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眼行为干预的倡议及实施方法共识(2023)——用眼行为干预人群大处方 被引量:16
1
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 北京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专委会 +1 位作者 王宁利 李仕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7-302,共6页
近视发生的低龄化趋势及高度近视患病率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工作造成沉重的负担和经济损失,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是我国提出的战略目标。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种多因素... 近视发生的低龄化趋势及高度近视患病率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工作造成沉重的负担和经济损失,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是我国提出的战略目标。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种多因素眼病,涉及教育过程、学习环境、学习用具和学生用眼行为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干预更符合眼和身心健康的自然规律。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北京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专委会针对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广泛调查研究并总结相关的实践经验,讨论形成《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眼行为干预的倡议及实施方法共识(2023)》,提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眼行为干预大处方,具体措施包括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预警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儿童青少年学习过程中的用眼方法、户外活动行为监督、家校对近视预防机制的联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用眼行为干预大处方的科普宣教等,从卫生经济学和卫生保健的角度提出最经济、更合理、安全有效、易普及、可推广的近视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防控 儿童 青少年 用眼行为 卫生经济学 卫生保健 专家共识
下载PDF
感觉统合训练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智力及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杭荣华 刘新民 +1 位作者 王瑞权 吴义高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行为与认知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ADHD的儿童52名设为实验组,52名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于训练前和训...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行为与认知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ADHD的儿童52名设为实验组,52名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0次后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Conners Parents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瑞文联合型测验(Combined Raven's Test,CR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进行测试,比较实验组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并将训练后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①实验组PSQ的品行障碍、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训练后均低于训练前[(0.60±0.34)vs.(0.68±0.35),(0.92±0.57)vs.(1.25±0.70),(0.82±0.29)vs.(1.08±0.44);均P<0.05];②实验组训练后的瑞文IQ值和WCST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得分均高于训练前[如,IQ值(105.37±22.76)vs.(97.37±24.15),P<0.001],而WCST错误应答数、选择错误率、第一分类数、持续错误百分数得分均低于训练前[如,错误应答数(39.40±22.22)vs.(46.60±23.44),P<0.001];③实验组训练后完成第一个分类应答数及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2.03±5.08)vs.(10.65±0.84),(50.75±18.35)vs.(39.95±15.34);均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能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异常行为,提高其认知水平,但临床症状缓解后部分执行功能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统合训练 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行为 认知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家庭环境与学习障碍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瑜 王玉玮 +1 位作者 王贵菊 张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41-444,共4页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 (learningdisorders ,LD)儿童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 -CV)、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父母问卷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儿童版 )和Piers -Har...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 (learningdisorders ,LD)儿童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 -CV)、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父母问卷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儿童版 )和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分别对 110名LD和 110名学习优秀 (对照 )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资料齐全的LD组儿童 91名 ,对照组 98名。LD组儿童的家庭在FES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矛盾性则高于对照组 (P <0 0 1) ;LD组儿童的行为和自我意识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0 1) ,在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内外向得分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FES的某些环境因素分别与LD和对照组儿童的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特点有关。结论 :LD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 ,家庭环境因素对LD组和对照组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学习障碍 家庭环境 行为 自我意识 个性
下载PDF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视觉空间认知特征与行为问题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庆雄 静进 +6 位作者 蔡小梅 刘芳梅 邹小兵 唐春 苏晓梅 刘燕 朱彤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对我国汉族非言语型学习障碍(nonverbal learning disorder, NLD)儿童视觉空间认知特征以及行为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相互之间关系。方法:三组儿童(NLD组,VLD组和正常对照,每组40人)进行智力测定、绘人测验和CBCL儿童行为量表测量... 目的:对我国汉族非言语型学习障碍(nonverbal learning disorder, NLD)儿童视觉空间认知特征以及行为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相互之间关系。方法:三组儿童(NLD组,VLD组和正常对照,每组40人)进行智力测定、绘人测验和CBCL儿童行为量表测量,根据智力结构模型分析其视空间能力与行为问题。结果:NLD儿童在空间能力、视动协调、视动速度、图形认知、视觉记忆、非言语推理、视觉组合方面都比正常儿童和VLD儿童差(P<0.05),而VLD儿童则与正常儿童无差别(P>0.05)。NLD儿童在分裂焦虑、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等行为方面较其他两组儿童多(P<0.05)。结论:我国汉族NLD儿童视觉空间认知存在缺陷,其行为问题可能与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 儿童 视觉空间认知特征 行为问题
下载PDF
社会技能训练对有行为问题儿童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汪毅 刘粹 王玉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验证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综合矫正模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7~14岁符合Rutter行为问题标准的101名儿童,用隐藏式随机数字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50人和对照组51人。对干预组采用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干预方案,... 目的:验证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综合矫正模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7~14岁符合Rutter行为问题标准的101名儿童,用隐藏式随机数字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50人和对照组51人。对干预组采用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干预方案,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对照组等待12周,在干预组干预结束后才开始进行干预。采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教师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作为儿童行为问题评定工具。结果:干预后,比较两组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的减分值,干预组总分减分(4.10±3.21)、A(反社会行为/违纪行为)分减分(1.10±1.37)和N(神经症行为)分减分(1.32±0.91)与对照组总分减分(1.29±3.15)、A分减分(0.53±1.17)和N分减分(0.71±1.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组有34%的儿童恢复正常。比较两组的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的减分值,干预组总分减分(2.50±1.96)、A分减分(0.74±1.10)和N分减分(0.96±0.95)与对照组总分减分(0.82±1.60)、A分减分(0.12±0.48)和N分减分(0.43±0.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组有58%的儿童恢复正常。比较两组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干预组总分减分(5.44±3.98)、体诉减分(1.10±1.27)和违纪减分(1.36±1.35)与对照组总分减分(1.49±3.34)、体诉减分(0.33±1.52)和违纪减分(0.65±1.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为54%。结论: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综合矫正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且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行为障碍 心理疗法 干预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伴ADH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广文 苏林雁 +1 位作者 王伯兰 任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了解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 D H 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O D D)患儿的行为特征。方法:以ICD-10作为诊断标准对门诊就诊儿童进行诊断,得到O D D伴A D H D者40例(64.52%),O D D不伴A D H D者22例(35.48%)。自编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患儿的... 目的了解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 D H 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O D D)患儿的行为特征。方法:以ICD-10作为诊断标准对门诊就诊儿童进行诊断,得到O D D伴A D H D者40例(64.52%),O D D不伴A D H D者22例(35.48%)。自编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患儿的基本情况。用家长填A 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儿童行为。结果:与O D D组相比,合并A D H D组的家长更多对患儿经常打骂和严厉管教;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更多地采取打骂的方式。合并组父亲急燥易怒者比O D D组多;合并组起病年龄及就诊年龄比O D D组早;合并组在CB CL思维、注意问题,违纪、攻击行为,外化性问题,行为总分均高于O D D组。结论:O D D合并A D H D的患儿在思维、注意问题,违纪、攻击行为,外化性问题方面表现更突出,家长对儿童管教方式及不良行为处理方式影响O D D的发生。提示要注重O D D、A D H D的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D 对立违抗性障碍 儿童 行为特征
下载PDF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4~5岁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程红 刘筱娴 +3 位作者 石淑华 杨小莉 吴云云 尹丰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研究4~5岁儿童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判断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调查103例... [目的]研究4~5岁儿童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判断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调查103例行为问题儿童家长,运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研究。[结果]①PLOC因子1、2、3、5外控性得分病例组较对照组高。②PLOC因子2、3、5均与儿童行为问题严重程度相关;其中因子5与各类行为问题、特别是外向性行为问题相关,因子3与内向性行为问题相关,因子2与男童性问题相关。③对PLOC各因子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4~5岁行为问题儿童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问题。针对改善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措施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行为问题 子女教育 心理控制源
下载PDF
抽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范松丽 王平 李进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1165-1166,共2页
目的对抽动障碍(TD)儿童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26例TD儿童和81例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23.02%)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3.7%),P<0.05;TTD组与CTD组、TS组、TD伴ADH... 目的对抽动障碍(TD)儿童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26例TD儿童和81例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23.02%)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3.7%),P<0.05;TTD组与CTD组、TS组、TD伴ADHD组之间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 抽动障碍 病例对照 儿童心理行为量表
下载PDF
高功能孤独症患儿刻板重复行为与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能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阳雨露 李雪 +8 位作者 刘靖 王慧 马增慧 吉兆正 徐凌子 汤欣舟 梅婷 杨柳 王菲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83-988,共6页
背景刻板重复行为是孤独症患儿核心症状之一,与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国外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能力可能与刻板重复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关,而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积极探讨刻板重复行为的发生机制对研究更为有效... 背景刻板重复行为是孤独症患儿核心症状之一,与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国外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能力可能与刻板重复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关,而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积极探讨刻板重复行为的发生机制对研究更为有效的孤独症治疗干预方法,从而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HFA)患儿刻板重复行为与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就诊的HFA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被试进行认知灵活性(连线测验)、抑制控制能力(Stroop色词命名测验)检查,同时进行HFA谱系障碍筛查问卷(ASSQ)和异常行为量表(ABC)评定,分别对ASSQ局限性和重复行为因子和ABC刻板行为因子得分与连线测验和Stroop色词命名测验结果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SSQ条目9得分与B测验数字字母连线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ASSQ条目10得分与(3试)色字命字时间呈负相关(P<0.05);ASSQ条目18得分与B测验数字字母连线时间、B测验完成时间-A测验完成时间、(2试)色块命色时间、(3试)色字命字时间、(4试)色字命色错误数、颜色干扰时间呈正相关(P<0.05);ASSQ条目22得分与B测验数字字母连线错误数、(3试)色字命字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ASSQ条目23得分与(1试)汉字阅读时间、(2试)色块命色时间、(4试)色字命色时间、字义干扰时间呈负相关(P<0.05)。ABC条目17得分与B测验数字字母连线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ABC条目27得分与(1试)汉字阅读错误数、(3试)色字命字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ABC条目49得分与(1试)汉字阅读错误数、颜色干扰时间呈正相关(P<0.05);ABC刻板行为因子得分与B测验数字字母连线时间、B测验数字字母连线错误数、B测验完成时间-A测验完成时间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连线测验中B测验数字字母连线错误数与ASSQ局限性和重复行为因子得分有回归关系(β=0.302,β'=0.397,t=2.330,P=0.027);Stroop色词命名测验中颜色干扰时间与ABC刻板行为因子得分有回归关系(β=0.162,β'=0.366,t=2.152,P=0.040)。结论 HFA患儿刻板重复行为与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能力相关。认知灵活性越差,刻板重复行为越严重;抑制控制能力与刻板重复行为间存在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性障碍 儿童 刻板行为 认知灵活性 抑制控制能力
下载PDF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及社会行为干预对精神疾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媛媛 舒亮晶 曹永春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及社会行为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78例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社会行为干预,观察6个月,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精神症状发作次数及暴力行为发生率。结果干预后患者...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及社会行为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78例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社会行为干预,观察6个月,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精神症状发作次数及暴力行为发生率。结果干预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好于干预前(P〈0.01),精神症状发作次数及暴力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社会行为干预能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精神症状发作次数及暴力行为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社会行为干预 三级防治 服药依从性 精神症状 暴力行为
下载PDF
五禽戏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文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年第4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五禽戏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门诊患儿按就诊顺序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基础感觉统合训练。(1)热身运动;(2)绕体能训练室跑15圈;(3)过障碍物搭积木;(4)手推车运输玩具;(5)排队击掌... [目的]观察五禽戏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门诊患儿按就诊顺序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基础感觉统合训练。(1)热身运动;(2)绕体能训练室跑15圈;(3)过障碍物搭积木;(4)手推车运输玩具;(5)排队击掌下课。治疗组20例“健身气功·五禽戏”:(1)起式调息;(2)虎戏(虎举、虎扑);(3)鹿戏(鹿抵、鹿奔);(4)熊戏(熊运、熊晃);(5)猿戏(猿提、猿摘);(6)鸟戏(鸟伸、鸟飞);(7)收式引气归元,训练过程中,医师除了带领患儿完成动作,还要提醒患儿进行想象,每一式都配合呼吸调息,每节课40min,1次/d。连续治疗6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ABC、CARS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本体觉两组均有改善(P<0.01),前庭觉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本体觉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触觉治疗组有改善(P<0.01),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五禽戏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随,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志病 五禽戏 感觉统合训练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下载PDF
从心理、社会、生物三方面探讨楚雄州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光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期48-49,共2页
目的:从心理、社会、生物三方面探讨楚雄州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对策。方法:2016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危险性评估为三级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713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实施综合干预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治疗。... 目的:从心理、社会、生物三方面探讨楚雄州精神障碍患者攻击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对策。方法:2016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危险性评估为三级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713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实施综合干预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攻击性行为发生率。结果:年龄较小、学历较低、性格外向以及家族遗传的患者出现攻击性行为较高;在发生攻击率较高的患者中,大多存在敌对心理、猜忌心理、思维障碍以及行为紊乱等。研究组治疗后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从心理、社会、生物三方面观察来看,其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年龄的大小、是否信任护理人员、敌对心理以及行为紊乱和思维障碍等因素皆是致使患者进行攻击的高危因素。综合干预应用在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预防治疗中,能有效减少患者出现攻击性行为,确保临床治疗的正常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攻击行为 防治对策
下载PDF
6~8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追踪观察
13
作者 范碧瑶 朱笑彤 +9 位作者 任园春 宋以玲 姜稳 陆双 莫大鹏 李心社 毕小羽 王芳 刘靖 吉宁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1-834,共4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龄儿童2年间精细动作的发展特点,为促进ADHD儿童动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4—6月,从北京市某普通公立小学,由2名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专业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业人员诊断,筛查出符合《美国...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龄儿童2年间精细动作的发展特点,为促进ADHD儿童动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4—6月,从北京市某普通公立小学,由2名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专业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业人员诊断,筛查出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诊断标准的31名6~8岁ADHD儿童(ADHD组),并从同年级招募年龄、性别、总智商相匹配的31名正常发育儿童(正常对照组)。采用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标准评估工具(MABC-2)中手部精细操作子测验测查精细动作特点并于2021年4—6月进行随访。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儿童精细动作发展变化。结果基线与2年后追踪ADHD组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总得分(7.4±3.0,8.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05),正常对照组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总得分(9.5±2.1,10.5±2.4)有小效应量的提升(t=-2.12,效应量=0.38,P<0.05)。2年后追踪,ADHD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惯用手投硬币/插钉得分均提升(7.0±3.3,9.5±3.2;8.4±2.8,11.6±1.6)(t值分别为-3.74,-6.33,P值均<0.01;效应量分别为0.67,1.14),ADHD组的提升幅度更小;ADHD组与正常对照组穿珠/线得分均下降(7.9±2.4,5.8±3.1;9.2±1.1,8.2±1.9)(t值分别为3.89,2.78,P值均<0.01;效应量分别为0.70,0.50),ADHD组的下降幅度更大。结论6~8岁ADHD儿童精细动作发展速度缓慢,持续落后于正常发育儿童。应密切监测ADHD儿童精细动作发展,必要时实施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 行为 精神卫生 病例对照研究 儿童
原文传递
对立违抗性障碍患儿行为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焱 苏林雁 +7 位作者 刘破资 李素洁 韦臻 黄斌 黄龄 程芊 李飞 周明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患者的行为特征。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报告表(TRF)及青少年自我报告表(YSR)对213例ODD儿童和21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1)CBCLODD组的社交情况、学校情况及社会能... 目的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患者的行为特征。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报告表(TRF)及青少年自我报告表(YSR)对213例ODD儿童和21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1)CBCLODD组的社交情况、学校情况及社会能力总分低于对照组,而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和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对照组(均P<0.01)。(2)TRFODD组的学习努力、行为适当得体、学习效果、快乐、适应能力总分等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而退缩、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性、外化性问题评分和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3)YSRODD组的焦虑/抑郁、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性问题、自我身份、外化性问题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和<0.01)。结论ODD儿童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以攻击、对抗、情绪不稳为主要特征,伴有退缩、焦虑抑郁等内化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注意力缺陷和分裂性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滴鼻对小儿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平 于威威 季海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895-898,共4页
目的观察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腺样体或伴有扁桃体切除、年龄2~7(3.70±1.22)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mericanSocietyAnesthsiologists,ASA)分级为I级的患儿90例。将9... 目的观察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腺样体或伴有扁桃体切除、年龄2~7(3.70±1.22)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mericanSocietyAnesthsiologists,ASA)分级为I级的患儿90例。将9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D1,D2,Ns),每组30例,七氟醚麻醉诱导前30min分别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1.0μg/kg,右美托咪定0.5μg/kg(容量均配至1m1)及等容量生理盐水,术中以七氟醚、氧气、笑气维持麻醉。术前记录患儿的基础情绪及给药后鼻腔不适感的发生情况,给药即刻至人手术室前每10分钟测一次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术中记录患儿的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记录苏醒期躁动评分及疼痛评分,同时观察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从拔管即刻至术后2hD1组和D2组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NS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儿给药后至麻醉诱导前,术中以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波动、拔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苏醒期躁动有预防作用。对循环呼吸无影响,不延长拔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投药和剂量 投药 鼻内 麻醉恢复期 情绪障碍 预防和控制 儿童
原文传递
1999—2009年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孙红梅 姚本先 《中国校医》 2011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更好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综述法,剖析1999~2009年10年间关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结果列示目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以及产生原因,目前用于调查青... 目的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更好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综述法,剖析1999~2009年10年间关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结果列示目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以及产生原因,目前用于调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测量工具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结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才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儿童行为障碍/预防和控制 综述
原文传递
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小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
17
作者 张妤 王晶 +1 位作者 骆艳 吴汉荣 《中国校医》 2012年第7期481-483,共3页
目的研究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为小学生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武汉市1所小学同年级2个班58名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儿童进行3.3.3认知策略训练,对照组儿童则不进行相关训练。采用C... 目的研究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为小学生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武汉市1所小学同年级2个班58名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儿童进行3.3.3认知策略训练,对照组儿童则不进行相关训练。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评定训练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儿童心理行为变化。结果干预后,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得分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的行为得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显示,男生实验组比对照组社会退缩行为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实验组各因子得分降低幅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儿童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对男生减少社会退缩行为有促进作用,但对儿童行为问题总的改变效果不明显,提示今后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干预要综合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学生 认知 儿童行为障碍/预防和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