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祖堂集》双宾句研究
1
作者 孟祥英 龙国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8,共12页
《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著作,是晚唐五代白话文献的典型代表。根据谓语动词的语义特点,《祖堂集》的双宾句分为动作类(给予类、取得类)和言语类(问告类、称呼类)。其特点主要有:在形式上,双宾句中介词“于”逐步脱落;在语义上... 《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著作,是晚唐五代白话文献的典型代表。根据谓语动词的语义特点,《祖堂集》的双宾句分为动作类(给予类、取得类)和言语类(问告类、称呼类)。其特点主要有:在形式上,双宾句中介词“于”逐步脱落;在语义上,问告类数量最多而给予类较少;在成分的使用上,双宾语更为明晰,且带有禅宗色彩,双宾结构的句法功能更为多样。《祖堂集》处于汉语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折时期,其双宾句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为:文言双宾句式微,白话双宾句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白话文献双宾句式的新篇章;双宾语的语义更为具体,间接宾语趋简而直接宾语趋繁,这为现代汉语双宾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堂集》中双宾句与几个介宾结构并存共现,表明中古汉语的句式表达开始丰富多样,这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集》 双宾句 文言双宾句 白话双宾句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与巩固路径
2
作者 邹广文 方立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提出是在哲学层面对发展文化事业进行的前提性反思。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是中华文化主体在实践中以中华文化客体为对象进行能动性改造和创造性发展,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哲学内涵。中华...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提出是在哲学层面对发展文化事业进行的前提性反思。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是中华文化主体在实践中以中华文化客体为对象进行能动性改造和创造性发展,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哲学内涵。中华文化主体性因中华民族在近代蒙难而弱化,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而得到重塑。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民族精神、民族自信、民族复兴以及文化创新提供文化主体性支撑,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力量。要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就必须对中华文化主体性进行不断巩固。历史和实践证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把握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两个核心概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保障文化主体的生成,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创造新的文化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 文化客体 文化实践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基于主客体双向化运动的视角
3
作者 李桂花 邹宝鑫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0-97,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一条殊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其中一个重要维度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处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条人民主体与优美生...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一条殊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其中一个重要维度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处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条人民主体与优美生态和谐共处的模式,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上,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了对“资本宰制自然”式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既扬弃了“资本宰制自然”式人类中心主义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异化问题,也克服了生态中心主义下主体缺位的环境保护模式之局限。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和生态永续并举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的独特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维度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资本宰制自然”式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红 陈滟铭 王飞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6,共10页
【目的】在界定农民获得感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假说。【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与县域宏观匹配数据实证探究数字乡村建设是否对农民获得感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内生性和多种稳健... 【目的】在界定农民获得感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假说。【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与县域宏观匹配数据实证探究数字乡村建设是否对农民获得感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内生性和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1)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客观获得的维度,而非农民主观获得感的维度;2)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强化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客观获得的正向影响;3)数字乡村建设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群体获得感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确保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民客观获得与主观获得感的双提升。同时,还需注重农民的心理建设,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精准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获得感 客观获得 主观获得感 农民获得
下载PDF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局限与洞见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绍婧 覃莉 杨曦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9,I0005,共13页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作为一种第三方评价,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应用的局限有待严格审视。当前软科排名存在失真的“长尾分布”、对人文社科评价的系统性偏差、人才培养维度指标的有效性和顶尖期刊选择的偏误等局限,...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作为一种第三方评价,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应用的局限有待严格审视。当前软科排名存在失真的“长尾分布”、对人文社科评价的系统性偏差、人才培养维度指标的有效性和顶尖期刊选择的偏误等局限,但仍能为地方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些许洞见,可以监测学科发展的“黑马”,呈现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领域,突出关键性指标“0的突破”的目标价值等,对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发展监测、学科标杆选择、学科发展策略的制定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大学排名 学科建设 教育质量
下载PDF
主客体的重塑与建构——以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霞霞 张波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史上最强人工智能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会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现存样态,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虚拟化、隐性化转变,客体向主动化、自愿化转变,主客体互动方式向人机交互模式转变。ChatGPT在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时... 史上最强人工智能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会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现存样态,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虚拟化、隐性化转变,客体向主动化、自愿化转变,主客体互动方式向人机交互模式转变。ChatGPT在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现实主体的主体性被遮蔽引发主流价值裂化的危险、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导致负面效应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走向技术决定论进而走向唯心主义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建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实践转向,辨明技术本质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道,来有效规避技术风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重塑与建构
下载PDF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建构
7
作者 贾丽艳 欧阳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5,共7页
卢卡奇从“总体性范畴”出发对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理论建构,有着其现实而又深刻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还原论解读,由此来反思社会革命带来的问题,最终用历史辩证法的思想逻辑来解释... 卢卡奇从“总体性范畴”出发对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理论建构,有着其现实而又深刻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还原论解读,由此来反思社会革命带来的问题,最终用历史辩证法的思想逻辑来解释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历史主动性的哲学论证,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不仅从社会存在论意义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总体思想,而且从革命实践论意义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当然,卢卡奇的哲学论证有着矫枉过正的偏向,他将历史辩证法解释为一种意识辩证法,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哲学”变成了一种观念论的历史哲学。这种偏向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从而推动了之后各种“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动性 方法论建构 总体性范畴 阶级意识 同一的主体—客体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的多维面相
8
作者 王付欣 阚昊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6期91-97,共7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关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交互受“两个结合”的时代感召,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现实基础上,呈现为以...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关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交互受“两个结合”的时代感召,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现实基础上,呈现为以新时代发展现状定位交互指向的现实既定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交互内容的思想浸润。“两个结合”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主客体交互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频共振的新要求,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能动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良性循环模式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 主客体交互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9
作者 赵哲 文远 +1 位作者 高磊 时革胜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第9期94-97,101,共5页
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对打赢反腐败斗争持久战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兼顾政治品格和专业能力;在基本素养方面,应从政治素养、能力素养和专业素养三个维度具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 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对打赢反腐败斗争持久战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兼顾政治品格和专业能力;在基本素养方面,应从政治素养、能力素养和专业素养三个维度具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应重点围绕多元化的就业前景、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多维度的课程建设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纪检监察 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基于OBE与系统韧性分析的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10
作者 李健 朱建芳 +4 位作者 彭瑞 李楠 韩永 于恩沣 韩凤娇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7-124,共8页
城市管理的客体是“物理+人理+事理”巨系统,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点。本文在充分分析城市的系统特征基础上,深度剖析多技术环节与多场景组合的城市常态监管与应急管理多维度内涵,以新时代城市管理的要求倒推对应的专... 城市管理的客体是“物理+人理+事理”巨系统,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点。本文在充分分析城市的系统特征基础上,深度剖析多技术环节与多场景组合的城市常态监管与应急管理多维度内涵,以新时代城市管理的要求倒推对应的专业建设要求,一是应用OBE思路建立三层级城市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二是引入生态系统韧性保持的思路,结合城市管理技术复合型特点,提出并设计了包含辨识、预测、控制与评估等四环节以及工程、信息、安全与应急等四模块的专业建设框架,并对框架内部逻辑关系进行了阐释。三是应用课程地图方法,以城市安全与应急为典型建立了能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多映射课程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理 目标导向 系统工程 稳态保持 专业建设 课程框架
下载PDF
从物性关系看主宾易位句的合格性条件和构式意义
11
作者 尹常乐 袁毓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4,共10页
本文主要考察“工具+动词+受事”“材料+动词+结果”和“处所+动词+受事”三类主宾易位句。文章以生成过程为切入点,从物性关系的角度分析三种主宾易位句的合格性条件。文章将三种主宾易位句的构式义总结为“功用—处置”“功用—行为... 本文主要考察“工具+动词+受事”“材料+动词+结果”和“处所+动词+受事”三类主宾易位句。文章以生成过程为切入点,从物性关系的角度分析三种主宾易位句的合格性条件。文章将三种主宾易位句的构式义总结为“功用—处置”“功用—行为”和“处置—行为”,并说明了功用、行为和处置三者之间联系的普遍性。最后,文章把上述结论推广到其他主宾易位句中,进一步证明了结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关系 主宾易位句 合格性条件 构式意义
下载PDF
互动与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生长
12
作者 张淑娟 田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9-97,共9页
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而言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生长和确立的表征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生长关系密切,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既体现于思想的觉解及演进,又彰显于中华民... 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而言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生长和确立的表征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生长关系密切,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既体现于思想的觉解及演进,又彰显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主体性在生态领域的生长。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生长又为生态文明建设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主体性提升互动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当前,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更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协调,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主体性生长两者间实现互动与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主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英语教材中中华文化的融入与呈现研究——基于《阅读教程》的实践探讨
13
作者 赵丽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6期79-82,89,共5页
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材建设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围绕教材立德树人的指向,该文对新时代教学目标和教材建设的内涵展开分析,首先提出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必要性。之后,针对“融入什么”和“怎么融入”两个问题,对... 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材建设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围绕教材立德树人的指向,该文对新时代教学目标和教材建设的内涵展开分析,首先提出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必要性。之后,针对“融入什么”和“怎么融入”两个问题,对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如何避免中华文化融入与英语教学“两张皮”展开讨论。最后,该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详细展现如何在《阅读教程》里融入并呈现中华文化。在论述的基础上,该文提出基于使用中的教材,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教材设计不失为推进教材建设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材 中华文化 《阅读教程》 教学目标 主观能动性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
14
作者 速继明 华诺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3-22,268,269,共12页
从历史逻辑看,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内蕴着一以贯之的文化主体性,支撑着中华文明的时代更新,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支点;从价值逻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 从历史逻辑看,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内蕴着一以贯之的文化主体性,支撑着中华文明的时代更新,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支点;从价值逻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扎根中华大地的文化自觉、赓续古老文明的文化自信、固本培元的文化自立以及旧邦新命的文化自强,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当代呈现;从实践逻辑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着眼于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与巩固,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与推动“第二个结合”相统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相统一的基本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 文化建设
下载PDF
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层次及着力点
15
作者 王碧琳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本文在发展心理学视角下,以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层次认同体系为理论基础,以新疆各族儿童和青少年为教育客体,以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民教育在大中小学... 本文在发展心理学视角下,以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层次认同体系为理论基础,以新疆各族儿童和青少年为教育客体,以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民教育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目标层次和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思政课一体化 目标层次 着力点 发展心理学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逻辑转换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选国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87,216,共12页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现代化-主体性 中国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下载PDF
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的多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云华 许群爱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文章采用多重对应分析(MCA)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BL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义的主客观性倾向,对比了汉英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影响因素的共性和差异,并应用认知语言学转喻、隐喻和识解理论,阐释了认知动因。基于C... 文章采用多重对应分析(MCA)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BL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义的主客观性倾向,对比了汉英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影响因素的共性和差异,并应用认知语言学转喻、隐喻和识解理论,阐释了认知动因。基于COCA和BCC语料的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均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共同影响因素是动用颜色词、主语有生性、认知方式、语用意义及心理/情感变化,不同影响因素分别是语用意义和语态。不同于英语的客观性倾向,汉语的“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更倾向主观识解。文章对非母语者习得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用颜色词+宾语” 主客观性 多因素 认知动因
下载PDF
现代中药法象理论研究(Ⅰ):论药象与药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秦林 彭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47-553,共7页
从哲学理论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分析探讨中药性能理论与中药法象理论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药性理论与法象理论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二者属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其一,药性理论中包括中药法象的认识内容,但还有诸多特殊药... 从哲学理论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分析探讨中药性能理论与中药法象理论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药性理论与法象理论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二者属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其一,药性理论中包括中药法象的认识内容,但还有诸多特殊药象及其产生的特殊功能等法象认识是药性理论不能体现、也无法替代的。其二,中药性能作为“一般”理论,是抽象、深刻和更加体现本质的普遍性理论;中药法象作为“特殊”理论,则是直观、形象而反映丰富变化的具体性理论。因此,合理地运用“一般”与“特殊”的差异,使二者相互合参,对中药研究与应用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法象 中药性能 一般与特殊 客观直觉 主观抽象 辩证关系
下载PDF
建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19
作者 石慧 程启友 罗庆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5期152-155,共4页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塑造和价值观形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特别是在建筑...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塑造和价值观形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特别是在建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具特殊性和重要性。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应是传统教育环境的体现,更应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的融合。建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该文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为建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类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下载PDF
区域城市群人才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林威 刘帮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50,共16页
人才作为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地位全面超越能源、资本等要素,成为最具创造力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 人才作为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地位全面超越能源、资本等要素,成为最具创造力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战略指向直接瞄准高质量发展、大国复兴和建设世界强国,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但从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看,主要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占比较低、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人才创新活力不足等一系列发展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进程,破解这些历史性的问题,需要在人才开发治理中寻找答案。随着当前我国整体迈入新发展阶段,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为代表的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和人才创新集聚的主要载体,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历了几轮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后,区域城市群人才竞争已从以往单纯的比拼数量规模逐渐演变为人才价值创造能级和人才生态系统的综合较量。因此,评价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成效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多侧重于从宏观视野构建客观指标体系,忽视了人才的主观感受进而导致实证结果存在偏误的不足,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场景下区域城市群人才生态系统主客观指标评价体系,采用K-means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对成渝城市群人才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指标关联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人才生态系统经历了起步改善、快速提升、重点调整的三阶段发展过程,其中政策环境对人才生态系统的贡献系数最高,经济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生活环境则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区域发展来看,成渝城市群内部人才生态系统发展差异明显,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城市的功能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成渝城市群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多渠道吸引人才集聚;二要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才价值理念,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系统;三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设高效优质的人才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 人才生态系统 人才强国战略 主客观指标体系 中国场景 城市群 区域协调发展 指标关联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