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and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est in the 18^(th) Century
1
作者 Zhen Li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1年第3期181-187,共7页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is an important sinology masterpiece published in Franc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Its author Jean-Baptiste Grosier summarized and rearranged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m...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is an important sinology masterpiece published in Franc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Its author Jean-Baptiste Grosier summarized and rearranged a large number of first-hand materials t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China’s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culture.A great part of this book introduced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which facilitated the unbiase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 Europe and fostered a knowledg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ystems.Such content also provided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how to promote the further going out of TCM to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 French sinology Jean-Baptiste Grosier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est
下载PDF
陆地边境口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黎丽 马晓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九省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口岸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陆地边境口... 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九省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口岸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陆地边境口岸所在边境九省区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影响和降低整体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其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所在省区和所有民众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力量;与东部省区水运口岸相比,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14个国家相邻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通过99个边境口岸向外传播,体现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价值观念。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从战略层面来说,实施提升管控与开放相结合的边境管理模式;在持续推进边境现代化过程中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模式和效能;从实践层面来说,加快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保持口岸所在边境省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牧业发展;促进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贸易现代化建设;加强以国门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建设;深化中国边境口岸与对应国口岸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边境口岸 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Civilization与“文明”——以《时务报》为例分析“文明”一词的使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戴银凤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8-61,共4页
中国源于古代的“文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文明”根源于西洋 ,但直接来自东洋。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文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文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 ,从一个... 中国源于古代的“文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文明”根源于西洋 ,但直接来自东洋。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文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文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 ,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兴盛情形、日本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欲“变法图强”的强烈呼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civilization 西洋 东洋 时务报
下载PDF
中文在美传播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研究
4
作者 王玉响 刘娅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4年第3期21-31,共11页
中文在美传播历史悠久,有记录的历史已长达140余年。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美国华人移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为早期中文传播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和民众基础。自二战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助推中文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积极推进中文... 中文在美传播历史悠久,有记录的历史已长达140余年。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美国华人移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为早期中文传播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和民众基础。自二战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助推中文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积极推进中文向世界传播,这些都为中文在美传播创造了条件。随着中文传播的发展,中文传播的民间力量不断涌现,比较有名的包括全美学术团体委员会、美国中文教师协会、美国华文教育组织、美国孔子学院以及其他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等,并随着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速网络、大数据以及智能设备与应用的发展而形成一个覆盖美国各地区、各领域的中文传播网络。中文在美传播有助于改进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民间友好关系,进而为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民间基础;健康的中美关系也会进一步推进中文在美传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传播 文明互鉴 传播力量 中美关系 民间交流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5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理论界标及其文明启示
6
作者 樊士博 郑天骄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了立足本来、吸收外来、中西结合三条文化发展路径,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界标,至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主体维度上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实践维度上要贯彻“两创”方针,在价值维度上要坚持走“两个结合”的文化发展路径,在目标维度上要担当引领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使命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文化教育交流精品项目对外传播视角
7
作者 杨海军 马妤含吟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1期332-341,402,403,共12页
数字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新型传播平台为支撑,以互联网价值理念和中华文明价值理念为引领的文化教育精品项目的对外传播,可以更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目标受众群体阐释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文化教... 数字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新型传播平台为支撑,以互联网价值理念和中华文明价值理念为引领的文化教育精品项目的对外传播,可以更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目标受众群体阐释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文化教育精品项目传播的理念和功能价值,在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的话语建构的方式,在增强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实践中的顶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通过经典案例梳理和分析,探析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精品项目传播在增强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力影响力方面的特殊意义及创新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化教育精品项目
下载PDF
智能算法视阈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样态、风险识别与路径建构
8
作者 谯庆芳 谢仁生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4-61,共8页
智能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技术能够精确洞察用户需求,把握文化热点,预警网络风险,提升文明流动性,并提供广阔的传播平台。然而,这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如数字分权可能导致“众声喧哗”,削弱中... 智能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技术能够精确洞察用户需求,把握文化热点,预警网络风险,提升文明流动性,并提供广阔的传播平台。然而,这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如数字分权可能导致“众声喧哗”,削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引领力;算法信息可能引起群体化价值解构,稀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识性;数字“泛娱乐化”可能侵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崇高性。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推进主流价值嵌入算法,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提升传播内容质量,抑制虚假信息散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算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播样态 风险识别 路径选择
下载PDF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动力、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9
9
作者 左玉河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的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或偏于欧化甚至极端主张全盘西化,或趋于文化保守甚至主张文化复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将所要创建的中华现代新文明,定位为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而具有深厚民族根基和民族特色的现代新文明,找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开辟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新文明形态的广阔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 冲突与融合
下载PDF
宋明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10
作者 刘绍晨 《国际汉学》 2023年第5期40-48,156,共10页
本文从井川义次所著《宋学西渐——欧洲迈向近代启蒙之路》入手,述介该书的内容和逻辑架构,缕析启蒙时代的中学西传对我们重新思考欧洲启蒙思想生成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同时,梳理日本中学西传研究之学术史,述评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 本文从井川义次所著《宋学西渐——欧洲迈向近代启蒙之路》入手,述介该书的内容和逻辑架构,缕析启蒙时代的中学西传对我们重新思考欧洲启蒙思想生成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同时,梳理日本中学西传研究之学术史,述评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在中学西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局限性,反观我国的中学西传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他者”观照“自我”,阐明译研日本中学西传研究本身的价值,及其对建立东亚乃至世界中学西传研究学术网络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启蒙 日本汉学 中学西传研究 他者与自我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的门户作用分析
11
作者 陈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0期160-165,共6页
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既汲取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也契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增至66个,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 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既汲取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也契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增至66个,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新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发挥着门户作用。文章基于此,首先从明确战略定位、打造传播体系、优化传播内容、开展合作交流4个维度,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门户作用的表现,继而阐释了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增强新疆在中华文明传播中门户作用的意义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华文明 顶层设计 向西传播 新疆 门户作用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上半期西部学术实践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探索——以中华文明论为中心
12
作者 王卫东 王建新 《新疆社会科学》 2023年第1期73-81,145,共10页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在共御外侮的行动中从自发逐渐走向自觉,历史大潮激发了学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密切关注和高涨热忱。我国西部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学界先驱们直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的中华文明复兴问题,结...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在共御外侮的行动中从自发逐渐走向自觉,历史大潮激发了学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密切关注和高涨热忱。我国西部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学界先驱们直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的中华文明复兴问题,结合西部多元文化汇聚成中华文明整体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经验,对中华文明深远内涵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作用进行了交叉学科论证。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提出吸收优秀文化以创造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诸多重要思考。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经典论述构成当今学界相关讨论的学术史基础,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边疆 中国文化 中华文明 文化制度 文明实践
下载PDF
东风西渐:中国民族民间服饰在海外的收藏、传播及文化影响——以美国公共文化机构藏品、图像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宇强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4期101-116,共16页
近代以来,受“西风东渐”的影响,我国服饰的形制、风格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界对此进行的研究亦较多。然而在海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对西方民众的穿戴及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可视为“东风西渐”的一种表现。以美国收藏的中国民族... 近代以来,受“西风东渐”的影响,我国服饰的形制、风格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界对此进行的研究亦较多。然而在海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对西方民众的穿戴及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可视为“东风西渐”的一种表现。以美国收藏的中国民族民间服饰为考察对象,根据相关文化机构举办的主题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和各类影像的记录,并借助西方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中汲取灵感所作的创新设计案例,能窥见我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在新时代,中国民族民间服饰亦可通过外交、经贸、文化交流、教育宣传等形式进一步向海外推广、传播,在实现其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上,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民间服饰 公共文化机构 文化传播 东风西渐
下载PDF
《北直农话报》传入的西方农学及其科技传播学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姚远 黄金祥 +1 位作者 颜帅 陈浩元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4,共8页
试图运用科技传播学方法,重新认识《北直农话报》的农林学术内容、学术价值和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认为:该刊为清末学堂所办仅有的两份农学期刊之一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学刊物;它是中国近现代经由日本传入西方农学这... 试图运用科技传播学方法,重新认识《北直农话报》的农林学术内容、学术价值和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认为:该刊为清末学堂所办仅有的两份农学期刊之一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学刊物;它是中国近现代经由日本传入西方农学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其传入的西方农学具有新的系统性,特别是关于西方啤酒酿造技术、北美水稻生产技术、日本科学选种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和俄国农业教育体制,以及农作引种、制造、展览和蚕桑、植树造林等实践,在农林科学技术的西学东渐中具有首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直农话报》 日本农学 西方农学 啤洒酿造 农业教育 科技传播学 中国科技期刊史
下载PDF
东学西渐存遗篇——欧洲学者关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井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1-38,共8页
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不同时期欧洲学者对《论语》《易经》《史记》的译介和研究,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典籍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显示了跨文化交流中东学西渐的一面及其重要性,对今后的史学发展有可贵的借鉴... 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不同时期欧洲学者对《论语》《易经》《史记》的译介和研究,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典籍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显示了跨文化交流中东学西渐的一面及其重要性,对今后的史学发展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东学西渐 中国古代典籍
下载PDF
传教士视阈下的汉籍传译——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管恩森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65,共8页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西传” 汉籍传译 理雅各 《周易》
下载PDF
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中国近代孝道文化变迁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大华 廖慧贞 《学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1期116-122,共7页
孝道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从知识分子到社会大众均意识到儒学所彰显的传统道德价值无法对抗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新思... 孝道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从知识分子到社会大众均意识到儒学所彰显的传统道德价值无法对抗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新思想冲击,进而引发对传统孝道及孝道文化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文明冲突 中国近代社会 孝道文化 伦理道德思想
下载PDF
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中华文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晓亮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0-26,共7页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历史过程是并行发展的,它既有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积淀和物质准备,也有西方传教士出于在华传教目的和启蒙思想的客观需要所创造的条件,而且也是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蕴力深厚的体现。根据欧洲思...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历史过程是并行发展的,它既有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积淀和物质准备,也有西方传教士出于在华传教目的和启蒙思想的客观需要所创造的条件,而且也是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蕴力深厚的体现。根据欧洲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不同理解,这一时期在宗教、历史、政治、道德、语言等方面中华文化在欧洲都发生了影响,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融汇和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欧洲启蒙运动 东学西传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与史蒂文斯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畔 杨胜男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60-64,共5页
20世纪初,"东学西渐"思潮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入欧美诗坛。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哲学内涵吸引并影响了众多意象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引入国外学者对史蒂文斯诗歌诗论研究的相... 20世纪初,"东学西渐"思潮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入欧美诗坛。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哲学内涵吸引并影响了众多意象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引入国外学者对史蒂文斯诗歌诗论研究的相关文章和书籍,史蒂文斯书信、日记以及国外学界的评论,探究史蒂文斯接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思想文化背景;通过运用文本细读等方式,从创作技法的借鉴与意境表达的效仿等方面,对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分析中国史蒂文斯研究的现状,以期为未来史蒂文斯诗歌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学西渐 华莱士·史蒂文斯 中国古典诗词 意象派
下载PDF
辐与辏:史前中原文化优势的确立——兼论早期中国与华夏文明观的形成 被引量:8
20
作者 曹兵武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6期15-25,共11页
从三代到唐宋,国家人口、政治与文化中心基本上没有远离从西安至开封、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这种历史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长期过程,其中庙底沟化和二里头化是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两次奠基性文化整合和提升运动,它们... 从三代到唐宋,国家人口、政治与文化中心基本上没有远离从西安至开封、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这种历史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长期过程,其中庙底沟化和二里头化是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两次奠基性文化整合和提升运动,它们使得中原地区在相对独立的几个早期区域性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中脱颖而出,并影响到中国早期文明的天道观、人文观以及国家与意识形态结构。本文以农业村落的诞生为起点,追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基底上区域性文化传统在早期中国形成、演变、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中原中心的历史过程,并试图解释此一过程赋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华夏文明起源 庙底沟化 二里头化 分封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