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择悖论
1
作者 冯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在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特殊关系的过程中,曾试图在中国推行民主改革。随着冷战的发生以及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美国在“为什么我们丢失了中国”的反思中调整了政策。在美国干涉下,占据了中国台湾岛的国民党站在西方阵营...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在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特殊关系的过程中,曾试图在中国推行民主改革。随着冷战的发生以及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美国在“为什么我们丢失了中国”的反思中调整了政策。在美国干涉下,占据了中国台湾岛的国民党站在西方阵营最前线,蒋介石成为美国在亚洲“反共”的一面大旗。美国不再试图在中国台湾推行民主,并从“弃蒋”转为“容蒋”“驭蒋”,支持蒋介石抛弃美式民主的路线。蒋经国曾与苏联关系密切,且掌握着情治系统和政工系统,美方人士对其心存疑虑,但最终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认定蒋经国是接任领导人的最佳人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选择将中国台湾打造成符合美国需要的安全堡垒;在维护自身利益目标下支持中国台湾以独裁政治维持现状。蒋氏“家天下”成为所谓“自由世界”的独特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中国台湾地区 蒋介石 蒋经国
下载PDF
试述中山舰事件前鲍罗廷与蒋介石的关系
2
作者 周利生 周强 《苏区研究》 2024年第3期54-64,共11页
在苏俄急于策动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下,鲍罗廷被俄共(布)派往中国,出任国民党政治顾问。蒋介石虽然对苏俄并无好感,但在现实面前,他以“左”派面貌示人,由此取得鲍罗廷的信任。鲍罗廷欣赏蒋介石,在黄埔建军、应对“商团事件”、处置“廖案... 在苏俄急于策动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下,鲍罗廷被俄共(布)派往中国,出任国民党政治顾问。蒋介石虽然对苏俄并无好感,但在现实面前,他以“左”派面貌示人,由此取得鲍罗廷的信任。鲍罗廷欣赏蒋介石,在黄埔建军、应对“商团事件”、处置“廖案”风波等多个重大政治事件中对其给予支持,蒋介石由此在国民党中的地位急剧上升。然而,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后,鲍罗廷、蒋介石关系恶化,鲍罗廷成为南京政府第一号通缉犯,这显然是鲍罗廷初到中国时始料未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罗廷 蒋介石 关系 “商团事件” 中山舰事件
下载PDF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对国民党“反攻大陆”议题的因应
3
作者 冯琳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2期107-120,共14页
国民党退台后,具体意义上的“反攻”军事行动精神化,成为更具政治内涵和心理激励作用的口号。美国在政府层面对国民党的“反攻”议题是审慎的,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提高了对台湾地区防务的重视程度,且军政要员时而抛出主张助蒋“反攻”的... 国民党退台后,具体意义上的“反攻”军事行动精神化,成为更具政治内涵和心理激励作用的口号。美国在政府层面对国民党的“反攻”议题是审慎的,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提高了对台湾地区防务的重视程度,且军政要员时而抛出主张助蒋“反攻”的言论。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行动打击了美军的气焰。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选举政治催化下,部分美国政客主张协助国民党“打回大陆”,较大程度上这是右翼势力情绪宣泄的体现。理性分析之下,美国政府认为助蒋“反攻”几乎没有胜算,且可能引发大战。在英国等盟友推动下,美国准备谋求朝鲜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麦克阿瑟被免职成为美国狂热反共情绪回落的一个转折点。美方意识到,“反攻大陆”是蒋介石维持台湾地区军民士气的工具化口号,不能强行使其放弃梦想。但梦想与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通过控制军援水平和方式以保持这个差距,是美国找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反攻” 美国 朝鲜战争
下载PDF
蒋介石、胡宗南与山城堡战役研究
4
作者 王保存 郭懿麟 《苏区研究》 2024年第4期63-79,共17页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国民党“围剿”红军态势不断演进,红军面临形势极其危险。在此背景下,胡宗南所部第七十八师孤军深入,被中共和红军设伏于山城堡等地。山城堡战役是国民党“围剿”红军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国民党各路...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国民党“围剿”红军态势不断演进,红军面临形势极其危险。在此背景下,胡宗南所部第七十八师孤军深入,被中共和红军设伏于山城堡等地。山城堡战役是国民党“围剿”红军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国民党各路军队未能协同配合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战后国共对抗不断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山城堡战役评价过高是不适当的。山城堡战役后,蒋介石、胡宗南对山城堡战役进行了深刻反思并调整了战略部署。因西安事变爆发,国共才结束了对抗,实现了国内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城堡战役 蒋介石 胡宗南 红军
下载PDF
危机与转机:山城堡战役再研究
5
作者 梁琚牵 《苏区研究》 2024年第4期80-97,共18页
1936年10月,国民党军“迅猛”追击制约着红军宁夏战役计划的实施。为消解军事压力、实现红军休整及改变国共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在“击破南敌”的战略目标指引下,中共中央决定在红军占据优势的山城堡地区打击胡宗南部。红军山城堡之战虽... 1936年10月,国民党军“迅猛”追击制约着红军宁夏战役计划的实施。为消解军事压力、实现红军休整及改变国共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在“击破南敌”的战略目标指引下,中共中央决定在红军占据优势的山城堡地区打击胡宗南部。红军山城堡之战虽未歼灭国民党第二三二旅全部及第二三四旅的2个团,但击退国民党第七十八师且暂时迟滞了胡宗南部“迅猛”的追击态势。第七十八师失败出乎蒋介石意料,打乱其“聚歼”红军之企图,促使其重新审视西北“剿匪”局势,部署“剿共”的同时计划动用烧夷弹来打击红军。面对胡宗南部主力西撤,基于战场形势、红军休整及东北军统战工作的综合研判,中共作出乘胜追击、休整备战等因应,伴随国民党军进攻倾向的明晰,中共亦做好应战,双方战事一触即发。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提供了前提。而西安事变的爆发,在解除红军面临国民党军“剿共”压力的同时,助力于中共北上抗日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得山城堡战役的“开局”意义充分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城堡战役 蒋介石 毛泽东 军事部署
下载PDF
共产国际、中共与北伐战争期间的蒋唐之争
6
作者 杨阳 《苏区研究》 2024年第2期52-68,共17页
北伐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势力急遽崛起,蒋介石的军事领导地位发生动摇。共产国际与联共(布)中央希望维持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的首领地位,中共中央虽赞成“扶蒋”政策,但反对“抑唐”,有意在北伐军内部寻求蒋唐“均势... 北伐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势力急遽崛起,蒋介石的军事领导地位发生动摇。共产国际与联共(布)中央希望维持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的首领地位,中共中央虽赞成“扶蒋”政策,但反对“抑唐”,有意在北伐军内部寻求蒋唐“均势”。江西作战结束后,蒋介石日益右倾,唐生智的战略地位降低,苏联顾问仍只将唐生智作为迫使蒋介石左转的外部压力使用。由于中共中央对唐生智的好感加深,要求苏联顾问改变对唐生智的消极态度,破除军事上“以蒋为中心”的局面。随着蒋唐交恶与赣汉冲突加剧,鲍罗廷作出抬唐代蒋的新决策,引发其他共产国际代表和苏联顾问反对。共产国际、中共对蒋唐之争的策略因应与分歧,折射出南方革命阵营内部新旧各势力关系变更的复杂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伐战争 中共中央 共产国际 蒋介石 唐生智
下载PDF
宋美龄的政治参与对蒋介石个人集权的影响(1928-1937)——以夫人政治的视角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大禹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2,共6页
1927年底,蒋宋联姻。婚后的宋美龄广泛参与政治,十年内完成了从贤内助到政治人的转变。宋美龄是夫人政治最典型的代表。夫人政治与政治环境、制度建设联系紧密,它是在女权不断伸张,追求男女平等,女性政治复活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社会转型... 1927年底,蒋宋联姻。婚后的宋美龄广泛参与政治,十年内完成了从贤内助到政治人的转变。宋美龄是夫人政治最典型的代表。夫人政治与政治环境、制度建设联系紧密,它是在女权不断伸张,追求男女平等,女性政治复活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社会转型与权威缺失之下女性参与政治的异化。作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其政治参与,有利于弥补蒋的个性缺陷,树立蒋的个人形象,加速蒋个人集权的步伐。抗战及其后宋美龄的政治表现是夫人政治的进一步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美龄 政治参与 蒋介石 夫人政治
下载PDF
“党”“国”之间:论国青合作之形成(1931-1938) 被引量:3
8
作者 曾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94,共11页
青年党曾经长期与国民党处于紧张对立状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青年党主动调适,提出"政党休战"的主张,这成为青年党政策调整的起点。1933年,以左舜生为代表的青年党再次妥协并得到国民党的积极回应。"庐山会谈"开启... 青年党曾经长期与国民党处于紧张对立状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青年党主动调适,提出"政党休战"的主张,这成为青年党政策调整的起点。1933年,以左舜生为代表的青年党再次妥协并得到国民党的积极回应。"庐山会谈"开启了两党领袖沟通的渠道,"南京谈判"则奠定了合作的基础,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反共基础上实现初步合作。西安事变及曾、左、李奉化之行则使两党关系密切化。此后两党通过国防参议会这些架构在抗战初期形成事实上的合作抗日局面。1938年蒋、左互致信函,国青合作正式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国难与反共是两党合作的基础,而"宪政"与"训政"之分则是合作的主要障碍。双方均在自身利益与国族利益之间权衡博弈,最终在"党""国"之间寻获大致平衡,共同步入抗战建国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党 国民党 合作 左舜生 蒋介石
下载PDF
蒋廷黻与夭折的“中国自由党”(1947-1951)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红民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3,共11页
1947年之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日渐式微,直至彻底失败。在此过程中,已加入国民党政权的蒋廷黻对既有体制产生了疏离倾向。他从1947年起,开始联络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试图建立"中国自由党"来取代国民党,实现其政治抱负。194... 1947年之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日渐式微,直至彻底失败。在此过程中,已加入国民党政权的蒋廷黻对既有体制产生了疏离倾向。他从1947年起,开始联络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试图建立"中国自由党"来取代国民党,实现其政治抱负。1949年下半年,蒋廷黻等人的组党活动进入高潮,他们完成了党纲的草稿,并在美国宣布新党即将成立。1950年初,"中国自由党"的组织纲领出现在台湾的《自由中国》上。然而,随着蒋介石在台湾统治的渐趋稳定,蒋廷黻的组党活动中止,"中国自由党"最终终胎死腹中,蒋廷黻则继续留在了国民党的体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廷黻 “中国自由党” 国民党政权 蒋介石
下载PDF
1946-1947年蒋介石行宪筹备活动述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77,共9页
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之际,蒋介石逆行政协协议,决意先制宪后改组政府,力推国民党主导下的行宪程序,试图以政治手段配合军事手段击败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底的制宪国大上,蒋变相排斥中国共产党、民盟于宪政进程之外,借此在军事和政治两条... 1946年国共全面内战之际,蒋介石逆行政协协议,决意先制宪后改组政府,力推国民党主导下的行宪程序,试图以政治手段配合军事手段击败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底的制宪国大上,蒋变相排斥中国共产党、民盟于宪政进程之外,借此在军事和政治两条战线同时打击中国共产党。1947年蒋继续筹备行宪,在宪政失去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斗争策略意义的情况下,经六届三中全会和政府改组,形成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三党行宪"格局。在蒋操纵下,不放弃独大态度的国民党在正式行宪前将宪政活动主导权完全掌控,"一党宪政"的真实动机暴露无遗。1946-1947年,在蒋介石行宪筹备过程中,宪政纠葛由国共关系问题逐渐演变为国民党内部问题,构成民国末期国民党政治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国民党政权 宪政 政治策略 政治危机
下载PDF
不对称的博弈:西安事变善后中的蒋介石与杨虎城
11
作者 王春林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3,共10页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因领导陕甘方面与国民政府对抗而加深了国民政府对他的恶感,根本解决杨的声音很强。中央军进入西安之初,蒋介石还要借助杨,因而对其较为温和。在东北军东调后,蒋即竭力压迫杨辞职出洋。但杨虎城并不立即遵命行...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因领导陕甘方面与国民政府对抗而加深了国民政府对他的恶感,根本解决杨的声音很强。中央军进入西安之初,蒋介石还要借助杨,因而对其较为温和。在东北军东调后,蒋即竭力压迫杨辞职出洋。但杨虎城并不立即遵命行事,而是有意无意地拖延,其根本目的是希望留在国内推动抗日。在受到压力后,则提出名义、经费、生病等问题。但这些办法只能敷衍蒋介石一时,最后仍然不得不辞职、出洋。事变善后时期,去除杨虎城在国民政府内有相当共识,这既满足了蒋介石的报复心理,也符合国民政府维护纲纪以及彻底控制陕甘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杨虎城更多的只能是遵从,延宕只能更增加蒋的恶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善后 国民政府 蒋介石 杨虎城 博弈
下载PDF
冷战前期国民党当局在东南亚地区的秘密工作——以新、马、印尼为中心
12
作者 林孝庭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3期45-57,共13页
国民党当局在东南亚地区的秘密工作始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内战期间一度低迷或中断。朝鲜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影响力在冷战时空背景下逐渐回到东南亚,此可谓亚太地区冷战脉络下的历史产物。然而回顾这段历史,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的整体实力... 国民党当局在东南亚地区的秘密工作始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内战期间一度低迷或中断。朝鲜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影响力在冷战时空背景下逐渐回到东南亚,此可谓亚太地区冷战脉络下的历史产物。然而回顾这段历史,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的整体实力毕竟有限,所能发挥的作用亦有其局限性,只能在美、英等西方大国所建构的“反共”围堵网络之下,推进有限度的境外秘密工作,稍一超过范围,即遭遇严重阻碍与挫折。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在东南亚的秘密活动,与蒋介石的军人性格及蒋经国所主导的情报工作密不可分。1949年后国民党退守台湾岛一隅,蒋介石缺乏广大腹地以利其“反攻大陆”。以有限的力量与资源秘密支持“反共”邻邦,或者设法在亚太地区布建“反共”网络,稍可经解想要回到祖国内地的两蒋父子胸中的抑郁苦闷,并藉以维系国民党在台统治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蒋经国 军统 国民党当局 冷战
下载PDF
中国国民党退台后的党员训练制度及其成效初探
13
作者 郝天豪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3期73-84,共12页
国民党败退台湾地区后,颇为重视党员训练工作,并在改造结束后将党员训练从吸纳工作中分离出来,单独办理。从1953年的《党员训练工作纲领》到1958年的《训练工作纲领》,直至1970年代,国民党的党员训练制度未有根本上的变化。作为一项日... 国民党败退台湾地区后,颇为重视党员训练工作,并在改造结束后将党员训练从吸纳工作中分离出来,单独办理。从1953年的《党员训练工作纲领》到1958年的《训练工作纲领》,直至1970年代,国民党的党员训练制度未有根本上的变化。作为一项日常党务工作,党员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实施入党人及党员基本训练,研读蒋介石讲词和国民党重要文件,举行小组专题讨论、时事座谈及研究中共发展态势,编发党员训练教材等。这对于国民党的组织发展不能说没有成绩,但囿于多方面的因素,党员训练工作流于形式,训练成效要打折扣,以致该党组织发展理念未能真正贯彻到底,组织力量依然薄弱,难以发挥工作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民党 台湾地区 党员训练 组织发展 蒋介石
下载PDF
蒋介石与抗战后期的国共和谈(1944-1945)
14
作者 刘大禹 谭棋心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抗战后期,在赫尔利的居间调停下,国共两党围绕合作问题,进行了谈判。和谈分歧主要表现为政治上成立"联合政府"还是"参加政府",军事上如何整编中共军队。和谈进程中,蒋介石提出组织"战时内阁",以囊括中共... 抗战后期,在赫尔利的居间调停下,国共两党围绕合作问题,进行了谈判。和谈分歧主要表现为政治上成立"联合政府"还是"参加政府",军事上如何整编中共军队。和谈进程中,蒋介石提出组织"战时内阁",以囊括中共与其他政党。中共坚持召集"党派会议",以实现"联合政府"的政治目标。第三方势力的民盟成为了国共双方争取的对象,地位迅速上升。蒋介石自恃国际环境于己有利,缺乏对中共的政治妥协,是和谈陷入停顿的重要原因。此次和谈,孕育着战后重庆谈判的继续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抗战后期 国共和谈
下载PDF
1939-1941年间蒋介石对德态度之演变
15
作者 张智丹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欧洲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实现其建立远东反侵略联合阵线的外交战略,有意疏远乃至切断了同作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的外交关系。在此期间,欧洲战局发生于德国有利变化之际,蒋介石曾一度主动加强对德联络,但此举主要是出于阻止日本进占法... 欧洲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实现其建立远东反侵略联合阵线的外交战略,有意疏远乃至切断了同作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的外交关系。在此期间,欧洲战局发生于德国有利变化之际,蒋介石曾一度主动加强对德联络,但此举主要是出于阻止日本进占法属越南,维护中国西南安全的策略考虑,并不意味着其推进国际反侵略合作的战略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抗战外交 中德关系
下载PDF
蒋介石对国民政府海军派系的分治与整合(1927-1949) 被引量:4
16
作者 贺怀锴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1,共10页
派系问题是国民政府无法摆脱的痼疾,党、政、军系统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海军内部派系尤为严重。全面抗战前,蒋介石一方面通过派系分治策略,以粤系、东北系制衡闽系海军,另一方面在镇江建立了电雷学校,培植嫡系。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抗战全... 派系问题是国民政府无法摆脱的痼疾,党、政、军系统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海军内部派系尤为严重。全面抗战前,蒋介石一方面通过派系分治策略,以粤系、东北系制衡闽系海军,另一方面在镇江建立了电雷学校,培植嫡系。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抗战全局,蒋介石将电雷系归并于闽系控制的海军总司令部,统一了长江流域的海军指挥权,但蒋介石同时通过改组海军机构和派遣官兵赴英美训练等办法稀释闽系力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借重建海军的机遇,完成了对海军机构、人事的改组与整合,但未能根本解决海军派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海军 派系 蒋介石 陈绍宽
下载PDF
浅探1929-1931年国民党的内部斗争
17
作者 李佳金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88-92,共5页
在阎锡山和蒋介石接收平津到中原大站期间的相互利用与斗争中,冯玉祥的首要目标一直都是反蒋,每一次都拥阎为首领,而每一次都是阎出卖或生视不理而失败。阎锡山最擅长"骑墙",在冯与蒋之间寻求势力均衡,两连获利,典型的商人性... 在阎锡山和蒋介石接收平津到中原大站期间的相互利用与斗争中,冯玉祥的首要目标一直都是反蒋,每一次都拥阎为首领,而每一次都是阎出卖或生视不理而失败。阎锡山最擅长"骑墙",在冯与蒋之间寻求势力均衡,两连获利,典型的商人性格。蒋介石则是真正的权谋家,较之阎、冯更有手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锡山 蒋介石 国民党派系斗争 中原大战
下载PDF
Chiang Kai-shek and the 1947 Reorga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18
作者 Chaoguang Wa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2年第2期261-281,共21页
When the Guomindang (GMD) took charge in 1927, it implemented the "political tutelage" system. Participation of other parties in politics was disallowed. But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45), under the comb... When the Guomindang (GMD) took charge in 1927, it implemented the "political tutelage" system. Participation of other parties in politics was disallowed. But after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45),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 the GMD needed to adopt a constitution, reorganize government and establish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The April 1947 governmental reorganization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transformation from a "political tutelage" system to a constitutional system. Though this reorganization introduced many non-GMD members into the government, it did not change the GMD's one-party dominance. Its desire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one-party "political tutelage" into a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still remained lim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government government reorganization chiang kai-shek 1947
原文传递
执着的“背叛者”:1927-1931年国民党高层对邓演达的角色评判
19
作者 雷冬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5-68,81,共5页
邓演达在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成为武汉政府的权力核心,在诸多重大问题上与蒋介石对立,被蒋认定为“亡党卖国”的“本党败类”。邓在反蒋时,既没有稳定的依靠力量和团队,也低估了蒋介石的权势与影响力,最终使其反蒋角色扮演难以为继。1930... 邓演达在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成为武汉政府的权力核心,在诸多重大问题上与蒋介石对立,被蒋认定为“亡党卖国”的“本党败类”。邓在反蒋时,既没有稳定的依靠力量和团队,也低估了蒋介石的权势与影响力,最终使其反蒋角色扮演难以为继。1930年邓归国后谋求通过军事斗争来推翻当时的政府,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邓被逮捕。国民党高层对邓归国后的政治活动,多认定为“谋叛党国”,邓遂被处死,宣告其反蒋、反国民党政权的角色扮演归于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演达 蒋介石 国民党高层 角色评判 谋叛党国
下载PDF
民国时期蒋介石对农民问题的认知与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红民 王锦涛 《苏区研究》 2023年第6期5-20,共16页
蒋介石基于对国情的认知,重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他对农民艰辛的生产生活有所体察,曾试图推行一些改革措施纾解民困、改善民生,但其渐进式的方法与措施难收实效。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强力竞争,蒋介石曾想拉近农民与国民党之间的距离,但国... 蒋介石基于对国情的认知,重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他对农民艰辛的生产生活有所体察,曾试图推行一些改革措施纾解民困、改善民生,但其渐进式的方法与措施难收实效。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强力竞争,蒋介石曾想拉近农民与国民党之间的距离,但国民党上下居高临下的傲慢与轻视,很难赢得农民的好感。蒋介石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还是维持其在乡村的统治,视农民为其兵源、粮源与财源等。最终,广大农民抛弃了蒋介石与国民党。引入概念史的方法与视角,统计与分析蒋介石在《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农民”一词的使用情况,是了解蒋介石在内地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认知与实践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农民 认知 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