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臭常山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
作者
周培凤
卢永仲
+2 位作者
汪小杰
李焱
张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83,共6页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后进行结构鉴定,采用PNPG法评价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为镰刀属内生真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ydroxybenzaldehyde(G1)、4-hydroxyacetophenone(G2)、anhydromevalonolactone(G3)、flazine(G4)、salicylic acid(G5)、p-hydroxybenzoic acid(G6)、di-(2-ethylhexyl)-phthalate(G7)、tere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G8)、thymine(G9)、uridine(G10)、adenosine(G11)、2′-deoxyuridine(G12)、nicotinic acid(G13)。各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依次为G4>G11>G10>G13>G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臭常山的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10、G11、G13首次从镰刀属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4和G11有较弱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常山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生药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丁药鉴定研究
2
作者
秦丽
罗正才
+2 位作者
陈其润
胡艺蓝
张旭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11期1287-1294,共8页
目的:基于生药学鉴别和psbA-trnH序列,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云贵地区民间丁药药材样品进行基原鉴定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丁药药材样品,运用植物学性状分析、显微镜观察和薄层色谱技术,筛选出关键鉴别特征。同时提取样本基因组总DNA,基于ps...
目的:基于生药学鉴别和psbA-trnH序列,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云贵地区民间丁药药材样品进行基原鉴定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丁药药材样品,运用植物学性状分析、显微镜观察和薄层色谱技术,筛选出关键鉴别特征。同时提取样本基因组总DNA,基于psbA-trnH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丁药基因序列,经测序、拼接和校对后,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局部序列对比工具进行比对,鉴定其物种来源。结果:丁药原植物形态,药材粉末与解离组织的显微镜特征明显,其薄层色谱呈现出专属的斑点,具备有效鉴别价值。进一步的psbA-trnH序列分析显示,丁药与Orixa japonicac Thunb.(臭常山)的psbA-trnH序列相似度极高,达到99.80%。结论:根据生药学特点和psbA-trn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对丁药的基原植物进行鉴别,鉴定其为臭常山,这为保障云贵地区丁药药材来源的科学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药
PSBA-TRNH
DNA条形码
显微鉴别
臭常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药常山的文献考证
3
作者
石开玉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336-341,共6页
常山原名恒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宋代改名常山,自此作为本品正名沿用至今。常山为广布种,其产地由魏晋时期的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地扩展至今天长江以南及陕西、甘肃等10多个省份。常山的原植物,在唐代以前,以芸香科植...
常山原名恒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宋代改名常山,自此作为本品正名沿用至今。常山为广布种,其产地由魏晋时期的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地扩展至今天长江以南及陕西、甘肃等10多个省份。常山的原植物,在唐代以前,以芸香科植物臭常山为正品,至宋代改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为主流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山
臭常山
黄常山
原文传递
题名
臭常山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
作者
周培凤
卢永仲
汪小杰
李焱
张振
机构
贵州大学药学院
贵州理工学院食品与药品制造工程学院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
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
出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83,共6页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黔科中引地[2021]4046号)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黔科合服企[2019]4001号)。
文摘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后进行结构鉴定,采用PNPG法评价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为镰刀属内生真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ydroxybenzaldehyde(G1)、4-hydroxyacetophenone(G2)、anhydromevalonolactone(G3)、flazine(G4)、salicylic acid(G5)、p-hydroxybenzoic acid(G6)、di-(2-ethylhexyl)-phthalate(G7)、tere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G8)、thymine(G9)、uridine(G10)、adenosine(G11)、2′-deoxyuridine(G12)、nicotinic acid(G13)。各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依次为G4>G11>G10>G13>G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臭常山的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10、G11、G13首次从镰刀属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4和G11有较弱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关键词
臭常山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Keywords
orixa
japonica
thunb.
endophyte fungi
chemical constituent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α-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生药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丁药鉴定研究
2
作者
秦丽
罗正才
陈其润
胡艺蓝
张旭
机构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
出处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11期1287-1294,共8页
基金
毕节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基金项目(编号毕科联合字sy[2022]3号)。
文摘
目的:基于生药学鉴别和psbA-trnH序列,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云贵地区民间丁药药材样品进行基原鉴定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丁药药材样品,运用植物学性状分析、显微镜观察和薄层色谱技术,筛选出关键鉴别特征。同时提取样本基因组总DNA,基于psbA-trnH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丁药基因序列,经测序、拼接和校对后,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局部序列对比工具进行比对,鉴定其物种来源。结果:丁药原植物形态,药材粉末与解离组织的显微镜特征明显,其薄层色谱呈现出专属的斑点,具备有效鉴别价值。进一步的psbA-trnH序列分析显示,丁药与Orixa japonicac Thunb.(臭常山)的psbA-trnH序列相似度极高,达到99.80%。结论:根据生药学特点和psbA-trn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对丁药的基原植物进行鉴别,鉴定其为臭常山,这为保障云贵地区丁药药材来源的科学鉴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丁药
PSBA-TRNH
DNA条形码
显微鉴别
臭常山
Keywords
Ding medicine
psbA-trnH
DNA barcoding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rixa
japonica
thunb.
分类号
R917 [医药卫生—药物分析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药常山的文献考证
3
作者
石开玉
机构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336-341,共6页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重点项目(2016jyxm0607)
文摘
常山原名恒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宋代改名常山,自此作为本品正名沿用至今。常山为广布种,其产地由魏晋时期的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地扩展至今天长江以南及陕西、甘肃等10多个省份。常山的原植物,在唐代以前,以芸香科植物臭常山为正品,至宋代改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为主流正品。
关键词
常山
臭常山
黄常山
Keywords
Changshan ( Radix Dichroae )
chouchangshan ( orixa japonica thunb. )
Huangchangshan ( Dichroa febrifuga Lour. )
分类号
R28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臭常山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周培凤
卢永仲
汪小杰
李焱
张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生药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丁药鉴定研究
秦丽
罗正才
陈其润
胡艺蓝
张旭
《中国药事》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药常山的文献考证
石开玉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