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远”意蕴之澄明与当代考试文化建设
1
作者 张延昭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展,揭示其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提撕及其在实施中所经历的澄明与遮蔽,对于我国考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远”意蕴 明清科举考试 考试文化建设
下载PDF
科举学与科举文学的关联互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32,共8页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兼具经学考试与文学考试的性质。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科举时代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书至上的诗书社会,是一个朝野尚文、大多数读书人皆能吟诗作文的文学社会。科举与中国古代文学息...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兼具经学考试与文学考试的性质。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科举时代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书至上的诗书社会,是一个朝野尚文、大多数读书人皆能吟诗作文的文学社会。科举与中国古代文学息息相关,当今科举研究也与古代文学研究密切相关,两者关联互动。从科举学进入文学,主要是为科举制平反的大环境,为重新认识科举文学的价值提供了舆论与理论支撑。由文学进入科举学,则是从文学领域为科举学开拓一个广阔的学术空间,使科举学更为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科举文学 科举
下载PDF
严复与科举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平 彭是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79-82,共4页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举制度,与严复一生的经历不无关联。通过从科举取士与严复对科举的体验以及严复的西学之路与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两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科举取士对封建知识分子的...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举制度,与严复一生的经历不无关联。通过从科举取士与严复对科举的体验以及严复的西学之路与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两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科举取士对封建知识分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科举 近代中国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科举考试的兴废论中国高考改革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海燕 宋玉冰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01-104,共4页
 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推行了近1300年,它所形成的一些传统至今仍以潜在的形式存留于现实之中。当今高考出现了诸多与科举考试相类似的弊端,要克服这些弊端,应变革高考的功能,改革高考的内容与形式。
关键词 科举考试 中国高考 改革
下载PDF
新出土唐代文学家李当墓志考索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可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河南省偃师市新出了唐代文学家李当墓志。这方墓志提供了李当籍贯家世、生平经历、诗文著述等重要资料,记载了李当的科场经历和仕宦出处,牵连到牛李党争的人事关系,对于唐代科举史和政治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李当是大诗人李益之子,其诗... 河南省偃师市新出了唐代文学家李当墓志。这方墓志提供了李当籍贯家世、生平经历、诗文著述等重要资料,记载了李当的科场经历和仕宦出处,牵连到牛李党争的人事关系,对于唐代科举史和政治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李当是大诗人李益之子,其诗文撰著无疑受到李益的影响。该墓志也就有益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学家的家族传承特点,本身也是一篇难得的文学家传记。因此,李当墓志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志 李当墓志 李益 唐代科举 家族文学 晚唐党争 古代文学传记
下载PDF
晚清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评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邦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7-193,共7页
晚清时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十分关注中国科举制度,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论科举制度的言论。本文围绕美国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弊端及其改革建议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换一个视角,借西人的眼光,多方位认识科举制度的利弊。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科举制度 中西文化交流 美国
下载PDF
科举学文化视角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范哗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年第1期22-27,55,共7页
分析中国科举文化概念时,不能单纯以文化论文化,而应更多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土壤——科举社会,这个科举社会包含着科举人群、科举制度及科举风俗等。科举文化内容可被粗略划分为物质内容与人文意识内容两个部分。科举文化随着科举制及... 分析中国科举文化概念时,不能单纯以文化论文化,而应更多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土壤——科举社会,这个科举社会包含着科举人群、科举制度及科举风俗等。科举文化内容可被粗略划分为物质内容与人文意识内容两个部分。科举文化随着科举制及封建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又表现出与其他封建社会文化相区别的独特特征,如至公性、竞争性、实用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教育史 科举学 科举制度 科举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考试文化在民国时期的融合发展
8
作者 胡向东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6,共11页
中国考试发展至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情势的巨变和西方考试文化的引入,发生了制度重构和文化转型的双重深刻变化。在制度建设和实施方面,民国考试分类发展十分迅速,从单一的科举文官考试种类扩展为文官考试、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大大拓展... 中国考试发展至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情势的巨变和西方考试文化的引入,发生了制度重构和文化转型的双重深刻变化。在制度建设和实施方面,民国考试分类发展十分迅速,从单一的科举文官考试种类扩展为文官考试、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大大拓展了考试制度文化的内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独立的考试行政管理机构,构建了繁复的考试法规体系。在观念文化方面,民国考试文化总体上仍沿袭着科举考试文化所带有的浓厚政治色彩,注重考试贯彻国家意志、强化政治教化的作用,考试观念由狭隘走向开放,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向近代化考试转型。民国考试文化融合在呈现守正开新整体特征的同时,由于政府权威缺失和社会失序,又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和曲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文化 民国考试文化 考试制度 科举文化
下载PDF
近代科举史研究范式转向的成功尝试——《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修订本)》读后
9
作者 汪炜伟 《晋阳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42-145,共4页
新世纪前后,社会文化史视角逐渐被引入近代科举史的研究中。杨齐福先生2003年出版的《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即是此种范式的成功尝试和引领者。2016年,该书出版修订本。新著在继承原有研究范式基础上,着重拓充对近代科举制革废之社会文... 新世纪前后,社会文化史视角逐渐被引入近代科举史的研究中。杨齐福先生2003年出版的《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即是此种范式的成功尝试和引领者。2016年,该书出版修订本。新著在继承原有研究范式基础上,着重拓充对近代科举制革废之社会文化影响的探讨,这使《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一书的内容更为丰富,论述也更为圆满,并进一步将近代科举社会文化史研究提升至更高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社会文化史 近代科举制度
下载PDF
平反科举 博大精深——评刘海峰教授著《中国科举文化》
10
作者 罗俊艳 《教育与考试》 2011年第6期90-93,共4页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举文化》 科举 文化 考试 刘海峰
下载PDF
艾尔曼论中华帝国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 被引量:4
11
作者 艾尔曼 谢海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90-96,共7页
把科举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是一种误识。在中华帝国晚期,科举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通过科举,帝国在政治方面再生产出了官员;在社会方面再生产出了绅士;在文化方面再生产出了文化主义和意识形态。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和新儒家文化被紧紧地缠... 把科举视为现代化的障碍是一种误识。在中华帝国晚期,科举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通过科举,帝国在政治方面再生产出了官员;在社会方面再生产出了绅士;在文化方面再生产出了文化主义和意识形态。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和新儒家文化被紧紧地缠绕在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陀螺仪"上。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三者维系的空间稳定存在了500年。尽管在理论上科举大门向所有人开放,但事实上如文化资源的垄断性等因素,还是把较低阶层者排除在科场之外,科举的公平、公正性被美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晚期 科举制度 政治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文化再生产
下载PDF
论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华胜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3-55,共3页
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目的以选拔政治人才为主,忽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十分不利的社会地位。科举考试导致“官本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促使... 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目的以选拔政治人才为主,忽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十分不利的社会地位。科举考试导致“官本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促使人们纷纷涌向仕途。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和考试功能的局限排斥了职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推进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 官本位
下载PDF
科举制度对中外人文交流的现实意义及其发展思路
13
作者 宋丽丽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5-21,共7页
科举制度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人才选拔的范围、程序与标准等方面,展现出了自身所具有的合理性,也对东亚地区、西方国家的人才选拔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西方现代公务员体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当代,科举制度已渐进式地形成为科举学,... 科举制度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人才选拔的范围、程序与标准等方面,展现出了自身所具有的合理性,也对东亚地区、西方国家的人才选拔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西方现代公务员体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当代,科举制度已渐进式地形成为科举学,并逐渐走入国际视野,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互融互通。我国应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别的科举学学术共同体,拓展科举学交流路径,进一步提升科举学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人才选拔制度 中外人文交流 文化软实力 跨学科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