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目的:探究肝硬化相关血清学指标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间肝硬化患者血清235例,其中Child-Pugh A组55例,B组90例,C组9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人群35例,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分析其特征。结果: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Ⅲ型胶原蛋白(typeⅢcollagen,PC-Ⅲ)、Ⅳ型胶原蛋白(typeⅣcollagen,Ⅳ-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anyl aminotransferase,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计数比(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指数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C-Ⅲ、Ⅳ-C、LN和AST指标对预测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04、0.833、0.753、0.730。HA、PC-Ⅲ、Ⅳ-C与Child-Pugh分级呈高度正相关(r>0.7,P<0.01),APRI与分级呈显著性正相关(0.4<r<0.7,P<0.05)。结论:HA、PC-Ⅲ、Ⅳ-C、APRI可作为Child-Pugh分级的潜在临床指标,这将有助于临床更好地制定诊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文摘目的 探讨血D-二聚体(D-dimer,D-D)联合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对评估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干部综合科治疗的128例肝硬化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最终选取18例Child-Pugh A级急性症状性PVT经抗凝治疗后血管再通的患者纳入研究。按抗凝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比较3组患者PVT抗凝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凝血四项+D-D、肝肾功的结果差异。结果 (1)3组患者的D-D分别在急性症状性PVT时及抗凝治疗血管再通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9.01±1.17 vs 1.27±0.65,P<0.001;华法林组:9.28±1.78 vs 1.50±0.31,P<0.001;利伐沙班组:7.04±1.44 vs 1.32±0.32,P<0.01)。(2)3组患者的WBC分别在急性症状性PVT时及抗凝治疗血管再通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6.82±0.95 vs 4.50±0.51,P<0.05;华法林组:7.28±0.91 vs 3.99±0.37,P<0.01;利伐沙班组:7.49±1.02 vs 4.43±0.62,P<0.05)。(3)3组患者的其他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分别在急性症状性PVT时及抗凝治疗血管再通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VT时,各组的D-D或者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T抗凝治疗血管再通后各组的D-D或者WBC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如,ALT、AST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与WBC分别在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急性症状性PVT时及抗凝治疗血管再通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两个指标可用于评估PVT抗凝治疗时是否实现血管再通。临床实践中,联合这两个指标可能直接用于评估PVT抗凝治疗后血管是否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