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Effectively Penetrating Moral Education
1
作者 Fengxiang Zhou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4年第3期8-10,共3页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 of Minislry of Education,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lay a role in the classroom main channel",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other...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 of Minislry of Education,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lay a role in the classroom main channel",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other methods, we make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real issues of "sports disciplines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ysical teachers sh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netration ide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wisdom and teaching skills; they should grasp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ral and discipline and integrate "moral goals" organically into a three-dimensional target subjects, and implemented 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imension specific cont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e should focus on using a variety of learning styles, making clever use of resources and make the best use; we need to persevere, to strengthen the sports discipline of moral norms infiltration operations, and better protect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Moral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下载PDF
Martial Arts and Chinese Culture
2
《China Today》 2000年第8期34-38,共5页
关键词 BC martial arts and chinese Culture
下载PDF
Health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被引量:19
3
作者 Yucheng Guo Haiyang Shi +1 位作者 Dinghai Yu Pixiang Qiu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6年第3期270-280,382,共12页
Backgr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PA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are practiced by millions of Chinese. However,relatively few systematic reviews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ir health b... Backgr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PA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are practiced by millions of Chinese. However,relatively few systematic reviews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ir health benefits, especially for older Chinese adults, have been undertaken.Evidence acquisition: Between January and March 2016, a systematic search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CNKI and Pub Med databases to identify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 2000 and 2015. Studies were selected for review if they were designed specifically to evaluate the health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PAs in adults aged 50 years and older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e studies included observational, uncontrolled,and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designs. Papers published without an English title or abstract were excluded.Evidence synthesis: The initial search identified a total of 229 studies. After removing duplicates and studies that did not meet the inclusion/exclusion criteria, 95 studies were selected for review. 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studies of the most commonly practiced activities: Tai Ji Quan,Qigong, and Yangko exercise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types of exercise and health benefits was noted for healthy older adults and those with chronic diseases. Evidence on other types of activities was less clear 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conducted.Conclusion: There is promising evidence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and PAs provide many health benefits for older Chinese adults. While additional scientifically rigorous research is warranted, promoting these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ly-based sports and PAs as form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diseases among the aging Chinese population will help fulfill an urgent public health n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ELDERLY Health Physical activity SPORTS
下载PDF
Research fit under the "China Dream" background Chinese Wushu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4
作者 Wang Wen 《Review of Global Academics》 201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s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in the ',China Dream" background and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Wushu indust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hina's de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s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in the ',China Dream" background and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Wushu indust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hina's development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help China establish an energetic, self-improvement image and the pursuit of harmony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e image of peaceful rise of a big country enhances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fluence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ap the cultural symbol it could develop, build martial arts industry brands through various media channels, government support and other ways to expand the widest range of consumer groups, and exp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Dream martial arts indust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下载PDF
引“柔”入武:陈元赟对柔术发展贡献的再认识
5
作者 张国栋 冯瑞 李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7,76,共7页
陈元赟作为明朝东渡日本的大才之一,对日本制窑、哲学、诗文、书法、绘画、建筑、医术等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柔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然而,我国对陈元赟的相关研究极少,且对他在柔术发展史上的贡献认识不足。... 陈元赟作为明朝东渡日本的大才之一,对日本制窑、哲学、诗文、书法、绘画、建筑、医术等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柔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然而,我国对陈元赟的相关研究极少,且对他在柔术发展史上的贡献认识不足。新时代重新认识陈元赟对柔术的发展贡献,有利于厘清中国武术对日本武道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对于当下和未来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研究认为:(1)无论从起倒流流派起源来看,还是从儒道释的早期传入进行分析,陈元赟的柔术“鼻祖”称号均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2)元赟之功,在于为柔术注入了道家“柔”的思想,丰富了日本柔术技法以及促进了柔术的近代化发展;(3)将陈元赟称为“日本近代柔术之父”相较于“日本柔术鼻祖”更加贴切。未来可从儒道释、少林武术以及相扑运动的早期东渡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中国武术在日本的传播及形态生成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元赟 柔术 中国武术 少林武术 历史贡献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理路探赜
6
作者 王毅 王国志 +1 位作者 闫民 王永乾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7,共7页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其国际化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平衡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时代价值、现...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其国际化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平衡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囿以及纾困策略展开探讨。研究发现: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能够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健身方式;能够为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贡献中国内容;能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理念。在中国武术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中,面临以下现实困境:民众对中国武术的认知窠臼,导致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价值定位出现偏差;西方国家的“零和博弈”思维,导致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途径受到阻碍;单向度的叙事模式,引起国外民众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误解与抵制。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激发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生驱动力;维护好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探寻中国武术智慧化国际传播路径;平衡中国武术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改变传统“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化传播 “一带一路”
下载PDF
中国武术冷门绝技“二指禅”的源流考释、时代价值及传承策略
7
作者 王巍堡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考证、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二指禅”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源流进行梳理与考释,发现:中国武术“二指禅”起源于金元年间李叟的“骈指”绝技,形成于少林寺一贯禅师的“以指修禅”,丰富于明清时期少林五拳的“象形...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考证、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二指禅”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源流进行梳理与考释,发现:中国武术“二指禅”起源于金元年间李叟的“骈指”绝技,形成于少林寺一贯禅师的“以指修禅”,丰富于明清时期少林五拳的“象形指功”,发展于新中国以后的冷门绝技“二指禅”,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和递进,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功法训练体系。当代二指禅主要有强身健体的禅修价值、自卫防身的技击价值、时代演进的艺术价值。实现二指禅文化的保护,需丰富理论研究、健全学术体系、加强传承保护、落实术道育人、深化拳功融合、凸显学科特色、重视竞赛展演,彰显文化自信。只有把二指禅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才能将这一武术绝技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明滋养,奉献精神力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二指禅 源流考释 时代价值 传承策略
下载PDF
“文化自信”背景下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研究
8
作者 周滨 范学龙 刘栩彤 《武术研究》 2024年第3期9-10,18,共3页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四个自信”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自信能够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受到...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四个自信”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自信能够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受到阻碍。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便极为重要。文章主要探讨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中华武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培植武术文化传承人才,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国际化,加强中华武术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等,通过加强宣传、培养人才、国际化推广以及文化交流融合等多种方式,促使中华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承 中华武术文化 文化路径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表征、现实问题与推进方略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成 龙行年 +1 位作者 赵歆 吴雪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传播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解析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表征、现实问题与推进方略。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表征为全程智能再造:技术赋能中国武术文化;全员参与互动:跨界融...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传播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解析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表征、现实问题与推进方略。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表征为全程智能再造:技术赋能中国武术文化;全员参与互动:跨界融合中国武术文化;全息内容供给:多元呈现中国武术文化;全效精准传播:聚类深描中国武术文化。同时,出现了主体模糊、信息失真、过程碎片、内容浅显等问题。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推进方略体现为共治共享:加强舆论引导力;监督护航:提高传播公信力;媒介融合:树立叙事整体观;规范审美:强化传播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中国武术 文化 传播 问题 路径
下载PDF
作为身体美学的中国武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刻机理第一次大白于世,也使中国武术“技进乎道”地得以挺身于“道美合一”的中国文化的真正腹地。这也意味着,正如300多年前的“援武于儒”的颜元所说,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近取诸身”地始于中国武术的复兴,而非后儒所说的一味地读书诵经和“袖手谈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中国武术 充内形外 阳禀阴受 下学上达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实践原则与路径选择
11
作者 孙瑞阳 杨慧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两创”方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薪火相传积蓄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中国武术... “两创”方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薪火相传积蓄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中国武术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认为“两创”是中国武术“守根”“铸魂”的必要之选,是中国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之路,是中国武术紧跟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必然之举。但当前中国武术文化“两创”仍面临传统武术文化失语、大众武术文化失位、竞技武术文化失真的现实困境。由此,遵循全面认知、去粗取精与返本开新的实践原则,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创理念,完善话语体系;大众武术文化创品牌,重塑社会价值;竞技武术文化创特色,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两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 “两创” 传统武术 大众武术 竞技武术
下载PDF
民国时期“国术救国”的话语构建及演进逻辑——以《中央国术馆馆刊》史料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周德巧 张长念 李朝旭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以《中央国术馆馆刊》为舆论阵地构建了“国术救国”的时代话语体系。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史学考证等方法,对《中央国术馆馆刊》的史料文本进行分析,力图探究该时期“国术救国”话语体系何以构建及以何逻辑不... 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以《中央国术馆馆刊》为舆论阵地构建了“国术救国”的时代话语体系。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史学考证等方法,对《中央国术馆馆刊》的史料文本进行分析,力图探究该时期“国术救国”话语体系何以构建及以何逻辑不断演进。在构建路径上,研究发现:馆刊利用宗旨阐明与内容指引明确了“国术救国”的话语导向;借助名人造势与热点渲染强化了“国术救国”的话语表达;最后通过理论建设与行动探索展开“国术救国”的话语实践并成功形塑起“国术救国”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探究民国时期“国术救国”话语的演进逻辑,认为:从国家层面看是出于危机压迫下对公民身体的政治征用;从民族层面看是由于思潮冲击下民族自信的文化坚守;从社会层面看则是时代推进下由德而力的势能释放。国家、民族、社会的三重因素是“国术救国”话语演进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国术 国术救国 话语构建 演进逻辑 中央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馆刊
下载PDF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思想基础与时代关联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升级了的科学和哲学形成的新世界观的影响,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中的质能一体和时空一体观念。这两大特点从各类艺术特别是绘画中体现出来,后艺术时代的西方绘画,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如何在画中表现虚;二是如何在画中突出时间。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在这两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西方绘画大家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在体现虚实结构之“虚”和突出时空结构之“时”上,与中国和印度的古典绘画既有相同的一面,还有不同的一面,体现了西方对虚和时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自身的历史演进;二是中西印的文化比较。从西方的古今之变和中西印的艺术互鉴,可以更深地体悟西方后艺术时代中的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质能一体 时空一体 中西印艺术 艺术互鉴
下载PDF
“打拳原是备身法”:形意拳“身法”的核心要义解读
14
作者 金玉柱 李晨然 +1 位作者 陈保学 李丽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身法”在中国传统武术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形意拳“身法”为个案,对其内在的实践逻辑进行学理阐释。研究指出,身无偏移是形意拳身法的中正定位,周身一体是形意拳身法的贯通之道,脱身幻影是形意拳身法的灵动法决;“榫卯相合、凹凸互补... “身法”在中国传统武术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形意拳“身法”为个案,对其内在的实践逻辑进行学理阐释。研究指出,身无偏移是形意拳身法的中正定位,周身一体是形意拳身法的贯通之道,脱身幻影是形意拳身法的灵动法决;“榫卯相合、凹凸互补”为形意拳身法构架之法,“源于腰脊、三角蓄劲”为形意拳身法运劲之法,“松通顺达、节节贯穿”为形意拳身法松活之法;从运行意象来看,“伏龙登天”“鹞子束身”“鼍龙翻江”分别展现了形意拳吞吐、开合与旋转的身法之意象。身法源于身体、终于身体,以身为度、以身示意、随感而发是形意拳身法的内在逻辑,内蕴着一种空间感知、意向统摄与通觉整全的实践智慧。认识到这些,不仅可以重新认识和深入发掘武术身法所固有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而且更有助于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为武术身法的技术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和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形意拳 身法 运行机理
下载PDF
中华武术之“响”的学理寻绎及美学解读
15
作者 余超 吉灿忠 +3 位作者 牟家俊 刘梦涵 韩淼 龙佳雨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第3期77-83,共7页
中华武术之“响”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外显因子”,对当代人认识和解读传统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武术之“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响”进行字源考释,从本源之声“响”、肢体之击“响”、刀... 中华武术之“响”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外显因子”,对当代人认识和解读传统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武术之“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响”进行字源考释,从本源之声“响”、肢体之击“响”、刀剑之鸣“响”、对抗之摐“响”等四个方面进行维度解析,并对武术之“响”进行了意义探寻和审美解读。研究认为:“响”的美学意义在于力达—武术劲力的完美演绎、增势—演练效果的直观表达、助威—士胆之气的强力扩辐,从而构建“感知—相融—表达”的三层审美逻辑理路。从“响”的技艺性层面实现美感厚植;从“响”“由技入意”层面产生审美通联;从“响”的意象性层面进行审美抒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学理寻绎 美学解读 武术美学
下载PDF
集体记忆、学术实践与学科发展——“80后”武术学者的成长叙事
16
作者 陈保磊 陈保学 赵文楠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近年在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的研究过程中,从学术生产者(学者)的学术实践和生命历程追溯学科、学术的发展路径已成为重要的学术范式。武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体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术学者的关注将会成为研究的... 近年在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命题的研究过程中,从学术生产者(学者)的学术实践和生命历程追溯学科、学术的发展路径已成为重要的学术范式。武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体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武术学者的关注将会成为研究的突破口。改革开放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武术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术生产场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学者既是武术大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受益者。80年代的武术热、习武求学的共同渴望、考研读博的共同经历赋予他们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也决定了他们颇具特色的学术实践。尽管“80后”武术学者在武术历史、武术教育、武术文化等传统学科方向上形成了学术增量,但研究领域的“不充分”和研究主体的“不突出”也成为困扰其学术发展的瓶颈问题,“80后”武术学者特殊的成长经历既赋予他们进行学术生产的活力,也留下有待提升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80后”学者 成长历程 集体记忆 学术实践 社会转型
下载PDF
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历史缘起、思想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7
作者 王武杰 吉灿忠 +1 位作者 牟家俊 郑程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8期286-288,共3页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张之江的武术思想为基础,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研究史料,钩沉张之江国民意识兴盛的历史缘起、思想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认为:面对振兴中华的困扰与使命,张之江积极筹建中央国术馆...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张之江的武术思想为基础,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研究史料,钩沉张之江国民意识兴盛的历史缘起、思想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认为:面对振兴中华的困扰与使命,张之江积极筹建中央国术馆,寄希望以国术实现强种救国,振奋民族精神,祛除民风羸弱之意象。鉴于此,总结张之江“国术救国”的实践行动可知,张之江以国术拯救民族的国民意识可以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镜鉴与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张之江 武术思想 国民意识 强种强国
下载PDF
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18
作者 黄健泽 刘志勇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家形象的概念、武术的起源与传播发展、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与论述,提出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对策:一是推进孔子学院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二是经典影...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家形象的概念、武术的起源与传播发展、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与论述,提出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对策:一是推进孔子学院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二是经典影视剧作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三是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中国武术 传播
下载PDF
中国武术“身法”的学理要义与实践智慧
19
作者 金玉柱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7,共10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文化“身”之释义为切入点,展开武术“身法”内在逻辑与实践智慧的学理阐释。将拳经、拳论与字源学进行互证发现:身法之躬“主于脊骨”,是身法源起的部位所在;身法之伸“以屈求伸”,是身法变换...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文化“身”之释义为切入点,展开武术“身法”内在逻辑与实践智慧的学理阐释。将拳经、拳论与字源学进行互证发现:身法之躬“主于脊骨”,是身法源起的部位所在;身法之伸“以屈求伸”,是身法变换的方式所循;身法之气“以气行拳”,是身法运行的内在遵循。三者之间深深相契、密不可分,可以具体展开为源动腰隙的躬身之法、阴阳相生的屈伸之法和以气行拳的运身之法等维度。武术“身法”的实践智慧主要体现在非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多重知觉的整体性、寓斜用中的有效性、体用一源的复杂性等方面。这一富有灵性的身体行为深度彰显了一种中国式的身道逻辑,可被视为自身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传统的时代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身法 身体智慧 学理要义 实践智慧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
20
作者 刘炜 彭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0,共7页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的必然选择。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价值功能、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场域、优化传播服务、扩充传播...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的必然选择。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价值功能、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场域、优化传播服务、扩充传播主体、增加传播内容供给赋能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商业化内容生产方式曲解精神内核、武术数字化资源供给不足制约人工智能应用、“去中心化”模式引发传播折扣、监督机制缺失引致伦理失序等现实挑战。为此,提出突破路径:平衡商业化倾向,凸显中国武术文化精神内核;补齐武术数字化资源短板,夯实人工智能应用数据支撑;强化专业武术力量支持,消减潜在传播折扣;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监管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国武术 国际传播 武术文化 数字化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