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microbial Effectiveness on Selected Bacterial Species and Alkaloid and Saponin Content of <i>Rosa nutkana</i>C. Presl (Nootka Rose) and <i>Urtica dioica</i>L. (Stinging Nettle) Extracts 被引量:1
1
作者 Fidji Gendron Suzanne Nilson +3 位作者 Vincent Ziffle Stella Johnny Delores Louie Peter Diamente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21年第5期720-733,共14页
Nootka rose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osa nutkana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 Presl) and stinging nettle (</span>... Nootka rose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osa nutkana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 Presl) and stinging nettle (</span></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Urtica dioica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L.</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have been traditional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infection by Indigenous peoples of Vancouver Isla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antibacterial efficacy of extracts of Nootk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ose and stinging nettle against the common pathogenic skin bacteria</span>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aphylococcus aure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Micrococcus lute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seudomonas aeruginosa</span></i>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using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digenous science and standard methods of analysis. The Indigenous science method of plant extraction by steeping as advised by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keepe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IC)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values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BC) by serial dilution and bacterial population count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oxhlet extractions and Kirby Bauer disc sensitivity testing showed that Nootka ros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xtracts possessed antibacterial effectiveness against all three bacterial species while stinging nettle extracts were effective against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 lute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Results for MIC and MBC indica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 lute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 aure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for the </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ootka rose when using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ull-strength solutions;all three bacterial species exhibited growth when undiluted stinging nettle treatments were used. When considering bacterial population counts for</span><b> </b><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 aure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results indicated</span><b>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at only the Nootka rose treatment offered effective inhibition. 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alkaloid percentage was greater in the stinging nettle (0.17%) than </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ootka ros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0.07%), while saponin percentage was greater in th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ootka ros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0.87%) than stinging nettle (0.17%). Overall,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ootka rose showed a greater level of</span><b>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ntibacterial effectiveness than </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inging nettle by Indigenous and Western scientific methods of plant extract pr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oids SAPONINS Antimicrobial Indigenous Knowledge Nootka Rose (Rosa nutkana C. presl) Stinging Nettle (Urtica dioica l.)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Northern America
下载PDF
Studies on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and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to Avian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被引量:2
2
作者 XI Ge-ji MOU Ya CHEN Chao-xi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3年第3期105-107,共3页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observ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and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aqueous extracts and their antibiotical effect when being used with commonly used an...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observ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and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aqueous extracts and their antibiotical effect when being used with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in- vitro. [Method]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and checkerboard dilution method were used and the reference strain E. coli ATCC25922 and clinical sample separation strains of E. coli and Salmonella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IC). [Result] The MICs of 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and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for E. coli and Salmonella were both 1 mg /mL,and that of other antibiotics for the two strains were in the quality control range provided by NCCLS. [Conclusi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r additive effect were observed when they were applied with the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the Population Change of 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in Wuxi
3
作者 WU Jiaying WU Bingzuo +1 位作者 XU Zheng SUN Xiaope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2期59-62,共4页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population change of 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 in Wuxi City,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C. camphora(L.) Presl. in the past century had already become common species from rare species, then ...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population change of 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 in Wuxi City,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C. camphora(L.) Presl. in the past century had already become common species from rare species, then explored the cau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hange. In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greening, zonal vegetation and fl ora,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cientifi c and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tree species and also protection of urban plant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 Population change Plant diversity
下载PDF
NaCl胁迫下海滨锦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的生理特性变化 被引量:38
4
作者 尹增芳 何祯祥 +1 位作者 王丽霞 钦佩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4-17,共4页
以1/4 Hoagland溶液为基础培养液,研究了0.5%、1.0%、1.5%、2.0%和2.5%NaCl处理对海滨锦葵[Kostelezkya rirginica(L.)Pres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随着培养液中NaCl浓度的增加,海滨锦葵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 以1/4 Hoagland溶液为基础培养液,研究了0.5%、1.0%、1.5%、2.0%和2.5%NaCl处理对海滨锦葵[Kostelezkya rirginica(L.)Pres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随着培养液中NaCl浓度的增加,海滨锦葵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当NaCl浓度达2.5%时种子不萌发,但NaCl胁迫解除后,种子的萌发率水平与对照相当。幼苗在含0.5%~1.0%NaCl的培养液中生长状况良好,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明显增高;但当NaCl浓度达1.5%-2.0%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逐渐下降;与对照相比,NaCl胁迫下幼苗的MDA水平降低。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海滨锦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牛长有一定的影响,但海滨锦葵可通过种子休眠、增加根系活力、降低体内MDA水平来缓解一定的盐害效应.以适应盐胁迫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滨锦葵 种子萌发 盐胁迫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不同化学型樟树中萜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俞静怡 胡文杰 +2 位作者 罗辉 周升团 戴彩华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8期2108-2115,共8页
5种化学型樟树在医药、化工、香精香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其含有丰富的萜类成分密切相关。经统计,在5种化学型樟树中已报道的萜类成分共有184种,包括单萜94种、倍半萜88种和二萜2种,这些萜类化合物中除了共有成分7种以外,特有成... 5种化学型樟树在医药、化工、香精香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其含有丰富的萜类成分密切相关。经统计,在5种化学型樟树中已报道的萜类成分共有184种,包括单萜94种、倍半萜88种和二萜2种,这些萜类化合物中除了共有成分7种以外,特有成分油樟型樟树有18种、脑樟型樟树有7种、芳樟型樟树有27种、龙脑樟型樟树有41种以及异樟型樟树有25种。5种化学型樟树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作用,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近30年5种化学型樟树中萜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萜类化合物的药物开发进行讨论与展望,以期为不同化学型樟树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化学型 萜类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樟叶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6
作者 杨鹏飞 卫金洪 +5 位作者 钱玉梅 孙正光 吴薇 黄申 费嘉翔 毛多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9-1894,共6页
目的研究樟叶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液液萃取、大孔吸附树脂、HW-40C凝胶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和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樟叶95%乙醇提取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 目的研究樟叶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液液萃取、大孔吸附树脂、HW-40C凝胶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和制备型HPLC分离纯化樟叶95%乙醇提取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R,3S)-7-methoxy-5-O-β-D-glucopyranosyl-afzelechin(1)、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2)、槲皮素-3-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O-洋槐糖苷(4)、山柰酚-3-O-β-D-芸香糖-7-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6)、5,3′-di-O-methyl-(-)-epicatechin(7)、cinchonainⅡb(8)、槲皮素-3,4′-二-O-β-D-葡萄糖苷(9)、表儿茶素(10)。化合物8清除DPPH自由基的IC 50值为4.8μg/m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樟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化合物7~9为首次从樟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大黄配伍肉桂后水煎液中大黄酚含量
7
作者 汪同玲 杜金龙 +3 位作者 蔺峰 王宏伟 陈军 刁全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7-29,共3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配伍肉桂后水煎液中大黄酚含量的方法,对不同配伍比例下水煎液中大黄酚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采用热回流法提取样品中的大黄酚,利用HPLC测定提取液中游离态及结合态大黄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黄与肉桂配伍后水...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配伍肉桂后水煎液中大黄酚含量的方法,对不同配伍比例下水煎液中大黄酚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采用热回流法提取样品中的大黄酚,利用HPLC测定提取液中游离态及结合态大黄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黄与肉桂配伍后水煎液中大黄酚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随配伍比例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大黄肉桂配伍比例为2∶1时,大黄酚的含量最低.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大黄配伍肉桂大黄酚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肉桂 配伍 大黄酚
下载PDF
栽培时间对香樟半致死温度及抗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丁锦平 宋涛 +1 位作者 朱新玉 侯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44,共5页
为探索引种栽培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抗寒性变化的影响,保证香樟安全越冬,在低温胁迫时,观察香樟形态特征,并测定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利用逻辑斯蒂(Logistic)方程拟合相对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香樟半致死温... 为探索引种栽培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抗寒性变化的影响,保证香樟安全越冬,在低温胁迫时,观察香樟形态特征,并测定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利用逻辑斯蒂(Logistic)方程拟合相对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香樟半致死温度,根据半致死温度采取相应的抗寒栽培措施。结果表明:①从形态学观察发现,胁迫温度高于-10℃时,香樟未有冻害发生,叶片和枝条均为绿色;在-10℃时,香樟枝条和叶片冻害形态变化有明显差别,叶片萎蔫且由绿色变为褐色,皮层变为褐色,变褐色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栽培时间1、5、10、15 a,横切面髓部、木质部完好;在-15℃时,所有香樟枝条都表现为严重冻害,栽培1、5、10、15 a的香樟冻害指数分别为78.94%、72.36%、68.65%、61.36%,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冻害指数不断降低;-20℃时,所有枝条发生不可逆冻害,冻害指数均为100%。②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相同胁迫温度的香樟相对电导率下降,呈近似“S”形曲线,栽培1、5、10、15 a的香樟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0.26、-11.04、-11.63、-12.39℃,栽培15 a香樟较1 a香樟半致死温度降低了2.13℃。因此,驯化栽培可以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根据半致死温度采取抗寒栽培措施,可减少香樟冻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半致死温度 抗寒性 电导率 逻辑斯蒂方程
下载PDF
不同产地龙脑樟枝叶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思琪 江芊 +5 位作者 黄英 胡璇 王凯 官玲亮 于福来 庞玉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022,共12页
龙脑樟为目前国内提取天然冰片效益最高的植物,为助力其道地产区的确定,本研究根据龙脑樟的习性,拟选取国内8个产地的龙脑樟枝叶为材料,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天然冰片;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其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纸片法... 龙脑樟为目前国内提取天然冰片效益最高的植物,为助力其道地产区的确定,本研究根据龙脑樟的习性,拟选取国内8个产地的龙脑樟枝叶为材料,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天然冰片;通过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其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纸片法测定其对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以及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运用96微量孔板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各个产地龙脑樟枝叶提取的天然冰片中化合物含量具有差异性,其中以右旋龙脑、樟脑、d-柠檬烯、α-葎草烯、4-萜烯醇、桉叶油醇、莰烯以及d-α-蒎烯等为共有成分,且以右旋龙脑含量最高,樟脑次之,各产地中以湖北远安的右旋龙脑含量最高(82.47%),以广东乳源的右旋龙脑含量最低(41.63%);各个产地提取的天然冰片对3个供试菌种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且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4.60~27.95 mm;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250~1250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范围为0~1000μg/mL,总体以湖北远安和江西吉水的综合抑菌效果最佳,广东乳源最差。由此可见,右旋龙脑含量最高的产地抑菌效果最佳,反之抑菌效果欠佳,因此,龙脑樟枝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其主要成分含量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为龙脑樟枝叶提取物的品质评价及天然冰片的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樟 右旋龙脑 相对含量 抑菌活性 天然冰片
下载PDF
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鲁沅 刘佳 +4 位作者 章挺 张杰 赵姣 田应兵 李燕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17-4125,共9页
为了解矮林芳樟扦插苗的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以更好地指导肥料施用,对江西地区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及C、N、P、K累积量均可用Logis... 为了解矮林芳樟扦插苗的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以更好地指导肥料施用,对江西地区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及C、N、P、K累积量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各指标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962~0.994,各指标的增长速率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单峰变化规律。株高与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分别为5月16日—8月17日和6月26日—9月14日,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分别为93.7 d和79.8 d,株高的最大增长速率0.26 cm/d出现在7月2日,生物量的最大增长速率0.24 g/(d·m^(2))出现在8月5日。植株C、N、P、K养分累积量与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C、P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与生物量大体相当,分别为81.1 d和77.4 d;而N的快速累积启动较晚(6月30日)、结束较早(9月3日),K的快速累积启动最早(6月26日),结束也最早(8月22日),二者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分别为64.7 d和57.1 d,比生物量分别减少了15.1 d和22.7 d。可见,在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株高、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增加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生物量增长明显滞后于株高,植株N、K养分快速累积的结束时间均大幅早于生物量、持续时长也明显小于生物量,说明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后期出现明显的N、K养分供应不足现象。建议根据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在其生育后期适量增施N、K肥,以满足其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林芳樟 扦插苗 生长 养分累积 lOGISTIC
下载PDF
香樟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菌丝生长速率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4 位作者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179,共11页
[目的]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 [目的]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C.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胶孢炭疽 菌丝生长速率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樟木化学成分研究
12
作者 陈芳有 周健 +2 位作者 吴华强 姜涛 罗永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42-1945,共4页
目的:研究樟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学方法对樟木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从樟木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dihydroxy-1,2,6-trimethoxy-[1,1′-biphenyl]-4(1H)-one... 目的:研究樟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学方法对樟木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从樟木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dihydroxy-1,2,6-trimethoxy-[1,1′-biphenyl]-4(1H)-one(1)、spiropreussomerin A(2)、(-)-lyoniresinol(3)、(+)-lyoniresinol(4)、异落叶松树脂素(5)、9-羟基芝麻素(6)、9-hydroxyl piperonol(7)、l-细辛脂素(8)、松脂醇(9)、6,7-二甲氧基香豆素(10)、(R)-(+)-5-(2,3-dihydroxypropyl)-1,3-benzodioxole(11)、3,4,5-三甲氧基苄醇(12)。结论:其中,化合物1、2、4、7、11和12为首次从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木 木脂素 苯醌衍生物 螺二萘类化合物
下载PDF
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樟树叶挥发油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祖光 朱国华 +1 位作者 曹慧 莫卫民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97-601,共5页
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和传统水蒸汽蒸馏方法提取樟树叶挥发油,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所得的挥发油成... 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和传统水蒸汽蒸馏方法提取樟树叶挥发油,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所得的挥发油成分基本相同,但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的挥发油收率(1.15%)高于水蒸汽蒸馏挥发油的收率(0.96%).自制的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装置,具有价格便宜,容易推广使用等优点,同时在该装置基础上进行的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方法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无污染、快速,且具有高收率的提取鲜活香料植物挥发油的萃取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水蒸汽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法 樟树 香精油
下载PDF
盐生植物海滨锦葵幼苗盐胁迫下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予琦 田曾元 +2 位作者 闫道良 张洁 钦佩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41-950,共10页
利用cDNA-AFLP技术对海滨锦葵幼苗盐胁迫下叶片和根部的基因差异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部分盐胁迫应答的转录衍生片段进行了回收、测序和功能推测,以从转录水平分析海滨锦葵的耐盐分子机制。结果显示:(1)盐胁迫下海滨锦葵幼苗叶... 利用cDNA-AFLP技术对海滨锦葵幼苗盐胁迫下叶片和根部的基因差异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部分盐胁迫应答的转录衍生片段进行了回收、测序和功能推测,以从转录水平分析海滨锦葵的耐盐分子机制。结果显示:(1)盐胁迫下海滨锦葵幼苗叶片和根部的基因差异表达多以量的变化为主,包括盐胁迫下基因表达上调、下调或随盐处理浓度高低和胁迫时间长短而波动的差异表达模式;只有少量基因的差异表达表现出质的变化,如盐胁迫下基因沉默或诱导表达;(2)仅在盐胁迫处理2h的海滨锦葵幼苗根部,基因的差异表达以质的变化为主的类型比例略高于量的变化类型比例;(3)盐胁迫应答基因在不同组织中上调、下调、诱导或沉默的比例随胁迫处理时段而动态变化,在刚胁迫时基因表达的差异加剧,而后随胁迫处理时段的延长而渐趋稳定。结果预示,从基因表达水平探讨植物的耐盐分子机理,尽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由于不同组织对盐胁迫的应答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海滨锦葵不同组织在盐胁迫不同阶段的基因时、空、序表达特征并没有固定的程式。对部分盐胁迫下上调或诱导表达的转录衍生片段(Trivially distributed file system,TDFs)进行的序列分析和功能推测表明,苗期海滨锦葵在盐胁迫下应答基因至少涉及3类:(1)离子平衡重建或减少胁迫损伤相关基因(特别是运转蛋白类);(2)恢复盐胁迫下植物生长和发育相关基因:如参与能量合成和激素调节途径相关基因等;(3)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及功能未确定的新基因。文章并对盐胁迫应答基因的差异表达模式与海滨锦葵的耐盐性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滨锦葵(Kosteletzkya virginica l.presl.) 盐胁迫 CDNA-AFlP 基因表达模式
下载PDF
樟树叶水浸提液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沈洁 吉星星 +2 位作者 袁堂如 赵兴兰 刘然然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49-3353,共5页
试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叶水浸提液对草坪植物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樟树叶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 试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叶水浸提液对草坪植物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樟树叶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且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增强。当水浸提液浓度达到150 mg/mL时,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单株幼苗的苗长、苗鲜重、根长、根鲜重均与去离子水处理的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对高羊茅种子发芽指数的化感抑制效应高于对发芽率的化感抑制效应;对幼苗生长指标的化感抑制作用强度高低排序依次为根长、苗长、根鲜重、苗鲜重;显示出樟树叶片中含有较强活性和具稳定性的化感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 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化感作用
下载PDF
侧柏、香樟枝叶挥发物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艳英 王成 +2 位作者 蒋继宏 郄光发 董建华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0-32,37,共4页
利用多导电生理技术手段,采用与情绪有较大关系的最常见的生理指标为因变量,从嗅觉的角度研究侧柏和香樟两种常见绿化树种的挥发物对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嗅闻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挥发物后人体手指温度极显著升高,人... 利用多导电生理技术手段,采用与情绪有较大关系的最常见的生理指标为因变量,从嗅觉的角度研究侧柏和香樟两种常见绿化树种的挥发物对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嗅闻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挥发物后人体手指温度极显著升高,人体血氧含量略有增加,平均心率、心电RR间期值显著降低;嗅闻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气味后人体手指温度、血氧含量显著降低,平均心率略有变化,心电RR间期值极显著升高。说明人处在侧柏环境中情绪趋于放松状态,感觉清新、舒爽、愉悦;而在香樟气味环境中人表现出紧张、不快,甚至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厌恶情绪。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植物保健功能指导人居、游憩环境中绿化树种的科学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香樟 挥发物 多导生理测试
下载PDF
樟树优良家系的组培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周丽华 蔡燕灵 +2 位作者 曾令海 蔡静如 张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3,共7页
以新选育的珍贵用材树种樟树的2个优良家系为材料,开展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樟树适宜初代培养基为改良DCR(DCRI)附加6-BA 0.3 mg/L和NAA 0.05 mg/L。家系X5和X9的最佳继代培养基分别为DCRI+6-BA 0.6 mg/L+NAA 0.05 mg/L和DCR... 以新选育的珍贵用材树种樟树的2个优良家系为材料,开展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樟树适宜初代培养基为改良DCR(DCRI)附加6-BA 0.3 mg/L和NAA 0.05 mg/L。家系X5和X9的最佳继代培养基分别为DCRI+6-BA 0.6 mg/L+NAA 0.05 mg/L和DCRI+6-BA 1.0 mg/L+IAA 0.2 mg/L+NAA 0.05 mg/L,其芽倍数分别为增殖2.69倍和3.25倍。通过优化组合,筛选得到2个家系的通用生根培养基:1/2MS+IBA 2.0 mg/L+IAA 1.7 mg/L+6-BA 0.1 mg/L+NAA 0.05 mg/L,其生根率高达96.30%。探索出适宜的驯化、移栽和后期管理技术,使2个家系生根苗的移栽存活率分别高达85.2%和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优良家系 组织培养
下载PDF
樟树熟果红色素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文赤夫 赵虹桥 +3 位作者 田春莲 全海飞 危志刚 汪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7-160,共4页
为开发利用樟树果实的丰富资源,增加其经济附加值及为寻找新的天然食品着色剂提供依据,从提取工艺条件、pH、温度、时间等方面对樟树熟果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pH1,提取温度6... 为开发利用樟树果实的丰富资源,增加其经济附加值及为寻找新的天然食品着色剂提供依据,从提取工艺条件、pH、温度、时间等方面对樟树熟果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pH1,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90min;该色素在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为509nm;该色素受pH值影响较大,在pH1时的A509nm较大,色泽鲜艳,对温度不稳定。在pH5时的A509nm较小,但对温度较稳定,在pH>9时色素变色;色素对金属离子的稳定性较高,Fe3+使色素溶液变色,Cu2+对色素有增色效果,但加速了色素的降解,Ca2+对色素有一定的降解作用,Mg2+、Na+对色素无不良影响;食品添加剂VC、柠檬酸对色素有一定增色效果,苯甲酸钠对色素有降色效果,蔗糖和淀粉对色素的影响不大;氧化还原剂对色素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果实 食用色素 提取 稳定性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黑壳楠和香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曼 张佑麟 +2 位作者 徐振东 刘刚 费永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49-1454,共6页
【目的】比较黑壳楠和香樟幼苗在淹水和干旱胁迫下的抗性指标,为筛选抗涝和抗旱型绿化植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双套盆法对2年生黑壳楠和香樟幼苗进行重度淹水(W1)、中度淹水(W2)、轻度淹水(W3)、对照(W4)、持续干旱(W5)共5个处... 【目的】比较黑壳楠和香樟幼苗在淹水和干旱胁迫下的抗性指标,为筛选抗涝和抗旱型绿化植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双套盆法对2年生黑壳楠和香樟幼苗进行重度淹水(W1)、中度淹水(W2)、轻度淹水(W3)、对照(W4)、持续干旱(W5)共5个处理的水分胁迫试验,分别于处理后10、20、30和40 d测定黑壳楠和香樟幼苗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淹水胁迫下,黑壳楠和香樟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均随胁迫程度的加强而增加;香樟幼苗MDA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加强而增加,黑壳楠在轻度、中度淹水30 d后,MDA含量呈下降趋势;香樟幼苗SOD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黑壳楠在轻度、中度淹水胁迫下SOD活性始终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下,黑壳楠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在处理后40 d前呈下降趋势,40 d后呈上升趋势,而香樟在处理后30 d前无明显变化,30 d后上升;黑壳楠幼苗MDA含量在处理后40 d前呈下降趋势,40 d后呈上升趋势,而香樟幼苗MDA含量在处理后30 d前下降,而后上升;黑壳楠幼苗S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而香樟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结论】黑壳楠幼苗能适应轻度、中度淹水环境,且抗旱性高于香樟幼苗,更适宜在我国干旱和多雨地区园林绿化中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壳楠 香樟 水分胁迫 相对电导率 MDA SOD
下载PDF
香樟离体培养体系的构建初探 被引量:20
20
作者 辜夕容 黄建国 杨庆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2期97-100,共4页
以香樟茎段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大量元素、BA和NAA三因素对初步建立香樟茎段离体培养体系的影响。接种30d后,培养基中的香樟茎段均有程度不同的器官发生现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量元素、BA和NAA均对香樟茎段隐芽... 以香樟茎段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大量元素、BA和NAA三因素对初步建立香樟茎段离体培养体系的影响。接种30d后,培养基中的香樟茎段均有程度不同的器官发生现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量元素、BA和NAA均对香樟茎段隐芽的发育以及愈伤组织的产生有显著影响。全量的MS大量元素适于香樟茎段的隐芽发育。BA/NAA浓度比为40时适于芽的萌出,为5时适于愈伤组织产生。在笔者试验中,9号即MS+BA2.0(mg/L)+NAA0.05(mg/L)培养基为香樟茎段隐芽萌动与伸长的最适培养基,7号即1/2MS+BA0.5(mg/L)+NAA0.1(mg/L)培养基为香樟茎段产生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在进一步工作中还可加大BA浓度促进芽的萌发,增加NAA浓度或降低BA浓度促进愈伤组织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茎段 BA 愈伤组织 大量元素 离体培养 NAA MS 发育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