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香堆阿吉拉姆的历史与表演
1
作者 旦增益西 《西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74-90,共17页
香堆阿吉拉姆是流行于昌都察雅县的阿吉拉姆表演团体,是昌都藏戏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香堆阿吉拉姆的历史与表演进行研究,认为香堆阿吉拉姆起源于20世纪初,其表演形态承袭早期觉木隆派表演风格。表演程式与阿吉拉姆系统中其... 香堆阿吉拉姆是流行于昌都察雅县的阿吉拉姆表演团体,是昌都藏戏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香堆阿吉拉姆的历史与表演进行研究,认为香堆阿吉拉姆起源于20世纪初,其表演形态承袭早期觉木隆派表演风格。表演程式与阿吉拉姆系统中其他流派无异,但其表演上形成了“戏师主导”“一剧一调”“戏师主唱”的特殊表演形态。通过对其表演风格的部分总结可知阿吉拉姆作为一种具有仪式特征的戏曲形态,在跨区域流布发展过程中,其功能性仍会在所在社区中继续保留,而其艺术技巧层面则与当地社区文化产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戏 香堆阿吉拉姆 察雅 昌都 表演
下载PDF
基于韧性理念的生态功能区乡村“三生”脆弱性治理与空间规划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田健 曾穗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71,84,共9页
受区位、自然条件、生态管控等多重影响,我国生态功能区乡村“三生”脆弱性突出,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三生”系统和韧性理念,建构生态功能区乡村“三生”脆弱性评估体系,以典型生态功能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为例,识别“三生... 受区位、自然条件、生态管控等多重影响,我国生态功能区乡村“三生”脆弱性突出,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三生”系统和韧性理念,建构生态功能区乡村“三生”脆弱性评估体系,以典型生态功能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为例,识别“三生”系统协调性、适应性、组织性薄弱环节,解析生产、生活、生态脆弱主导型和多元脆弱复合型村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脆弱性治理需求,从韧性提升视角,提出“分区统筹—体系重构—精准供给”的乡村脆弱性空间治理策略,并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宏观统筹布局、中观精准供给、微观实施反馈的规划衔接体系,确保治理策略的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空间 生态功能区 脆弱性 韧性 空间治理 西藏 昌都市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地质灾害潜在财产损失空间预测——以西藏昌都为例
3
作者 支泽民 刘峰贵 +2 位作者 陈琼 夏兴生 周强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3年第2期21-30,共10页
作为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灾后应急响应与灾情评估的重要依据,快速精准的灾害损失评估就变的极为重要。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为研究区,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 作为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灾后应急响应与灾情评估的重要依据,快速精准的灾害损失评估就变的极为重要。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为研究区,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基于ArcGIS对昌都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方程构建了昌都市地质灾害潜在财产损失评估模型,对昌都市的潜在财产损失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昌都市的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隐患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沿河流与道路分布的集聚特征;在垂直空间分布上,不同灾害类型的占比具有明显差异;(2)从经济损失来看,地质灾害主要对道路威胁较大,其次是居民建筑、耕地与林地。同时,基于实际地质灾害隐患数据构建的潜在财产损失评估模型能够为区域地质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为同类型区域地质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昌都市 财产损失 随机森林 Ripley′s K函数
下载PDF
昌都城区浅层地震勘探分析
4
作者 柏伟国 王继 +5 位作者 鲁长江 吕小丰 张光明 王世元 谢平 张建龙 《高原地震》 2023年第S01期24-34,72,共12页
为了查明昌都市城区第四系覆盖区厚度、隐伏断裂带的位置和隐伏断裂带的上断点埋深及断裂带活动性,在昌都市城区布设4条浅层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测线,总勘探长度3 km。CX-1线位于国道317,探测出两条断层,F11和F12;CX-2线位于昌都中路,探测... 为了查明昌都市城区第四系覆盖区厚度、隐伏断裂带的位置和隐伏断裂带的上断点埋深及断裂带活动性,在昌都市城区布设4条浅层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测线,总勘探长度3 km。CX-1线位于国道317,探测出两条断层,F11和F12;CX-2线位于昌都中路,探测出三条断层,F21、F22和F23;CX-3线位于马草坝路,探测出四条断层F31、F32、F33和F34;CX-4线位于昌都西路,探测出五条断层F41、F42、F43、F44和F45均为,以上14条断层都为非活动性断裂,每条断裂均位于基岩内部,没有错断第四系覆盖层,均为前第四纪断层。下一步将通过后期收集到的深部钻孔资料、断层排钻勘探资料以及地表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对解释结果进行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城区 隐伏断层 浅层地震勘探
下载PDF
西藏地区重磁场特征及藏东构造格局新认识 被引量:8
5
作者 熊盛青 丁燕云 李占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1-207,共7页
根据新编制的1∶100万西藏地区重磁图发现,在西藏东部雁石坪—昌都地区存在一组北西向构造,它与西藏中西部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呈相交而不是相接关系,这与地质上通常认为的西藏地区主体呈北西—东西—北西西向的平卧"S"型构造... 根据新编制的1∶100万西藏地区重磁图发现,在西藏东部雁石坪—昌都地区存在一组北西向构造,它与西藏中西部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呈相交而不是相接关系,这与地质上通常认为的西藏地区主体呈北西—东西—北西西向的平卧"S"型构造格局观点相异,从而对西藏地区东部的地质构造格局有了新的认识。文中清晰地展示了这组北西向构造及近东西向构造的重磁场面貌,并推测认为这组北西向构造可能是从祁连山—东昆仑山北西向构造中沿东昆仑断裂分裂出来的,而先前认为的北西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相接的观点反映的应是侏罗纪之后受印度地块向北推挤,上覆浅层构造特征,这个新发现对认识西藏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构造 近东西向构造 相交关系 重磁场特征 西藏 雁石坪—昌都地区
下载PDF
美国传教士史德文在1917~1918年康藏纠纷中的活动与角色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艾东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6期71-79,共9页
因相关汉文史料缺乏,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基督会巴塘传教点传教士史德文介入1917~1918年康藏纠纷了解甚少。文章利用国内研究者几乎未曾用过的《史德文传记》等英文资料,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发现一件重要史实:即史德文促成了边军驻巴塘分统... 因相关汉文史料缺乏,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基督会巴塘传教点传教士史德文介入1917~1918年康藏纠纷了解甚少。文章利用国内研究者几乎未曾用过的《史德文传记》等英文资料,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发现一件重要史实:即史德文促成了边军驻巴塘分统刘赞廷与藏方营官色新巴于江卡议和,其后又赴昌都治疗汉藏伤兵,这意味着此次康藏纠纷中的康藏合谈始于史德文,他为弥合康藏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了解这一史实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此次康藏纠纷以及传教士在康区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史德文 康藏纠纷 巴塘 江卡 昌都
下载PDF
西藏中部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转换——从尼泊尔传统到昌都传统 被引量:5
7
作者 袁凯铮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104,共12页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在20世纪自东向西大规模迁徙拉萨,这与20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时期遣散尼泊尔工匠启用西藏本土工匠的政策有关。20世纪中期以来,来自西藏东部昌都的铜匠在拉萨的铜像制作业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西藏本土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铜佛造像 工艺传统 尼泊尔 昌都
下载PDF
康方言昌都话的元音变迁 被引量:8
8
作者 邓戈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100,共13页
康方言较之于安多和卫藏的方言,分布地域广,内部又分多个土语群。康区地理上的分散格局和经济形式二元(农耕与游牧)化等多个外部因素对母语继承和方言接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最终促成了多个土语群格局的康方言。康方言主要分3个土语群(... 康方言较之于安多和卫藏的方言,分布地域广,内部又分多个土语群。康区地理上的分散格局和经济形式二元(农耕与游牧)化等多个外部因素对母语继承和方言接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最终促成了多个土语群格局的康方言。康方言主要分3个土语群(也有四分法),这3个土语群又称为康方言的三大次方言,即北路次方言、南路次方言、牧区次方言。划分这些次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差别;其次是词汇差别,语法基本一致。昌都话属于北路次方言①,在北路次方言沿西线土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昌都话元音变迁的研究,能为了解和认识康方言元音变迁的一般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路康方言 昌都话 元音 条件音变
下载PDF
近代西藏城市与商业研究——兼论近代昌都城市发展与商业和商人资本结合 被引量:3
9
作者 美朗宗贞 阿旺成林 米玛次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62-71,共10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藏地方政府对对外开放、内部革新、商人数量的增加和交换的需要,城市重新成为商业的基地,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昌都城成为西藏地方与内地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也逐渐转变成近现代具有政治、经...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藏地方政府对对外开放、内部革新、商人数量的增加和交换的需要,城市重新成为商业的基地,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昌都城成为西藏地方与内地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也逐渐转变成近现代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昌都城市 商业 商人资本
下载PDF
外生型城市化模式下的市场经济与族群互动——以西藏昌都的昌庆街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4,共5页
援建和汉族移民贡献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是西藏昌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历史积淀的不足导致昌都本地居民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精神文化消费品等方面对内地汉族移民的高度依赖。而汉族移民的高流动性以及... 援建和汉族移民贡献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是西藏昌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历史积淀的不足导致昌都本地居民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精神文化消费品等方面对内地汉族移民的高度依赖。而汉族移民的高流动性以及汉藏族群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又使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市场经济共同体之下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一种孤立、脆弱、不稳定的特点。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主观意愿、社交网络、文化认知和传统方面的区隔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外生型 昌都 市场经济 族群互动
下载PDF
论藏族同胞对昌都解放事业的支持和贡献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小彬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6,153,共7页
1950年昌都战役爆发。昌都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入藏人民解放军实现了"以打促和"的目的,西藏和谈的大门由此打开。昌都解放过程中,一大批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藏族群体争相涌现,这些不同阶层的僧俗藏族同... 1950年昌都战役爆发。昌都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入藏人民解放军实现了"以打促和"的目的,西藏和谈的大门由此打开。昌都解放过程中,一大批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藏族群体争相涌现,这些不同阶层的僧俗藏族同胞呼吁昌都解放,并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昌都解放70周年之际,本文力图将藏族同胞支援昌都解放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总结梳理,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的解放是顺应包括藏族同胞在内中国人民的意愿和民心,昌都的解放离不开藏族同胞的支持和拥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战役 藏族同胞 支援支持
下载PDF
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昌都地区公路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丽园 罗丰 杨晶 《路基工程》 2018年第A01期132-136,共5页
对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应用于高原野外自然环境恶劣复杂地区的公路隧道洞口地形勘测及协同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够安全、准确、快速地提供设计所需的隧道洞口大比例尺地形图及高精度横断面三维地面线,并实现了机载三... 对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应用于高原野外自然环境恶劣复杂地区的公路隧道洞口地形勘测及协同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够安全、准确、快速地提供设计所需的隧道洞口大比例尺地形图及高精度横断面三维地面线,并实现了机载三维激光测量与公路隧道CAD的协同设计。该方法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镇至邦达机场公路改造工程得到应用,并提供了工程勘察设计急需的隧道洞口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改造工程 隧道洞口 激光测量 地形图 航线设计 昌都地区
下载PDF
藏东横断山区昌都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晓丽 潘刚 +2 位作者 喻武 杨东升 张志伟 《高原农业》 2020年第4期405-411,共7页
对西藏昌都地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生长特征进行相关研究,为完善西藏古树名木资料及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昌都地区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古树的树龄、树高、冠幅及胸围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内分布有古树8... 对西藏昌都地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生长特征进行相关研究,为完善西藏古树名木资料及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昌都地区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古树的树龄、树高、冠幅及胸围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内分布有古树8科16属,共414株,优势树种为藏川杨。一元二次回归显示古树名木的四个生长特征之间表现为同步增长的趋势,且多元线性回归模拟关系密切,为以后推算古树名木资源的树龄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昌都地区的古树较多,但分布相对集中,回归分析结果对以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回归分析 资源现状 昌都地区
下载PDF
古城昌都卡若的形成与发展脉络考证 被引量:4
14
作者 土呷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5,共6页
昌都卡若区具有5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是青藏高原人类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西藏东部门户"之称,建城从初具规模迄今亦有570多年的历史,2014年昌都成为地级市,将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划为卡若区。通过大量藏汉文资料和实地... 昌都卡若区具有5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是青藏高原人类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西藏东部门户"之称,建城从初具规模迄今亦有570多年的历史,2014年昌都成为地级市,将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划为卡若区。通过大量藏汉文资料和实地考察,梳理还原昌都古城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昌都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申报昌都卡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昌都新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 卡若 发展脉络 考证
下载PDF
西藏昌都近55年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晓光 王腾 +1 位作者 卓永 党星 《农学学报》 2017年第3期47-54,共8页
为了解昌都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为本地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利用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年昌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增温率分别为0.25℃/10 a和0... 为了解昌都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为本地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利用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年昌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增温率分别为0.25℃/10 a和0.46℃/10 a,霜冻日数、冷夜(昼)日数减少,暖夜(昼)、夏天日数增多;大部分指数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突变现象,冷事件突变点集中在1990s,暖事件集中在2004—2006年,且只发生1次突变现象;各项极端气温指数普遍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5年的震荡周期,同时也存在分布时段不同的其他震荡周期;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响应,冷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暖事件大;由于昌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极端气温具有其独特的变化特征。极端气温的变化将对昌都的农牧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变化特征 昌都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西藏昌都市旱涝时空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晓光 王腾 +2 位作者 李白萍 卓永 普布桑姆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8期112-118,共7页
旱涝灾害是昌都市主要自然灾害,了解昌都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对减轻该区域旱涝灾害损失、合理利用水资源和生态屏障建设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5年昌都市7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昌都市旱涝变化特征。... 旱涝灾害是昌都市主要自然灾害,了解昌都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对减轻该区域旱涝灾害损失、合理利用水资源和生态屏障建设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5年昌都市7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昌都市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昌都市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1—1995年旱涝交替发生,1996—2004年雨涝频繁,2005年以后以干旱为主;春夏两季降水呈弱增加趋势,春夏旱减少,秋季降水呈弱减少趋势,秋旱增加,冬季则无明显的变化;北部、中部和南部在2002年以前,旱涝存在一致性,2002年后存在较大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旱涝变率最大,旱涝转换频繁,21世纪初早期变率最小,3个区域的旱涝变率总体上与全市相似,2011年以后,南部区域变率较高,旱涝交替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旱涝 时空特征 昌都
下载PDF
昌都市地表湿润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白萍 孙晓光 +3 位作者 王腾 张建春 卓永 潘贵元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年第1期60-66,共7页
基于昌都市7个气象站点1981~2012年气温、降水量、风速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潜在蒸散以及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地表湿润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及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昌都市年潜在蒸散以14.1mm/1... 基于昌都市7个气象站点1981~2012年气温、降水量、风速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潜在蒸散以及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地表湿润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及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昌都市年潜在蒸散以14.1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小,春夏两季减幅明显;地表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北部、东南部高于中部;地表湿润指数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增幅为0.027/10a,其中春夏两季增幅最为明显;地表湿润指数的增大主要受降水量增加的影响,平均风速的减小,平均日较差的减小也对地表湿润指数的增加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湿润指数 Penman-Monteith模型 时间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欣荣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8-22,154,共6页
昌都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以医疗卫生工作推进统战工作,建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大医疗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巡回医疗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昌都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提高了群众的... 昌都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以医疗卫生工作推进统战工作,建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大医疗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巡回医疗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昌都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提高了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创新了党的统战工作方法,消除了藏汉隔阂,对于增强藏族同胞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 医疗卫生工作 统战工作
下载PDF
昌都战役——西藏和平解放的转折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万发 柳欢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7-11,153,共6页
昌都战役是西藏和平解放中重要的战役,也是西藏和平解放的转折点。昌都战役前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方式、西藏地方政府内部对中央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在和平解放西藏的步骤与进程上都发生了变化。昌都战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应该思索的问... 昌都战役是西藏和平解放中重要的战役,也是西藏和平解放的转折点。昌都战役前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方式、西藏地方政府内部对中央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在和平解放西藏的步骤与进程上都发生了变化。昌都战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应该思索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昌都进步的前提,帝国主义干涉中国进步发展的态度未变,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战役 西藏和平解放 转折点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荟芹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36-42,155,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和过渡性质的局部地方政权组织。它是西藏和平解放后逐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同时也参与了西藏自治区的筹备工作,为西藏最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到了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和过渡性质的局部地方政权组织。它是西藏和平解放后逐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同时也参与了西藏自治区的筹备工作,为西藏最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解 三面四方 民族区域自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