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entral Guizhou and Yi-chang uplifts, Upper Yangtze region,between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被引量:22
1
作者 CHEN Xu RONG Jiayu +4 位作者 ZHOU Zhiyi ZHANG Yuandong ZHAN Renbin LIU Jianbo FAN Junx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8期1580-1584,共5页
The Central Guizhou and Yichang Uplifts are present in central Guizhou to western Hubei. Biostrati-graphic evidences from more than 20 sections in 14 counties of this region provide the data about the duration of thes... The Central Guizhou and Yichang Uplifts are present in central Guizhou to western Hubei. Biostrati-graphic evidences from more than 20 sections in 14 counties of this region provide the data about the duration of these uplifts. Although this duration differs from locality to locality, it is mainly from Ashgillian to Rhuddanian. The uplifts result from a horizontally driven movement to the South China Paleoplate from an uncertain block in southeast. Global sea-level drop during the end of the Ordovician made the uplifts obvious, particularly the Central Guizhou Uplift.It might have emerged above sea level in the short interval between the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guizhou uplift Yichang uplift Ashgillian Rhuddanian.
原文传递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as-bearing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iutitang Formation shale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ancient uplift: A case of Well Huangdi 1 被引量:6
2
作者 Ming-na Ge Ke Chen +2 位作者 Xiang-lin Chen Chao Wang Shu-jing Bao 《China Geology》 2020年第4期533-544,共12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bearing factors of Niutitang Formation within the Lower Cambrian of northern Guizhou,the Huangping area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ancient uplift b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bearing factors of Niutitang Formation within the Lower Cambrian of northern Guizhou,the Huangping area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ancient uplift belt of Xuefeng Mountain was selected as the target area,and Well Huangdi 1 was drilled for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shale gas.Through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well logging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such as organic geochemical test,gas content analysis,isothermal adsorption,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experiments on Well Huangdi 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iutitang Formation is a deep-water shelf,trough-like folds and thrust fault.The thickness of black shale is 119.95 m,of which carbonaceous shale is 89.6 m.The average value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3.55%,kerogen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 is 2.37% and kerogen type is sapropel-type.The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is 51%(quartz 38%),clay mineral content is 38.3%.The value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0.5%and 0.0014 mD,which the reservoir of the Niutitang Formation belongs to low permeabilit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low porosity.The gas content is 0.09‒1.31 m^3/t with a high-value area and a second high-value area.By comparing with the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adjacent wells in the adjacent area,the accumulation model of“sediment control zone,Ro control zone,structure controlling reservoir”in the study area is proposed.Therefore,deep-water shelf-slope facies,Ro is between high maturity-early stage of overmaturity and well-preserved zones in the Niutitang Formation in this area are favorable direction for the next step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Gas-bearing Well Huangdi 1 Influence factors Niutitang Formation Xuefeng Mountain ancient uplif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Lower Cambria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多尺度表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3
作者 葛明娜 包书景 +6 位作者 石砥石 马勇 张金川 张琴 张立勤 林燕华 王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72,共16页
[研究目的]研究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抛开不利因素,为黔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氮气吸附等手段,对页岩微纳米孔隙结... [研究目的]研究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抛开不利因素,为黔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氮气吸附等手段,对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进行多尺度表征,并结合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的生烃及埋藏史,研究构造运动与孔隙结构关系,进而分析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牛蹄塘组页岩主要发育毫米级微裂缝、微米级黄铁矿晶间孔以及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以墨水瓶状孔隙和平板结构的狭缝孔为主,孔隙结构复杂;结合FIB-SEM三维重构结果,有机质在页岩中占比较高,其孔隙度在0.04%~2.48%,对总孔隙的贡献率介于14%~96%,与有机质共生的黄铁矿晶间孔是沟通裂缝的主要孔隙类型;该地区页岩气赋存状态以欠饱和的吸附气为主,游离气含量偏低。[结论]牛蹄塘组页岩大量构造裂缝,沟通了有机质孔及黄铁矿晶间孔,改变了原有孔隙结构,致使原位聚集的页岩气沿裂缝逸散,是牛蹄塘组页岩含气量低的关键因素。热演化程度适中、构造保存好的区域是古隆起周缘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孔隙结构 三维重构 古隆起周缘 保存条件 油气地质调查工程 黔东南地区
下载PDF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海相下组合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4
4
作者 田海芹 郭彤楼 +4 位作者 胡东风 汤良杰 沃玉进 宋立珩 杨志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主要包括黔西北地区及其东部相邻的麻江古油藏地区,均属扬子台地的一部分,具有相似的构造及盆地演化历史。海相下组合主要是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黔中隆起褶皱平缓,断裂活动弱,利于印支期及以前所...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主要包括黔西北地区及其东部相邻的麻江古油藏地区,均属扬子台地的一部分,具有相似的构造及盆地演化历史。海相下组合主要是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黔中隆起褶皱平缓,断裂活动弱,利于印支期及以前所形成的原生油气藏的保存。黔中隆起的下寒武统烃源岩特别是牛蹄塘组烃源岩比麻江地区古油藏烃源岩发育程度高,震旦系和寒武系白云岩为良好储层,下寒武统泥岩及中上寒武统的膏盐岩可作为直接盖层及区域盖层;再加上该区相对稳定的构造保存条件,只要现今地表淡水下渗的深度不足以沟通深层原生油气藏并使之遭受完全破坏,该区就可能成为中国南方海相下组合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海相下组合 石油和天然气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南方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化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以黔中隆起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东亚 金之钧 +3 位作者 孙冬胜 彭勇民 张荣强 袁玉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75,共15页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是我国当前高演化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以黔中隆起为例,新揭示了其中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化现象,并探讨了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溶蚀孔洞或裂缝中见有白云石、石英、沥青充填,其中...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是我国当前高演化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以黔中隆起为例,新揭示了其中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化现象,并探讨了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溶蚀孔洞或裂缝中见有白云石、石英、沥青充填,其中一种充填的粗晶白云石具有弯曲晶面、波状消光特征,在岩石学特征上初步反映热液成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热液成因。不同采样位置热液白云石样品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57.5℃~205.8℃,最高为253.5℃。热液白云石具有较轻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_(PDB)位于-15.3‰^-8.6‰之间,平均值为-11.2‰;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09 445~0.713 131),其平均值为0.710 843;在稀土元素组成上,热液白云石具有典型的Eu正异常的特点,δEu值为1.11~7.46,平均值为2.37。因此,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发育。热液活动对储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充填在早期岩溶孔洞和构造裂缝中的白云石产生了溶蚀作用,溶蚀孔中见沥青充填,反映为油气运移通道和聚集空间。因此,热液溶蚀改造作用对我国南方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加强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白云岩 热液 稀土元素 储层 黔中隆起
下载PDF
贵州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抬升 被引量:34
6
作者 周德全 刘秀明 +1 位作者 姜立君 刘春茹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4,共6页
各种层状地貌是地貌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记录了区域地貌、地质、环境及气候变化等地球内外动力的演变。深入研究贵州高原的各种层状地貌的形成、变形及时代,可以弥补缺乏沉积记录等代用指标的不足,具有重建贵州新生代地质、环境演... 各种层状地貌是地貌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记录了区域地貌、地质、环境及气候变化等地球内外动力的演变。深入研究贵州高原的各种层状地貌的形成、变形及时代,可以弥补缺乏沉积记录等代用指标的不足,具有重建贵州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历史的重大意义。文章总结了有关贵州夷平面、河流阶地、洞穴等各种层状地貌等零星的研究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旨在构筑贵州新生代区域构造抬升、地质环境演化基本轮廓;与此同时,依据贵州喀斯特的特殊性,提出各级地貌面上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综合对比以及年代学研究是深化贵州层状地貌和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河流阶地 层状洞穴 贵州高原 抬升
下载PDF
^(137)Cs在滇西与黔中地区散落的差异——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屏蔽效应的推断 被引量:15
7
作者 万国江 白占国 +3 位作者 刘东生 王仕禄 陈敬安 黄荣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7-415,共9页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 ;2 )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 ;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 -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 :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 [1 986年以前 ,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 ( 0 .1 1±0 .0 1 )Bq cm2 及 ( 0 .37± 0 .0 1 )Bq cm2 ],而7Be的散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7Be散落蓄积 屏蔽效应 云贵高原 青藏隆起 滞留效应 大气污染物
下载PDF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 被引量:7
8
作者 曹建文 梁彬 +1 位作者 张庆玉 淡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02-1909,共8页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经历了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发生了古风化壳岩溶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溶储集空间。通过样品物性测试、薄片分析、野外观测等手段,从岩性、沉积相、白云岩化、构造等内外控制因素对岩溶储集空间的成...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经历了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发生了古风化壳岩溶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溶储集空间。通过样品物性测试、薄片分析、野外观测等手段,从岩性、沉积相、白云岩化、构造等内外控制因素对岩溶储集空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虽然灯影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但较强的水动力环境形成的藻(屑)白云岩仍具有较高的孔隙度。白云岩化作用使储层的孔隙度增大,增加了岩石的可溶性;沉积间断使岩石经历了大气淡水的风化淋滤,形成了以裂缝及孔洞为主的储集空间。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良好的发育条件,将为中国南方寻找深部油气资源提供极为重要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黔中隆起 岩溶 储层
下载PDF
重磁电震资料联合反演黔中隆起物性结构 被引量:11
9
作者 于鹏 张罗磊 +1 位作者 王家林 吴健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6-412,共7页
黔中隆起区地形和构造复杂,地震勘探难度大,资料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利用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并结合重力和磁力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重点解决研究区下古生界目的层的分布及基本构造特征.在物性研究基础上,建立该区基本的物理-地质模... 黔中隆起区地形和构造复杂,地震勘探难度大,资料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利用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并结合重力和磁力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重点解决研究区下古生界目的层的分布及基本构造特征.在物性研究基础上,建立该区基本的物理-地质模型.利用MT与地震资料的模拟退火约束同步反演技术,对黔中隆起实际采集的MT资料和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结合重磁力资料进行了顺序反演和综合解释,确定了该区基本的速度、电性、密度和磁性结构,为构造研究提供了全面和可靠的依据,证明了联合反演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地震 重力 磁力 模拟退火 联合反演 黔中隆起地区
下载PDF
黔中隆起东部龙里—凯里地区油苗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家善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赵瞻 冯伟明 朱东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黔中隆起东部发现有大量的中—古生界油苗。应用色谱、色谱-质谱及同位素等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结果表明,受黔中多期次构造抬升活动的影响油苗的热演化程度均处于成熟阶段;大冶组(T1d)原油的生物标志物、... 黔中隆起东部发现有大量的中—古生界油苗。应用色谱、色谱-质谱及同位素等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结果表明,受黔中多期次构造抬升活动的影响油苗的热演化程度均处于成熟阶段;大冶组(T1d)原油的生物标志物、族组分及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生界油苗存在明显差异,其烃源岩为研究区西南部的T1d油页岩;茅口组(P2m)原油为单源供烃,与栖霞组(P1q)烃源岩具亲缘关系;红花园组(O1h)原油具混源特征,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唐组,同时受翁项群组(S2w)泥质岩段的影响。其中,S2w泥质岩段具晚期生烃的特征,预示着研究区下古生界存在一套特殊的含油气组合,这对评价该地区的油气前景具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油苗 有机地球化学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下载PDF
贵州五指山特大型铅锌矿床闪锌矿的Rb-S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生伟 金灿海 +6 位作者 张玙 孙晓明 周清 廖震文 郭阳 蒋小芳 王子正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7-87,共11页
贵州五指山铅锌矿床为近年新勘探出的特大型铅锌矿床,其成矿时代不明,成因类型及控矿因素争议较大。本文测定的该矿床那雍枝矿段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58. 2±2. 9Ma (MSWD=1. 07,n=5),初始^(87)Sr/^(86)Sr=0. 713823±0.... 贵州五指山铅锌矿床为近年新勘探出的特大型铅锌矿床,其成矿时代不明,成因类型及控矿因素争议较大。本文测定的该矿床那雍枝矿段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58. 2±2. 9Ma (MSWD=1. 07,n=5),初始^(87)Sr/^(86)Sr=0. 713823±0. 000010,表明矿床的成矿时代为中奥陶世晚期至晚奥陶世早期,晚于赋矿地层沉积时代。结合矿床地球化学及矿床地质特征,认为五指山铅锌矿床为典型的后生矿床,成因类型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五指山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加里东构造运动紧密相关,与黔中隆起构造事件对应。基底断层构造及破碎带是成矿作用的内在控制因素,而加里东期华夏地块与扬子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运动,即都匀运动及广西运动是五指山特大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Sr测年 闪锌矿 MVT型铅锌矿床 黔中隆起 那雍枝 五指山 安顺
下载PDF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00,共8页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一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为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风化壳 二阶段发育模式 夷平面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下载PDF
古喀斯特岩岸的地质意义——以黔中贵阳乌当志留纪岩岸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戎嘉余 马克斯.约翰逊 赵元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48-458,T001,共12页
本文记述黔中乌当地区志留纪的喀斯特岩岸,是我国前第四纪岩岸实例的首次报道。志留纪海水始于Llandovery世Aeronian晚期浸漫本区并逐级超覆在奥陶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形成了一个穿时性喀斯特不整合面,这是宜昌运动和其后长期风化剥... 本文记述黔中乌当地区志留纪的喀斯特岩岸,是我国前第四纪岩岸实例的首次报道。志留纪海水始于Llandovery世Aeronian晚期浸漫本区并逐级超覆在奥陶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形成了一个穿时性喀斯特不整合面,这是宜昌运动和其后长期风化剥蚀、产生强烈地形高差的结果。根据地层发育及不整合面上的沉积和生物特征,肯定喀斯特岩岸在本区的存在,推断岩岸的生物生存环境、海平面升降变化以及宜昌运动对贵州中、南部古地理的强烈影响。黔中、黔南因受其影响,地壳升隆使奥陶纪沉积层在成岩作用之后、志留纪海侵之前,向今日之北方作小角度(经常小于1°)的倾斜,使当时呈水平状态的志留纪沉积向南穿时超覆在老地层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岩岸 奥陶纪 志留纪 古地理 地质意义
下载PDF
镇远-贵阳断裂带活动历史及其对黔中隆起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彦良 杨坤光 邓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47,共7页
对镇远-贵阳断裂带两侧沉积地层、岩浆建造、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存在,在中奥陶世的都匀运动期间表现为南南东向的正滑,在志留纪末泥盆纪初的广西运动期间表现为右行的剪切和局部... 对镇远-贵阳断裂带两侧沉积地层、岩浆建造、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存在,在中奥陶世的都匀运动期间表现为南南东向的正滑,在志留纪末泥盆纪初的广西运动期间表现为右行的剪切和局部的拉张;中晚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使断裂带再次拉张,并伴有钾镁煌斑岩[锆石U-Pb法年龄(261.3±8)Ma]侵入;断裂带还经历了侏罗纪—早白垩世早燕山期右行压剪、晚白垩世-渐新世的晚燕山期强烈挤压、左行剪切和中新世至今喜山期的挤压等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断裂带在古生代的多期活动直接控制了黔中隆起南缘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镇远-贵阳断裂带 沉积对比 构造分析 流体包裹体测温
下载PDF
冬春季昆明准静止锋与云贵高原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段旭 段玮 +1 位作者 邢冬 张亚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利用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2008年1月10日至2月15日和2013年12月10-20日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数据以及DEM地形高度数据,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Kunming Quasi-Stationary Front,KQSF)位置、云贵高原地... 利用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2008年1月10日至2月15日和2013年12月10-20日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数据以及DEM地形高度数据,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Kunming Quasi-Stationary Front,KQSF)位置、云贵高原地形和锋面附近大气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高原以乌蒙山脉(103°E)分为东、西两部,云贵高原东部地区昆明准静止锋出现的频次为61.5%,西部地区出现频次为38.5%,大部分冷空气被阻挡在了云贵高原东部地区,仅有少部分较强冷空气能越过乌蒙山脉进入云贵高原西部,高原大地形对冷空气的阻滞作用显著;(2)昆明准静止锋的进退与锋面前后地面温压场关系有较好的相关性,锋后冷气团越强、锋前暖气团越弱,锋面位置越偏西,反之越偏东,其相关的显著性主要体现在云贵高原西部,而在高原东部地区,地形作用降低了锋面位置与温压场的相关性;(3)高原地形阻挡作用使冷空气移动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而形成准静止锋,抬升作用使局地近地层形成顺时针的次级环流,导致逆温层的出现,一旦冷空气越过高原,抬升作用减弱,逆温层消失;(4)东西风零线能较好地描述锋面位置和冷气团厚度,体现了KQSF呈准南北向和云贵高原地区的冷空气由东向西路径特征;(5)锋后冷高压的位势高度可表示冷气团的厚度,在云贵高原东部锋面位置取决于冷气团的厚度,当锋面到达云贵高原西部后,地形的阻挡作用显著减弱和消失,锋面位置取决于冷暖气团之间势力的强弱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大地形 昆明准静止锋 锋面位置 冷气团厚度 阻挡和抬升作用
下载PDF
印支晚期冲断-褶皱活动在黔西南中部卡林型金矿成矿中的作用——以地震勘探资料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胡煜昭 王津津 +1 位作者 韩润生 衣成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5-827,共13页
地震勘探资料对黔西南中部卡林型金矿赋存层位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东吴不整合面和广西不整合面显示良好。该地区卡林型金矿主要受古隆起和冲断-褶皱构造的双重控制。根据卡林型金矿在冲断-褶皱构造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2类,即... 地震勘探资料对黔西南中部卡林型金矿赋存层位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东吴不整合面和广西不整合面显示良好。该地区卡林型金矿主要受古隆起和冲断-褶皱构造的双重控制。根据卡林型金矿在冲断-褶皱构造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2类,即断层控制型金矿和断层伴生型金矿。在断层控制型金矿床中,断层"上陡下缓",为低角度逆冲断层,断层上盘常发育不对称背斜,断层向下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大厂层"凝灰岩和东吴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间滑脱,并造成地层明显增厚,金矿体产于低角度逆冲断层中,在浅部为脉状矿体,在深部渐变为缓倾斜穿层矿体。断层伴生型金矿床发育于由高角度断层引起的层间滑动带中,呈似层状。印支晚期华南古特提斯洋的相继闭合是形成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主要冲断-褶皱构造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尽管前期古隆起对卡林型金矿具有初始富集作用,但冲断-褶皱活动则是金矿形成的关键。地震勘探资料揭示,黔西南中部还存在找矿前景较好的冲断-褶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卡林型金矿 冲断-褶皱构造 古隆起 黔西南中部
下载PDF
改进的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方法在黔中隆起区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高 于鹏 +1 位作者 陈晓 戴明刚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3,197,共7页
为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大地电磁(MT)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利用基于不同物性参数随机分布共网格模型的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同步联合反演技术,对黔中隆起地震资料品质低,且构造复杂的典型地段的实际资料进行... 为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大地电磁(MT)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利用基于不同物性参数随机分布共网格模型的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同步联合反演技术,对黔中隆起地震资料品质低,且构造复杂的典型地段的实际资料进行了联合反演。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利用两种地质解释方案建立了联合反演的初始速度模型和电性模型,并进行了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将反演结果与已有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改进的联合反演方法适用于物性剧烈变化的复杂地质模型条件,在先验信息的约束下,改进后的联合反演方法在确定复杂物性条件下的电性和速度结构方面能够提供更合理的解释方案和物性参数,为目前研究区难以推断的古生界目的层的分布及基本构造特征的判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地震 联合反演 黔中隆起地区
下载PDF
黔西北地区隆起裂陷、逆冲推覆作用与铅锌成矿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国勇 王亮 +3 位作者 胡从亮 安琦 李家斌 谭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3-718,共16页
黔西北地区是上扬子西缘成矿带重要矿集区,区内分布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其构造复杂,找矿难度大。为实现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突破,系统收集该区及邻区勘查和研究资料,通过类比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铅锌矿床和相邻云南矿山厂、麒麟厂、毛坪等... 黔西北地区是上扬子西缘成矿带重要矿集区,区内分布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其构造复杂,找矿难度大。为实现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突破,系统收集该区及邻区勘查和研究资料,通过类比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铅锌矿床和相邻云南矿山厂、麒麟厂、毛坪等铅锌矿床,结合在黔西北地区实施的调查和勘查项目,开展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等,解剖区内典型矿床;以地史时期构造演化为线索,探索黔西北地区地壳裂陷、地壳隆升、玄武岩浆喷发、地层褶皱倒转、逆冲推覆与铅锌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海西期裂陷作用产生裂陷槽,深部成矿流体沿裂陷槽边界断裂上升,Pb、Zn等组分在裂陷槽内与岩层同沉积,形成高含量背景层;裂陷槽两侧地壳隆升拉张变薄,玄武岩浆喷发,强大的岩浆热能驱动,岩层中Pb、Zn等组分与岩浆携带的含矿热液,运移至垭都-紫云等大断裂及次级断裂、断裂旁侧的有利岩层中聚集,形成铅锌矿体(矿化);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倒转、断裂、逆冲推覆,沿断裂上升的含矿热液,改造早期的铅锌矿体(矿化)。该区的铅锌矿床不属于MVT型,是叠加(复合/改造)型矿床。印支晚期、燕山期、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没有明显铅锌成矿作用发生,破坏早期形成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隆起 裂陷 褶皱倒转 逆冲推覆 黔西北
下载PDF
黔南地区古生代正断层对构造特征的制约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敏 汤良杰 +1 位作者 郭彤楼 田海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9-413,共5页
黔南地区发育东西向的古生代正断层以及南北向的中、新生代逆冲断层和褶皱。通过对地层、褶皱和断层的平面展布、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雪峰隆起的逆冲推覆特征,研究黔南地区古生代正断层对构造特征的制约作用。研究结果... 黔南地区发育东西向的古生代正断层以及南北向的中、新生代逆冲断层和褶皱。通过对地层、褶皱和断层的平面展布、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雪峰隆起的逆冲推覆特征,研究黔南地区古生代正断层对构造特征的制约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西向的古生代正断层在中、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构造转换带的作用。通过建立区内构造转换带的几何学模型,对地震线上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解释。在构造转换带(正断层)附近,断层上盘逆冲推覆不明显;在远离断层处,逆冲断层和与断层相关的褶皱发育。随着距离断层面越来越远,构造转换带(正断层)下盘地层的逆冲推覆特征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正断层 构造继承 构造特征 雪峰隆起 黔南地区
下载PDF
刍议黔中隆起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均衡沉陷作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戴新春 黄友庄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2期23-26,共4页
地史时期中黔中隆起在曾两次明显的上隆于海平面之上,本文着重论述了红花园期末的这次上隆以及相应的均衡沉陷作用。指出均衡沉陷作用在研究黔中隆起及古构造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且,均衡沉陷与构造上隆两者间的对立统一,也是... 地史时期中黔中隆起在曾两次明显的上隆于海平面之上,本文着重论述了红花园期末的这次上隆以及相应的均衡沉陷作用。指出均衡沉陷作用在研究黔中隆起及古构造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且,均衡沉陷与构造上隆两者间的对立统一,也是控制沉积物质变化的制约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奥陶纪 形成过程 均衡沉陷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