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高原藏族民居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何泉 刘大龙 +2 位作者 朱新荣 杨柳 刘加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2-406,共5页
由于严酷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川西高原的藏族民居室内热环境质量低下,当前落后的采暖方式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为了改善室内热环境和降低建筑能耗,在冬夏两季对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夏马龙村民居进行了室内热环境测试,根据测试... 由于严酷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川西高原的藏族民居室内热环境质量低下,当前落后的采暖方式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为了改善室内热环境和降低建筑能耗,在冬夏两季对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夏马龙村民居进行了室内热环境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1)当地民居的冬季采暖问题应采取主动、被动太阳能利用相结合来解决;(2)引入聚苯板、双层塑钢窗等现代保温材料,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3)加大南向窗户,并增设夜间保温板,同时其他朝向尽量避免开窗或开窗面积尽可能小;(4)南向设置附加阳光间作为间歇式使用房间,对内侧房间能起到很好的集热和气候缓冲的作用,使其在夏季可以全天保持舒适稳定的温度;(5)冬季需要在直接受益式房间内增湿来提高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藏族民居 室内热环境 太阳能利用
下载PDF
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以西地壳垂直隆升机理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蒋锋云 王庆良 +2 位作者 朱良玉 张晓亮 王双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29,共4页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和龙门山以西地壳缩短的共同作用是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隆升 低速体 黏弹性有限元 GPS速度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川西高原精细化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吕远洋 刘志红 +2 位作者 叶帮苹 张思 张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2-277,共6页
川西高原地处我国第一、二阶梯过渡带,生态类型复杂,生态敏感性评价对川西高原环境保护决策、全国生态敏感性区划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选取水力侵蚀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指标作为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地处我国第一、二阶梯过渡带,生态类型复杂,生态敏感性评价对川西高原环境保护决策、全国生态敏感性区划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选取水力侵蚀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指标作为川西高原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依据,对川西高原进行精细化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水力侵蚀中度及以上敏感区面积约为14 312.62km2,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中部、甘孜州南部;(2)冻融侵蚀中度及以上敏感区总面积约为46 250.68km2,主要分布于甘孜州西北部、阿坝州南部;(3)沙漠化中度及以上敏感区面积约为1 956.49km2,主要分布在甘孜州西北部、凉山州中部;(4)石漠化极度、高度、中度敏感区总面积约为765.88km2,主要分布于阿坝州南部、甘孜州东缘、西南。这些敏感性等级较高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制止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川西高原 GIS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川西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泥石流动态危险性响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斌 邹强 +1 位作者 蒋虎 李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1-255,共15页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步骤,气候变化增加了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风险,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下泥石流动态危险性对制定防灾减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IP5数据重建川西高原2021-2095年的年均温和日降水情景,并定量分析...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步骤,气候变化增加了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风险,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下泥石流动态危险性对制定防灾减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IP5数据重建川西高原2021-2095年的年均温和日降水情景,并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21世纪近期(2021-2045年)、中期(2046-2070年)、末期(2071-2095年)的泥石流的动态危险性响应。研究表明:(1)相对于基准期(1981-2005年),未来75年川西高原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末期增温速度减缓,高海拔地区的增温幅度较大;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末期增加速度减缓,空间上整体呈现“东增西减”的分布趋势;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北方向增大的趋势。(2)在基准期,高度、较高泥石流危险性面积占26.77%,聚集在川西高原东部山地和金沙江等主要河流沿岸高山峡谷区;气候变化情景下,与基准期相比川西泥石流危险性普遍增加,西部、北部泥石流危险性增加更为明显;川西主要河流两岸泥石流危险等级均增加,如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等,高危险区不断向海拔高的区域扩散;泥石流中度及以下危险区难以转变为较高、高度危险区,表明与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相比,地质、地形和水文条件仍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动态危险性评估 川西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