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分定姓族与郡姓体制
1
作者 陈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6,共9页
北魏分定姓族,包括汉人郡姓和代人姓族的评定,确立了以“郡姓体制”为核心的新门阀制度。汉人郡姓评定、确认郡姓分布格局和评定郡姓等级,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内核;构建“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的姓族秩序,构成了“郡姓体制”... 北魏分定姓族,包括汉人郡姓和代人姓族的评定,确立了以“郡姓体制”为核心的新门阀制度。汉人郡姓评定、确认郡姓分布格局和评定郡姓等级,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内核;构建“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的姓族秩序,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外延。代人姓族评定、改迁洛代人为河南人和促成代人姓族“郡姓化”,是对“郡姓体制”的补充和完善。“郡姓体制”将胡汉大族纳入新门阀制度中,具有整合汉人士族和代人勋贵的功能。此后,“郡姓体制”长期成为北朝隋唐门阀制度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分定姓族 郡姓体制 门阀制度
下载PDF
《唐韦知艺墓志》考释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双怀 王昊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8,共5页
韦知艺是唐代京兆韦氏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卒于唐长安四年(704),在武则天时期历任官职,其在两《唐书》中无传。《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箕州诸军事守箕州刺史上护军韦府君墓志之铭》详细记载了韦知艺的家庭世系和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具... 韦知艺是唐代京兆韦氏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卒于唐长安四年(704),在武则天时期历任官职,其在两《唐书》中无传。《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箕州诸军事守箕州刺史上护军韦府君墓志之铭》详细记载了韦知艺的家庭世系和生平事迹,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墓志 韦知艺 《韦知艺墓志》 京兆韦氏
下载PDF
论高启与魏观:再论元末明初江南士人之境遇 被引量:5
3
作者 郑克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95,共8页
《明太祖实录》载录魏观七条史料,但对于魏观被杀却不着一词,为重新考察洪武七年魏观与高启被杀案,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高启的个性自由洒脱,而朱元璋对江南士人采取高压与不信任政策,是导致高启辞官的根本原因。或许高启写讥讽诗给朱... 《明太祖实录》载录魏观七条史料,但对于魏观被杀却不着一词,为重新考察洪武七年魏观与高启被杀案,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高启的个性自由洒脱,而朱元璋对江南士人采取高压与不信任政策,是导致高启辞官的根本原因。或许高启写讥讽诗给朱元璋内心埋下阴影,但魏观在张士诚旧址兴建府治,高启写《上梁文》,触怒朱元璋,因而导致血案。不久朱元璋感觉量刑过重,因而将魏观赐祭,并使之归葬本土。最终《实录》不书,为之隐讳,朱元璋反复无常的个性与魏观所在的苏州是江南重镇,是解开本案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启 魏观 朱元璋 苏州府 江南士人 明初政治
下载PDF
从玄菟徙郡解析“高句丽”由国名到族称的演变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培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4,共9页
学界一般认为,汉武帝开设朝鲜四郡时,在玄菟郡内高句丽族聚居地区设高句丽县,西汉末高句丽建立政权,仍然使用这一名称。"高句丽"一名存在由族称到县名、国名的变化。然而,最早出现高句丽一名的《汉书》,是在《王莽传》中记录... 学界一般认为,汉武帝开设朝鲜四郡时,在玄菟郡内高句丽族聚居地区设高句丽县,西汉末高句丽建立政权,仍然使用这一名称。"高句丽"一名存在由族称到县名、国名的变化。然而,最早出现高句丽一名的《汉书》,是在《王莽传》中记录高句丽史事的,此时高句丽已经建国。梳理《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记载高句丽史事的早期文献,结合近年考古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玄菟郡初设与高句丽无关;玄菟徙郡是为高句丽所侵;《汉书》地理志所载玄菟郡三县不在高句丽地区;"高句丽"最初为国名;"高句丽"作为族称是由高句丽国这一政治体演变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菟郡 高句丽 汉魏城址 政治体
下载PDF
“河表七州”和北朝文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曹道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河表七州”曾为南朝疆土 ,在学术、文艺上都近于南朝。入魏后 ,此地人士虽受到北魏统治者的歧视 ,但他们将南朝学术带入北魏 ,对南北学术交流和北魏学术文艺的兴起 ,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河表七州 北魏 北朝文化
下载PDF
汉魏之际东三郡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 被引量:1
6
作者 左攀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22-28,共7页
东三郡在东汉末年本是一片由地方豪强实际控制的深山密林,但由于其跨有荆、益的特殊位置,官渡之战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赤壁之战后,曹操用析置三郡并提升行政级别的方法实行羁縻统治。但在丢失汉中之后旋即被刘备夺走。由于刘备的人... 东三郡在东汉末年本是一片由地方豪强实际控制的深山密林,但由于其跨有荆、益的特殊位置,官渡之战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赤壁之战后,曹操用析置三郡并提升行政级别的方法实行羁縻统治。但在丢失汉中之后旋即被刘备夺走。由于刘备的人事安排弄巧成拙,造成孟达反叛、三郡和荆州一起丢失的恶劣后果。曹魏吸取教训,对三郡苦心经营,编户齐民,逐渐实现了有效管辖,利用这一地区来阻隔吴、蜀的军事呼应。当孟达欲再次反叛时,司马懿得以快速反映,长途奔袭,置孟达于死地。为进一步加强对东三郡的控制,司马懿不惜花费大量精力迁移人口,彻底肃清格局势力。各派势力对该地区的反复争夺,皆着眼于其在不同时期的特殊战略地位。司马懿迅速平叛也不仅仅因为行军迅速,而是得益于曹魏集团精心擘画、长期经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三郡 曹魏 蜀汉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郡尉与县尉——以出土简牍等有关考古材料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筠 《泰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关于秦汉时期郡尉与县尉的记述有严重漏缺,影响了人们对于当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性状的全面认识。由宋代洪适所著《隶释·隶续》一书中所收录的汉代碑刻以及当代所出土居延汉简与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关于秦汉时期郡尉与县尉的记述有严重漏缺,影响了人们对于当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性状的全面认识。由宋代洪适所著《隶释·隶续》一书中所收录的汉代碑刻以及当代所出土居延汉简与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郡尉与县尉的一些内容来看,我国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设置中民政、民事与军事、治安的管辖已经有了系统的分立与条块的分割,地方上不是实行的一头政治;相对于后代,秦汉时期在各地的统治据点要多。亦即,当时它们每个郡之中几乎都多出了两个郡城(即两部或三部都尉),而每个县也是这样(即有的县县尉单独有自己的小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尉 县尉 居延汉简 尹湾汉墓简牍
下载PDF
曹魏行政体制中的州郡 被引量:1
8
作者 瞿安全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20,48,共12页
曹魏时期三级行政体制似仍在发展之中,州作为高层政区似并不完整,中央仍对郡国实行直接控制,而且民政重心仍在郡国。
关键词 曹魏 行政体制 州郡
下载PDF
明代卫所制度与黔东地区的郡县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春宏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1-19,共9页
为了控制地方,明朝推行卫所制度,在各地大量安插卫所屯堡。在黔东地区,洪武朝设置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五开等卫,插入思州、思南二宣慰司领地,改变了地方政治格局,为郡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永乐朝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 为了控制地方,明朝推行卫所制度,在各地大量安插卫所屯堡。在黔东地区,洪武朝设置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五开等卫,插入思州、思南二宣慰司领地,改变了地方政治格局,为郡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永乐朝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改设思南、石阡、乌罗、铜仁、思州、镇远、新化、黎平等府,正式启动了郡县化。卫所的开拓和经营,加强了控制,加快了地方熟化,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清初大行改制,改并卫所,郡县化最终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制度 黔东地区 郡县化 改土归流
下载PDF
记两晋南北朝之华山郡(下)
10
作者 李万生 《阅江学刊》 2013年第3期55-64,共10页
清《陕西通志》卷2《建置一(图表)》言“太平真君初,置华山郡”。1992年出版之陕西《华县志》言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设华山郡。①此乃二书编者于相关历史不明所致。据《魏书》卷4《世祖纪上》,北魏于始光三年(公元426年... 清《陕西通志》卷2《建置一(图表)》言“太平真君初,置华山郡”。1992年出版之陕西《华县志》言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设华山郡。①此乃二书编者于相关历史不明所致。据《魏书》卷4《世祖纪上》,北魏于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十二月袭据长安,比太平真君元年早13年。上文已言东晋有华山郡,实则后秦亦有华山郡②,料想赫连夏亦当有华山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北朝 华山 《陕西通志》 《魏书》 北魏 县志 东晋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辟召制度述略
11
作者 张旭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44-50,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辟召制度分为公府辟召和州郡辟召,凡公府长官、州郡长官均可自行辟任僚属。魏晋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公府辟召为门阀士族所把持,州郡辟召则地位下降,成为寒人的入仕途径。南朝高门子弟多由吏部铨选直接入仕,公府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辟召制度分为公府辟召和州郡辟召,凡公府长官、州郡长官均可自行辟任僚属。魏晋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公府辟召为门阀士族所把持,州郡辟召则地位下降,成为寒人的入仕途径。南朝高门子弟多由吏部铨选直接入仕,公府辟召稍显沉寂,州郡辟召则出现了士族化趋向。北魏太和改制后,公府辟召与“资荫制”合流。齐后主时州郡辟召发生变化,州郡佐吏由君主敕用,地方大族势力开始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公府辟召 州郡辟召 九品中正制
下载PDF
对1957—1958年农村整党、整团、整社的历史考察——以山东省昌潍专区为例
12
作者 孙东方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9-23,共5页
1957年冬、1958年春,在反右扩大化的直接影响下,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山东昌潍地委在全区农村普遍进行了一次整党、整团、整社。这场政治运动虽然对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纠正干部作风、巩固合作社、促进生产发展起了一定的作... 1957年冬、1958年春,在反右扩大化的直接影响下,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山东昌潍地委在全区农村普遍进行了一次整党、整团、整社。这场政治运动虽然对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纠正干部作风、巩固合作社、促进生产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掩盖了大量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使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蔓延到农村,给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整党 整团 整社 昌潍专区
下载PDF
李益初仕诸问题考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胜明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2-24,共3页
李益初仕诸问题 ,历来说法不一 ,读者无所适从。究其原因 ,乃是对唐代选举制度不熟悉 ,从而以讹释讹。本文通过考察唐代选举制度 ,结合李益生平事迹及轶闻 。
关键词 选举制度 常科 制科 郑县尉 郑县主薄 李益 唐代
下载PDF
北魏时期的扬州刺史述论
14
作者 许少林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5-60,共6页
北魏与南朝政权在江淮战场长达数十年对峙中,长期没有突破建康政权的淮南防线,但这种情况在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淮南重镇寿春降魏而发生巨大转变。北魏不仅占领寿春,设扬州管辖淮南地域,而且还拓展了以寿阳为中心... 北魏与南朝政权在江淮战场长达数十年对峙中,长期没有突破建康政权的淮南防线,但这种情况在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淮南重镇寿春降魏而发生巨大转变。北魏不仅占领寿春,设扬州管辖淮南地域,而且还拓展了以寿阳为中心的外围要地,严重威胁南朝都城建康的防务安全,使其不得安枕。北魏选派其统治核心的代人集团为扬州刺史镇抚该地,有效稳定了淮南重镇寿春的控制,使其占据扬州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时期 扬州刺史 寿春 代人集团
下载PDF
慕容三藏墓志相关问题探析
15
作者 余国江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77,共6页
慕容三藏是历仕北齐、北周、隋三代的重要军事名将,其墓志可以与正史本传相比勘,有补史、纠谬之作用。慕容三藏开皇七年(587)任吴州刺史,与准备伐陈有关,九年平陈后吴州改为扬州、置总管府,慕容三藏亦随之改官,调至与突厥接壤的凉州道;... 慕容三藏是历仕北齐、北周、隋三代的重要军事名将,其墓志可以与正史本传相比勘,有补史、纠谬之作用。慕容三藏开皇七年(587)任吴州刺史,与准备伐陈有关,九年平陈后吴州改为扬州、置总管府,慕容三藏亦随之改官,调至与突厥接壤的凉州道;其母魏东平长公主是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女,可补史传之阙载;其袭爵为北齐武威郡王,夫人叱李氏为武威王国妃,与武威王段荣家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三藏 吴州刺史 魏东平长公主 武威郡王
下载PDF
北魏河内太守及其相关问题论考
16
作者 权玉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12,共4页
河内太守是北魏时期河内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领兵治乱、维持治安之外,教化百姓、发展经济、征收赋税等也是其重要职责。由于河内战略地位重要,河内太守也负有接纳归附民众等特殊责任,因此受到中央政府重视,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因政治... 河内太守是北魏时期河内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领兵治乱、维持治安之外,教化百姓、发展经济、征收赋税等也是其重要职责。由于河内战略地位重要,河内太守也负有接纳归附民众等特殊责任,因此受到中央政府重视,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因政治形势的变化,北魏时期河内太守的任、升、降都呈现出复杂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河内太守 河内郡
下载PDF
唐代于阗文书折冲府官印考释——兼论于阗设置折冲府的时间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后滨 王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30,154,共8页
左、右豹韬卫系武则天时代由左右威卫改名而来,神龙元年(705)恢复旧名。签署时间为开元十七年(726)的于阗文书上,钤有一方印文为"右豹韬卫□□府之印"的官印。二十余年前已经不存在的官署名,为何还出现在官印上?对于多次出现... 左、右豹韬卫系武则天时代由左右威卫改名而来,神龙元年(705)恢复旧名。签署时间为开元十七年(726)的于阗文书上,钤有一方印文为"右豹韬卫□□府之印"的官印。二十余年前已经不存在的官署名,为何还出现在官印上?对于多次出现在西域出土唐代文书中的这种现象,本文从折冲府的统属关系及其在官文书和官印中的正式名称入手,结合府兵制的废除与边地驻军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进而对唐代在于阗设置折冲府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冲府 十二卫 于阗 官印 府兵制 唐代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黔楚边境的府卫纠纷——以黎平府与五开卫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春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43,共12页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布政司,下设八府,而黔东原有卫所仍属湖广,由此造成两省边境府卫交错的局面。此后,因管理不便,历任督抚先后奏请改制,但因朝廷有意以"犬牙相制"的策略控制地方,故终有明一代而未改。清初,随着经...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布政司,下设八府,而黔东原有卫所仍属湖广,由此造成两省边境府卫交错的局面。此后,因管理不便,历任督抚先后奏请改制,但因朝廷有意以"犬牙相制"的策略控制地方,故终有明一代而未改。清初,随着经营西南的深入,朝廷遂大行地方改制。本文以黎平府与五开卫为中心,叙述明清时期黔楚边境纠纷的基本过程,分析地方行政建置背后所蕴含的诸多复杂因素,以及此过程对日后贵州人文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黔楚边境 犬牙交错 府卫纠纷
原文传递
中国中古时期乐浪郡形象的变迁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安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99,共10页
乐浪郡原为汉武帝于朝鲜半岛北部所设四郡之一,其后乐浪郡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郡,加上汉人以郡代称东南西北四面边界,乐浪郡遂成为汉代极东之郡的代表。自曹魏以公孙渊为乐浪公,乐浪郡兼具地方行政单位(乐浪太守)与封国(乐浪王或乐浪公... 乐浪郡原为汉武帝于朝鲜半岛北部所设四郡之一,其后乐浪郡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郡,加上汉人以郡代称东南西北四面边界,乐浪郡遂成为汉代极东之郡的代表。自曹魏以公孙渊为乐浪公,乐浪郡兼具地方行政单位(乐浪太守)与封国(乐浪王或乐浪公)的两种形象,并且作为各政权名义上统有汉晋东界的象征。无论是试图恢复西晋天下的东晋朝廷、希望拉拢高句丽对抗北方的南朝、以平州为根基的诸燕、沿用北燕行政单位的北魏等,都致力设置与乐浪有关的官爵。直至北齐省并乐浪郡,隋唐又将乐浪公授予新罗王,乐浪郡并未转化为唐代州县,仅存汉晋疆域东界的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浪郡 魏晋南北朝 天下秩序 册封体系
原文传递
释包山楚简中所见“(畏阝)”字
20
作者 李世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包山楚简133中有一"(畏阝)"字。"(畏阝)"字究竟当如何解读,学界有不同看法,或释为楚威王之"威"字,或训为秭归之"归"字。旁征文献典籍与出土材料,"(畏阝)"字无疑是一地名,为楚国(畏阝... 包山楚简133中有一"(畏阝)"字。"(畏阝)"字究竟当如何解读,学界有不同看法,或释为楚威王之"威"字,或训为秭归之"归"字。旁征文献典籍与出土材料,"(畏阝)"字无疑是一地名,为楚国(畏阝)邑,属楚国宛郡下辖地区,或与清华简《楚居》篇所见"(畏阝)山"有关,其地望在楚国方城外、"(畏阝)山"(在今河南新郑、密县一线)下的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山楚简 宛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