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草地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布特征——以昌都市为例
1
作者 李佳 彭泰来 +3 位作者 叶海燕 梁曾飞 李凤武 刘寅学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通过比较[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100,200]cm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碳储量分布比例规律,分析草地类、海拔、坡向、坡度对土壤碳储量垂直结构的影响,开展草地土壤碳储量垂直结构分析和水平差异分析,最终为... 通过比较[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100,200]cm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碳储量分布比例规律,分析草地类、海拔、坡向、坡度对土壤碳储量垂直结构的影响,开展草地土壤碳储量垂直结构分析和水平差异分析,最终为高寒地区开展草地土壤碳储量样地调查的土壤深度设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昌都市草地土壤碳储量逐渐减少;草地土壤碳储量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中,占总量的86.12%;草地土壤碳储量垂直结构在空间水平上无明显差异,且草地类、坡向、坡度等因子对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布的影响较小,但海拔对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草地 垂直分布 土壤碳储量 昌都市
下载PDF
西藏昌都地区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敏 马守春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6年第3期122-127,共6页
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存在问题上论述了西藏昌都地区旅游业的现状,据此,由5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昌都地区旅游业的策略性措施。
关键词 西藏昌都地区 旅游业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西藏昌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旅游资源开发 被引量:4
3
作者 牛亚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28,共6页
分析昌都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 ,指出制约昌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前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评价昌都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和... 分析昌都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 ,指出制约昌都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前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评价昌都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和区位条件 ,论证昌都地区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启动昌都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 ,构筑 2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 西藏 昌都地区 产业结构 旅游业 旅游资源
下载PDF
赣语昌都片语音研究回顾与前瞻
4
作者 卢继芳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98-102,共5页
昌都片因气流分调、古次清与全浊合流读浊音等语音特点而在赣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昌都片地处赣北,因地理位置历来是北民南迁的重地,其方言里沉积不同历史层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语言学者若从新视角,新方法等方面深入调查及研究其... 昌都片因气流分调、古次清与全浊合流读浊音等语音特点而在赣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昌都片地处赣北,因地理位置历来是北民南迁的重地,其方言里沉积不同历史层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语言学者若从新视角,新方法等方面深入调查及研究其方言语音,对揭示昌都片赣语语音真实面貌及演变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语 昌都片 语音
下载PDF
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创建及其宗级行政治理
5
作者 宋月红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8,124-125,共8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并确定了和平解放的方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在昌都战役取得胜利、昌都地区获得解放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人民代表会议而成立的,并在昌都尝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并确定了和平解放的方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在昌都战役取得胜利、昌都地区获得解放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人民代表会议而成立的,并在昌都尝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同时,在维持昌都地区宗级行政机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区别对待所属各宗,或设置直属区、办事处,或派驻代表,成立宗人民解放委员会。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反帝爱国统一战线、人民代表会议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昌都地区由旧政权统治到建立带有人民民主性质的新政权的历史性变革,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和民族团结,并成为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组织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都战役 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 宗人民解放委员会
原文传递
藏东昌都地区首次发现中侏罗世兽脚类恐龙行迹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炎桂 姚华舟 +7 位作者 William J.Foster 邢立达 王传尚 Asma Tahir Junaid Khan 安志辉 赵赫 王建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22-4244,共23页
藏东昌都地区阿涅塘化石点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紫红色中-细砂岩中,发现以凸形迹完好地保存的4层恐龙足迹,包括Grallator类、大型兽脚类、小型兽脚类和小型蜥脚类等足迹类型,并构成两列完美的行迹.组成行迹T1的4个Grallator类足迹被... 藏东昌都地区阿涅塘化石点中侏罗世达布卡组滨湖相紫红色中-细砂岩中,发现以凸形迹完好地保存的4层恐龙足迹,包括Grallator类、大型兽脚类、小型兽脚类和小型蜥脚类等足迹类型,并构成两列完美的行迹.组成行迹T1的4个Grallator类足迹被命名为Grallator anietangensis isp.nov.,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分析,并讨论了造迹恐龙的大小和运动状态,这是Grallator类足迹在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组成行迹T2的9个大型兽脚类足迹被归为Theropoda igen.et isp.indet.,对该类足迹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功能分析;这类足迹在中国是首次记录,其连续且清晰的尾迹表明造迹者并非处于正常运动状态,而是应对某种特殊境况的特别行为方式,即其正以昂起的前躯一边观察,一边以极低的速度前进,因前躯昂起,尾部相应下垂,从而留下尾迹.两列行迹均显示出造迹者正沿古昌都湖岸前进.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恐龙骨骼和Grallator类足迹化石主要表现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再向四周不断发散的扩散模式,但Grallator类足迹化石综合提供的信息显示恐龙动物的扩散速度比骨骼化石反映的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脚类足迹 恐龙 中侏罗世 达布卡组 藏东昌都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