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algorithm for preventing missed diagnoses of occult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after acute trauma: A case report
1
作者 Ce Zhu Hui-Liang Yang +3 位作者 Gi Hye Im Li-Min Liu Chun-Guang Zhou Yue-Ming So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33期10369-10373,共5页
BACKGROUND Missed or delayed diagnosis of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after acute trauma can hav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for the patient,resulting in severe neurological impairment.Currently,however,there is no cons... BACKGROUND Missed or delayed diagnosis of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after acute trauma can hav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for the patient,resulting in severe neurological impairment.Currently,however,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optimal strategy for diagnosing occult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Thus,we present a case of occult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and provide a clinical algorithm to aid physicians in diagnosing occult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CASE SUMMARY A 57-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cervical spine pain and inability to stand following a serious fall from a height of 2 m.No obvious vertebral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was found at the time on standard lateral X-ray,computed tomography,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Subsequently,the initial surgical plan was 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C3-7)with alternative levels of centerpiece mini-plate fixation(C3,5,and 7).However,the intraoperative C-arm fluoroscopic X-rays reveal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tervertebral space at C5-6,indicating instability at this level that was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on preoperative imaging.We finally performed lateral mass fixation and fusion at the C5-6 level.Looking back at the preoperative images,we found that the preoperative T2 MRI showed non-obvious high signal intensity at the C5-6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posterior interspinous ligament.CONCLUSION MRI of cervical spine trauma patients should be carefully reviewed to detect disco-ligamentous injury,which will lead to further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In patients with highly suspected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indicated on MRI,lateral X-ray under traction or after anesthesia and muscle relaxation needs to be performed to avoid missed diagnoses of occult cervical in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algorithm Missed diagnoses occult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Case report
下载PDF
针推结合治疗隐性脊柱裂遗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振霞 纪清 +2 位作者 陈强 许红 陈作霖 《上海针灸杂志》 2001年第3期22-23,共2页
目的 观察针推结合治疗隐性脊柱裂遗尿的临床疗效 ,探索检测疗效的量化指标。方法 对4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治疗前后 B超检查 ,观察对比膀胱容量大小 ,有无残余尿及量的变化。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90 % ,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变化有... 目的 观察针推结合治疗隐性脊柱裂遗尿的临床疗效 ,探索检测疗效的量化指标。方法 对4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治疗前后 B超检查 ,观察对比膀胱容量大小 ,有无残余尿及量的变化。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90 % ,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其中有残余尿者 11例 ,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变化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 .0 1)。结论 本方法能够增加膀胱容量 ,减少残余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 隐性脊柱裂 针刺疗法 推拿 治疗
下载PDF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小瘘口的检查方法及手术复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建洲 崔海龙 +5 位作者 许治国 宋虎平 张倩 陈洁 张智俊 刘亚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8-1150,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小瘘口的检查与定位方法及手术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经房角镜结合UBM检查以及缩瞳结合UBM检查,准确定位瘘口,根据瘘口的部位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手术采取睫状体冷凝术与睫状体缝合术...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小瘘口的检查与定位方法及手术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经房角镜结合UBM检查以及缩瞳结合UBM检查,准确定位瘘口,根据瘘口的部位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手术采取睫状体冷凝术与睫状体缝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均为360°的睫状体脱离。5例缩瞳后结合UBM检查发现隐匿的较小瘘口,其余均经房角镜结合UBM发现瘘口,且瘘口均小于1个钟位,其中,4例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使睫状体复位,其余11例中5例先行睫状体冷冻术,后行睫状体缝合术,6例直接行单纯睫状体缝合术。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6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1个月时眼压超过正常水平。结论定位和封闭瘘口是睫状体脱离手术的目的和关键,瘘口的准确定位能较大程度地缩小手术范围。同时全面的缩瞳结合UBM检查,对于可疑瘘口的发现非常必要。[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48-1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 小瘘口 隐匿瘘口 睫状体复位手术 缩瞳 房角镜 超声生物显微镜
下载PDF
72例腭隐裂修复方式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忆来 陈阳 +2 位作者 蒋莉萍 杨育生 王国民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8年的腭隐裂修复治疗,寻求较合适的修复方法及修复时机。方法:1999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腭隐裂修复的患者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1~35岁,平均11.2岁。术后1个月复诊,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并进行语音评估。同时将72例患...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8年的腭隐裂修复治疗,寻求较合适的修复方法及修复时机。方法:1999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腭隐裂修复的患者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1~35岁,平均11.2岁。术后1个月复诊,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并进行语音评估。同时将72例患者按所接受的手术方法分为三组:Ⅰ组(腭成形术),Ⅱ组(改良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Ⅲ组(腭咽成形术);按手术年龄将其分为:<4周岁;≥4周岁、<8周岁;≥8周岁三组,统计各组的构成比,及比较各组术后的腭咽闭合及语音情况。结果:术后穿孔的患者为3例(4.2%),69例患者术后接受了语音评估,1例(兰氏术后)仍遗留VPI。10例患者语音检测为正常(96.15%±2.11%),余58例患者腭咽闭合功能改善,但仍伴代偿性发音,需语音治疗。手术方式分组:Ⅰ组13例(18.1%),Ⅱ组46例(63.89%),Ⅲ组13例(18.1%);年龄分组:<4周岁7例(9.72%),≥4周岁、但<8周岁25例(34.72%),≥8周岁40例(55.56%)。<4周岁的患者采用腭成形术最多,占57.1%,≥4周岁、但<8周岁及≥8周岁的患者采用改良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的最多,各占68%,和70%。语音评估发现<4周岁组的患者术后正常语音的比例最高,占71.4%,其次是≥4周岁、但<8周岁组,正常语音的比例为该年龄组的19.2%,VP完全,有代偿性发音的占76.9%,而大年龄组(≥8周岁),均伴有代偿性发音而需语音治疗。结论:小年龄组(<4周岁)的腭隐裂修复术后语音效果较好,大年龄组(≥8周岁)的腭隐裂修复可首选咽成形术或腭咽成形术,术后须辅以语音训练,≥4周岁、但<8周岁的患者修复方式的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隐裂 黏膜下腭裂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视皮层LTP维持阶段的突触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玉翠 韩太真 +1 位作者 沈建新 乔健天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3-79,共7页
本实验使用18~20d的幼年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在LTP出现后3h取局部微脑片固定进行LTP维持阶段超微结构的研究。分别与孵育相同时间而未予任何刺激的脑片和仅给予测试刺激的脑片作比较。运用图像分析仪分别对三组电镜结果... 本实验使用18~20d的幼年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在LTP出现后3h取局部微脑片固定进行LTP维持阶段超微结构的研究。分别与孵育相同时间而未予任何刺激的脑片和仅给予测试刺激的脑片作比较。运用图像分析仪分别对三组电镜结果进行以下参数的测量:(1)突触间隙的宽度;(2)突触后致密物(PSD)的厚度;(3)活性区的长度;和(4)突触界面曲率。用双盲法对突触数目进行计量,并用立体计量学方法对各种突触类型进行定量,所得数据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1)LTP形成后15h左右,其反应达到峰值,然后维持在最高水平一直到3h仍无下降趋势;(2)突触间隙的宽度较两个对照组明显增宽;(3)PSD的厚度也明显增厚;(4)活性区的面密度及突触界面曲率明显增加;(5)总突触数目和棘突触数目的数密度较空白对照明显增高;(6)穿孔性突触的数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结果提示:活性区面密度的增加及突触界面曲率的增大可能是LTP维持的形态学基础。穿孔性突触的形成与LTP的维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TP 视皮层脑片 突触间隙 突触界面曲率
下载PDF
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MRI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明旺 谢琦 +2 位作者 王桂华 陈胜利 江新青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临床表现及MRI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了39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手术结果和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脊膜膨出4例,背侧皮窦7例,脊柱脂肪瘤19例... 目的:探讨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临床表现及MRI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了39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手术结果和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脊膜膨出4例,背侧皮窦7例,脊柱脂肪瘤19例,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征5例,脊髓纵裂2例,骶尾部畸胎瘤2例。MRI术前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37例,约94.9%;2例误诊,约占5.1%。结论:MRI能明确显示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部位、范围、信号改变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有效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 脊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隐匿性黏膜下腭裂之MRI辅助诊断及治疗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冰 陈岩 +2 位作者 姜成惠 李盛 江宏兵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027-1031,共5页
目的探讨隐匿性黏膜下腭裂(occult submucous cleft palate,OSMCP)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8例体格检查未发现明确腭部裂隙但存在高鼻音的患者,外院体检排除系统性疾病及综合征可能。行语音评估(以高鼻音程度为评分指标)及电子鼻咽... 目的探讨隐匿性黏膜下腭裂(occult submucous cleft palate,OSMCP)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8例体格检查未发现明确腭部裂隙但存在高鼻音的患者,外院体检排除系统性疾病及综合征可能。行语音评估(以高鼻音程度为评分指标)及电子鼻咽镜检查后确定存在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VPI)。对以上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腭部结构,将发现存在腭帆提肌(levator veli palatine muscle,LVP)解剖异常的患者列为OSMCP病例。对其实行手术探查并行腭帆提肌重建术加软腭逆向双"Z"形瓣移位术(Furlow术式)。术后3个月行电子鼻咽镜复查腭咽闭合情况,重新行高鼻音程度评估。结果8例患者经MRI检查后有6例显示双侧LVP肌肉组织在软腭部结构不连续。外科手术过程证实这6名患者双侧LVP失去正常连接并在腭部向前方异常附着。每位患者术后语音和腭咽闭合率均得到良好改善。结论MRI能较有效可靠地辅助OSMCP诊断。OSMCP患者手术采用腭帆提肌重建合并软腭逆向双Z形瓣移位术修复腭功能效果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黏膜下腭裂 腭咽闭合不全 核磁共振成像 腭帆提肌
下载PDF
超声诊断胎儿脊柱裂脊膜膨出并马蹄肾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么海亮 于新凯 魏相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84-1484,共1页
关键词 脊柱裂 脊瞙膨出 马蹄肾 胎儿 超声检查
下载PDF
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MRI诊断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桂华 李建军 邓立勇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临床表现及MRI征象 ,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搜集了 3 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资料 ,对其临床表现、手术结果和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脑脊膜膨出 4例 ,背侧皮窦 7... 目的 探讨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临床表现及MRI征象 ,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搜集了 3 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资料 ,对其临床表现、手术结果和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脑脊膜膨出 4例 ,背侧皮窦 7例 ,脊柱脂肪瘤 19例 ,原发性脊髓栓系综合症 5例 ,脊髓纵裂 2例 ,骶尾部畸胎瘤 2例。MRI术前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 3 7例 ,约 94.9% ,2例误诊 ,约占 5 .1%。 结论 MRI能明确显示隐性神经管闭合不全的部位、范围、信号改变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有效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 神经管闭合不全 脊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与常用方式固定迟发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模型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詹乙 王彪 +3 位作者 马宇立 何思敏 孙宏慧 郝定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0,共6页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和椎体成形为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Kummell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存在易于出现术中或者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的风险。针对此并发症,作者所在团队设计出一种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目的:探讨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在创伤后...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和椎体成形为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Kummell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存在易于出现术中或者术后骨水泥松动移位的风险。针对此并发症,作者所在团队设计出一种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目的:探讨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在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具60岁以上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胸腰椎标本,无骨折、畸形,均合并骨质疏松,获取T_(12)-L_(2)节段,建立L1节段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模型,分5组修复,A组:椎体成形;B组:椎体成形联合单侧椎弓根成形模型;C组:椎体成形联合双侧椎弓根成形模型;D组:单侧新型骨水泥螺钉联合椎体成形模型;E组:双侧新型骨水泥螺钉联合椎体成形模型,每组3具标本。在六轴脊柱运动试验机上测量各模型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三维运动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①5种模型骨水泥填充良好,未见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移位情况;②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情况下,D、E组模型的骨水泥稳定性均优于其他3组模型(P<0.05),且在前屈状态下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填充的骨水泥具有最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其次是后伸状态;在左、右旋转情况下,5组模型的骨水泥稳定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E组模型6个运动方向上的骨水泥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提示,对于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该新型骨水泥螺钉系统具有优于目前常用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无论单侧还是双侧置钉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胸腰椎 螺钉 内固定 生物力学 损伤 修复 椎体内裂隙
下载PDF
视皮层LTP诱导过程中的突触形态计量学研究
11
作者 陈玉翠 韩太真 +1 位作者 沈建新 乔健天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32-236,共5页
使用生后18~20天龄的幼年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在LTP出现后半小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运用白象分析仪分别对以下参数进行测量:(1)突触间隙的宽度;(2)突触后致密物(PSD)的厚度;(3)活性区的长度;(4)突触界面曲率。用双官法... 使用生后18~20天龄的幼年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在LTP出现后半小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运用白象分析仪分别对以下参数进行测量:(1)突触间隙的宽度;(2)突触后致密物(PSD)的厚度;(3)活性区的长度;(4)突触界面曲率。用双官法对突触数目进行计量,并用立体计量学方法对各种突触类型进行定量,结果显示:(1)LTP形成后半小时之内,突触反应增强,最大可达基础反应的516%;(2)PSD的厚度明显增厚;(3)活性区的面密度及突触界面曲率在备组间无明显差异;(4)穿孔性突触的数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5)总突触数目和棘突触数目的数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果提示,PSD的增厚可能是LTI,诱导过程的形态学特征。在LTP的诱导过程中,突触数目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突触 长时程增强
下载PDF
唇腭裂患者颈椎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喆 贾绮林 《口腔正畸学》 2008年第4期169-172,共4页
目的观察唇腭裂患者颈椎异常的影像学表现,统计颈椎异常在唇腭裂患者中的比例及分布情况。材料与方法实验组304名6岁以上唇腭裂患者(男191人,女113人),对照组6岁以上非唇腭裂223人(男132人,女91人),应用头颅侧位片观察颈椎异常的表现。... 目的观察唇腭裂患者颈椎异常的影像学表现,统计颈椎异常在唇腭裂患者中的比例及分布情况。材料与方法实验组304名6岁以上唇腭裂患者(男191人,女113人),对照组6岁以上非唇腭裂223人(男132人,女91人),应用头颅侧位片观察颈椎异常的表现。结果颈椎异常的表现类型分为后弓发育缺陷和融合两大类,其中,后弓发育缺陷分为椎弓裂、发育不足和寰枢对位不良三个亚类,融合分为寰枕融合和椎体融合两个亚类。寰枢对位不良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报道。实验组中,55人(18.1%)发现颈椎异常,对照组中19人(8.5%)发现颈椎异常,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椎异常的表现类型分为后弓发育缺陷和融合两大类,发现新的表现类型寰枢对位不良。颈椎异常在唇腭裂患者中的发生比例高于非唇腭裂人群,差异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颈椎异常 头颅侧位片
原文传递
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与腭隐裂的X线比较研究
13
作者 俞立英 周艺 +2 位作者 王国民 吴忆来 陈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年第6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比较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CVPI)与腭隐裂患者的腭咽部形态学特点和差别。方法 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17人 ;腭隐裂 12人 ;对照组 2 0人分别拍摄静止和发a时的头颅侧位定位片 ,所测指标使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结... 目的 比较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CVPI)与腭隐裂患者的腭咽部形态学特点和差别。方法 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17人 ;腭隐裂 12人 ;对照组 2 0人分别拍摄静止和发a时的头颅侧位定位片 ,所测指标使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结果 CVPI患者和腭隐裂患者的静止咽腔深度、发声咽腔深度、软腭有效长度比、腭咽闭合率、软腭运动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 腭隐裂 比较研究 X线诊断
原文传递
应用皮肤小切口修复隐性唇裂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俊霞 郭敬松 吴镝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7年第5期322-324,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皮肤小切口修复隐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白唇、红唇交界区域设计三角形皮瓣,结合口腔内黏膜切口入路,在恢复患侧唇峰、唇珠结构的同时,一次性完成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人中嵴的成形和鼻翼畸形的纠正.结果 8例患者伤口... 目的 探讨应用皮肤小切口修复隐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白唇、红唇交界区域设计三角形皮瓣,结合口腔内黏膜切口入路,在恢复患侧唇峰、唇珠结构的同时,一次性完成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人中嵴的成形和鼻翼畸形的纠正.结果 8例患者伤口均为一期愈合,鼻底丰满度良好,鼻孔横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人中窝及人中嵴形态良好.所有患者对轻微的白唇瘢痕能够接受,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口内入路功能性唇裂及鼻畸形修复术具有手术后瘢痕轻微,减少术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优点,结合口内切口入路可同期完成传统入路的各项操作要求,是治疗I度唇裂或隐性唇裂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隐性唇裂 唇裂修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