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TM32+PCL0645BL的嵌入式多轴运动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常周林 《电子制作》 2015年第11期74-74,共1页
针对目前市面上多数运动控制器存在的问题,综合嵌入式微控制器与运动控制DSP两者的特点,设计了以STM32与PCL6045BL为核心的嵌入式运动控制系统,完美解决中小型工业设备中高速高精度的运动控制需求。相比传统的运动控制卡,具有成本低、... 针对目前市面上多数运动控制器存在的问题,综合嵌入式微控制器与运动控制DSP两者的特点,设计了以STM32与PCL6045BL为核心的嵌入式运动控制系统,完美解决中小型工业设备中高速高精度的运动控制需求。相比传统的运动控制卡,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运行稳定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中小型数控机床、包装机械、各类切割机、雕刻机等数控运动设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控制 STM32 PCL6045bl
下载PDF
基于STM32和PCL6045BL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设计 被引量:5
2
作者 郭伟军 章国青 孙以泽 《电子技术应用》 2018年第12期36-39,共4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微控制器和专用运动控制芯片相结合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系统以STM32和PCL6045BL为控制核心,工控机为系统管理支持,交流伺服系统、伺服电动缸及导纱梳栉为执行机构,绝对值编码器为主轴检测装置,实现了经编机梳栉... 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微控制器和专用运动控制芯片相结合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系统以STM32和PCL6045BL为控制核心,工控机为系统管理支持,交流伺服系统、伺服电动缸及导纱梳栉为执行机构,绝对值编码器为主轴检测装置,实现了经编机梳栉横移运动的稳定、准确执行,具备花型变换周期短、花型可在线修改、花型信息存储空间大、实时检测与控制等诸多优势。经现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达到设计目的,满足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800横列/分钟的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编机 电子横移系统 STM32 PCL6045bl
下载PDF
AQUA-INJECTION AT CILIAO (BL 31) FOR TREATMENT OF 214 PATIENTS WITH PAIN OF LOINS AND LEG
3
作者 Liu XiangBeijing Longju Hospital, Beijing 100010, China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1995年第2期29-31,共3页
The aqua-injection at Ci1iao (BL 31) point was used to treat 2l4 patients with painof loins and legs, and among them 64 (29.9% ) cases were cured, 136 (63. 6 %) were markedly im-proved and 12 (0. 6%) cases were imp... The aqua-injection at Ci1iao (BL 31) point was used to treat 2l4 patients with painof loins and legs, and among them 64 (29.9% ) cases were cured, 136 (63. 6 %) were markedly im-proved and 12 (0. 6%) cases were improved with a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9.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GO PAIN of LEG Aqua-acupuncture ciliao (bl 31) acupoirit
下载PDF
补体应答基因32在小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兴元 杨艳芳 +4 位作者 陈琰 胡文慧 赵小英 唐俊明 孔德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96-2405,共10页
目的 探讨补体应答基因32(RGC32)在部分肝切除(PH)术后肝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42只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切除小鼠完整的肝脏称重、拍照作为正常对照(sham组),进一步切除肝左叶和肝中叶后称重、拍照作为手术对... 目的 探讨补体应答基因32(RGC32)在部分肝切除(PH)术后肝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42只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切除小鼠完整的肝脏称重、拍照作为正常对照(sham组),进一步切除肝左叶和肝中叶后称重、拍照作为手术对照(0 d组),sham组和0 d组共用一组小鼠]、术后1天组(1 d)、术后2天组(2 d)、术后4天组(4 d)、术后6天组(6 d)、术后8天组(8 d)和术后10天组(10 d),每组6只;PH术建模成功后分别于术后1、2、4、6、8、10天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肝脏,检测肝脏大小变化。HE和油红O染色评估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清ALT、AST检测评价肝功能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表达并分析肝再生过程中细胞增殖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肝再生过程中RGC32的表达及其亚细胞分布。Ed U细胞增殖实验分析L02细胞过表达或者敲除RGC32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PH术后肝脏逐渐增大,第0~6天为肝体比(肝脏质量/体质量)上升的高峰期,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第6~10天肝脏大小变化不明显。PH术后肝脏脂滴显著增多,随着肝再生,脂滴减少,且呈现门静脉区和中央静脉区差异化(P值均<0.05)。与sham组比较,PH术后1天,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5),随后分别于术后第6天和术后第2天恢复至sham组水平(P值均>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H术后PCNA和Ki67阳性肝实质细胞数迅速增多,第2天数目最多,分别为86±5和89±5,随后逐渐减少;而PCNA和Ki67阳性非实质细胞数逐渐增多,第6天才达到高峰,分别为34±5和25±3,随后逐渐减少。PH术后总RGC32表达在第2天升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细胞质RGC32表达变化趋势与之一致;而细胞核RGC32的表达在PH术后第2天降到最低,随后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胞核RGC32的表达与肝实质细胞的增殖呈负相关(R2=0.308 3,P=0.016 7),细胞质RGC32的表达与肝实质细胞的增殖呈正相关(R2=0.808 6,P<0.000 1)。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GC32过表达EdU阳性率减少15.6%(P<0.01),敲低RGC32表达EdU阳性率增加19.2%(P<0.01)。结论 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增殖不同步,共同参与了肝脏再生。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中,RGC32表达存在核质分布差异,核RGC32对肝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应答基因32 肝切除术 肝再生 小鼠 近交C57bl
下载PDF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t Ciliao(BL 32)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due to cold-dampness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敏 光小龙 +1 位作者 刘骥才 焦杨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6年第2期122-125,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at Ciliao (BL 32)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PD) due to cold-dampness. Methods: A total of 58 cases with PD due to cold-dampness were r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at Ciliao (BL 32)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PD) due to cold-dampness. Methods: A total of 58 cases with PD due to cold-dampnes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n=29) and a control group (n=29).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suspended moxibustion at Ciliao (BL 32), wherea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uncture alone. After three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ymptom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both groups (P〈0.05),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efficacy and symptom scores (P〉0.05). Conclusion: With fewer points and less pai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t Ciliao (BL 32) can obtain similar effect as routin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PD due to cold-damp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Moxibustion Therapy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Point ciliao (bl 32) DYSMENORRHEA
原文传递
针刺次髎穴联合TMS刺激尾骶部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的研究
6
作者 金义羚 龚艳 顾一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073-207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针刺次髎穴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治疗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应用针刺次髎穴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治疗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采取肠道排便护理及TMS刺激尾骶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针刺次髎穴治疗,均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排便功能,Glazer表面肌电指标[连续5次快速收缩最大值(flick-max,Fmax)、持续60 s收缩平均值(edu-mean,E-Mean)],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排便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max、E-Mean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次髎穴联合TMS刺激尾骶部治疗脊髓损伤后出现的排便障碍患者,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排便功能,并减轻患者不适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排便障碍 针刺 次髎穴 经颅磁刺激 尾骶部
下载PDF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different waveforms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7
作者 Xiaona Wu Jingxue Yuan +5 位作者 Jinxia Ni Xiuli Ma Ziniu Zhang Yini Hua Juwei Dong Bob Peng W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CAS 2024年第3期357-362,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lectroacupuncture waveforms on primary dysmenorrhea.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randomized,three-group,parallel-controlled trial.Participants wi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lectroacupuncture waveforms on primary dysmenorrhea.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randomized,three-group,parallel-controlled trial.Participa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ense-sparse wave,continuous wave,and discontinuous wave groups in a 1:1:1 ratio.Two lateral Ciliao(BL 32)points were used.All three groups started treatment 3–5 days before menstruation,once a day for six sessions per course of treatment,one course of treatment per menstrual cycle,and three menstrual cycles.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the proportion with an average visual analog scale(VAS)score reduction of≥50%from baseline for dysmenorrhea in the third menstrual cycle during treatment.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changes in dysmenorrhea VAS scores,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 scor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taking analgesic drugs.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cases where the average VAS score for dysmenorrhea decreased by≥50%from baseline in the third menstrual cycl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5).Precisely 30 min after acupuncture and regarding immediate analgesia on the most severe day of dysmenorrhea,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nse-sparse wav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during the third menstrual cycle(P<.05).Additionally,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nse-sparse wave and discontinuous wave groups 24 h after acupuncture(P<.05).Conclusions: Waveform electroacupuncture can alleviate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its related symptoms in patients.The three groups showed similar results in terms of short-and long-term analgesic efficacy and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taking analgesic drugs.Regarding achieving immediate analgesia,the dense-sparse wave group wa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FORMS ciliao(bl 32) ELECTROACUPUNCTURE Primary dysmenorrh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nse-sparse waves Continuous waves Discontinuous waves
下载PDF
电针次髎/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丛丛 王扬 +2 位作者 莫倩 王伟明 刘志顺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885-890,共6页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髎 中髎 膀胱过度活动症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电针肾俞、次髎穴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包瑞 尹洪娜 +6 位作者 师帅 刘长燕 盛国滨 田杨杨 苏航 崔一之 刘再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9期1194-1197,共4页
观察电针肾俞、次髎穴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肾... 观察电针肾俞、次髎穴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肾俞穴、次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肾俞治疗,疗程均为4周(针灸1次/d,每周休息1 d)。比较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量表(OABSS)评分、24 h排尿次数、尿垫称重重量及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简表(OAB-QSF)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OABSS评分、24 h排尿次数、尿垫称重重量及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简表(OAB-QSF)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肾俞、次髎穴治疗OAB疗效显著,治疗组明显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膀胱过度活动症 肾俞 次髎
下载PDF
方剑乔教授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经验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邦伟 周传龙 +2 位作者 王超 刘盈君 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835-838,共4页
[目的]探讨方剑乔教授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查阅术后尿潴留的相关文献记载,探讨中医对该病理论渊源及治疗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等方面总结方教授临床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结果... [目的]探讨方剑乔教授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查阅术后尿潴留的相关文献记载,探讨中医对该病理论渊源及治疗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等方面总结方教授临床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结果]方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为肾与膀胱气化不利,针灸治疗采用深刺结合低频电针强刺激次髎穴及重灸腹部腧穴的方法,腹背同治,以推动膀胱气化,通调水道,通利小便。所举验案为笔者临床跟诊过程中所见的术后尿潴留患者,方教授运用骶部电针强刺激结合腹部重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结论]方教授采用深刺结合低频电针强刺激次髎穴及重灸腹部腧穴的方法治疗术后尿潴留,疗效卓著,值得深入研究、推广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艾灸 次髎穴 术后尿潴留 经验探析 方剑乔
下载PDF
银质针斜透刺次髎穴为主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伟 王慧芳 +3 位作者 徐洪亮 程少丹 黄骏 陆念祖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观察银质针斜透刺次髎为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透刺次髎为主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温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腰椎日本骨科协... 目的观察银质针斜透刺次髎为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透刺次髎为主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温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质针斜透刺次髎穴为主是一种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次髎 透针 腰椎管狭窄 银质针
下载PDF
电针加盆底肌训练治疗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呈新 关玲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6期550-552,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加盆底肌训练治疗术后尿潴留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入院日期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应用电针次髎穴加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用间歇导尿法。采用疗效评价、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的例数作为... 目的观察电针加盆底肌训练治疗术后尿潴留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入院日期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应用电针次髎穴加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用间歇导尿法。采用疗效评价、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的例数作为治疗前后总体健康程度的评定。结果治疗组好转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排尿恢复时间更短,残余尿量更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加盆底肌训练可以有效治疗术后尿潴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次髎 手术后并发症 尿潴留 盆底肌训练
下载PDF
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马晓晶 于金娜 +5 位作者 刘志顺 吴振宇 张云 吴广均 邓燕华 顾宝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手术后电针组16只、手术后模型组1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5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20Hz连续波每日1次,每...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手术后电针组16只、手术后模型组1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5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20Hz连续波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模型组、正常组不治疗,3组均于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辣椒素受体VR1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电针组和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亦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疗后电针组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比模型组少,比正常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VR1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髎 针刺 电针 逼尿肌反射亢进 VR1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程先宽 孙迎春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间歇导尿等治疗。治疗组加电针八髎、会阳。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残余尿量、导尿次数、导尿量、尿白细胞计数、尿失禁量表问卷评分等评定,进行疗效评价及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导尿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白细胞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会阳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状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脊髓损伤 神经源膀胱 尿失禁 八髎 会阳
下载PDF
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海卫 李丽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2期178-179,共2页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注组20例、针刺组20例、药物组20例。结果在治疗5 min、15 min后,穴注组在止痛的即时效果方面较针刺组和药物组优越,治疗后30 min、治疗3个月后穴注组和针刺组较药物组...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注组20例、针刺组20例、药物组20例。结果在治疗5 min、15 min后,穴注组在止痛的即时效果方面较针刺组和药物组优越,治疗后30 min、治疗3个月后穴注组和针刺组较药物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和穴位注射在远期疗效方面较服用止痛药效果更好;穴位注射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痛效果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水针 次髎
下载PDF
针刺次髎穴改善肛肠术后疼痛水肿的效果及相关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平 薛京花 寇文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7-90,共4页
目的 研究针刺次髎穴改善肛肠术后疼痛水肿的效果及相关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便利法抽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结直肠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法将纳入... 目的 研究针刺次髎穴改善肛肠术后疼痛水肿的效果及相关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便利法抽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结直肠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洗坐浴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针刺次髎穴,1次/d,连续7 d。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及治疗3 d(T1)、治疗7 d(T2)后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和疼痛介质[血清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2,PGE)、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8(interleukin-18,IL-8)]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痊愈率45.00%(18/40)、总有效率97.50%(39/40)分别高于对照组[30.00%(12/40)、82.50%(33/40)],无效率2.50%(1/40)低于对照组[17.5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及PGE、IL-1β、IL-8水平均呈下降趋势,β-EP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观察组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及PGE、IL-1β、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次髎穴通过疏通经络、泻热宣畅等方式能使肛肠术后患者气血畅通、阴阳调和而有助于减少疼痛介质和炎性因子大量释放,继而实现改善肛肠术后创面疼痛水肿等目标,具有可靠的治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肠术后 针刺 次髎穴 疼痛 水肿 疼痛介质 炎性因子
下载PDF
电针次髎和会阳穴结合感应电治疗前列腺增生尿潴留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于向华 高维滨 陈丽娜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8-39,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会阳穴配合感应电治疗前列腺增生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患者用电针次髎、会阳穴配合感应电治疗,观察患者的残余尿量、尿潴留次数、临床疗效及一年随访复发情况。结果电针配合感应电治疗前列腺...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会阳穴配合感应电治疗前列腺增生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患者用电针次髎、会阳穴配合感应电治疗,观察患者的残余尿量、尿潴留次数、临床疗效及一年随访复发情况。结果电针配合感应电治疗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有效率为82.8%;尿潴留次数越少,效果越好;复发率低。结论本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症 尿潴留 电针疗法 次髂 会阳 感应电
下载PDF
小鼠来源的OX40融合蛋白的表达鉴定及优化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雪梅 苏毅 +4 位作者 王晓燕 赵蕾 鞠吉雨 唐华平 冯永堂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25-28,共4页
目的鉴定及优化表达小鼠来源的OX40融合蛋白。方法将已构建好的pET32a-OX40重组质粒DNA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涂于含Amp平板筛选出阳性克隆,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对阳性克隆株通过改变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 目的鉴定及优化表达小鼠来源的OX40融合蛋白。方法将已构建好的pET32a-OX40重组质粒DNA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涂于含Amp平板筛选出阳性克隆,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对阳性克隆株通过改变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培养温度及时间条件,观察目的融合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转化的质粒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证实有目的蛋白表达。当温度、时间不变时,IPTG分别为0.1、0.2、0.4、0.6、0.8、1.0、2.0 mmol/L,7个不同浓度实验结果以0.4 mmol/L时蛋白表达量最高。当IPTG浓度、时间不变时,在20、25、30、35、40℃不同的温度点,以30℃时蛋白表达量最高。当温度、IPTG浓度不变时,1、2、3、4、5、6 h不同时间点,以4 h时蛋白表达量最高。结论小鼠来源的OX40融合蛋白在BL21细胞获得成功表达,并获得其最佳表达条件(IPTG浓度0.4 mmol/L、温度30℃、诱导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40融合蛋白 pET32a-OX40重组质粒DNA 大肠杆菌bl21 动物试验
下载PDF
大鼠“次髎”穴的取穴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笑萌 许明 +3 位作者 邓石峰 余雨荷 艾坤 张泓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实验过程中取穴时出现的问题,在“次髎”穴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为实际操作中大鼠“次髎”穴的定位探寻一种准确可行的取穴方法。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以Cy1棘突为骨性标志进行穴位定位... 目的总结和分析实验过程中取穴时出现的问题,在“次髎”穴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为实际操作中大鼠“次髎”穴的定位探寻一种准确可行的取穴方法。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以Cy1棘突为骨性标志进行穴位定位,实验组以L6棘突为骨性标志进行穴位定位。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次髎”穴定位及针刺,并在X线下对大鼠腰骶部正、侧位进行观察,检验针尖是否准确插入S2后孔中。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准确率分别为50.0%、85.0%。结论以L6棘突为骨性标志进行大鼠“次髎”穴位的定位准确率更高,今后对动物穴位的定位应综合解剖学、针下手感等方面进行描述,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更加直观的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髎 取穴方法 大鼠 Cy1棘突 L6棘突
下载PDF
刘喆教授针刺次髎穴临证验案发微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文盈 殷洁 +1 位作者 盛雨奇 刘喆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004-1006,共3页
[目的]探讨刘喆教授针刺次髎为主穴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次髎穴的三个病案举隅,讨论阐述刘喆教授以次髎为主穴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总结刘喆教授以次髎为主穴治疗不同疾病的配穴方法及针刺手法特点。[结... [目的]探讨刘喆教授针刺次髎为主穴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次髎穴的三个病案举隅,讨论阐述刘喆教授以次髎为主穴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总结刘喆教授以次髎为主穴治疗不同疾病的配穴方法及针刺手法特点。[结果]刘喆教授认为次髎穴是临床中十分常用的穴位之一,善理下焦,健腰腿,针刺次髎穴可调理膀胱、补益肾气,治疗阳痿、遗尿遗精等男性生殖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和腰痛病、下肢痿痹等。所举的以次髎穴为主穴针刺治疗阳痿、肠粘连便秘及原发性痛经的案例也取得显著疗效。[结论]刘喆教授以次髎穴为主穴治疗多种疾病经验独到,疗效显著,给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髎穴 阳痿 肠粘连 痛经 刘喆 医案 临床经验 针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