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性”的三种建构机制:在台马华诗人陈大为的中国想象
1
作者
赖秀俞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5-15,共11页
作为一种跨国文学生产,在台马华文学身处多重边缘,其建构的“中国性”开拓出一个考察离散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崭新视野。作为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陈大为通过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三种想象机制,在诗歌中建...
作为一种跨国文学生产,在台马华文学身处多重边缘,其建构的“中国性”开拓出一个考察离散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崭新视野。作为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陈大为通过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三种想象机制,在诗歌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性”,由此完成了自我主体的再造与文化身份的安置。重构式想象指的是以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为底本进行故事新编,对古典中国的文化表征“神州”进行“招魂”;互文性想象则呈现了陈大为透过对中国地理空间的文化想象,对中国内地诗歌文本展开的互文书写;具身化想象指诗人将中国文化具身化,以“文化身体”的感官知觉将理性、单一的历史叙事重新激活。此三种想象机制道出了陈大为对中国文化的渴慕与追索。与此同时,以差异政治为核心的“中国性”建构既揭示了陈大为进行中国想象的多元性,也突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声位置,由此折射出90年代以来马华作家针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建制,促使我们反思“反离散”论述和进一步探索华文文学的自我超越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
“中国性”
中国想象
在台马华文学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到中小学上“下水课”,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都大学教学名师陈大伟访谈录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大伟
李文玉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年第5期1-8,共8页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教师教育的关键支撑,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成都大学的陈大伟副教授是一位很有成就...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教师教育的关键支撑,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成都大学的陈大伟副教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国内基础教育界都有影响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不仅具有给大学生上课的能力,而且经常在中小学上"下水课",并将其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到职前的教师培养和职后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影响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学名师、教学骨干。在上"下水课"的过程中,陈大伟精心研读教材,坚持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了明显的理性思维和实践自觉,架构了理想的课堂。《教育与教学研究》的编辑李文玉对他进行了访谈,以期将其丰富经验分享给教师教育工作者,为造就更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师双能型”教师
教师教育
陈大伟
“下水课”
实践教学
教育访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边缘? 中心?──试论陈大为诗作之“中国”
3
作者
李癸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51-56,共6页
陈大为的诗笔不断出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南洋、台湾与南洋等多重现实与想象纠缠的空间,以之来建构其叙事美学。此处试图针对陈大为诗中的"中国"符号,再探所谓中心/边缘的意识归属,试着从太简化的文化母国/离散文学的二元对...
陈大为的诗笔不断出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南洋、台湾与南洋等多重现实与想象纠缠的空间,以之来建构其叙事美学。此处试图针对陈大为诗中的"中国"符号,再探所谓中心/边缘的意识归属,试着从太简化的文化母国/离散文学的二元对立跳脱出来,观察其书写位置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边缘
中国符号
陈大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性”的三种建构机制:在台马华诗人陈大为的中国想象
1
作者
赖秀俞
机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出处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5-1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与人文学术的进展(1950-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DA138
文摘
作为一种跨国文学生产,在台马华文学身处多重边缘,其建构的“中国性”开拓出一个考察离散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崭新视野。作为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陈大为通过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三种想象机制,在诗歌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性”,由此完成了自我主体的再造与文化身份的安置。重构式想象指的是以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为底本进行故事新编,对古典中国的文化表征“神州”进行“招魂”;互文性想象则呈现了陈大为透过对中国地理空间的文化想象,对中国内地诗歌文本展开的互文书写;具身化想象指诗人将中国文化具身化,以“文化身体”的感官知觉将理性、单一的历史叙事重新激活。此三种想象机制道出了陈大为对中国文化的渴慕与追索。与此同时,以差异政治为核心的“中国性”建构既揭示了陈大为进行中国想象的多元性,也突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声位置,由此折射出90年代以来马华作家针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建制,促使我们反思“反离散”论述和进一步探索华文文学的自我超越之路。
关键词
陈大为
“中国性”
中国想象
在台马华文学
文化认同
Keywords
chen dawei
Chineseness
imagination of China
Chinese Malaysian literature based in Taiwan
cultural identity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到中小学上“下水课”,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都大学教学名师陈大伟访谈录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大伟
李文玉
机构
成都大学
出处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年第5期1-8,共8页
文摘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教师教育的关键支撑,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成都大学的陈大伟副教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国内基础教育界都有影响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不仅具有给大学生上课的能力,而且经常在中小学上"下水课",并将其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到职前的教师培养和职后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影响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学名师、教学骨干。在上"下水课"的过程中,陈大伟精心研读教材,坚持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了明显的理性思维和实践自觉,架构了理想的课堂。《教育与教学研究》的编辑李文玉对他进行了访谈,以期将其丰富经验分享给教师教育工作者,为造就更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双师双能型”教师
教师教育
陈大伟
“下水课”
实践教学
教育访谈
Keywords
dual-talented and dual-qualified teacher
teacher education
chen dawei
mode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interview of teaching
分类号
G650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边缘? 中心?──试论陈大为诗作之“中国”
3
作者
李癸云
机构
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出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51-56,共6页
文摘
陈大为的诗笔不断出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南洋、台湾与南洋等多重现实与想象纠缠的空间,以之来建构其叙事美学。此处试图针对陈大为诗中的"中国"符号,再探所谓中心/边缘的意识归属,试着从太简化的文化母国/离散文学的二元对立跳脱出来,观察其书写位置的流动性。
关键词
中心
边缘
中国符号
陈大为
Keywords
Center
Edge
Chinese sign
chen dawei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性”的三种建构机制:在台马华诗人陈大为的中国想象
赖秀俞
《华文文学》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到中小学上“下水课”,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都大学教学名师陈大伟访谈录
陈大伟
李文玉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边缘? 中心?──试论陈大为诗作之“中国”
李癸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