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moval of the Shadow of Cervical Vertebrae from Panoramic X-Ray Images with a Tomosynthesis Method
1
作者 Koichi Ogawa Jyunpei Yamamoto +1 位作者 Masatoshi Yanase Akitoshi Katsumata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3年第4期156-164,共9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move the shadow of cervical vertebrae from dental panoramic x-ray images with a tomosynthesis method and improve the contrast of details in both the teeth and jaw bones. To measure 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move the shadow of cervical vertebrae from dental panoramic x-ray images with a tomosynthesis method and improve the contrast of details in both the teeth and jaw bones. To measure the shift-amount at each angular position that was required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noramic x-ray images of the dental arch, strip images of a calibration phantom were acquired. Then, a shift-amount table was prepared from these images, and the other shift-amount table, which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a panoramic image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was prepared by inverting the curve of the shift-amount table upside down. Using these two tables, images focused on the dental arch and cervical vertebrae of a patient were made with the original strip data of the patient. The shadow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appearing on the image focused on the dental arch was removed using the two above-mentioned images and blurring functions defined at two focusing geometries.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evaluated with clinically acquired data of two patients. The shadow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was successfully eliminated, and the contrast of the front teeth and detailed structures of the jaw bones was improve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our proposed method was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in removing the shadow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from conventional panoramic x-ray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ORAMIC radiography cervical vertebrae SUBTRACTION Technique
下载PDF
Unusual cervical foreign body-a neglected thermometer for 5 years:A case report
2
作者 Liu Yang Wen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30期9129-9133,共5页
BACKGROUND Foreign body in the deep neck i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accidental ingestion of the animal spiculate bone which penetrates the full-thickness of the aerodigestive tract into the fascial spaces of the neck.I... BACKGROUND Foreign body in the deep neck i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accidental ingestion of the animal spiculate bone which penetrates the full-thickness of the aerodigestive tract into the fascial spaces of the neck.In general,perforation of the esophagus often results in periesophagitis and even fatal abscesses.The presence of a giant foreign body in the neck without obvious symptoms or complications for many years is rare.CASE SUMMARY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32-year-old man who intentionally swallowed a thermometer which was unable to be located by endoscopy at his initial visit.He had no remarkable symptoms for 5 years other than paresthesia and limited movement of the left neck until 7 d before this admission.The foreign body was removed successfully by the surgery.CONCLUSION The presence of a giant foreign body in the neck without obvious symptoms or complications for many years is rare.Both endoscopic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are essential for the diagnosis of alimentary foreign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foreign body Thermometer ingestion Neck radiography Open neck surgery Case report
下载PDF
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3
作者 刘红正 郜顺兴 张楠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20-924,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照研究目标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 目的探究不同负压引流方式联合氨甲环酸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失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按照研究目标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18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负压引流情况分为A组(持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B组(间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46例)、C组(持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及D组(间断负压引流,不使用氨甲环酸,45例)。对比四组病人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生化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手术后,四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24 h引流量[A组(191.21±22.38)mL、B组(175.34±17.85)mL、C组(205.62±20.78)mL、D组(210.43±20.14)mL]、术后隐性失血量[A组(275.37±30.12)mL、B组(251.42±26.12)mL、C组(321.47±35.62)mL、D组(296.78±32.14)mL]、引流管留置时间[A组(1.85±0.51)d、B组(1.45±0.42)d、C组(2.32±0.65)d、D组(2.78±0.7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最优,其次为A组。四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A组(112.43±12.57)g/L、B组(120.53±17.85)g/L、C组(103.47±10.78)g/L、D组(102.58±11.12)g/L]均明显降低(P<0.05),但是B组下降最少,其次为A组。四组血清APTT、PT、Fib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最明显,B组血清APTT水平变化最小;四组VAS评分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发热、脑脊液漏、血肿压迫脊髓、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应用间断负压引流联合氨甲环酸利于手术时间缩短,并减少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改善血红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 持续负压引流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 氨甲环酸 凝血酶原时间 间断负压引流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5 位作者 柳根哲 赵子义 赵思浩 陈超 祝永刚 李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5,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35例和后路组35例,前路组患者行Hybrid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后路组患者行EODL。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满意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JOA评分和JOA改善率明显升高(P<0.01),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明显升高(P<0.01),NDI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按术后满意度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均较高。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EODL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Hybrid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 椎管减压 颈椎前路手术 Hybrid手术
下载PDF
对颈椎椎旁肌脂肪浸润与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后矢状面平衡参数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益 丁琛 +5 位作者 何俊波 王贝宇 孟阳 吴廷奎 洪瑛 刘浩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2期110-117,共8页
目的 探讨颈椎椎旁肌脂肪浸润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20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双节段Hybrid手术(置换节段为C5/6)的颈椎病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全部患者的... 目的 探讨颈椎椎旁肌脂肪浸润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20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双节段Hybrid手术(置换节段为C5/6)的颈椎病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融合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随访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指标;采用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对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评估;通过颈椎侧位及功能位X线测量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颈椎曲度、矢状面垂直轴偏距、融合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Cobb角、置换节段FSU的Cobb角、置换节段Cobb角、C2-7节段活动度(ROM)和置换节段ROM;利用术前颈椎MRI T2加权成像轴位像C5/6层面评估胸锁乳突肌、颈长肌和颈深伸肌肌群的横截面积,同时评估C5椎体面积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依据Goutallier分级法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分级,并以全部患者椎旁肌脂肪浸润分级中位数1.5级为划分标准将患者分为少脂组(Goutallier 0~1.5级)和多脂组(Goutallier 2~4级)。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术中指标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以及各项矢状面平衡参数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BMI、融合节段与置换节段的位置关系、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随访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少脂组置换节段FSU的Cobb角均明显大于多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矢状面平衡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少脂组患者置换节段Cobb角和颈椎曲度的维持以及C2-7 ROM的恢复均优于多脂组(均P<0.05)。椎旁肌横截面积与椎体横截面积的比值与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椎旁肌脂肪浸润在颈椎病患者中常见;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与Hybrid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活动度的丢失呈正相关;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与其横截面积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颈椎 脂肪组织 脊柱融合术 全椎间盘置换 姿势平衡 活动范围 关节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74
6
作者 贾连顺 袁文 +17 位作者 倪斌 陈雄生 陈德玉 沈强 刘祖德 叶晓健 肖建如 谭军 徐印坎 赵定麟 侯铁胜 周维江 戴力扬 吴德升 朱海波 刘洪奎 张文明 张文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260-1263,共4页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 4585例脊髓型颈椎病 ,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 ,其中 335例于术后 6个月~ 2年再次手术。术后 985...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 4585例脊髓型颈椎病 ,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 ,其中 335例于术后 6个月~ 2年再次手术。术后 985例随访 5年 7个月~ 1 7年 ,平均 7年 7个月。结果 :功能评价 ,优 476例 (48.32 % )、良 335例 (34 .0 1 % )、可 94例 (9.54 % )及差 80例 (8.1 3 % )。手术疗效与病变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减压程度和颈椎稳定性相关 ,病程在 6个月内的患者疗效优于 1年以上者 (P <0 .0 1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远期效果是肯定的 ;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治疗 远期疗效评价 脊髓压迫
下载PDF
便携步态分析量化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步态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艳成 夏群 +4 位作者 胡永成 张继东 白剑强 吉宁 张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774-1779,共6页
背景:步态改变是脊髓型颈椎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征;传统的三维步态实验室因操作复杂和耗时费力等原因,无法真正应用于临床前沿。近些年,基于微型传感器的便携式步态分析设备逐渐兴起和发展,部分经过了临床应用验证,使患者在病房里... 背景:步态改变是脊髓型颈椎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征;传统的三维步态实验室因操作复杂和耗时费力等原因,无法真正应用于临床前沿。近些年,基于微型传感器的便携式步态分析设备逐渐兴起和发展,部分经过了临床应用验证,使患者在病房里进行步态分析成为现实。目的:以便携式步态分析仪量化评估脊髓型颈椎病的步态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3至11月连续住院治疗的15例伴有步态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患者组,同期30例健康受试者纳入对照组。受试者佩戴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在30 m的平地上来回自由行走120 m进行检测,共12个步态参数纳入研究,包括7个常用步态参数:单腿站立时间、双腿站立时间、步态周期时间、速度、步频、步长、跨步长及5个新定义的步态参数:拔腿强度、摆腿强度、地面反冲、足落地控制和摆动前期角度。3例患者接受常规颈椎减压,治疗后1周佩戴颈托下地后再次进行步态测试。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患者的双腿站立时间和步态周期明显延长(P<0.05),速度、步频、步长、跨步长、摆腿强度、地面反冲、足落地控制和摆动前期角度明显减小(P<0.05),而单腿站立时间和拔腿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例手术患者治疗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改善率32.5%,摆腿强度在图形上可见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日本骨科学会评分与所有12项检测的步态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便携式步态分析仪能够有效检测测量伴有步态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步态,可协助客观量化评估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脊髓型颈椎病 便携式步态分析仪 步态异常 步态 下肢神经功能 日本骨科学会评分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8
作者 侯铁胜 刘洪奎 +1 位作者 贾连顺 赵定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16-5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156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颈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法。方法: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症156例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手术疗效。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前者以颈髓受压,后者以神经根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MRI可明确显示其类型。对142例进行术后随访8~88个月(平均42个月),术后优良率为92%(130/142)。结论: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病情较重,尤其中央型突出者及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应选择以颈前路手术为主的手术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突出 NMR 成像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解京明 王迎松 +3 位作者 张颖 鲁宁 曹锦 张漾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巧和手术体会。[方法]2004年7月~2006年4月,在前期尸体标本操作的基础上,C型臂引导下采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5例。常规后路,术中显露侧块至其外侧缘,辨清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技巧和手术体会。[方法]2004年7月~2006年4月,在前期尸体标本操作的基础上,C型臂引导下采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15例。常规后路,术中显露侧块至其外侧缘,辨清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上缘;选择侧块外缘内5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mm处为进钉点,球磨去皮质。2mm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保持与上终板平行并40°-45°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mm皮质骨螺钉。[结果]除1枚C4螺钉未能成功外,共计置入C3-7下颈椎椎弓根螺钉86枚,平均螺钉长度(26±1.6)mm,CT下各钉内倾角度平均值37.9°±5.4°。术中2枚(2.9%)在开路时发生钉道活动性出血。术后CT示椎弓根壁损伤6枚(8.8%)。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相对安全,置钉成功的关键是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钉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及防范措施 被引量:19
10
作者 江兵 朱成润 +5 位作者 曹燕庆 潘宏 陶岳峰 刘金锐 蒋仁义 陈诚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8月,采用颈前路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疾病253例,分别采用颈前路减压钢板加钛网或融合器植骨融合术,颈前路减压加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融合术,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8月,采用颈前路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疾病253例,分别采用颈前路减压钢板加钛网或融合器植骨融合术,颈前路减压加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融合术,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颈前路减压钢板加大块骼骨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253例随访3~12个月,中位数7个月。早期手术相关并发症24例,发生率9.49%。其中喉上神经损伤4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取骨区顽固性疼痛5例,吞咽困难4例,颈部血肿2例,植入髂骨块移位1例,钢板螺钉松动5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掌握各种颈椎前路内固定器械的最佳适应证和选择最佳手术方法、牢固掌握相关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是减少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手术 前路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齿突游离小骨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5 位作者 包聚良 戴力扬 袁文 陈德玉 陈雄生 叶晓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25-527,共3页
目的:探讨齿突游离小骨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对25例齿突游离小骨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总结。术前诊断依据齿突基底部缺如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后路融合术,寰枢椎融合8例,枕颈融合术17例。结果:所有患者经6个月... 目的:探讨齿突游离小骨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对25例齿突游离小骨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总结。术前诊断依据齿突基底部缺如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后路融合术,寰枢椎融合8例,枕颈融合术17例。结果:所有患者经6个月至18年随访,均获骨性融合,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当齿突游离小骨伴有寰枢椎不稳时,应行手术治疗。对寰枢椎能复位者选择寰枢椎融合,脱位不能复位者应行枕颈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游离小骨 诊断 外科手术 寰枢椎不稳
下载PDF
颈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军 权正学 +1 位作者 欧云生 蒋电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01-904,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1998年11月-2006年12月,采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363例,其中男268例,女95例;年龄17~79岁,中位年龄50.6岁。颈椎病2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39例,颈椎外伤87例,颈椎肿瘤9例,颈椎结...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1998年11月-2006年12月,采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363例,其中男268例,女95例;年龄17~79岁,中位年龄50.6岁。颈椎病2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39例,颈椎外伤87例,颈椎肿瘤9例,颈椎结核4例。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融合治疗48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132例,前路减压、钛网植入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183例。结果术后282例获随访3个月~5年,平均1年11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8.16%。喉上神经损伤3例,经禁流质饮食及补液治疗,术后3~7d症状消失;喉返神经损伤2例,行发音训练,3个月后恢复正常;脊髓损伤1例,经抗炎脱水治疗,下肢肌力6个月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硬脊膜撕裂2例,经皮肤肌肉严密缝合,切口适度加压包扎后愈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10例,其中1例螺钉拔出,因吞咽困难行再次手术,余行对症治疗、头颈胸石膏固定,3~18个月后固定节段融合;颈部血肿形成4例,其中1例因抢救方法不当死亡;植骨区及创口感染1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以及严格规范化操作,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宏其 陈凌强 +7 位作者 肖勋刚 郭靖 罗继 邓展生 龙文荣 陈静 胡建中 王锡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774-177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科共收治33例患相邻节段病变病例,将33例病例分成3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Ⅰ型(单纯椎间盘突出型)20例,...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科共收治33例患相邻节段病变病例,将33例病例分成3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Ⅰ型(单纯椎间盘突出型)20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Ⅱ型(黄韧带钙化皱褶型)5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术;Ⅲ型(混合型)8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年,33例相邻节段病变受压脊髓获得有效减压,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原前路内固定物位置良好、牢固,无血管、神经、气管、食管损伤并发症,骨性融合好,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77.8%。[结论]以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为主的3种手术方法是治疗3种类型的相邻节段病变简易积极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融合术后 相邻节段病变 减压 手术治疗
下载PDF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邓展生 孙太存 +5 位作者 朱勇 龙文荣 李康华 廖前德 张宏其 伍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22-24,共3页
目的 :研究和评价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38例颈椎疾患行颈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 :1例术后 4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余37例随访 4~ 16月 ,平均 9.1月 ,... 目的 :研究和评价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38例颈椎疾患行颈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 :1例术后 4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余37例随访 4~ 16月 ,平均 9.1月 ,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恢复 ,植骨均融合 ,6例钢板或螺钉位置不理想 ,无钢板螺钉松动 ,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是目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稳定颈椎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其坚强的内固定和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为促进植骨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前路手术 ORION钢板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标志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韩伟峰 林欣 +2 位作者 李小光 崔维 熊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孔前缘水平切线间距离、双侧横突孔内侧壁距离及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由下端至上端逐渐减小;钩突前脚间距平均值约为(17.3±2.92)mm,硬膜囊平均宽度(16.5±0.42)mm;颈长肌内侧缘与椎动脉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测量值在C3,C7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年老标本中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主要以前部横向增生为主,最严重者完全遮蔽椎动脉且将其向后外侧挤压,且可压迫钩椎关节后外侧走行的神经根。结论:颈前路手术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参考颈长肌及钩椎关节定位,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手术 颈椎 解剖 标志
下载PDF
颈椎曲度变化与退变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49
16
作者 韦坚 韦贵康 《中医正骨》 1999年第3期9-10,共2页
为了解颈椎曲度变化与其退变的关系,重新探讨颈椎曲度的临床意义,选择240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健康无症状的成人,拍摄颈部标准侧位片,以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并加以比较。结果说明颈椎曲度是复杂的临床观察指标,年龄... 为了解颈椎曲度变化与其退变的关系,重新探讨颈椎曲度的临床意义,选择240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健康无症状的成人,拍摄颈部标准侧位片,以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并加以比较。结果说明颈椎曲度是复杂的临床观察指标,年龄及性别均对颈曲有明显影响;男女颈曲变化规律完全不同;随着年龄增加,颈曲测量精度下降。认为颈曲是反映颈椎整体退变的指标,在60岁以前,它能较好的反应颈椎功能状态;但在60岁以后,则只能作为参考观察指标。建议对青壮年颈椎病患者的治疗应以恢复颈曲为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解剖学 组织学 颈椎曲度 放射照相术
下载PDF
84例颈椎结核患者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兰汀隆 秦世炳 +3 位作者 董伟杰 范俊 徐双铮 唐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55-160,共6页
目的 总结颈椎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颈椎结核患者的X线片、CT及MRI检查。对结核病变部位累及椎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椎体的改变情况(骨质破坏的方式、骨质缺损高... 目的 总结颈椎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颈椎结核患者的X线片、CT及MRI检查。对结核病变部位累及椎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椎体的改变情况(骨质破坏的方式、骨质缺损高度)、病变椎体的椎间隙改变情况等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椎管的改变和椎旁软组织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颈椎生理弧度的变化,如存在后凸成角畸形,则测量其Cobb角的度数,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软件SPSS 19.0)研究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椎结核累及单个椎体者1例,占1.2%(1/84);累及相邻2个椎体者63例,占75.0%(63/84);累及3个及以上椎体者20例,占23.8%(20/84);伴附件受累者13例,占15.5%(13/84),未见附件单独受累。84例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均有改变。其中64例颈椎生理前曲表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占76.2%(64/84);20例颈椎或颈胸椎表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占23.8%(20/84);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范围12°~82°,平均(29.0±19.6)°。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显著相关(r=0.752~0.96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6例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占90.5%(76/84);8例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仅MRI上有信号改变,占9.5%(8/84)。72例椎间隙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占85.7%(72/84);12例椎间隙未见狭窄,占14.3%(12/84)。39例患者椎管变形,硬膜囊、神经根受压,占57.4%(39/68);临床上伴有瘫痪症状者23例,占27.4%(23/84),其中有12例病变累及颈胸段椎体(C7~T1),占52.2%(12/23)。76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胀,占90.5%(76/84),其中28例表现为单纯椎旁软组织肿胀,占36.8%(28/76);48例脓肿形成,占63.2%(48/76)。 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于颈椎结核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明确病变侵及范围和程度,了解病变所致的颈椎形态变化,指导临床制订治疗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放射摄影术 颈椎 麻痹 脊柱后凸
下载PDF
颈椎斜位片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解京明 鲁宁 +3 位作者 王迎松 张漾杰 曹锦 张颖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根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根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位... 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根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根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位片角度。方法选用干燥的人颈椎(C3~7)标本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通过透视不同的斜位角度(40°、45°、50°、55°、60°)观测椎弓根。同时在颈椎标本观测的基础上,对拟行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术前摄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45°、50°、55°)观测颈椎椎弓根的显示。两次试验都是观测椎弓根的长度及对侧椎弓根在椎体上显影的位置(把椎体3等分)。结果通过测量发现55°颈椎双斜位片对椎弓根长度的显示及对侧椎弓根位置显示与其他角度斜位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5°双斜位片对术前颈椎椎弓根的判断及术中椎弓根钉植入准确性的判断是斜位片的最佳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器 放射摄影术 摄影测量法
下载PDF
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被引量:27
19
作者 陈举 张朝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小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小关节突交... 目的探讨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小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小关节突交锁37例。56例合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分类标准(ASIA)[1]:A型5例,B型21例,C型23例,D型7例。所有患者入院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在全麻下行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前路减压Cage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损伤节段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本组病例中,53例获得完全复位,成功率88.33%,7例达到90%复位,复位效果尚满意。所有患者完全复位,无大血管、食管意外损伤;5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予以激素、雾化治疗后逐渐恢复;2例ASIA A级患者于术后15、19 d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余58例患者均获得18~30个月随访,平均24个月。按ASIA分型,3例A型治疗前后无变化;B型21例,转为C型13例、D型5例;C型23例,转为D型13例,E型8例;D型7例,均转为E型。结论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颅骨牵引 颈前路手术 颈椎 脊柱骨折 脱位 关节突交锁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玉辉 高忠礼 +3 位作者 刘景臣 刘敏 吕衡发 王忠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 :为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 2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察、测量双侧颈长肌内侧缘间距 (A)、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B)、椎动脉 V2段间距 (C)、颈长肌内侧缘与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D... 目的 :为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 2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上 ,观察、测量双侧颈长肌内侧缘间距 (A)、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B)、椎动脉 V2段间距 (C)、颈长肌内侧缘与横突孔前壁根部间距 (D)、椎动脉与横突孔内壁间距 (E)、颈上神经节 (F)及颈中神经节 (G)距颈部中线的距离。结果 :A、B、 C由尾侧向头侧逐渐减小 ,F、G则逐渐增大 ;D约为 7.0 mm,E约为 3.0 m m。结论 :在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中掌握横突孔前壁根部这一解剖标志可以避免损伤椎动脉和颈交感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术 外科/方法 颈椎前路扩大减压术 椎动脉 颈交感干 颈椎/外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