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SWOT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兆辉 《现代情报》 CSSCI 2013年第10期139-142,148,共5页
从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看,抗战文献是民国文献资源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颇具生命活力的历史文本载体。基于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视角,运用竞争情报SWOT分析模型,来分析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内部优势... 从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看,抗战文献是民国文献资源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颇具生命活力的历史文本载体。基于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视角,运用竞争情报SWOT分析模型,来分析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等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献 资源建设 重庆市 重庆图书馆 重庆抗战文献中心 SWOT分析 战略
下载PDF
抗战文献中心构建的发展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兆辉 王祝康 《晋图学刊》 2013年第5期1-3,共3页
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大后方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建设明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抗战文献中心 重庆图书馆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构建抗战遗址及抗战文献利用的立体形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兆辉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4年第3期52-55,共4页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加强社会民众对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抗战历史文化的普及,抗战革命历史的传承,民族抗战精神的永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遗址 罗斯福图书馆 抗战文献中心 重庆图书馆 抗战文献
下载PDF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谭翠 王兆辉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第6期55-59,共5页
抗战文献作为重庆图书馆特色馆藏,在长期资源建设中形成了收藏、整理、研究、服务一体化模式,重视文献收集的合作化、资源建设技术的标准化、资源开发的深入化、服务方式的高效化。抗战文献资源作为图书馆界的特色文献资源,对传播巴渝... 抗战文献作为重庆图书馆特色馆藏,在长期资源建设中形成了收藏、整理、研究、服务一体化模式,重视文献收集的合作化、资源建设技术的标准化、资源开发的深入化、服务方式的高效化。抗战文献资源作为图书馆界的特色文献资源,对传播巴渝文化、宣传抗战历史、促进抗战大后方研究等都产生了极大的文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图书馆 抗战文献 建设模式 特色馆藏
下载PDF
论老舍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书写 被引量:3
5
作者 喻晓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2-35,共4页
在老舍主要形成于抗战时期的关于重庆书写的作品中,重庆具有抗战符码的意义。重庆书写代表了老舍创作中的一种功利型社会型艺术价值观,与代表老舍创作的第二次高峰、表现抗战的史诗性巨著《四世同堂》之间呈现出一种前后层递的关系。《... 在老舍主要形成于抗战时期的关于重庆书写的作品中,重庆具有抗战符码的意义。重庆书写代表了老舍创作中的一种功利型社会型艺术价值观,与代表老舍创作的第二次高峰、表现抗战的史诗性巨著《四世同堂》之间呈现出一种前后层递的关系。《四世同堂》的成功乃在于对重庆书写资源与北平书写资源的整合。重庆书写与北平书写所代表的风俗文化型创作倾向一起,构筑了老舍创作个性的丰富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抗战文学 重庆 《四世同堂》
下载PDF
陪都文学的书写意向与文化蕴涵 被引量:1
6
作者 郝明工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陪都文学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其区域文学构成具有从陪都气象到山城意象这一由表及里的双重文化蕴涵,并且在从抗战前期到抗战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文化导向转换之中文本书写的史诗建构这一趋向。
关键词 陪都文学 重庆文学 抗战文化
下载PDF
重庆陪都文学及其话语空间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光文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重庆陪都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驻足于重庆陪都的作家对当时国家求独立、求解放的种种思考,也是他们对于战争、社会、人生的认知方式与评价、参与方式;是这些作家在血与火的特殊岁月里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与文学辉煌,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 重庆陪都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驻足于重庆陪都的作家对当时国家求独立、求解放的种种思考,也是他们对于战争、社会、人生的认知方式与评价、参与方式;是这些作家在血与火的特殊岁月里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与文学辉煌,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利的一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陪都文学 抗战 自省
下载PDF
重庆版《大公报》副刊的抗战译诗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骆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5-71,共7页
抗战时期,重庆版《大公报》文学副刊《战线》和《文艺》刊登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诗歌译作。文章详细考察了两个文学副刊抗战译诗主题的趋时性以及语言和形式的大众化,并揭示了抗战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规导和影响。
关键词 重庆版《大公报》 《战线》 《文艺》 抗战译诗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重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斯远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1-26,共6页
抗战时期,全国文化人的到来提升了重庆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文化含量和学术档次。在理论研究上,陈伯吹把寓言与小说、童话等进行对比,析出了寓言的本质特征;老舍认为永葆童心是郭沫若儿童文学创作成功原因,自己则得益于幽默的艺术... 抗战时期,全国文化人的到来提升了重庆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文化含量和学术档次。在理论研究上,陈伯吹把寓言与小说、童话等进行对比,析出了寓言的本质特征;老舍认为永葆童心是郭沫若儿童文学创作成功原因,自己则得益于幽默的艺术风格和描写了孩子感兴趣的动物;郭沫若注重儿童文学理论的倡导,论述了儿童文学创作非常困难这一重要理论命题;王平陵则提出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三个重要原则:母爱主题、赤子之心和创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重庆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理论 陈伯吹 老舍 郭沫若 王平陵
下载PDF
民族解放意识与文学现代化的双向突进——对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现象的思考
10
作者 石世明 黄生 李小荃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38-141,共4页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显现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在新文化、新文学转型中的民族解放意识和文学发展的现代性...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显现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在新文化、新文学转型中的民族解放意识和文学发展的现代性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重庆文学 现代特征
下载PDF
重庆文学发展与中国抗日战争——陪都文学运动形态解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明工 《涪陵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18-24,共7页
中国抗日战争为区域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出了特定的战时文化环境,而重庆文学发展正是以陪都文学运动这一具体样态来走向中国文学运动的中心,并且通过主流化与现实化的动态交互过程,最终成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区域文学运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陪教文学运动 运动形态 重庆文学
下载PDF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的阵地建设模式
12
作者 王兆辉 闫峰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6年第1期76-79,共4页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的阵地建设,是以抗战文献为中心媒介,以为社会各界提供抗战文献的各项服务为导向的建设模式;其具有集中性与规模化,专业性与组织化,标准性与规范化,常态性与长效化的发展特征;并在经营模式上提出:文献整理开发是...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的阵地建设,是以抗战文献为中心媒介,以为社会各界提供抗战文献的各项服务为导向的建设模式;其具有集中性与规模化,专业性与组织化,标准性与规范化,常态性与长效化的发展特征;并在经营模式上提出:文献整理开发是基础与动力,文献中心建设是中心与枢纽,数字资源建设是先导与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是征途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图书馆 抗战文献 阵地建设
下载PDF
中苏文化协会与重庆抗战文学刍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飞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8-53,共6页
中苏文化协会是抗战前后一个颇具官方色彩的民间文化团体。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战时首都重庆的重要据点。其宣传与活动,就内容而言,不仅限于一般性的中苏文化交流,且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并与当时国际国内的... 中苏文化协会是抗战前后一个颇具官方色彩的民间文化团体。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战时首都重庆的重要据点。其宣传与活动,就内容而言,不仅限于一般性的中苏文化交流,且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并与当时国际国内的局势紧密相联。中苏文化协会与第三厅、文协等文化机构和团体,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共同开展抗战文化活动。通过设立中苏文艺研究会、开展系列活动和译介,中苏文化协会与重庆抗战文学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文化协会 中共中央南方局 重庆抗战文学
下载PDF
基于PEST-SWOT分析的抗战文献资源建设——以重庆图书馆为例
14
作者 王兆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36-140,176,共6页
基于PEST-SWOT理论视角,通过考察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内部优劣与外部机遇,分析其所处的政治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环境因素,从总体上把握抗战文献资源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节,以便于更好地量身定制发展策略。
关键词 抗战文献 重庆图书馆 PEST-SWOT分析
下载PDF
公众史学视野下抗战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以重庆图书馆为例
15
作者 谭翠 《河北科技图苑》 2018年第5期22-25,共4页
公众史学提倡"做大众自己的历史"。公共图书馆是历史文化收藏、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助推"公众史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并采用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抗战历史走向大众,形成大... 公众史学提倡"做大众自己的历史"。公共图书馆是历史文化收藏、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助推"公众史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并采用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抗战历史走向大众,形成大众史观,使历史为大众服务,体现其"公众化"特色。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吸收公共史学理论方法,深化主动服务意识,扩宽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领域,推动"公众史学"的发展,同时展现图书馆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史学 抗战文献 重庆图书馆
下载PDF
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与重庆抗战文学研究现状述略
16
作者 熊飞宇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9-44,50,共7页
抗战时期,抗战文化运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其工作的重心。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南方局的研究,逐步深入,全面拓展。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一是关于中共南方局的总体研究;二是围绕中共南方... 抗战时期,抗战文化运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其工作的重心。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南方局的研究,逐步深入,全面拓展。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一是关于中共南方局的总体研究;二是围绕中共南方局与国统区(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的研究;三是针对中共南方局与重庆抗战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南方局 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 重庆抗战文学
下载PDF
重庆图书馆馆藏珍贵抗战文献述略——兼论收集过程
17
作者 刘晓景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年第1期15-17,共3页
抗战文献是重庆图书馆的三大特色馆藏之一。讲述了重庆图书馆在"中央图书馆"重庆分馆时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时期、西南图书馆时期对抗战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揭示了珍贵的抗战文献的馆藏内容。
关键词 重庆图书馆 抗战文献 文献收集
下载PDF
重庆图书馆经济类抗战文献基本情况调查
18
作者 唐伯友 《重庆图情研究》 2011年第3期28-31,共4页
重庆图书馆实施了包括抗战文献在内的馆藏民国文献数字化工程,对6000种期刊机读数据和40万篇文章篇目数据进行元数据加工。本文以此数据库为样本,对重庆图书馆收藏的经济类抗战文献的文献类别、内容涉及年限、出版年以及内容涉及的地域... 重庆图书馆实施了包括抗战文献在内的馆藏民国文献数字化工程,对6000种期刊机读数据和40万篇文章篇目数据进行元数据加工。本文以此数据库为样本,对重庆图书馆收藏的经济类抗战文献的文献类别、内容涉及年限、出版年以及内容涉及的地域进行调查和分析。注释3,参考文献7,表1,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献 经济类 重庆图书馆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文艺报刊述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郁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2期83-85,共3页
抗战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紧紧围绕"抗战"这一主题来开展工作,为抗日战争舆论宣传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文艺办报或参与报纸工作、文字报刊出版时间长短不一是这一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重庆 文艺报刊
下载PDF
巴渝地域视角下聂华苓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82-86,143,共6页
从地域文学研究和现代性空间研究的视角出发,重构华文作家聂华苓的小说创作对其自身在巴渝地区的生活经验和抗战记忆进行垦殖和重塑的过程,再现作家是如何将跨越时空的生存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抗战时期的巴渝生存体验让聂华... 从地域文学研究和现代性空间研究的视角出发,重构华文作家聂华苓的小说创作对其自身在巴渝地区的生活经验和抗战记忆进行垦殖和重塑的过程,再现作家是如何将跨越时空的生存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抗战时期的巴渝生存体验让聂华苓收获了坚韧乐观的精神气质,使她获得了日后应对人生各种灾难、变故的精神基底。此后聂华苓开掘了三峡书写和重庆抗战书写两大创作题材,通过重复书写衍生成为独特的巴渝抗战文学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华苓 地域文学 三峡 重庆 抗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