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n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four lizardfishes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s 被引量:1
1
作者 DU Jianguo LU Zhenbin +1 位作者 YANG Shengyun CHEN Mingr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72-81,共10页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lizardfishes, Trachinocephalus myops, Saurida undosquamis, Saurida tumbil and Saurida elongata, were studied from specimens (910 T. myops, 454 S. un-dosquamis, 686 S. tumbil and...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lizardfishes, Trachinocephalus myops, Saurida undosquamis, Saurida tumbil and Saurida elongata, were studied from specimens (910 T. myops, 454 S. un-dosquamis, 686 S. tumbil and 744 S. elongata) collected monthly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s from April 2005 to March 2006.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four lizardfishes was also discussed by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All being composed of 7 a classes; the dominant group of T. myops and S. tumbil was 1–2 a, while S. undosquamis and S. elongate were 2–3 a. The total mortality coefficient Z and the fishing mortality F were at high as indicated by the exploitation ratio E(0.5), and a large number of by-caught juvenile and young fishes showing that the stock of lizardfishes in this area was overexploited and the fishing gear was irrational.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maximum and mean fork length, body mass and age of the four lizard- fishes declined gradually, the lizardfishes populations were younger in age and smaller in size. The asymptotic fork length L ∞ decreased while increasing growth coefficient k, and age at the inflexion point of mass t r was younger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declining of older ones has moderated the feeding competition and the younger ones grew faster. The larger mortality param-eters Z, M and F have revealed higher fishing pressure. The smaller change of the first mature fork length of female T . myops and the change from K selection pattern to r selection pattern of S. tumbil have indicated a more vulnerable fishery ecosystem in this area.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may be caused by over-exploitation of demersal fishes such as the lizardfishes, especially a large number of juvenile and young fishes by-catch by the current fishing gears and method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fishery management approach such as the minimum length-limit, 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eries management (EAF)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marine ecosystem management, including increased fishing intensity of the non-economic species especially the feeding competitors of the lizardfishe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pelagic fishery population in the fisheries ecosystem,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fishery population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the fishery st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zardfish ecological parameters population dynamics 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 eries management southern taiwan straits
下载PDF
A fuzzy distinguishability on species composition similarities of pelagic fishes in different years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2
作者 张澄茂 方水美 杨圣云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75-583,共9页
A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is used to discriminate the similarities of pelagic fishes land- ed in the 9180 hauls by 10 light-seine information vessels in the southern Fujian waters from 1989 to 1998. The results indi... A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is used to discriminate the similarities of pelagic fishes land- ed in the 9180 hauls by 10 light-seine information vessels in the southern Fujian waters from 1989 to 1998.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communities had an obvious alternation and the fuzzy adjacency of annual species composition varied between 0. 659 and 0. 923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 791. The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nnual fuzzy adjacency in general remains good although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pelagic fishes has changed to a certain degree since 1992.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elagic fishes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remains rel- atively stable and the state of fish stocks shows a good potentiality for a larger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agic fishes species composition similarity fuzzy distinguishability southern taiwan strait
下载PDF
台湾海峡1997~1998年夏汛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的变动与表层水温的关系浅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商少凌 洪华生 +2 位作者 商少平 张学敏 张彩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7-30,共4页
针对台湾海峡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的变动问题 ,通过对1997~1998年夏汛期间AVHRR遥感表层水温 (SST)的分析 ,发现相应于北部和西南部中心渔场在1998年范围缩小、南界大幅北移0.5个纬度的现象 ,1997年渔场南界一线的SST ,在1998年升高可达... 针对台湾海峡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的变动问题 ,通过对1997~1998年夏汛期间AVHRR遥感表层水温 (SST)的分析 ,发现相应于北部和西南部中心渔场在1998年范围缩小、南界大幅北移0.5个纬度的现象 ,1997年渔场南界一线的SST ,在1998年升高可达1℃。推测SST的这种变化 ,是中心渔场出现明显位移的原因之一 ,并且与此期间发生的ElNino事件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1997-1998年 夏汛 上层鱼类 中心渔场 变动 水温 遥感 SST 表层水温
下载PDF
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的一次灯光罩网探捕调查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鹏 张俊 +6 位作者 李渊 张然 林龙山 晏磊 邱永松 孙典荣 陈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4,共8页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圆舵鲣(A.rochei)是重要种渔获,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位的渔获类群,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48.33%和0.98%,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中沙海域411.47 kg·h-1,南沙海域25.66 kg·h-1,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海域。结果表明,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场分布 渔获组成 南海中南部海域 秋季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主要捕捞对象的水温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方水美 杨圣云 张澄茂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 :①鱼类对水温具有一定的选择范围 ,随水温的变化 ,鱼类对温度的选择保持与水温变化方向相同的定向变化。暖水种的选择温度比暖温种更偏向高温方向。如果水温上升较快或鱼种原来所适应的水温较低 ,鱼种对温度的选择就会偏... 研究结果表明 :①鱼类对水温具有一定的选择范围 ,随水温的变化 ,鱼类对温度的选择保持与水温变化方向相同的定向变化。暖水种的选择温度比暖温种更偏向高温方向。如果水温上升较快或鱼种原来所适应的水温较低 ,鱼种对温度的选择就会偏向低温方向。②本海域灯围主要捕捞对象在不同月份所选择的水温 ,大多数比该月水温的中间值高 1~ 3℃ ,较多集中在偏高 1~ 2℃。③主要捕捞对象在冬、春季的选择水温为 2 0~ 2 4℃ ,在夏、秋季的选择水温则为 2 6~ 2 9℃。主要鱼种在不同月份中的选择温度变化幅度为 2~ 6℃ ,多数为 3~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南部 灯光围网 捕捞对象 水温
下载PDF
基于鱼卵仔鱼数据的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出现率均大于25%,但仔鱼在东海南部外海的出现率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00%和0.01个·100m-3。5月,日本鲭鱼卵仔鱼在台湾海峡的出现率和丰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至5.88%和0.22个·100m^-3;东海南部外海日本鲭鱼卵仔鱼的出现率和丰度则均显著升高,分别升至50%和36.48个·100m^-3,其中鱼卵集中出现在南部外海,出现率和丰度分别达到了40%和36.46个·100m^-3;东海中部外海从5月开始出现日本鲭鱼卵和仔鱼。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主要有台湾海峡、东海中南部近海、东海南部外海、东海中部外海等4个。日本鲭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37,P<0.05),与表层盐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仔鱼丰度与表层水温及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水温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较大,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开始产卵的亲体数量也大量增加,这从鱼卵仔鱼的数量大量增加得以体现;而盐度变化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日本鲭不同的产卵场,建议制定差异化的繁殖亲体和幼鱼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中南部 日本鲭 鱼卵仔鱼 产卵场
下载PDF
夏秋季东海中部和南部海域澳洲鲐渔汛和渔场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8-184,共7页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平均渔汛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12日,即7月中旬开始;渔汛持续时间近2个月,一般在9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渔获产量的高峰期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份。渔场范围以2005、2006和2008年较大,而其余3年相对较小;中心渔场集中程度以2003、2004和2008年较高。年产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最高产年份(2005年)的渔获量是最低产年份(2007年)的近5倍;而在高产渔区的产量方面,年间差异则更加突出。夏季澳洲鲐渔汛开始的时间和水温的上升速度有关,升温速度快的年份渔汛开始的时间也较早;渔汛持续时间和海水的高温持续时间基本一致。中心渔场的年间变动除了和等温线的年间变动有关外,也可能与黑潮在东海的流向有密切的关系。年产量的剧烈波动除了与澳洲鲐本身的资源量有关外,也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捕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 澳洲鲐 渔汛 渔场 东海中部和南部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资源生产量 被引量:15
8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肖方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6,共7页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 52 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 Cushing模型估...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 52 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 Cushing模型估算了该海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生产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 Cadima模式和 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如下:鱼类资源生产量为98.6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48.35×104t。1997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为 48.64×104 t —53.83×104 t,超过了鱼类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还讨论了加强该渔场渔业资源管理的7项重要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较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生产量 最大可持续开发量(MSY)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下载PDF
2017年南海中南部渔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时空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3 位作者 张鹏 李杰 王欢欢 黄佳兴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0,共10页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获物组成 渔获率 南海中南部渔场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浮游软体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加祺 朱长寿 李少菁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本文分析了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6个航次采集的浮游软体动物,初步鉴定44种,以马蹄(?)螺、棒笔帽螺、尖笔帽螺和蝴蝶螺为该海区的优势种。本文研究了它们的季节变化,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上升流及其... 本文分析了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6个航次采集的浮游软体动物,初步鉴定44种,以马蹄(?)螺、棒笔帽螺、尖笔帽螺和蝴蝶螺为该海区的优势种。本文研究了它们的季节变化,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上升流及其他水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渔场 浮游软体动物 分布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年间种类组成相似程度的模糊识别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澄茂 方水美 杨圣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29-34,共6页
根据闽南海区灯光围网作业信息船1989~1998年9180网次渔捞记录资料,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年间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进行模糊识别.结果得出,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群聚优势种存在明显的鱼种交替现象,年间种类组成... 根据闽南海区灯光围网作业信息船1989~1998年9180网次渔捞记录资料,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年间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进行模糊识别.结果得出,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群聚优势种存在明显的鱼种交替现象,年间种类组成的模糊贴近度变动于0 659~0 923之间,平均为0 791.模糊聚类分析表明,自1992年以来,该海区中上层鱼类种类组成虽已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其年间的模糊贴近度总体上仍处于较好的水平.综合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南部中上层鱼类群聚结构较为稳定,资源状况良好,并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层鱼类 种类组成 相似程度 模糊识别 台湾海峡南部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资源监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壮丽 洪明进 +1 位作者 叶孙忠 刘勇 《福建水产》 2009年第3期35-38,共4页
本文根据2007—2008年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及主要渔获种类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为6—10月,旺汛期6—8月;监测调查船年总渔获产量85~88t,主捕... 本文根据2007—2008年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及主要渔获种类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为6—10月,旺汛期6—8月;监测调查船年总渔获产量85~88t,主捕种类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的渔获量分别约占总渔获量的35%、30%和20%。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均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快,资源补充量大的中上层种类,是多种作业的主要利用对象,目前枪乌贼、鲐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但在强大捕捞压力下,容易捕捞过度引起年间渔获量大幅度波动,因此对其资源应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调查 光诱敷网 渔业资源 台湾海峡中南部
下载PDF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中国枪乌贼形态学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梦娜 王雪辉 +5 位作者 刘玉 邱永松 何映霖 贝伟烈 朱江峰 杜飞雁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8-219,共12页
形态学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的基础,对了解渔业资源的群体组成有重要意义。根据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汕头—台湾浅滩渔场采获的940尾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的形态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各形态参... 形态学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的基础,对了解渔业资源的群体组成有重要意义。根据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汕头—台湾浅滩渔场采获的940尾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的形态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各形态参数比进行了主成分分析;采用线性、指数、幂函数、Logistic4种函数对各形态学指标即右第一至第四腕长、右触腕长、鳍长和鳍宽与胴长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并选出最优方程。结果发现:中国枪乌贼的胴长范围为50.00~300.00 mm,平均胴长为111.44 mm,体质量范围为7.43~301.00 g,平均体质量为53.95 g,雌、雄生长系数b值分别为2.2696和2.0675,雌性比雄性生长速度更快,并存在个体小型化持续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形态参数比的差异可简化为2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主要解释了各腕长、鳍宽的差异;第2主成分主要解释了鳍长的差异,因子荷载可视化雌雄在第2主成分具有明显偏离态势。各腕指标及鳍长、鳍宽与胴长关系以线性函数拟合最佳,协方差分析表明雌性与雄性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加深对该资源种群组成及变动的了解,从而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国枪乌贼 形态学 曲线拟合 主成分分析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
下载PDF
以各形态磷存量研究上升流水体老化变性指标
14
作者 陈水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59,共9页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研究(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及台湾海峡上升流区研究(1987年7月至1988年7月)结果表明,各种形态磷含量变化对上升流生态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出以涌升水体中有机、颗粒形态磷和溶解无机态磷的相对...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研究(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及台湾海峡上升流区研究(1987年7月至1988年7月)结果表明,各种形态磷含量变化对上升流生态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出以涌升水体中有机、颗粒形态磷和溶解无机态磷的相对比率来表示上升流水体的老化程度,即上升流水体老化指标(AIU)为(DOP+PP)与(DIP+DOP+PP)之比值.研究资料表明AIU这一表达式对于上述两上升流区是合适的,海域AIU的季节性变化与其近岸上升流的消长变化规律相一致.AIU较小的区域,其水体为新涌升水,与上升流中心位置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水体老化指标 福建 台湾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N/P比值的空间分布
15
作者 张钒 杨尧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4期41-47,共7页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海区的海水N/P比值的空间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各水团的N/P比值不遵守Redfield常数15:1,并...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海区的海水N/P比值的空间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各水团的N/P比值不遵守Redfield常数15:1,并且在水团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研究水团的分布及划分中,N/P比值可作一较好的参考值。闽浙沿岸水、次表层水和中深层水的N/P比值大于15;海峡南部混合水、海峡暖水、夏季近岸涌升水和浅滩南部涌升水的N/P比值小于15。前者主要是入海径流及有机体的充分分解所致,后者则为浮游植物对NO3-N和PO4-P的大量吸收及NO3-N和PO4-P再生速率上差异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水团的分布对营养盐和叶绿素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台湾 浅滩渔场 N/P比值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