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paroscopic vs open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with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for colon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7
1
作者 Ionut Negoi Sorin Hostiuc +1 位作者 Ruxandra Irina Negoi Mircea Beur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12期475-491,共17页
AIM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paroscopic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 with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L-CME) with its open (O-CME) counterpart. METHODS We conducted an electronic search of the PubMed/MEDL... AIM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paroscopic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 with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L-CME) with its open (O-CME) counterpart. METHODS We conducted an electronic search of the PubMed/MEDLINE,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Cochrane Center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ail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SciELO, and Korean Journal databases from their inception until May 2017. We consider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a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CCTs) that included patients with colonic cancer comparing L-CME and O-CME. Primary outcomes included the quality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 (lymph nodes retrieved, complete mesocolic plane excision, tumor to arterial high tie, resected mesocolon surface).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the three-year and five-year overal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surgical data, and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wo authors of the review screened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eligible trials and independently extracted data from individual studies. RESULTS A total of one RCT and eleven CCTs (four from Europe and seven from Asia)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for the current meta-analysis. These studies involved 1619 patients in L-CME and 1477 patients in O-CME. The L-CM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quality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 with no differences regarding the retrieved lymphnodes (MD = -1.06, 95%CI: -3.65 to 1.53, P = 0.42), and tumor to high tie distance (MD = 14.26 cm, 95%CI: -4.30 to 32.82, P = 0.13); the surface of the resected mesocolon was higher in the L-CME group (MD = 11.75 cm<sup>2</sup>, 95%CI: 9.50 to 13.99, P < 0.001). The L-CME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s (OR = 0.45, 95%CI: 0.27 to 0.75, P = 0.002), faster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less postoperativ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The L-CME approa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better three-year overall (OR = 2.02, 95%CI: 1.31 to 3.12, P = 0.001, I<sup>2</sup> = 28%) and disease-free (OR = 1.45, 95% CI: 1.00 to 2.10, P = 0.05, I<sup>2</sup> = 0%) survival. CONCLUSION The laparoscopic approach offers the same quality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 as the open approach in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with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for colon cancer. The laparoscopic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with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is superior in all perioperative results and at least non-inferior in long-term oncolog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 cancer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D3 lymphadenectomy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下载PDF
Laparoscopic right radical hemicolectomy: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and complete mesocolon excision vs D3 lymphadenectomy - How I do it?
2
作者 Kaushal Yadav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2024年第6期1521-1526,共6页
In colon cancer surgery,ensuring the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primary tumor and draining lymph nodes is crucial.Lymphatic drainage in the colon follows the vascular supply,typically progressing from pericolic to paraao... In colon cancer surgery,ensuring the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primary tumor and draining lymph nodes is crucial.Lymphatic drainage in the colon follows the vascular supply,typically progressing from pericolic to paraaortic lymph nodes.While NCCN guidelines recommend the removal of 10-12 lymph nodes for ade-quate oncological resection,achieving complete oncological resection involves more than just meeting these numerical targets.Various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studied over time to attain optimal oncological outcomes.A key technique central to this goal is identifying the ileocolic vessels at their origin from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vessels.Complete excision of the visceral and parietal mesocolon ensures the intact removal of the specimen,while D3 lymphade-nectomy targets all draining regional lymph nodes.Although these principles emphasize different aspects,they ultimately converge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 of complete oncological resection.This article aims to simplify the surgical steps that align with the principle of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and mesocolon mobilization while ensuring adequate D3 dis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cinoma caecum Carcinoma ascending colon Right hemicolectomy Extended right hemicolectomy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Complete mesocolon excision D3 lymphadenectomy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Minimally invasive hemico-lectomy
下载PDF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and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era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被引量:2
3
作者 Marzia Franceschilli Sara Di Carlo +8 位作者 Danilo Vinci Bruno Sensi Leandro Siragusa Vittoria Bellato Roberto Caronna Piero Rossi Giuseppe Cavallaro Andrea Guida Simone Sibi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5期7297-7305,共9页
Since the 19th century,appropriate lymphadenectomy has been considered a cornerstone of oncologic surgery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This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any surgery for gastrointestin... Since the 19th century,appropriate lymphadenectomy has been considered a cornerstone of oncologic surgery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This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any surgery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During surgery for colon and rectal cancer,an adequate portion of the mesentery is removed together with the segment of bowel affected by the disease.The adequate number of lymph nodes to be removed is standardized and reported by several guidelines.It is mandatory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extent of lymphadenectomy and to balance its oncological benefits with the increase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its execution in cancer patients.Our review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complete mesenteric excision(CME)with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CVL),”a radical lymphadenectomy for colorectal cancer that has gained increasing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volution of this approach over the years,its potential oncologic benefits and potential risks,and the improvements offered by laparoscopic techniques.Theoretical advantages of CME are improved local-relapse rates due to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intact mesocolic fascia and improved distance recurrence rates due to ligation of vessels at their origin(CVL)which guarantees removal of a larger number of lymph nodes.The development and worldwide diffusion of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minimized postoperative trauma in oncologic surgery,providing the same oncologic results as open surgery.Thi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however,CME entails a technical complexity that can limit its wide minimally-invasive application. This review analyzesresults of these procedures in terms of oncological outcomes, technical feasibilityand complexity, especial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te mesenteric excision 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 Colorectal cancer LYMPHADENECTOMY Laparoscop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下载PDF
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伴双侧丘脑肿胀进行性加重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小萱 唐娜 +4 位作者 陈健 李京凯 胡鹏 吉训明 段建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16-625,共10页
以双侧丘脑肿胀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大脑大静脉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作者报道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逐渐出现双侧丘脑病变,曾先后被误诊为“丘脑胶质瘤”“脑炎”“直窦血栓形... 以双侧丘脑肿胀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大脑大静脉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作者报道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逐渐出现双侧丘脑病变,曾先后被误诊为“丘脑胶质瘤”“脑炎”“直窦血栓形成”,但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性加重,由外院转至我院,最终通过多模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大脑大静脉区DAVF。作者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大脑大静脉区DAVF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硬脑膜动静脉瘘 丘脑疾病 临床特征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经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吴颐 叶明 +1 位作者 高觉民 李建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41-347,共7页
目的探讨经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19... 目的探讨经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42例作为病例组,均进行钻孔引流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4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脑损伤、手术前后、不同复发情况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分析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更高;与轻度脑损伤组进行比较,中度脑损伤组、重度脑损伤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更高,且重度脑损伤组高于中度脑损伤组;与术前进行比较,术后7 d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较低;与复发组进行比较,未复发组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相对较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与GC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655、-0.674、-0.711、-0.689、-0.705,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钻孔引流术后血清TSP1、TSP2、bFGF、VEGF、S-100β水平均降低,并与患者脑损伤程度、转归具有高度相关性,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上述各项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判断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脑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慢性 经钻孔引流术 血小板反应蛋白1 血小板反应蛋白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中枢神经特异蛋白
下载PDF
复合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及症状进展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6
作者 丁前进 宋子豪 +3 位作者 马永杰 于嘉兴 胡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4-670,共7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术后症状进展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61例CAVM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性别、...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术后症状进展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61例CAVM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发病情况[首次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CAVM和(或)首次出现出血、癫痫等CAVM相关症状]、起病至复合手术时间、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既往CAVM治疗史(既往CAVM外科手术切除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情况)、CAVM影像学资料(病变大小、位置、引流情况)、Spetzler-Martin分级、病变致密程度(疏松、致密)、CAVM合并动脉瘤或动脉瘤样结构、手术方式(显微外科手术+术中DSA、显微外科手术+术中DSA+术中血管内栓塞)、治疗相关并发症[手术相关区域的颅内出血和(或)缺血事件和(或)水肿、穿刺点血肿和(或)瘘和(或)假性动脉瘤、治疗相关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或)牙龈出血和(或)鼻衄、对比剂过敏、全因死亡]、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资料。评估复合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治疗相关并发症、症状进展(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减去治疗前mRS评分的差值为正值)]与有效性[闭塞(术后6个月DSA显示原畸形团部位完全不显影为闭塞)、预后良好(术后6个月mRS评分≤2分)]。依据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显示症状是否进展,将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CAVM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无进展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特征。结果(1)61例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CAVM患者中,男性37例(60.7%),中位年龄25(13,42)岁;无症状患者11例(18.0%),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39例(63.9%),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患者11例(18.0%);入院时mRS评分≤2分者54例(88.5%),既往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残余或复发的CAVM患者38例(62.3%);CAVM病变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3例(21.3%)、22例(36.1%)、21例(34.4%)、5例(8.2%);24例患者应用复合手术平台进行了术中DSA验证,37例患者应用复合手术平台进行了术中DSA验证及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2)临床随访完成率77.0%(47/61),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6,24)个月;预后良好率为91.5%(43/47),无死亡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6%(5/47)。影像学随访完成率为72.1%(44/61),中位随访时间15(10,22)个月;CAVM闭塞40例(90.9%),CAVM残留和复发各2例(4.5%)。(3)47例完成临床随访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症状进展,32例患者症状无进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起病症状、入院时mRS评分、病变位置、病变致密程度、合并动脉瘤或动脉瘤样结构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病变最大直径<3、3~6、>6 cm的占比分别为3/15、10/15、2/15,以最大直径3~6 cm为主;无进展组最大直径<3、3~6 cm的占比分别为18/32、14/32,以最大直径<3 cm为主(χ^(2)=8.321),进展组病变存在深静脉引流(χ^(2)=11.937)及残留和(或)复发(χ^(2)=8.50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合手术治疗CAVM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复合手术治疗后出现病情进展的CAVM患者具有病变最大直径较大、存在深静脉引流、病变残留和(或)复发的特点,影响病情进展的因素有待于未来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操作 复合手术
下载PDF
以丘脑性认知障碍起病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诊疗现状
7
作者 苏新 马永杰 +1 位作者 纪祯龙 张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9-653,共5页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发生在硬脑膜及其附近组织结构上的动静脉间的直接交通。伴脑深部静脉引流的DAVF可能会出现双侧丘脑和基底节区的水肿,从而导致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帕金森综合征和意识障碍等。该文对以丘脑性认知障碍起病的D...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发生在硬脑膜及其附近组织结构上的动静脉间的直接交通。伴脑深部静脉引流的DAVF可能会出现双侧丘脑和基底节区的水肿,从而导致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帕金森综合征和意识障碍等。该文对以丘脑性认知障碍起病的DAVF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了总结,以期增进临床医师对这一亚型DAVF的认识,为诊断该类DAVF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硬脑膜动静脉瘘 脑深部静脉 丘脑病变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俞祯妮 马雯慧 +1 位作者 段志玲 黄聪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6期1179-1184,共6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病,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该疾病的预后和结局至关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血管壁和管腔结构的改变具有独特的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病,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该疾病的预后和结局至关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血管壁和管腔结构的改变具有独特的显示效果,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因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临床实践中对颅内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需求增加,作为放射科医师应了解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临床适应证、评估结果的影响,探究破除图像局限性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意义。本文就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成像方法、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合并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1例
9
作者 邵元欣 张忠欣 +3 位作者 赵鑫 孟繁泰 马军廷 陈曦 《中医康复》 2024年第6期48-51,共4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指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的罕见的免疫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现报道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例的发病与诊...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指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的罕见的免疫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现报道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例的发病与诊断过程及康复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尽早诊断治疗及康复干预提供新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脑梗死 综合康复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免疫炎性疾病
下载PDF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范林鹃 王美霞 +4 位作者 赵欣佳 焦琮舒 陈璐 申鹏飞 石江伟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412-1419,共8页
随着针刺降压优势的逐渐显现,针刺降压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检索并梳理近10年来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文献研究,总结针刺治疗EH的机制包括通过改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控基因表达、生物因子分泌等... 随着针刺降压优势的逐渐显现,针刺降压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检索并梳理近10年来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文献研究,总结针刺治疗EH的机制包括通过改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控基因表达、生物因子分泌等影响以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为中心的多个系统,提高对靶器官的保护,降低血压。具体来说,针刺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来直接影响血压,尤其是作用于下丘脑、延髓等区域;通过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控激素和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血管收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通过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同时,针刺还能提高心血管的控制能力,减轻肾小球动脉硬化及间质纤维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综合降低血压。目前对于针刺降压机制研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今后研究需深入挖掘三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的靶基因、靶蛋白,对针刺联合药物治疗靶器官损害相关研究量化其参数、明确药量等,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可信的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针刺 作用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 RASS系统 免疫系统 血管功能 靶器官损害
下载PDF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驰原 史继新 +4 位作者 王汉东 杭春华 谢伟 孙康健 吴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69-371,378,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术中应用ICG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评价术中ICG造影在手术中的作...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术中应用ICG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评价术中ICG造影在手术中的作用。结果本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脑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例。5例患者均接受了脑血管畸形切除术。2例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在切除畸形团前进行了术中ICG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出畸形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应用ICG造影确定了瘘口的位置,成功地阻断瘘口。患者术后复查DSA,证实畸形血管均被完全切除,正常血管得到保留。结论术中ICG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术者明确脑血管畸形的状况,指导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研究支持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常规应用ICG脑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吲哚菁绿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320排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秀梅 曹代荣 +1 位作者 佘德君 江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颅脑CTA检查并经病理和(或)DSA证实的脑AVM破裂出血患者45例,均接受增强动态容积多期CT扫描;利用sub/add软件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减影数据,对其进行VR、MIP,获得...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颅脑CTA检查并经病理和(或)DSA证实的脑AVM破裂出血患者45例,均接受增强动态容积多期CT扫描;利用sub/add软件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减影数据,对其进行VR、MIP,获得仿真脑动脉、静脉减影图像;回顾性分析原始及重建图像。21例同时接受CTA与DSA检查,对CTA与DSA显示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A检出44例脑AVM,其中幕上39例(颞叶最多,8例,顶叶次之,7例),幕下5例,均位于小脑;漏诊1例。AVM破裂出血表现为脑实质血肿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单条动脉供血37例,2条动脉供血7例;引流至浅表静脉窦29例,引流至深静脉15例。CTA与DSA对AVM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脑AVM破裂出血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 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科 金真 +5 位作者 张磊 曾亚伟 朱磊 师东春 薛磊 胡自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27例,静脉血管瘤25例)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SWI与其它常规序列对隐匿性血管畸形病灶显示和检出能力的差异。...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27例,静脉血管瘤25例)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SWI与其它常规序列对隐匿性血管畸形病灶显示和检出能力的差异。结果:在所有27例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中,SWI发现病灶数目最多,其它序列发现病灶数目均明显少于SWI;在所有25例静脉血管瘤病例中,SWI较其它常规序列更清晰地显示引流静脉及髓静脉,均呈现特征性的"海蛇头"样表现。结论:SWI能够较常规序列更敏感地发现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病变,是诊断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隐匿性血管畸形的常规检查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血管畸形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乐梅 宋清伟 +1 位作者 郎志谨 杨志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79,88,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血管畸形诊断的价值及脑血管畸形的SW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7月MRI显示的典型脑血管畸形41例(海绵状血管瘤23例,动静脉畸形13例,静脉畸形5例)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血管畸形诊断的价值及脑血管畸形的SW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7月MRI显示的典型脑血管畸形41例(海绵状血管瘤23例,动静脉畸形13例,静脉畸形5例)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1WI增强扫描及SWI,与手术所见及DSA对比,将SWI与常规MRI对比,分析其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SWI可以显示较常规序列更多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发现3例脑内弥漫性血管瘤及5例多发病变的病例;同一病灶SWI显示的范围较常规序列大;SWI显示6个静脉畸形病灶,而常规序列显示5个,可以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并与T1WI增强扫描图像很好的对应;SWI可以显示DSA显示的15支供血动脉中的13支(常规序列显示13支),20支引流静脉中的18支(常规序列显示13支)。结论:SWI是显示血管畸形最敏感的MR序列,是筛查脑血管畸形的理想手段,结合MRI常规扫描序列可以为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内部组织结构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血管畸形在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中表现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鹏 刘建滨 +2 位作者 谢安 刘晓云 李艳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在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表现多样性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4例(2例合并毛细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AVM)5例,发育性... 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在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表现多样性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4例(2例合并毛细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AVM)5例,发育性静脉畸形(DVA)3例,Galen静脉血管畸形合并永存镰状窦1例,毛细血管扩张症(ICT)2例(均合并海绵状血管瘤)。将SWI表现与常规MRI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WI表现:24例海绵状血管瘤中15例表现为环状低信号并中心高信号,9例表现为结节状低信号;2例AVM表现为线样低信号及不规则混杂信号,3例表现为混杂等、稍高信号;3例发育性静脉畸形均表现为低信号髓静脉向引流静脉汇聚;1例Galen静脉血管畸形扩张的大脑大静脉呈等信号,2例I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一的细小结节状极低信号区。SWI对海绵状血管瘤、DVA及ICT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对血流速度快、动静脉分流明显的AVM及Galen静脉血管畸形的显示不及常规MRI及增强扫描。结论:正确认识脑血管畸形的SWI多样性表现与病理生理的关系,有助于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小脑血管畸形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宫崧峰 蒋太鹏 +4 位作者 何嘉滨 丁建军 王新军 李维平 高永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小脑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或枕下后正中入路进行手术。结果72例病人均手术全切病灶。术后病理结果:动静脉畸形(AVM)67例,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小脑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或枕下后正中入路进行手术。结果72例病人均手术全切病灶。术后病理结果:动静脉畸形(AVM)67例,海绵状血管瘤(CM)3例,静脉畸形(VM)2例。术后GOS评分:5分64例,4分4例,3分1例,2分1例,1分2例。随访4个月~13年,恢复良好64例,轻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2例。无复发病例。术前GCS评分≥8分的AVM病人,其术后GOS评分较GCS评分〈8分者高(P〈0.05)。结论小脑血管畸形应尽早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适当的手术技巧,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AVM病人术前GCS评分≥8分的病人恢复好,〈8分病人恢复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小脑 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锦林 杜亚辉 +4 位作者 郭跃辉 王伟 李云松 李春雷 陈硕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2期98-98,共1页
患者男,47岁,主因"左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4个月"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眼球突出,无搏动性,球结膜充血水肿。既往高血压病10余年,糖尿病史3个月,白血病史1年余,经治疗,入院时血液检查正常。眼科检查:左眼球突出,运动轻度受... 患者男,47岁,主因"左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4个月"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眼球突出,无搏动性,球结膜充血水肿。既往高血压病10余年,糖尿病史3个月,白血病史1年余,经治疗,入院时血液检查正常。眼科检查:左眼球突出,运动轻度受限,结膜血管增粗,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视盘区界欠清,静脉充盈、纡曲,视野正常;听诊左眶周、颞区、枕区及耳后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海绵窦
下载PDF
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检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2 位作者 陈凌 宋庆斌 黄居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7期471-473,共3页
目的 :为介入栓塞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近期 3 0例疑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影像特点、介入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具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目的 :为介入栓塞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近期 3 0例疑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影像特点、介入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具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特点 ,经行选择性全脊髓血管造影、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 2 9例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其中 2 7例畸形团来自颈部血管供血及胸段脊髓血管等多支血管供血 ;2例来自颈外动脉系统供血 )。另外 1例开始被误诊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为由颈内动脉原始听动脉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髓周静脉引流而造成MRI的留空信号。结论 :为了防止误诊及漏诊病例的发生 ,应对双侧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肋颈干、甲状颈干、上胸段肋间动脉或全脊髓血管及颈外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必要时还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颈段 脊髓血管畸形 介入检查 介入栓塞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脑膜微循环变化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鹏 凌锋 +5 位作者 李萌 张鸿祺 支兴龙 缪中荣 宋庆斌 王玉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373-377,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脑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生的机制。方法将11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5只,对照组25只。实验组大鼠闭塞其上矢状窦和左侧横窦,同时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造成静脉窦高压。然后分别... 目的观察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脑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生的机制。方法将11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5只,对照组25只。实验组大鼠闭塞其上矢状窦和左侧横窦,同时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造成静脉窦高压。然后分别在术后7、14、21、28、40、60、90 d取实验组大鼠3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观察硬脑膜微循环,并计量上矢状窦旁开1mm,分别与上矢状窦平行和垂直的1mm直线上所能观察到的直径≤10μm的血管数目和直径的变化。结果在静脉窦高压7 d,大鼠硬脑膜未见血管增生;14 d后硬脑膜才出现血管增生。90 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数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大鼠硬脑膜中可观察到毛细血管网中动静脉直接通道的开放,血液经该通道进入静脉的路径直而短(21 d)。第28天时实验组大鼠可观察到动静脉瘘形成,而且其形态和结构与正常动静脉短路类似,但连接的血管增粗,不再是毛细血管。结论静脉窦高压形成初期,硬脑膜血管增生活跃,后期血管增生减弱或消失。从瘘口的位置和结构分析,瘘口很可能是由原来存在的血管薄弱部位逐渐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微循环 大鼠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新如 吴震 +7 位作者 张力伟 贾桂军 汤劼 耿素民 周大彪 孟国路 王永刚 张俊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59-62,共4页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病灶。采用常规马蹄形切口15例,耳前弧形切口8例。结果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病灶。采用常规马蹄形切口15例,耳前弧形切口8例。结果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前面瘫、眼肌协同性运动障碍完全恢复,无新出现的面瘫,术后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5例。GOS评分:恢复良好21例,重度病残2例。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时可避免出现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脑桥 入路 颞下经小脑幕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