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头孢霉菌产头孢菌素C发酵培养基优化
1
作者 李建平 孟利钢 +2 位作者 张世星 冯涛 于娜娜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0期131-135,共5页
以头孢菌素C生产菌株顶头孢霉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种氮源对头孢菌素C产量的影响。通过多因子二水平分析实验、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确定最佳氮源为蛋氨酸、玉米蛋白粉、豆油,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蛋氨酸为0.93 g/L、玉米... 以头孢菌素C生产菌株顶头孢霉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种氮源对头孢菌素C产量的影响。通过多因子二水平分析实验、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确定最佳氮源为蛋氨酸、玉米蛋白粉、豆油,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蛋氨酸为0.93 g/L、玉米蛋白粉为4.96 g/L、豆油为6.33 g/L。在此发酵配方下,头孢菌素C产量可达33.21 g/L,较初始配方提高16.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C 7-氨基头孢烷酸发酵 顶头孢霉菌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石英砂研磨法快速提取顶头孢霉染色体DNA 被引量:11
2
作者 袁洪水 李术娜 +3 位作者 张爱莲 周志军 王世英 朱宝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1,共4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采用氯化苄法、液氮研磨法以及石英砂研磨法进行比较,从提取的DNA数量及纯度来分析,石英砂法要好于液氮研磨法,与氯化苄法效果相当,但避免了氯化苄的毒性。提取液的pH... 本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采用氯化苄法、液氮研磨法以及石英砂研磨法进行比较,从提取的DNA数量及纯度来分析,石英砂法要好于液氮研磨法,与氯化苄法效果相当,但避免了氯化苄的毒性。提取液的pH对结果影响不大,当pH为9.0~10.0之间时,收率稍高;EDTA浓度应大于40 mmol/L。经石英砂研磨破壁,获得了较高质量的染色体DNA,该法与液氮研磨法、氯化苄法相比廉价、快速、安全,且不影响其后续的分子生物学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头孢霉 石英砂研磨 染色体DNA 提取
下载PDF
菌丝形态分化与头孢菌素C合成的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万平 冀志霞 +4 位作者 储炬 庄英萍 张嗣良 罗家立 白骅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21,共7页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法对顶头孢霉菌的菌丝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中的菌丝形态的变化规律,具体对菌丝长度、菌丝宽度和菌丝生长单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菌丝形态分化与头孢菌素C合成的关系。研究表明头孢菌素...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法对顶头孢霉菌的菌丝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中的菌丝形态的变化规律,具体对菌丝长度、菌丝宽度和菌丝生长单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菌丝形态分化与头孢菌素C合成的关系。研究表明头孢菌素C的合成是在细长菌丝分化成膨大菌丝片段后才启动的,头孢菌素C可能主要是在膨大菌丝分化成节孢子的过程中被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头孢霉菌 图像分析 菌丝形态分化 菌丝生长单位 头孢菌素C
下载PDF
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改进 被引量:6
4
作者 郑荣 朱春宝 +1 位作者 赵文杰 朱宝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6-159,共4页
对头孢菌素C的工业生产菌顶头孢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储存和再生的具体条件(如破壁酶、菌丝处理、菌龄、再生培养基、原生质体储存液等)进行了研究,优化各种条件后制备的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可达60%以上,这些改进了的条件也可... 对头孢菌素C的工业生产菌顶头孢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储存和再生的具体条件(如破壁酶、菌丝处理、菌龄、再生培养基、原生质体储存液等)进行了研究,优化各种条件后制备的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可达60%以上,这些改进了的条件也可供其它丝状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头孢霉菌 原生质体 再生 头孢菌素C 制备
下载PDF
丝状真菌顶头孢霉染色体DNA的提取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威 朱春宝 +1 位作者 朱宝泉 姚新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6-229,236,共5页
目的探索提取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采用氯化苄法、液氮研磨法和酶裂解法。结果较其他两种方法比 ,氯化苄法提取效果好。当提取液pH值为 9 0~10 0、EDTA浓度为 12 0mmol·L-1时 ,所得的顶头孢霉染色体DNA... 目的探索提取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采用氯化苄法、液氮研磨法和酶裂解法。结果较其他两种方法比 ,氯化苄法提取效果好。当提取液pH值为 9 0~10 0、EDTA浓度为 12 0mmol·L-1时 ,所得的顶头孢霉染色体DNA的质量和数量均较理想 ,每克(湿重 )顶头孢霉菌丝体能得到 96 μg的染色体DNA。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其DNA片断大于2 3kb。结论该分离方法获得的染色体DNA质量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头孢霉菌 基因组DNA 提取 研磨 细胞壁 多聚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顶头孢霉pcbAB-pcbC双向启动子区域的克隆与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丕燕 朱春宝 朱宝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5-257,共3页
用PCR方法从丝状真菌顶头孢霉中克隆出全长 1 3kb的pcbAB_pcbC双向启动子DNA片段 ,通过转化子对博莱霉素的抗性证明了该启动子在顶头孢霉中的双向启动功能。另外 ,利用所克隆的pcbAB_pcbC双向启动子构建了一个用于顶头孢霉转化的质粒pYG... 用PCR方法从丝状真菌顶头孢霉中克隆出全长 1 3kb的pcbAB_pcbC双向启动子DNA片段 ,通过转化子对博莱霉素的抗性证明了该启动子在顶头孢霉中的双向启动功能。另外 ,利用所克隆的pcbAB_pcbC双向启动子构建了一个用于顶头孢霉转化的质粒pYG13,并成功地将该质粒转化入顶头孢霉。pYG13含有博莱霉素抗性基因和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 (vgb) ,Southern杂交和CO结合实验分析显示vgb整合到顶头孢霉的基因组DNA中并表达了有活性的透明颤菌血红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头孢霉 双向启动子 DNA片段 转化子 克隆 博莱霉素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 抗性 基因
下载PDF
带TrpC启动子的质粒pYG715/Vgb对顶头孢霉的转化 被引量:4
7
作者 郑荣 朱春宝 +1 位作者 赵文杰 朱宝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9-272,共4页
分别以来自于构巢曲霉和酿酒酵母的启动子TrpC和TEF1来构建质粒pYG715/TrpC和pZR333并转化头孢菌素C工业生产菌种顶头孢霉,结果发现只有pYG715/TrpC产生转化子。
关键词 顶头孢霉 启动子 质粒 Β-内酰胺 TRPC 转化
下载PDF
一个从顶头孢霉中筛选具有启动子功能的DNA片段的简便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丕燕 朱春宝 +1 位作者 朱宝泉 赵文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7-100,共4页
利用大肠杆菌-酵母穿梭质粒pGBT9构建了一个真菌启动子捕获载体pGBT14,用这个捕获载体构建了含顶头孢霉的0.5-2.0kb片段的染色体DNA文库,并从中筛选到顶头孢霉的24个DNA片段,这些片段能够在啤酒酵母中启动Trp1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大肠杆菌-酵母穿梭质粒 启动子捕获载体 顶头孢霉 DNA文库 真菌
下载PDF
顶头孢霉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带vgb基因的质粒DNA转化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戴秀君 马文婵 +3 位作者 李术娜 王全 李红亚 朱宝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68,共6页
对头孢菌素C的工业生产菌种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优化后的制备及再生条件为:在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10~120 h的菌丝体,30℃条件下经1%蜗牛酶和1%纤维素酶混合液酶解3.5 h,原生... 对头孢菌素C的工业生产菌种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优化后的制备及再生条件为:在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10~120 h的菌丝体,30℃条件下经1%蜗牛酶和1%纤维素酶混合液酶解3.5 h,原生质体得率最高可达2.377×10^7个/mL;在以KC(0.6 mol/L KCl+25mmol/L CaCl2.2H2O)为渗透压稳定剂的再生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再生率可达40%。用pMK4-LV质粒通过电击法对原生质体进行转化,成功得到了重组子,转化率约为10个转化子/μg质粒DNA。转化子的PCR鉴定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转入顶头孢霉基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头孢霉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转化
下载PDF
非对称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法选育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 被引量:1
10
作者 蒲静 雷悦 +2 位作者 张世野 张成钢 徐威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选育高产头孢菌素C产生菌。方法分别以紫外线和加热灭活头孢菌素C产生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18-U5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18-M6原生质体,并将两种灭活的原生质体经PEG4000融合,从融合株中筛选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结果... 目的选育高产头孢菌素C产生菌。方法分别以紫外线和加热灭活头孢菌素C产生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18-U5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18-M6原生质体,并将两种灭活的原生质体经PEG4000融合,从融合株中筛选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结果获得高产头孢菌素C的顶头孢霉融合株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F20,发酵单位达4 655 mg.L-1。与双亲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42.4%和34.9%。结论非对称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法选育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的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C 顶头孢霉 原生质体 融合 非对称灭活
下载PDF
紫外线与亚硝酸复合诱变在顶头孢霉菌选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季惠军 范毅颖 郑国香 《黑龙江医药》 CAS 2003年第4期283-284,共2页
为了提高头孢菌素 C 的产量,通过对头孢菌素 C 产生菌顶头孢霉菌 B42—V2进行紫外线和亚硝酸的复合诱变处理,得到变株 B42—V2N,单位提高10.04%,且遗传性状非常稳定。实验表明: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所选育菌种遗... 为了提高头孢菌素 C 的产量,通过对头孢菌素 C 产生菌顶头孢霉菌 B42—V2进行紫外线和亚硝酸的复合诱变处理,得到变株 B42—V2N,单位提高10.04%,且遗传性状非常稳定。实验表明: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所选育菌种遗传性状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亚硝酸 复合诱变 顶头孢霉菌 选育 应用
下载PDF
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合成酶/羟化酶基因cefEF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2
作者 陈晖 韩辉 徐冠珠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7-299,共3页
利用氯化苄分别从真菌顶头孢 (Cephalosporiumacremonium)和产黄头孢 (Acremoniumchrysogenum)中提取总DNA ,通过PCR方法扩增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合成酶 羟化酶基因cefEF ,结果只能从产黄头孢DNA中扩增出cefEF基因。测序结果表明 ,其... 利用氯化苄分别从真菌顶头孢 (Cephalosporiumacremonium)和产黄头孢 (Acremoniumchrysogenum)中提取总DNA ,通过PCR方法扩增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合成酶 羟化酶基因cefEF ,结果只能从产黄头孢DNA中扩增出cefEF基因。测序结果表明 ,其与已报道的基因序列只有 3个碱基的差异 ,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只有 2个氨基酸有差异 ,并未涉及活性中心。同时表明 ,国外所指的与该酶有关的顶头孢 (Cephalosporiumacremonium或Acremoniumchryso genum)对应的是国内的产黄头孢 (Acremoniumchrysoge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乙酰氧基头孢菌素C合成酶 羟化酶 PCR 真菌顶头孢 产黄头孢
下载PDF
含硫化合物对头孢菌素发酵的影响
13
作者 赵文杰 徐月美 张四维 《医药工业》 CAS 1987年第6期245-250,共6页
本文报道D-、L-、DL-蛋氨酸、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对头孢菌素摇瓶发酵的影响。添加D-蛋氨酸,后效价最高。硫酸盐和蛋氮酸分别促进发酵前期和后期效价的增长。菌体内蛋氨酸的累积表明胞内蛋氨酸对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有特殊作用。这些结... 本文报道D-、L-、DL-蛋氨酸、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对头孢菌素摇瓶发酵的影响。添加D-蛋氨酸,后效价最高。硫酸盐和蛋氮酸分别促进发酵前期和后期效价的增长。菌体内蛋氨酸的累积表明胞内蛋氨酸对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有特殊作用。这些结果对头孢菌素生产的代谢调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头孢霉菌 头孢菌素发酵 硫代谢调节
下载PDF
头孢菌素C生产工艺改进的研究Ⅰ.头孢菌素C新菌种C82—123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月美 王力 +2 位作者 童纯恺 赵文杰 许文思 《医药工业》 CAS 1987年第6期241-245,共5页
对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82-123发酵过程中的温度,通气,pH调节,碳、氮源等组份的用量,氨水等的补料以及蛋氨酸的诱导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后的发酵工艺,使该菌种在7 L 玻璃发酵罐中的发酵效价提高三倍以上。
关键词 头孢菌素C 脱乙酰头孢菌素C 顶头孢霉菌 发酵工艺
下载PDF
基于参数相关分析的顶头孢霉新移种标准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俊 杨倚铭 +2 位作者 储炬 张嗣良 孟利钢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39-742,共4页
以pH为在线过程参数,结合糖、铵的残留浓度等离线生化参数,分析顶头孢霉生长过程的代谢规律,并通过摇瓶实验确定了新的移种标准。照此标准进行了12m3发酵罐验证试验。结果头孢菌素C的平均总亿比对照(旧移种标准)约提高了8%,同时杂质含... 以pH为在线过程参数,结合糖、铵的残留浓度等离线生化参数,分析顶头孢霉生长过程的代谢规律,并通过摇瓶实验确定了新的移种标准。照此标准进行了12m3发酵罐验证试验。结果头孢菌素C的平均总亿比对照(旧移种标准)约提高了8%,同时杂质含量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顶头孢霉 移种 中试
下载PDF
金枪鱼加工副产物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发酵产物的影响
16
作者 王欢 李晔 +1 位作者 戴娟 苏秀榕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9年第5期17-22,共6页
以金枪鱼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研究其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acremonium)发酵产物的影响.以头孢菌素C(CPC)的产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不同添加量的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发酵产抗生素的作用,再利用气相-质谱联用... 以金枪鱼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研究其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acremonium)发酵产物的影响.以头孢菌素C(CPC)的产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不同添加量的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发酵产抗生素的作用,再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代谢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顶头孢霉菌的发酵培养基中,酶解液的添加量为30.86mL·L^-1时,CPC产量最高,为8.106g·L^-1,比未添加酶解液增加67.82%;酶解液的加入显著改变了顶头孢霉菌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副产物 酶解液 顶头孢霉菌 头孢菌素C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顶头孢霉发酵稻草秸秆产头孢菌素C的培养基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家丽 姚日生 +3 位作者 余婉蓉 詹进锁 朱慧霞 王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1-136,共6页
该研究用稻草秸秆代替标准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利用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发酵产头孢菌素C,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头孢霉发酵产头孢菌素C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为水解葡萄糖35 g/L、棕纤维素46 g/L、玉... 该研究用稻草秸秆代替标准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利用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发酵产头孢菌素C,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头孢霉发酵产头孢菌素C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为水解葡萄糖35 g/L、棕纤维素46 g/L、玉米浆38 g/L、纤维素酶0.8%、豆油25 g/L、硫酸铵10 g/L。在此优化培养基下,头孢霉发酵所产头孢菌素C的效价达298.34 U/m L,为标准发酵培养基效价的96.69%。由此可知,秸秆棕纤维素作为原料丰富且廉价的碳源替代物,可完全应用于头孢菌素C的发酵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C 顶头孢霉 秸秆 棕纤维素 碳源替代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头孢菌素C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李杰 张婷 +1 位作者 党建宁 张宝新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1年第10期57-61,共5页
以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B-1822-S-04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丙二酸复合诱变,筛选得到了4株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D-G-017、D-G-083、D-G-096和D-G^(-1)33,其中菌株D-G-096的效价高达6816 mg·L^(-1),较... 以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B-1822-S-04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丙二酸复合诱变,筛选得到了4株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D-G-017、D-G-083、D-G-096和D-G^(-1)33,其中菌株D-G-096的效价高达6816 mg·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50.80%,且高产特性稳定;50 L发酵罐小试结果显示,菌株D-G-096的效价达到了29270 mg·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11.06%,可作为优良高产菌株保存使用。该实验筛选出的高产菌株及其在小试中的应用,可为后期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质菌种资源,为发酵工艺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丙二酸 复合诱变 头孢菌素C 顶头孢霉
下载PDF
微波诱变头孢菌素C产生顶头孢霉菌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桑庆华 梁景乐 +3 位作者 宋爱刚 白芳静 史宁 蒋涛 《齐鲁药事》 2007年第10期615-616,共2页
本实验以头孢菌素C高产菌L32为出发菌株,通过微波诱变,得到变株L32-104,初复筛证明其发酵单位提高20%,且遗传性状非常稳定。该菌株在中试以及大生产中均获成功。实验表明微波诱变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方法可行。
关键词 头孢菌素A 顶头孢霉 微波诱变
下载PDF
Ambient Stresses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ze Late Wilt Causing Agent, <i>Harpophora maydis</i>
20
作者 Ofir Degani Yuval Goldblat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年第7期571-582,共12页
Late wilt, a severe vascular disease of maize caused by the fungus Harpophora maydis,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rapid wilting of maize plants before tasseling and until shortly before maturity. In Egypt and Israe... Late wilt, a severe vascular disease of maize caused by the fungus Harpophora maydis,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rapid wilting of maize plants before tasseling and until shortly before maturity. In Egypt and Israel, the disease is considered to be a major problem. The pathogen is currently controlled using cultivars of maize having reduced sensitivity, but the fungi can undergo pathogenic variations and become a threat to resistance cultivars as well. The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fection and disease development are not fully determined. To impose stress in a uniform and chronic manner, we expose the Israeli H. maydis isolates colonies or spores to light, different pH, ionic and hyperosmotic pressures (induced with KCl or sorbitol) or oxygen-related stresses (induced with oxygen enrichment, menadione or peroxide). The optimum pH for both hyphal development and spore germination was pH = 5 - 6, similar to reports for the Egyptian, Indian and Hungarian isolates of H. maydis. In the hyperosmotic regime, hyphal growth was affected in a dosage-dependent curve. Although inoculation under high salt stress also inhibited spore germination, the spores were relatively resistant to this stress in comparison to the hypha. An opposite picture was revealed under menadione/peroxide stress: under high dosage of these compounds, the spore germination was virtually abolished while the colony growth was moderately affected. A daily oxygen enrichment of liquid medium cultures caused an increased growth in the pathogen wet and dry biomass, but daily double treatments led to growth suppression. These findings are a preliminary step towards the inspection of the fungal-host interaction under these different stressful environments. This is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es to restrict the disease burst and to protect field cor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remonium maydis Black Bundle Disease cephalosporium maydis Environment Stress FUNGUS Harpophora maydis LATE WIL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