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ins of China’s Ancient Culture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1期25-27,共3页
APPROXIMATELY 6,000-7,000years ago China’s primitive so-ciety gradually progressed toits prosperous period.The body shapeof peopel at that time was entirely thesama as modern people.Primitive agriculture started,peop... APPROXIMATELY 6,000-7,000years ago China’s primitive so-ciety gradually progressed toits prosperous period.The body shapeof peopel at that time was entirely thesama as modern people.Primitive agriculture started,people began to raise livestock and live a more sedentary life.Clan villages appeared.However,be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other factors,the primitive people had to constantly change their habitats.Over time,these habitats submerged into ruins,which became bases for archaeologistss in their study of primitive man and his soci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ins of china s ancient Culture
下载PDF
Oil and Gas Recorded in China's Ancient Books
2
作者 An Zuoxiang 《China Oil & Gas》 CAS 1998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AD Oil and Gas Recorded in chinas ancient Books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3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Fe-S minerals influenced by buried ancient woods in the intertidal zone,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
4
作者 YUAN LinXi SUN LiGuang +3 位作者 FORTIN Danielle WANG YuHong WU ZiJun YIN XueB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1931-1940,共10页
An ancient wood layer dated at about 5600 cal. a BP by AMS14C dating was discover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East China Sea. Samples affected by ancient woods, including fresh coast bedrock, weathering bedrock, seepage... An ancient wood layer dated at about 5600 cal. a BP by AMS14C dating was discover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 East China Sea. Samples affected by ancient woods, including fresh coast bedrock, weathering bedrock, seepage water from coast, seepage water from ancient wood layer, intertidal seawater, fresh water, beach mud, ancient wood barks and ancient peat, were collected for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beach mud and the bacteriogenic iron oxides (BIOS) in coastal seepage water were analyzed by min-eralogical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AED) analysis. Inorganic sulfur compositions and δ34S of the ancient peat and the beach mud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 Mn, S (SO42-) were enriched in the intertidal area at different levels, very likely caused by fermentation of ancient woods.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iron-oxidizing bacteria (FeOB) and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 in this intertidal zone was confirmed by HRTEM-SAED observation, and these bacteria were involved in Fe-S cycle to induce extracellular biomineralization. The negative δ34SV-CDT (-2.9‰) likely indicated the biogenic origin of iron-sulfide minerals in the beach mud at high sulfate reduction rate (SRR). These findings ar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ogeochemical Fe-S cycle and biomineralization process at high organic matter deposition rate and high SRR in the intertidal zone, estuary, or near shore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氧化铁 潮间带 无机硫 树林 海洋法 选区电子衍射 透射电子显微镜
原文传递
Premise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China's Contemporary Legal Philosophy: "The World Structure" as a Historic Condition
5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年第1期1-28,共28页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 The World Structure,"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in its redefinition of "China" and its survey of "China's issues," must construct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 From this relati...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 The World Structure,"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in its redefinition of "China" and its survey of "China's issues," must construct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 From this relational perspective, "The World Struc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presents a dualistic character,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is the fact that " The World Structure" forces double constrain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nder these double constraints, China's issues become "synchronic. " This "World Structure," with its double constraints, turns out to be the historic condition of the fundamentcd tasks of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and it calls for a redefinition of China by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vi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synchronic perspect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a "Subjective China" is to be constructed, upon which China's ideal law picture can also be perf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law philosophy world structure relational perspective synchronic issues subjective china
原文传递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derived from timing records of solar eclipse in ancient China
6
作者 张培瑜 韩延本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6期525-526,共2页
In the study of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some ancientastronomical events, the timing records of ancient astronomical events and phenomena, suchas solar and lunar eclises and lunar occ... In the study of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some ancientastronomical events, the timing records of ancient astronomical events and phenomena, suchas solar and lunar eclises and lunar occultation,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data.The reliable records, especially those from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advanced an-cient astronomy and timing technology, contain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derived from timing records of solar eclipse in ancient china
原文传递
Is Overseas Relocation The Way to Salvage China's Ancient Houses?
7
《Beijing Review》 2006年第32期46-47,共2页
A 200-year-old greater ancient teahouse called Cuipingju in Shitai County, Anhui Province, was scheduled to be sold to a Swedish businessman for 200,000 yuan, as the owner was financially overburdened for the routine ... A 200-year-old greater ancient teahouse called Cuipingju in Shitai County, Anhui Province, was scheduled to be sold to a Swedish businessman for 200,000 yuan, as the owner was financially overburdened for the routine maintenance of the property. But after intensive media coverage of the deal in early July, the local government immediately identified Cuipingju as a cultural relic and the sale was cance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 Overseas Relocation The Way to salvage chinas ancient Houses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卢勇 洪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中国古代治水的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其原因在于古代治水中常常以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不仅重视水利工程位置的选择,而且在统筹规划中突出重点,辩证考虑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善加转化,同时又能根据当地环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等,充分体现了传... 中国古代治水的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其原因在于古代治水中常常以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不仅重视水利工程位置的选择,而且在统筹规划中突出重点,辩证考虑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善加转化,同时又能根据当地环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等,充分体现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辩证统一、因地制宜等核心理念。这些治水活动的成功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实证地验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性,对我们今天的治水活动依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治水 传统哲学 应用
下载PDF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郑凤霞 张顺兴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2-66,共5页
中国与韩国是友好近邻,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关系密切。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的文字可考的历史。韩国人则善于学习,总以开明的态度欢迎中国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具有... 中国与韩国是友好近邻,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关系密切。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的文字可考的历史。韩国人则善于学习,总以开明的态度欢迎中国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在古代朝鲜半岛就已影响深远,对韩国现代化和当今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儒家文化 古代朝鲜半岛 韩国现代化 韩国当今社会
下载PDF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生态哲学:天人合一 被引量:9
10
作者 武前波 崔万珍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9期45-49,共5页
面对当今世界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人居环境恶化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古代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及发展观出发,详细分析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以对当今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做出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城市 古代城市
下载PDF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论纲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文军 李保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采取“王”道和“霸”道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维护君王天下大业的目标。这种社会发展观在当时确保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之后的社会发展观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其将社会主要注意力引导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本应的第一位重要事情,从而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观 古代中国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抗生素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超 关芳灵 +1 位作者 任建军 赵长青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11期80-83,共4页
抗生素从20世纪早期被发现以来,就被当作抗菌感染的特效药物,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之后70多年里,人类研制、开发抗生素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已不下200种。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广泛使用,带来了诸多问题。人类分析... 抗生素从20世纪早期被发现以来,就被当作抗菌感染的特效药物,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之后70多年里,人类研制、开发抗生素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已不下200种。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广泛使用,带来了诸多问题。人类分析其出现的问题,在提出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策的同时,开始关注抗生素研发的一些新思路。总结新思路,可以看出其与中国古代哲学及中医学思想的一致性。由此,学习其思想理论可能对研发新的抗生素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历史沿革 抗生素研发理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医学思想
下载PDF
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对现代治水的启示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细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9-33,共5页
中国古人治水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治水奇迹,虽历经数千年,一些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其考虑问题之周全、工程设计之巧妙,无不令世界瞩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古代治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对古代治水理念与朴素辩证思想进行了归纳。... 中国古人治水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治水奇迹,虽历经数千年,一些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其考虑问题之周全、工程设计之巧妙,无不令世界瞩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古代治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对古代治水理念与朴素辩证思想进行了归纳。通过总结分析认识到,古人的成功源于在治水过程中能深刻领会到水的自然规律,以天人合一、阳阳五行等传统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并遵循顺之水性、无为而治等治水理念。在现代治水中,应当学习和吸取古代哲学思想与传统治水理念,并与西方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实现江河万古长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治水理念 传统哲学 现代治水
下载PDF
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学说中体现出的整体统一论思想 被引量:8
14
作者 邬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58-62,共5页
把气看作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性物质材料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中国古代的阴阳说、五行说基本都是以"气"为根基的一元论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内业》篇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气一元论理论的雏形。到了宋明时期,... 把气看作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性物质材料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中国古代的阴阳说、五行说基本都是以"气"为根基的一元论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内业》篇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气一元论理论的雏形。到了宋明时期,从张载到罗钦顺、王廷相,一直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更是将气一元论的学说一步步发展到成熟而完善的地步。可以认为,气一元论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始终占据着主导潮流的地位,这一学说中体现出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统一论思想直到今天仍有诸多可供借鉴和启迪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气一元论 中国哲学 系统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中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的十大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邬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1,共4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本文将这些思想归纳为十个方面的特质:①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坚持世界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观念;②在人类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类似于信息结构化的理论;③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自... 中国古代哲学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本文将这些思想归纳为十个方面的特质:①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坚持世界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观念;②在人类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类似于信息结构化的理论;③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自身显示自身的信息性存在的性质;④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存在的全息性特征;⑤在人类科学与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信息网络的思想;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整体性质的涌现性特征;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认识的信息中介论理论的萌芽性思想;⑧具有丰富的过程论和生成论的思想;⑨提出了明晰而深刻的非决定论的复杂自组织思想;⑩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哲学 信息 系统 复杂性
下载PDF
古典中国法律解释的哲学智慧 被引量:5
16
作者 谢晖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26,共10页
 "仁道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仁道精神"的核心在于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在此影响下,古典中国人的法律生活充满了温情的协调色彩,追求情、理、法的和谐统一。古典中国法律的使命主要是为了辅助地求取...  "仁道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仁道精神"的核心在于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在此影响下,古典中国人的法律生活充满了温情的协调色彩,追求情、理、法的和谐统一。古典中国法律的使命主要是为了辅助地求取一种符合"仁道精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构筑西方社会追求的那种符合个性自由精神和"科学意识"的社会生活。在古代中国,法律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人们并不通过法律达到某种"真知",法律主要执行着实现"仁道精神"的功能,法律经常被变通,甚至被替代。当情与法或善与真发生冲突时,法便要让位于情,真要让位于善。中国古代法律解释中的趋善抑真恰恰就是对实践之善的趋向和对法定之善(真)的抑制。正是这样一种法律解释的价值追求,才使得法律即使自身不能很好地实现德礼教化的功能,也能通过一定的法律解释而通达教化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法律解释 中国哲学 法律生活
下载PDF
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不同历史命运及文化潜因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凤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8-23,共6页
中国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不同的历史命运,折射出了各自的特定文化背景因素的差异,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巨大反差。
关键词 中国书院 欧洲中世纪大学 历史演变 中西文化 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 比较研究 教育变革
下载PDF
论中国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琳 张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6-211,共6页
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应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围绕现代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 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应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围绕现代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哲学 教育改革 大学教育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原始乐园”神话及哲学解读 被引量:3
19
作者 苟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8,共6页
对中国古代原始乐园———失落园神话的产生根源、基本特征以及早期中国哲学对乐园神话所反映的人类命运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原始乐园 神话 哲学
下载PDF
近30年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乐爱国 庹永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37-47,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的研究已经愈来愈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及其特点的研究,包括哲学家和著作中的自然观、哲学范畴中的自然哲学内涵、自然哲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的研究已经愈来愈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对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及其特点的研究,包括哲学家和著作中的自然观、哲学范畴中的自然哲学内涵、自然哲学中的生态观等方面;二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哲学思想的研究,包括科学家、科学著作的自然哲学思想以及古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三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与科技关系的研究,包括哲学与科技发展的相互作用、哲学家和哲学著作对科技的研究、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的影响等方面。已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偏重于个案研究,整体性研究不足;二是局限于分门别类的资料梳理,理论分析研究不足;三是简单判断有余,深入思考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自然哲学 科技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