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中的作用——以茶产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修竹 李书魁 《茶叶》 201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茶产业为例,提出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可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科研成果丰硕、高级科技人才聚集、成果转化平台丰富等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提供和储备一批核心技术,建立多元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分...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茶产业为例,提出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可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科研成果丰硕、高级科技人才聚集、成果转化平台丰富等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提供和储备一批核心技术,建立多元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分阶段帮助培育实用新型农村专业人才等措施,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茶产业
下载PDF
基于政产学研合作的柳州茶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康日晖 李柳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柳州茶产业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落后、茶叶品种单一以及公共品牌参与度低等原因,柳州茶产业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因此,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 柳州茶产业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落后、茶叶品种单一以及公共品牌参与度低等原因,柳州茶产业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因此,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即政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攻关与推广体系、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育体系、政产学研合作的市场营销体系,促进柳州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州茶产业 政产学研的培养体系 营销体系 推广体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茶产业新型“产研社”模式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潘科 郑文佳 +1 位作者 陈娟 沈强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年第8期23-24,31,共3页
通过对科研院所(高校)、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各自具备优势的分析,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下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创新性提出以科研院所(高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为基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潜在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不仅仅... 通过对科研院所(高校)、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各自具备优势的分析,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下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创新性提出以科研院所(高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为基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潜在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科研院所(高校)、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优势互补型的新型"产研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科研院所(高校) 茶叶专业合作社 “产研社”模式
下载PDF
“淡如秋水净,浓比夏云奇”——忆吴觉农的好友,茶人佘小宋、叶鸣高先生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宁 《茶叶》 2014年第3期175-179,183,共6页
茶人佘小宋先生(1895-1969)和叶鸣高先生(1915?-1992)是吴觉农先生的好友。佘小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吴觉农同在芜湖二农任教,以后又主持浙江衢州东南茶叶改良场的工作,他也翻译多本生物进化论。叶鸣高先生在东南茶叶改良场、崇安茶叶... 茶人佘小宋先生(1895-1969)和叶鸣高先生(1915?-1992)是吴觉农先生的好友。佘小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吴觉农同在芜湖二农任教,以后又主持浙江衢州东南茶叶改良场的工作,他也翻译多本生物进化论。叶鸣高先生在东南茶叶改良场、崇安茶叶研究所研究茶叶。1954年后在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书。本文根据近年来所收集的资料,回忆佘小宋、叶鸣高先生的几件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佘小宋 叶鸣高 东南茶叶改良场 吴觉农
下载PDF
“予独爱莲出于淤泥而不染”——记吴觉农的好友叶作舟先生
5
作者 吴宁 《茶叶》 201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茶人叶作舟(1897-1974)是吴觉农先生的终生好友。1940年,吴觉农委托他去衢州万川筹建浙江东南茶叶改良场,1941年秋,叶作舟又去负责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推广组的工作。本文根据近年来所收集的资料,追忆叶作舟先生的一些往事。
关键词 叶作舟 东南茶叶改良场 武夷山茶叶研究所 吴觉农
下载PDF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茶学学科建设探讨——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
6
作者 蔡一鸣 蒋双丰 +3 位作者 赵丰华 郑杰 吕立哲 李俊玲 《农业科技管理》 2021年第6期55-58,共4页
学科是科研院所发展的基本单元,决定科研院所研究方向、战略布局、发展前景,而优势学科在整个院所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其优势学科之一的茶学学科进行了探讨,从研究方向、平台及条件建设、人才队伍... 学科是科研院所发展的基本单元,决定科研院所研究方向、战略布局、发展前景,而优势学科在整个院所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其优势学科之一的茶学学科进行了探讨,从研究方向、平台及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地市级科研院所茶学学科建设现状,提出了明方向、创体系,补短板、育人才,抓管理、谋新局等学科发展策略,并总结研究所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平台,建议从资源、基地、人才等方面加强研究所建设,进而促进学科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市农科院所 茶学学科 建设现状 发展策略
下载PDF
1980年代的红茶菌热始末
7
作者 熊卫民 左锟澜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7,共11页
改革开放初期,红茶菌从日本传回中国。北京食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试图将其开发成一种新型饮料,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令中国出现红茶菌热。随着媒体的报道、专家的答疑、科研院所提供菌种、医学研究者提供针对多种疾病的红茶菌饮效报... 改革开放初期,红茶菌从日本传回中国。北京食品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试图将其开发成一种新型饮料,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令中国出现红茶菌热。随着媒体的报道、专家的答疑、科研院所提供菌种、医学研究者提供针对多种疾病的红茶菌饮效报告,这种发酵饮料逐渐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民众在自养自饮的同时,还积极向亲朋好友赠送菌膜。大约一年之后,随着学部委员方心芳向媒体表示红茶菌可能含有致癌物质曲酸,红茶菌热逐渐熄灭。后人总结经验教训时,将此事与“打鸡血”运动、“卤碱疗法”运动等相提并论,但“红茶菌”热与它们颇有不同之处。红茶菌热有国际背景,由产品开发引发,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红茶菌饮料未能完成开发跟当时中国基础工业水平落后、国民消费能力低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海宝 发酵饮料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 方心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