOG1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分期、组织学分级、P53、Ki-67增殖指数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TNBC患者185例,其中CD117阳性24例(12.97%),DOG1阳性22例(11.89%),二者共表达率为1.62%。相较于肿瘤细胞CD117阴性患者,CD117阳性患者中高Ki-67增殖指数(87.50%比67.70%,P=0.048)、基底样TNBC(95.83%比74.53%,P=0.020)、P53弥漫强阳(33.33%比13.66%,P=0.032)的比例均更高。相较于DOG1阴性患者,DOG1阳性患者中肿瘤直径≤2 cm(22.73%比45.40%,P=0.026)、基底样TNBC(54.55%比80.37%,P=0.015)的比例均更低。中位随访时间71个月(范围:2~170个月),失访4例(2.16%),复发或远处转移66例(35.68%),死亡34例(18.38%)。生存分析显示,AJCC分期(HR=7.624,95%CI:2.187~26.576,P=0.001)及CD117阳性伴P53弥漫强阳(HR=3.942,95%CI:1.366~11.379,P=0.011)与TNBC患者总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CD117阳性、DOG1阴性与基底样TNBC具有一定相关性,且CD117阳性伴P53弥漫强阳者总生存期更短,死亡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cd117 DOG1 预后
下载PDF
猪CD1d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13
作者 刘传霞 陈欣 +4 位作者 王晓 李雪雯 李婷婷 翁长江 郑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0-1628,共9页
[目的]制备猪源CD1d的多克隆抗体,为探究猪CD1d蛋白在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了猪CD1d基因,并将其同源重组至pGEX-6p1载体中,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C... [目的]制备猪源CD1d的多克隆抗体,为探究猪CD1d蛋白在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了猪CD1d基因,并将其同源重组至pGEX-6p1载体中,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CD1d。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并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的GST-CD1d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WB)方法鉴定,SDS-PAGE结果显示约50 ku处有一条明显的条带,该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然后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方法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的GST-CD1d蛋白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化后,将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颈背部多点皮下注射,免疫剂量为200μg/只,首免后第3周和第5周分别进行二免和三免,均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方法和剂量与首免相同。三免后第7天,通过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首免后第7周进行第四次免疫,一周后心脏采血。该抗体经Protein G亲和层析纯化后冻存于-80℃冰箱。通过WB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瞬时转染表达的外源CD1d蛋白和猪原代巨噬细胞(PAMs)表达的内源CD1d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定位情况。同样,制备的CD1d抗体可以将外源瞬时转染表达的CD1d通过IP拉下。为了探究CD1d在ASFV感染早期的情况,将ASFV接种于PAMs,制备ASFV感染0、15、30、60 min的样品,以CD1d为一抗,通过WB检测了CD1d蛋白的表达情况。在HEK293T细胞共转pCAGGS-HA-CD1d和pCAGGS-Flag-CD2v质粒,24 h后收取细胞裂解,加入Flag beads过夜结合蛋白,通过WB检测互作情况染,同时,质粒共转染于共聚焦小皿中的HEK293T细胞,用标签抗体对其进行孵育,选择相应的荧光二抗,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1d与CD2v在细胞中共定位情况。采用Co-IP验证CD1d与ASFV外囊膜蛋白CD2v的相互作用。[结果]原核表达的GST-CD1d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在感受态细胞中,分子质量约为35 ku;实验兔4次免疫CD1d重组蛋白后采血并分离血清,纯化的抗体经SDS-PAGE检测在45和25 ku处各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CD1d抗体的重链与轻链。以纯化的CD1d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的兔抗CD1d抗体包含重链和轻链,且具有较好纯度;该抗体能够通过WB和IFA鉴定瞬时转染的外源以及PAMs内源CD1d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ASFV感染PAMs后,CD1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且WB和IFA结果显示CD1d与ASFV编码的外囊膜蛋白CD2v存在相互作用和共定位。[结论]通过原核表达技术制备了CD1d的抗体,为进一步探究CD1d蛋白在ASF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d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非洲猪瘟病毒 cd2v蛋白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亚萍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6周期R-E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给予PD-1抑制剂联... 目的:探讨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6周期R-E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给予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2周期再次达完全缓解,伴随着白介素-10表达水平下降。患者前后共化疗15个周期,病情持续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缓解时间达24个月,白介素-10的水平持续处于正常范围。结论: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有望成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剂 来那度胺 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白介素-10
下载PDF
cAMP差异调控CD39^(+)、CTLA-4^(+)、PD-1^(+)T细胞亚群产生
15
作者 蔡雨俊 郝振平 +1 位作者 郑永唐 田仁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71-2477,共7页
目的:分析CD39、CTLA-4及PD-1在T细胞上的表达及表达模型,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对其表达的影响,解析调控其表达的关键通路。方法:通过腺苷酸环化酶(ACs)激活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以及PKA-CREB抑制剂等小分... 目的:分析CD39、CTLA-4及PD-1在T细胞上的表达及表达模型,探讨环磷酸腺苷(cAMP)对其表达的影响,解析调控其表达的关键通路。方法:通过腺苷酸环化酶(ACs)激活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以及PKA-CREB抑制剂等小分子化合物体外刺激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9、CTLA-4、PD-1阳性(CD39^(+)、CTLA-4^(+)、PD-1^(+))T细胞的比率变化,分析其表达模式,对比小分子对表达/共表达的阳性细胞比率的影响,明确表达模式及调控表达的分子与通路。结果:正常猕猴的CD4^(+)T和CD8^(+)T细胞中CD39^(+)、CTLA-4^(+)和PD-1^(+)细胞比率较低,且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其中一种分子;增加胞内cAMP浓度,不影响CD39^(+)T细胞比率,显著增加CTLA-4^(+)T细胞比率,降低PD-1^(+)CD8^(+)T细胞比率,涉及细胞群为CTLA-4和PD-1单表达的细胞群;抑制PKA活性可降低PDE广谱抑制剂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对CTLA-4表达的增效作用,但不影响PD-1的表达;交换蛋白激动剂不影响CTLA-4的表达,但下调PD-1^(+)CD4^(+)/CD8^(+)T细胞比率;PDE4B选择性抑制剂对CTLA-4的上调作用与IBMX相似,而PDE3和PDE5A选择性抑制剂对PD-1表达的调控与IBMX相似。结论:CD39、CTLA-4和PD-1在T细胞上有不同表达模型,但受cAMP水平不同的调控,且参与表达调控的cAMP下游信号通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9 CTLA-4 PD-1 CAMP T细胞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MGB1、sCD163、PGE2的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韩晨璐 梁海军 +4 位作者 杨道坤 常海燕 魏帅 王新伟 高海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0-1135,共6页
目的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CD163(sCD163)、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水平,并评估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7月1日—2023年9月30日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 目的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CD163(sCD163)、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水平,并评估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7月1日—2023年9月30日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HBV-ACLF患者76例,根据28天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n=48)和死亡组(n=28)。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计算MELD评分,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sCD163和PGE2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HMGB1、sCD163和PGE2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MGB1、sCD163和PGE2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间TBi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IL-6、血清钠(Na^(+))、血清肌酐(S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血清HMGB1(Z=−2.997,P=0.003)、sCD163(Z=−2.972,P=0.003)和MELD评分(t=−6.997,P<0.001)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血清PGE2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09,P<0.001)。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HMGB1、sCD163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1、0.319,P值均<0.05),PGE2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412,P<0.001)。ROC曲线分析发现,HMGB1、sCD163和PGE2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7、0.716、0.856,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AUC为0.930,敏感度为0.778,特异度为0.920。结论血清HMGB1、sCD163、PGE2单独及联合检测在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均具有良好参考价值,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HMGB1蛋白质 可溶性cd163 前列腺素E2
下载PDF
血清CD147和CXCL1与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的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谢赛 李涛 +1 位作者 冯爱桥 包佩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炎症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在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1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按照是...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炎症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在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1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按照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营养正常组(n=38)和营养不良组(n=42);根据是否发生腹膜炎分为非腹膜炎组(n=57)和腹膜炎组(n=23)。Spearman和Pearson法分析血清CD147、CXCL1水平分别与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及影响因素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D147、CXCL1水平对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营养正常组相比,营养不良组年龄、透析龄、C反应蛋白(CRP)、CD147、CXCL1显著升高(P<0.05);总胆固醇(TC)、血清前蛋白(S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显著降低(P<0.05)。腹膜炎组年龄、透析龄、CRP、CD147、CXCL1显著高于非腹膜炎组(P<0.05);SPA、Alb、Hb显著低于非腹膜炎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D147、CXCL1二者联合分别预测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显著优于两者各自单独预测(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D147、CXCL1分别与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正相关(P<0.05)。结论: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的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清CD147、CXCL1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对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腹膜炎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CXCL1 尿毒症 腹膜透析 营养不良 腹膜炎
下载PDF
CD26、CLDN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张作宇 付福山 +1 位作者 杨晓楠 王占龙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46-49,60,共5页
目的:探讨CD26及CLDN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包头市肿瘤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8例PTC患者病理组织切片标本,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 目的:探讨CD26及CLDN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包头市肿瘤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8例PTC患者病理组织切片标本,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对两组组织中CD26、CLDN1表达水平进行测定,采用SPSS 27.0分析PTC患者组织中CD26、CLDN1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各组数据阳性率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α=0.05)。结果:癌组织CD26、CLD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42%、83.33%,高于癌旁组的27.08%和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PTC患者年龄、性别、最大肿瘤直径、单侧、双侧甲状腺腺叶上的肿瘤、有无侵犯包膜,CD26、CLDN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26、CLDN1与淋巴结转移均存在相关性(P<0.05);CD26与CLDN1在PTC组织中表达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 s=0.294,P<0.05)。结论:CD26、CLDN1在PTC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联合检测这两种蛋白有助于PTC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cd26 CLDN1 免疫组化法 联合检测
下载PDF
阻断DKK1通过促进CD4^(+)T细胞Th1型极化改善抗肿瘤免疫应答
19
作者 周啸宇 施涛 +3 位作者 张翼鹏 宋雪如 罗钰婷 魏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2-668,共7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中Dickkopf-1(DKK1)表达对CD4^(+)T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DKK1在多种类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DKK1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及肿瘤微环境免疫浸...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中Dickkopf-1(DKK1)表达对CD4^(+)T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DKK1在多种类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DKK1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及肿瘤微环境免疫浸润间的相关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KK1蛋白对CD4^(+)T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构建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阻断DKK1对小鼠移植瘤生长和移植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与表型的影响。结果:DKK1 mRNA表达水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显著高于癌旁组织,DKK1高表达与多数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且在多数肿瘤中DKK1对CD4^(+)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有重要负性调节作用(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DKK1蛋白刺激可显著降低CD4^(+)T细胞中T-bet、IFN-γ及CD107a表达水平(均P<0.01)。在小鼠皮下黑色素瘤模型中发现,阻断DKK1可以显著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P<0.01),有效改善抗肿瘤免疫应答,表现为Th1细胞(T-bet+CD4^(+))占比显著升高(P<0.001),效应性CD8^(+)T细胞(CD44+CD62L-)占比显著升高(P<0.01),Th2细胞(GATA3^(+)CD4^(+))与Treg细胞占比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阻断DKK1可有效促进CD4^(+)T细胞向Th1型极化,DKK1具有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KK1 cd4^(+)T细胞 Th1极化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下载PDF
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Prominin-1/CD13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吴浩 高文文 +4 位作者 陈鹏 魏尧 刘博川 赵海康 王凤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2-87,共6页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复发和预后差是其显著的特点[1]。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神经胶质瘤细胞中所包含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亚群,其特性包括高致瘤性、...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复发和预后差是其显著的特点[1]。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神经胶质瘤细胞中所包含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亚群,其特性包括高致瘤性、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对放化疗的抵抗,被认为是GBM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也被称之为胶质瘤起始细胞(glioma initiating cells,GICs)。GSCs正是因为具有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特征,即自我更新、增生、归巢行为及多向分化的潜能[2,3],故也被称之为GSCs[4]。参照NSCs的特点,如形成神经球、自我更新和分化,多个研究小组在胶质瘤中找到了GSCs,这类细胞在体外实验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可以悬浮生成神经球样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3 Prominin-1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瘤干细胞 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