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lanced biosynthesis and trigger threshold resulting in a double adder mechanism of cell size control
1
作者 Leilei L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8期146-159,共14页
How cells accomplish cell size homeostasis is a fascinating topic, and several cell size regulation mechanisms were proposed: timer, sizer, and adder. Recently the adder model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 How cells accomplish cell size homeostasis is a fascinating topic, and several cell size regulation mechanisms were proposed: timer, sizer, and adder. Recently the adder model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dder property was also found in the DNA replication cycl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adder phenomenon both in the division-centric picture and replication-centric pictur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We established a self-replication model, and the system reached a steady state quickly based on evolution rules. We collec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cells in the same trajectory and calculate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biological variables to decide which regulatory mechanism was adopted by cells. Our simul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e double-adder mechanism. Chromosome replication initiation and cell division control are independent and regulated by respective proteins.Cell size homeostasis originates from division control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plication initiation control. At a slow growth rate, the deviation from adder toward sizer comes from a significant division protein degradation rate when division protein is auto-inhibited.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e two necessary conditions in the double-adder mechanism: one is balanced biosynthesis, and the other is that there is a protein trigger threshold to inspire DNA replication initiation and cell division. Our results give insight to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cell size and instructive to synthetic b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size control cell size homeostasis cell cycle growth law double adder critical initiation size single cell
原文传递
变压发泡工艺对聚氨酯泡沫泡孔结构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松 谢凯 洪晓斌 《塑料科技》 CAS 2001年第4期7-10,共4页
利用变压发泡可实现对聚氨酯泡沫泡孔结构的控制,得到气孔细密均匀的泡沫体。主要探讨了变压发泡工艺下,恒压时间。
关键词 聚氨酯泡沫 变压发泡 孔径控制 泡孔结构
下载PDF
鱼类物种特征尺寸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孔祥会 何舜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4-620,共7页
关键词 物种特征尺寸 控制因素 细胞数目 细胞大小 鱼类
下载PDF
lats基因在细胞周期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伟丽 邓可京 +1 位作者 T.S.GREGORY 许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1-814,共4页
lats基因 (largetumorsuppressorgene)最早在果蝇中发现 ,在小鼠和人中均有同源基因 .该基因的功能从果蝇到人是高度保守的 .lats基因的功能包括 :作为肿瘤抑制基因 ,其突变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磷酸化的Lats与Cdc2结合 ,参与细胞周期的调... lats基因 (largetumorsuppressorgene)最早在果蝇中发现 ,在小鼠和人中均有同源基因 .该基因的功能从果蝇到人是高度保守的 .lats基因的功能包括 :作为肿瘤抑制基因 ,其突变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磷酸化的Lats与Cdc2结合 ,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 ;通过细胞 细胞间的通讯 ,可能参与生物体个体大小的调控机制 .从果蝇到人lats基因功能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s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发生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因子 大小调控 果蝇 模式生物
下载PDF
串联液态金属电池组均衡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方方 王康丽 +2 位作者 王大磊 蔡涛 蒋凯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09-1212,共4页
液态金属电池是一类廉价高效、适合规模电能存储的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在分析液态金属电池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开关矩阵的电感型均衡电路,提出以荷电状态(SOC)作为均衡变量,以SOC极大和极小的电池单体作为均衡对象,通过"变... 液态金属电池是一类廉价高效、适合规模电能存储的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在分析液态金属电池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开关矩阵的电感型均衡电路,提出以荷电状态(SOC)作为均衡变量,以SOC极大和极小的电池单体作为均衡对象,通过"变步长"方式对均衡电流进行控制的cell-to-cell均衡控制策略,并阐明了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利用Ma tla b/S imulink软件构建了串联液态金属电池组均衡控制系统模型,并针对串联液态金属电池组处于静置状态和恒流充电状态分别进行均衡控制仿真分析。该均衡控制策略适用于电池组的各种运行状态,可有效提高电池组中液态金属电池的一致性和容量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电池 电感型均衡电路 荷电状态 “变步长”方式 cell-TO-cell 均衡控制系统模型
下载PDF
燃料电池中巴车电电混合动力控制系统 被引量:11
6
作者 谢长君 杜传进 全书海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8-192,共5页
针对燃料电池电压电流输出特性及动态响应滞后的特点,提出燃料电池加辅助电源的中巴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方案。采用燃料电池加镍氢电池加超级电容的三能源结构作为整车的驱动电源,设计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通过分析动力系统的驱动... 针对燃料电池电压电流输出特性及动态响应滞后的特点,提出燃料电池加辅助电源的中巴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方案。采用燃料电池加镍氢电池加超级电容的三能源结构作为整车的驱动电源,设计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通过分析动力系统的驱动模式,引入智能协调和预测控制思想,设计了燃料电池中巴车混合动力协调控制系统。采用三层前馈神经网络建立系统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对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预测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给出了具体的预测控制算法步骤。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减少了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的频繁波动,整车动力性及经济性都得到了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中巴车 电电混合动力系统 协调和预测控制 功率预测控制系统
下载PDF
基于苝二酰亚胺类非富勒烯受体共混体系凝聚态结构调控 被引量:4
7
作者 韩杰 梁秋菊 +2 位作者 曲轶 刘剑刚 韩艳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1-406,共16页
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具有给受体能级可调、吸收范围宽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趋势。在高性能材料开发及器件结构优化的推动下,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1%。其中,苝二酰亚胺(PDI)类分子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具有给受体能级可调、吸收范围宽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趋势。在高性能材料开发及器件结构优化的推动下,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1%。其中,苝二酰亚胺(PDI)类分子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然而,PDI类材料刚性稠环结构使得分子间具有强烈的π–π相互作用(受体–受体分子间及给体–受体分子间),导致共混体系相分离尺寸可控性差,给受体分子间共混程度难于调控,从而发生严重的成对以及非成对电荷复合。本文从分子间作用力入手(溶剂–溶质、给体–受体分子间作用力)详述了非富勒烯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相区尺寸及共混相含量调节的相关原理及方法。研究表明基于PDI共混体系,固–液相分离及分子扩散能力是决定相分离结构的本质因素,通过调控给受体比例及热退火温度实现了孤岛及互穿网络结构的构筑。同时,通过平衡受体分子间π–π作用及给受体间电荷转移,实现了低相容性及高相容性共混体系相区尺寸的可控调节。在此基础上,利用添加剂手段通过调节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的溶度参数差值,实现了薄膜内共混相的可控调节,并针对具有不同相容性共混体系给出了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非富勒烯 形貌调控 相分离结构 相区尺寸 共混相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新型MPPT控制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旭 杨向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53-1355,共3页
构建光伏电池通用模型,并用Matlab仿真得到P-U、I-U特性。目前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常用到的是扰动观测法和电导增量法,而扰动观测法中对步长的确定尤为重要。跟踪过程中P-U曲线斜率改变,且最大功率点附近斜率接近于零,与其位置斜率相... 构建光伏电池通用模型,并用Matlab仿真得到P-U、I-U特性。目前光伏系统最大功率跟踪常用到的是扰动观测法和电导增量法,而扰动观测法中对步长的确定尤为重要。跟踪过程中P-U曲线斜率改变,且最大功率点附近斜率接近于零,与其位置斜率相差较大,因此提出了根据P-U曲线斜率范围来变更步长的一种新的变步长扰动观测法。最后,使用Matlab/Simulink中S函数实现算法,从而得到仿真结果。验证了这种改进的MPPT控制算法可以实现,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实现了最大功率的快速跟踪。所提出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扰动观测法的不足,且调试简单,便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建模 最大功率跟踪 变步长 扰动观测法 控制
下载PDF
中温固体电解质LaGaO_3的制备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乃庆 孙克宁 +1 位作者 吴宁宁 周德瑞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8-449,共2页
 分别采用固相反应法、凝胶燃烧法分别制备了镓酸镧基固体电解质粉体(La0.9Sr0.1Ga0.8Mg0.2O3-δ),讨论了煅烧温度对粉体物相的影响,比较了两种方法所制备粉体的特点,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固相反应法制备需经1250℃下预烧15h,1500℃下煅...  分别采用固相反应法、凝胶燃烧法分别制备了镓酸镧基固体电解质粉体(La0.9Sr0.1Ga0.8Mg0.2O3-δ),讨论了煅烧温度对粉体物相的影响,比较了两种方法所制备粉体的特点,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固相反应法制备需经1250℃下预烧15h,1500℃下煅烧24h,得到La0.9Sr0.1Ga0.8Mg0.2O3-δ粉体颗粒尺寸在1μm,而凝胶燃烧法仅需在1400℃煅烧10h可以合成La0.9Sr0.1Ga0.8Mg0.2O3-δ粉体,粉体颗粒尺寸15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0.9Sr0.1Ga0.8Mg0.2O3-δ 固相反应法 凝胶燃烧法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变步长模糊控制在光伏MPPT中的研究
10
作者 郑俊观 王硕禾 胡源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39-43,共5页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技术可以使光伏系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从而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本文首先对光伏MPPT算法进行了分类及其性能进行比较,针对传统变步长算法存在跟踪死区,导致光伏系统的启...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技术可以使光伏系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从而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本文首先对光伏MPPT算法进行了分类及其性能进行比较,针对传统变步长算法存在跟踪死区,导致光伏系统的启动性能和跟踪性能变差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变步长模糊控制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即用模糊控制语言实现功率开关管的控制。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传统的扰动观察法能够快速、准确跟踪到最大功率点,具有较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提高了光伏系统输出功率的效率,降低跟踪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最后,总结目前模糊控制算法在光伏系统MPPT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池 最大功率跟踪 变步长 模糊控制
下载PDF
Hippo signaling:A hub of growth control,tumor suppression and pluripotency maintenance 被引量:13
11
作者 Mengxin Yin Lei Zhang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471-481,共11页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organ size control and regulation remain one of the major unsolved mysteries of development biology. Almost a decade ago, the discovery of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in Drosophila shed som...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organ size control and regulation remain one of the major unsolved mysteries of development biology. Almost a decade ago, the discovery of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in Drosophila shed some light on this puzzling issue.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is highly conserved in both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and plays critical roles in animal development. It controls organ size and growth by inhibiting cell proliferation and by promoting apoptosis. Malfunction of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leads to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umorigenesis. Although the core of the signaling pathway is well understood, the upstream inputs and downstream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are still obscure to u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and compare its differences between flies and mammals. We underline the crosstalk between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and other signaling pathways, and the possible roles of the Hippo pathway in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elf-renew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signaling Crosstalk Development DROSOPHILA HIPPO Organ size control Stem cell TUMORIGENESIS
原文传递
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相分离结构调控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春鹏 曲轶 +1 位作者 刘剑刚 韩艳春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63,共19页
全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给受体能级可调、吸收范围宽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趋势.在开发高性能材料及器件结构优化的推动下,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9%.然而,共轭聚合物分子刚性及分子结构各向异性等特点,导致... 全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给受体能级可调、吸收范围宽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发展趋势.在开发高性能材料及器件结构优化的推动下,能量转换效率已经突破9%.然而,共轭聚合物分子刚性及分子结构各向异性等特点,导致全共轭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及结晶行为复杂,相区尺寸及界面处分子取向可控性差,难于深入理解并认识活性层结构对器件光物理过程的影响.本文从热力学及动力学角度入手,详述了全共轭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分离结构、相区尺寸及界面分子取向的可控调节.共混体系中分子迁移能力及溶液相分离类型是影响相分离结构的本质因素,并通过改变给受体比例及分子规整度等实现了孤岛、双连续及互穿网络结构的构筑.同时,通过添加第3组分调节溶剂-溶质分子间相互作用或聚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在不降低活性层结晶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相区尺寸的调控.最后,利用附生受限结晶原理及溶液状态,通过改变分子运动能力及在溶液中聚集程度,实现了由edge-on到face-on取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形貌调控 相分离结构 相区尺寸 分子取向
原文传递
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曾林淼 郑海伦 +3 位作者 彭锦芸 肖建宏 潘炜飘 吴东梅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7期827-83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9期)、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随机对... 目的系统评价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9期)、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9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共计5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有效性方面,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近期治疗有效率[OR=1.85,95%CI(1.29,2.65),P=0.000 8]、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OR=3.02,95%CI(1.90,4.78),P<0.000 1]及免疫功能[MD=0.64,95%CI(0.31,0.97),P=0.000 1];在安全性方面,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能减少白细胞下降[OR=0.30,95%CI(0.19,0.47),P<0.000 01]、恶心呕吐[OR=0.49,95%CI(0.34,0.73),P=0.000 3]、骨髓抑制[OR=0.27,95%CI(0.16,0.45),P<0.000 01]及肝肾功能损害[OR=0.43,95%CI(0.28,0.68),P=0.000 3]的发生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在改善晚期NSCLC患者血小板下降方面无明显差异[OR=0.67,95%CI(0.40,1.14),P=0.14]。结论应用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在减少血小板下降方面无明显优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有赖于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莱特 吉西他滨 非小细胞肺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可注射性分化微控单元和细胞单元体内构建大尺寸骨组织的研究
14
作者 寇德鹏 梅伟 +1 位作者 周若南 王祥善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94-501,共8页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体内构建大尺寸骨组织的方法。方法:采用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原代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表面标志物、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Von Kossa矿化结节染色观察BMSCs成骨分... 目的: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体内构建大尺寸骨组织的方法。方法:采用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原代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表面标志物、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Von Kossa矿化结节染色观察BMSCs成骨分化、油红O染色观察BMSCs的成脂分化情况。用CBD-BMP2(具有胶原结合区的BMP2)和微米级胶原丝结合构建分化微控单元,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Cultispher-s胶原微球构建细胞单元。分别用注射器把分化微控单元-细胞单元混合组(实验组)、细胞单元组(对照组1)、分化微控单元组(对照组2)注入到11只SD雄性大鼠背部皮肤下,3组大鼠养至30 d后处死,取出皮下培养出的仿生组织。电镜及显微(Micro)CT扫描观察仿生组织表面和内部结构,对仿生组织进行HE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来观察组织内细胞分布及成骨成分的染色表达。采用5-溴-4-氯-3-吲哚-磷酸盐(BCIP)/四唑淡蓝(NBT)ALP显色试剂盒对仿生组织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能谱分析测定仿生组织的钙离子含量;压缩模量检测仿生组织的生物力学强度。结果:P3代BMSCs表面阳性抗原CD44和CD90表达比例分别为95.11%、96.18%;造血表面标志CD11b和CD45的比例分别为1.18%、1.82%。BMSCs呈梭形、融合成片、旋涡状。BMSCs成骨诱导后可见大量的黑色矿化结节形成;BMSCs成脂诱导后可见大量的圆形红色的脂滴形成。实验组培养出大小约为1.3 cm×2.1 cm×0.6 cm、质地较硬的骨样组织,对照组1组培养出大小为1.0 cm×1.0 cm×0.4 cm、质地软的组织,对照组2未培养出成形组织。电镜及Micro-CT可见实验组仿生组织的外表为高信号的骨性结构,内部也充满大范围的高信号的骨性结构;对照组1仿生组织则未发现高信号结构。HE染色显示实验组形成大量骨组织,对照组1则未形成骨组织。实验组较对照组1产生更多的ALP,且实验组ALP活性高于对照组1[(0.023±0.005)nmol·mg ^(-1)·min ^(-1)比(0.005±0.002)nmol·mg ^(-1)·min ^(-1), P<0.05]。实验组钙离子含量为7.42%,对照组1为0.34%。实验组压缩模量高于对照组1[(2.62±1.41)MPa比(0.03±0.01)MPa, P<0.05]。 结论:利用细胞单元和分化调节单元在体内构建出大尺寸骨组织简单可行。细胞单元和分化微控单元具有可注射性,可以直接将其注入到骨折或者骨缺损处进行治疗,为组织工程走进临床试验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模块化 组织工程 可注射性 骨和骨组织 分化微控单元 细胞单元 大尺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