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vate Medical Practice: The Gold Coast Colony’s Christiansborg Infant Welfare Clinic
1
作者 Doris Susannah Essa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9期531-538,共8页
As the British colonized West Africa, Africans worked as medical officers. John Farrell Easmon practiced private medicine that in 1897 affected his work as 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 As the British colonized West Africa, Africans worked as medical officers. John Farrell Easmon practiced private medicine that in 1897 affected his work as 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Joseph Chamberlain investigated the complaints of medical officers and fashioned the policy of the West African Medical Staff in 1902.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West African Medical Staff and Staff Pay shaped how African medical officers and European women medical doctors earned salaries as colonial government workers. Percy Selwyn-Clarke the deputy director of health service employed European women medical doctors in preventive health at infant and child welfare clinics. In 1935, health visitor Christian challenged the government for paying European woman medical doctor Nora Vane-Percy £10 to treat destitute African women and children at the Christiansborg infant welfare cli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VATE MEDICAL practice European women MEDICAL DOCTORS health VISITORS Africanization the GOLD Coast COLONY Christiansborg 1920s 1930s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Liang Sicheng’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in his drawings(1920se1930s)
2
作者 Lina Sun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3年第2期319-336,共18页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one of the earliest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 building tradition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These efforts were put forth by Liang Sicheng(1901e19...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one of the earliest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 building tradition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These efforts were put forth by Liang Sicheng(1901e1972),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Chinese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in the 1920s and 1930s in China,informed by the strong collective intention to honour the Chinese past.This article provides 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is collective intention that is still shared nowadays by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al theorists.This article examines in depth the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t ways Liang used the building past and constructed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in different crucial stages of his architectural career in the 1920s and 1930s.It uses architectural drawing as both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method.Three of Liang’s representative drawings from these crucial professional stages are juxtaposed and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is evolution using the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 Si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Architectural Drawings Juxtaposed Images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Method 1920s-1930s
原文传递
On Multimodal Criticism of The Kitchen God’s Wife
3
作者 JIA Xiaoqing 《Psychology Research》 2023年第10期506-510,共5页
Studying the covers of the three editions of The Kitchen God’s Wife by Amy Tan,a famous femal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the author finds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stood out in publishers’earliest recommendations,but ... Studying the covers of the three editions of The Kitchen God’s Wife by Amy Tan,a famous femal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the author finds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stood out in publishers’earliest recommendations,but later were replaced by immigrant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and then were overwhelmed by the concern for human beings.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is change fits the changing focuses of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21st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modal analysis Amy Tan chinese American female writer the Kitchen God’s Wife
下载PDF
在“边缘”思考“主流”——20世纪20-30年代厦门大学史学研究趋向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侃 李建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学术的边缘,反而由于国学院的创办而产生了学术自觉,与主流思潮颇多应和之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利用厦门地处东南沿海的特殊文化资源拓展自具特点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大学 20世纪20—30年代 史学研究
下载PDF
阐释与过度阐释——对一个批评文本的再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敬鹏林 宁冲 《长春大学学报》 2008年第9期38-41,共4页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 新感觉派 文学 电影 阐释 现代批评
下载PDF
留学生与1920-1930年代市政学的传入及其人才培养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4,共6页
19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性市政改革运动,不仅成功地确立起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市政研究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城市社会的重大变动和美国学界的研究动向,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 19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性市政改革运动,不仅成功地确立起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市政研究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城市社会的重大变动和美国学界的研究动向,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多在美国知名市政研究机构学习或实践,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经过正规训练的市政专门人才。而民国初年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也促使国内城市管理体制发生变动。1920年代回国的市政学留学生们主动适应国内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性市政改革潮流,热情传播市政学知识,推动了市政学的输入,并促成了市政专门人才的培养,为1920-1930年代国内市政改革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从此,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融入世界城市发展潮流中,与世界城市发展动向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连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学 留学生 1920—1930年代 市政改革 市政人才
下载PDF
山水兼得 情思双栖——马华新生代作家钟怡雯散文论 被引量:4
7
作者 黄万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64,共4页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作家钟怡雯一向被人视为“多面的夏娃”,她的散文山水兼得,情思双栖,其感受沟通着现实和神秘世界,其为人为文又从容出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带着自己的种子四处漂泊”的身份认同,对平等、感恩的“相处”哲学的深刻感...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作家钟怡雯一向被人视为“多面的夏娃”,她的散文山水兼得,情思双栖,其感受沟通着现实和神秘世界,其为人为文又从容出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带着自己的种子四处漂泊”的身份认同,对平等、感恩的“相处”哲学的深刻感悟,灵动的诗化语言和小说架构的叙述融合而成的艺术世界,都使钟怡雯的散文足以代表华人新生代的创作追求。而她的创作也再一次提醒人们,文学史不能再用原先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代,不能再用原有的格局接纳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新生代 钟怡雯散文 文学史调整
下载PDF
三十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的小林多喜二认识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春英 《日本学论坛》 2004年第3期13-18,共6页
1933年2月,日本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小林多喜二被日本反动政权虐杀后,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鲁迅、郁达夫、夏衍、楼适夷等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们纷纷著文,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行径。同时,又满怀国际主义深情为小林多喜... 1933年2月,日本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小林多喜二被日本反动政权虐杀后,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鲁迅、郁达夫、夏衍、楼适夷等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们纷纷著文,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行径。同时,又满怀国际主义深情为小林多喜二的遗属募捐。由此,在中国文坛上,一大批留日归来的左翼文学者以小林多喜二等进步日本作家的作品为“火种”,进一步掀起了中日文学的交流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小林多喜二 中国左翼作家
下载PDF
论苏雪林的散文批评 被引量:1
9
作者 吕若涵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4-58,共5页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散文批评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下载PDF
论留学生在1920-1930年代市政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共7页
留学生群体是1920-1930年代国内市政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由著名留美市政专家孙科领导的广州市政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城市政府,实现了市政体制的历史性创新,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城市制度的蓝本;由专门人才执掌市政既是近代城市发展... 留学生群体是1920-1930年代国内市政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由著名留美市政专家孙科领导的广州市政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城市政府,实现了市政体制的历史性创新,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城市制度的蓝本;由专门人才执掌市政既是近代城市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20世纪以来先进国家市政进步确立的共同原则。留学生群体对国内市政改革实践的积极参与使城市政府的专门化程度得到提升,科学化管理成为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留学生群体吸取了先进国家市政进步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合署办公、突出城市特色和发展方向等措施,使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提高。总之,留学生群体在1920-1930年代的市政改革实践中促成了民国时期的城市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为推动城市近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1920—1930年代 市政改革 城市近代化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物流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新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2,16,共5页
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物流状况,对当时粮食的流向、流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物流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丽 《河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0-94,128,共6页
20世纪20-3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使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发生变化的范围极其狭窄。某种意义上说,女子接受教育与"妇女解放&q... 20世纪20-3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使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发生变化的范围极其狭窄。某种意义上说,女子接受教育与"妇女解放"只是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开明地方少数女子的"特权",在相对传统的城镇,尤其是广大内地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国仍然生活在远离"解放"之中。有些已经得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放"的妇女,也没有在事实上特别是精神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30年代 女子教育 妇女解放
下载PDF
论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的批评体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卓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7-70,共4页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是苏雪林现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在批评体例上呈现出作家论与文体批评交织的方法。全书以作家论为经,文体批评为纬,经纬交织,构建批评体例。苏雪林创建的批评体例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也...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是苏雪林现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在批评体例上呈现出作家论与文体批评交织的方法。全书以作家论为经,文体批评为纬,经纬交织,构建批评体例。苏雪林创建的批评体例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批评体例 作家论 文体批评
下载PDF
回望与致敬:民国新闻史对意义的建构——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14
作者 李春雷 邹月华 雷少杰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0-43,共4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报刊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报刊与新闻学人深度关联的良好契机,并对当时文化变迁和价值脉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视角,对民国报刊呈现的多元话语与介入的文化争鸣,乃至对新闻学人主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报刊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报刊与新闻学人深度关联的良好契机,并对当时文化变迁和价值脉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视角,对民国报刊呈现的多元话语与介入的文化争鸣,乃至对新闻学人主体素养等内容进行了梳理,认为民国新闻史对新闻传播学发展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建构,值得当下新闻学人深刻回望与致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话语 文化 主体素养 意义建构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与城市的差异
15
作者 梁丽辉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54-56,共3页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地区为例,探析了农村与城市在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服装选择,个人卫生、娱乐活动及其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为了解今日农村之变化,为农村更好、更快地城市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二三十年代 华北 农村与城市 生活
下载PDF
“80后”作家研究:质疑、出路与价值
16
作者 黄江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92-99,共8页
"80后"文学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但相关的研究还遭受着诸多质疑,这种代际划分方式的合理性亟待论证。有研究者提出"城市化时代的青年文学"等命题来回应质疑,但仍有未解的理论困境。应该看到,代际划分方式已... "80后"文学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但相关的研究还遭受着诸多质疑,这种代际划分方式的合理性亟待论证。有研究者提出"城市化时代的青年文学"等命题来回应质疑,但仍有未解的理论困境。应该看到,代际划分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失去交锋的时代,已很难用标志性的思想或历史事件等方式来划分代际,而回归自然年龄来区分代际,在具有转折性质的"80后"这代人身上是合理的,并在学术界实际上已广泛通行。代际研究需要警惕整体主义的迷误,在充分把握作家个体特征的基础上,讲述这代作家贡献的文学特质。"80后"作家研究将伴随年轻作家走出"密林中"的困境,融入到悠远的人文传统,以此参与到中国文学未来的构建,并担当起新的历史文化传承者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80后”作家 代际划分 整体主义
下载PDF
略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以“自我”为中心
17
作者 王余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6-94,共9页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在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与这一时期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传文创作之中所进行的“身份预设”——往往会以传主之“个性”为焦点,是截然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现代中国作家 自传文创作 身份预设 自我
下载PDF
试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家办大学的共同特点
18
作者 秦俊巧 唐殿强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2-114,128,共4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家们在教育救国的理想下办学育人、躬耕实践,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他们办学的共同特征是:心怀社会责任,立足中国实际;注重学校&q...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家们在教育救国的理想下办学育人、躬耕实践,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他们办学的共同特征是:心怀社会责任,立足中国实际;注重学校"软"、"硬"环境建设;民主治校;注重基础,突出特色。这些是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所应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教育家办大学 共同特点
下载PDF
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社团与科学文化发展探析
19
作者 郭秀芹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3期7-9,共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科学社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科学社团的大量兴起,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二三十年代中国 科学社团 科学文化 发展探析 CULTURE DEVELOPMENT 中国近代 科学共同体 科学工作者 中国科学 社团发展 科学研究 世纪 交流 合作 传播
下载PDF
论凌叔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20
作者 袁仕萍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4-65,68,共3页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小说 20世纪20、30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