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1
作者 Zhang Zhancang Mou Hong +2 位作者 Lin Siying Liu Xiaolong Xu Qingto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4期136-155,共20页
Inclusive culture is a dynamic patter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others. Chinese culture is among the sources of... Inclusive culture is a dynamic patter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others. Chinese culture is among the sources of inclusive culture. Being inheritable, open, assimilative, innovative and self–driven, this inclusive cultur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China's ideological evolution, ethnic integration, religious development, economic openness, literature and art prosperity, as well as political wisdom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clusiveness is key to th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uring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e CPC's leadership over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must be strengthened; a strong cultural confidence must always be maintained;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sustainabl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promoted; people's need for an enriched cultural life must be satisfied; and more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light of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illuminate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lusive culture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innovation
下载PDF
A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Socialist Economy Held by China's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被引量:1
2
作者 傅军胜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年第2期5-11,192,共8页
关键词 A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socialist Economy Held by chinas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原文传递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自信的深层逻辑
3
作者 徐邵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3-79,152,共8页
法治自信是习近平提出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它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的高度凝练和深刻阐释。坚定法治自... 法治自信是习近平提出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它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的高度凝练和深刻阐释。坚定法治自信为我们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我们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法学体系指明了正确方向与路径,也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法治中国建设
下载PDF
习近平智库观的生成历程、理论内涵及特征意蕴
4
作者 任恒 黄欣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8,共11页
借助文献研读和理论推演的方法,梳理习近平智库观的生成历程,阐述习近平智库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特征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中国智库高质量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内涵底蕴丰厚、理论内涵丰富和时代特色鲜明的... 借助文献研读和理论推演的方法,梳理习近平智库观的生成历程,阐述习近平智库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特征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中国智库高质量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内涵底蕴丰厚、理论内涵丰富和时代特色鲜明的智库观。习近平智库观历经赓续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之风的萌芽发展阶段,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正式确立阶段,探索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阶段等多个阶段;习近平智库观呈现出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目标导向、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方向的发展定位、以建设特色鲜明智库创新的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的实施规划以构建中国特色“旋转门”机制为抓手的特色举措,并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体系;习近平智库观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指明新时代中国智库打造的前进方向、彰显新时代智库发展的价值诉求、明确新型智库建设的根本途径,强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立足智库时代使命、强化智库的责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智库观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国家高端智库 决策咨询 调查研究
下载PDF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何炼成 李忠民 何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80,共4页
根据党的"十七大"文献,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体系进行了概括,最终回答我们在20年前提出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内容共分五个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据党的"十七大"文献,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体系进行了概括,最终回答我们在20年前提出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内容共分五个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论、流通论、分配论、消费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文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4,共6页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子系统"和"优势子系统",从根本上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处的历史阶段、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以及现实途径...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子系统"和"优势子系统",从根本上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处的历史阶段、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以及现实途径,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着奠基的作用。它们保证了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又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奠基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的。它开始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突破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新审视,着力于"怎样建设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奠基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的。它开始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突破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新审视,着力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破解,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创立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新探 被引量:3
8
作者 阎树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7,共6页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要前提。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相...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要前提。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相对性。同其他理论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大,因而整体性就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对性表明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多重关系中才能够准确地加以把握: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成果;相对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葛恒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14,共8页
马克思的发展观,把发展提到了宇宙观这样最根本的理论高度,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新世纪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需要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把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深入地考察... 马克思的发展观,把发展提到了宇宙观这样最根本的理论高度,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新世纪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需要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把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深入地考察现实变化相结合,把基本理论的传承和具体实践的创新相结合,才能对发展的理解更具全面性,对发展的视野更有广阔性,对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创新和提高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中国发展的新模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深入、政策规范和实践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涵盖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 中国发展新模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文 司婧雯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14,共14页
为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分别解答中国共产党"如何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两大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经济理论分为4个阶段:(1)1921~1... 为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分别解答中国共产党"如何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两大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经济理论分为4个阶段:(1)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等,使人民得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解放;(2)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大力发展工业化,加快步伐恢复经济、维护国防安全,通过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3)1978~201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全新概念,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等,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飞速发展,逐步摆脱短缺经济的状态,使人民收入大幅提高;(4)2012年至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目标、方式的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看作统一的整体,致力于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经济理论以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基本原则,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原则,带领全体人民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 现代化经济体系
下载PDF
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经济学哲学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剑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4,共10页
虽然《党章》和《宪法》都已载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同意见仍然存在,思想交锋不可避免。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视角看,分歧集中表现在三个重大理论学术问题上,即在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现实基础问题上,分歧... 虽然《党章》和《宪法》都已载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同意见仍然存在,思想交锋不可避免。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视角看,分歧集中表现在三个重大理论学术问题上,即在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现实基础问题上,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中国国情的中介过渡性;在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可能性空间问题上,分歧在于是否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建构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抉择思路上,分歧在于是否遵循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道路选择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论
下载PDF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国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7-102,共6页
中国道路,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也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时空延伸,更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交融交织,以中国特... 中国道路,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也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时空延伸,更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交融交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道路,立足时代发展特征,准确把握本国国情,加强改革开放,建设民主政治,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均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世界历史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继元 张永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第2期32-36,共5页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生理论,形成了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从人类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来看,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大理想;从社...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生理论,形成了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从人类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来看,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大理想;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教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来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生理论
下载PDF
周恩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世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33-441,共9页
周恩来为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思想和主张。他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他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最早提出了... 周恩来为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思想和主张。他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他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最早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周恩来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关系,是一种探索、开拓、奠基与继承、创新、超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恩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国情 初级阶段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八大历史经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任权 《嘉应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26-33,共8页
全面、深刻、到位、科学总结中共四代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八大历史经验,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
关键词 中共四代领导集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经验 中国化水平
下载PDF
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建国60年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形态转变概述
16
作者 徐明善 石家铸 董宁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6-51,共6页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实现了"以革命为中心的理论形态"到"以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性飞跃。在实现这一伟大转变和飞跃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作...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实现了"以革命为中心的理论形态"到"以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性飞跃。在实现这一伟大转变和飞跃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完善和发展,是实现这一伟大飞跃的思想理论结晶,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具有中国因素和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60年 社会主义理论形态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下载PDF
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历史演进
17
作者 李斌 《宁夏党校学报》 2011年第6期9-12,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进与扩展就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下载PDF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 被引量:1
18
作者 莫纪宏 徐梓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第3期162-174,共13页
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关于历史问题的第三个决议,明确地提到了要“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相对于前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来说,这是人... 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关于历史问题的第三个决议,明确地提到了要“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相对于前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来说,这是人权二字首次进入历史决议,表明了在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人权概念最早是通过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进入社会公众视野的,其后,人权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进入了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层面,并于2004年“入宪”。人权概念最早进入五年计划/规划是“十五”规划纲要。从“十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人权事业在五年规划中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并且主要以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为重点,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政策要求。“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不仅要突出全面加强人权司法保护工作的“重点”要求,而且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权保障制度、强化国家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职责来提升人权保障的水平,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 五年计划/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重要论述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19
作者 翟泰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9,共5页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为建设、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为建设、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毛泽东 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下载PDF
试论邓小平的民俗观
20
作者 陈旭霞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9-23,共5页
风俗习惯是最基本的中国国情之一。邓小平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过程中 ,注意了解和熟悉风俗习惯 ;注意在制定政策法令时 ,使其符合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对他的影响时时可见 ,他继承、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 风俗习惯是最基本的中国国情之一。邓小平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过程中 ,注意了解和熟悉风俗习惯 ;注意在制定政策法令时 ,使其符合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对他的影响时时可见 ,他继承、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考察邓小平的民俗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