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sorafenib: Diagnosis, indication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ollow-up 被引量:7
1
作者 Stefano Colagrande Francesco Regini +2 位作者 Gian Giacomo Taliani Cosimo Nardi Andrea Lorenzo Inghilesi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5年第8期1041-1053,共13页
Advanced 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is a category of disease defined by radiological, clinical and hepatic function parameters, comprehending a wide rang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eneral conditions. The ma... Advanced 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is a category of disease defined by radiological, clinical and hepatic function parameters, comprehending a wide rang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eneral conditions. The main therapeutic option is represented by sorafenibtreatment, a multi-kinase inhibitor with anti-proliferative and anti-angiogenic effect. Trans-arterial Radio Embolization also represents a promising new approach to intermediate/advanced HCC. Post-marketing clin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only a portion of patients actually benefits from sorafenib treatment, and an even smaller percentage of patients treated shows partial/complete response on follow-up examinations, up against relevant costs and an incidence of drug related adverse effects. Although the treatment with sorafenib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ean overall survival in different studies, only a part of patients actually shows real benefits, while the incidence of drug related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and the economic costs are relatively high. Moreover,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patients also shows a response in terms of lesion dimensions reduction. Being able to properly differentiate patients who are responding to the therapy from non-responders as early as possible is then still difficult and could be a pivotal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in fact it could spare several patients a therapy often difficult to bear, directing them to other second line treatments(many of which are at the moment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this reason, some supplemental criteria to be added to the standard 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evaluation are being searched for. In particular, finding some parameters(cellular density, perfusion grade and enhancement rate) able to predic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lesions to anti-angiogenic agents could help in stratifying patients in terms of treatment responsivenes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rapy itself, or in the first weeks of sorafenib treatment. This would bring a strongly desirable help in clinical managements of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solid tumorS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Barcelonaclinic liver cance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ORAFENIB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econdline therapies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Responseevaluati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LLOW-UP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下载PDF
循环肿瘤DNA液态活检检测微小残留病在实体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博文 陈毅来 +1 位作者 张晏玮 叶林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290-296,共7页
基于液态活检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在各肿瘤疾病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作为一种新兴的MRD检测技术,可以对循环肿瘤DNA(circu... 基于液态活检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在各肿瘤疾病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作为一种新兴的MRD检测技术,可以对循环肿瘤DNA(circulation tumor DNA,ctDNA)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目前在多种实体瘤中的应用均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多项研究已证实基于ctDNA的MRD检测结果与患者复发预测、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及个体化分层治疗均有临床相关性,且相较于传统临床手段优势明显。但目前ctDNA MRD的检测技术应用于常规临床实践仍需要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持,检测方法的统一标准仍未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DNA 微小残留病 实体肿瘤 液体活检 检测方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实体瘤患儿PICC管路在门诊维护与使用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徐琛 郭秋菊 刘雨涵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了解实体瘤患儿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路在门诊维护及使用中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确保携带PICC管路实体瘤患儿的输液安全。方法对2015年1月-10月来我院儿科门诊维护及使用PICC的401... 目的了解实体瘤患儿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路在门诊维护及使用中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确保携带PICC管路实体瘤患儿的输液安全。方法对2015年1月-10月来我院儿科门诊维护及使用PICC的401例次实体瘤患儿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有8.3%的实体瘤患儿PICC管路在门诊维护与使用中出现流速减慢、感染、堵管、静脉炎、皮疹等问题。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指导与全程的质量监控,能降低实体瘤患儿PICC管路的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能有效地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感染,减轻实体患儿的痛苦,为出院实体瘤患儿进行延续性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门诊 实体瘤 PICC 护理问题 原因分析 指导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临床实体瘤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小军 胡静 +7 位作者 夏云 李小兰 谢大兴 龙浩成 陈小燕 肖薇 陶德定 龚建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cyclin/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及流式细胞术分选后的免疫沉淀蛋白质印迹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临床实体瘤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可行性、科学性和优越性,为肿瘤的细胞周期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方法运用cyclin/DNA双参... 目的探讨cyclin/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及流式细胞术分选后的免疫沉淀蛋白质印迹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临床实体瘤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可行性、科学性和优越性,为肿瘤的细胞周期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方法运用cyclin/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及流式细胞术分选后的免疫沉淀蛋白印迹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临床实体瘤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并与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法进行比较。结果流式细胞术可以准确地对细胞周期蛋白在临床实体瘤中的表达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分析,较为系统地反映了细胞周期蛋白在临床实体瘤中的表达特性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结论Cyclin/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及流式细胞术分选后的免疫沉淀蛋白质分析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检测临床实体瘤细胞周期破坏特性的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临床实体瘤 细胞周期蛋白 免疫沉淀蛋白印迹 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恶性实体瘤患儿化疗并发口腔真菌感染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朱霞 张伟令 +8 位作者 黄东生 张谊 顾华丽 周燕 李静 胡慧敏 韩涛 文圆 李凡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菌、药物敏感性以及抗真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化疗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的25例实体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发... 目的探讨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菌、药物敏感性以及抗真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化疗后合并口腔真菌感染的25例实体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实体瘤患儿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11%,发病时患儿均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多伴有发热、食欲差、呕吐、腹泻、咳嗽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贫血、血小板下降,C反应蛋白不同程度升高。常见口腔真菌感染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近光滑假丝酵母菌,部分患儿真菌血培养阳性。应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外用或口服、两性霉素B雾化治疗口腔真菌感染4~7天后好转。结论实体瘤患儿骨髓抑制期口腔真菌感染率较高,易于反复,化疗后加强口腔护理,局部早期应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真菌感染 实体瘤 临床特点 儿童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晓东 田野 +3 位作者 陈炳旭 廖秋林 赖日权 周本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 (S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对 2例SP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组织学 :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 ,常伴有出血、囊性...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 (S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对 2例SP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组织学 :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 ,常伴有出血、囊性变 ,间质不同程度硬化。免疫表型 :Vim(+)、NSE(+)、α1 AT(+)、ER(+)、PR(+) ;α ACT灶性 (+) ;上皮性标志(- )、Syn(- )、CgA (- )、CD6 8(- )。 结论 胰腺SPT是较少见的、预后较好的交界性肿瘤 ,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临床症状 病理分析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7
作者 温丽君 王春雨 +3 位作者 吴继华 黄镇 周金莲 张建中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例镜下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假乳头状,并见出血、坏死、黏液变性及胆固醇沉积;细胞异型不明显,...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例镜下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假乳头状,并见出血、坏死、黏液变性及胆固醇沉积;细胞异型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示抗胰蛋白酶(α-1-AT)、波形蛋白(Vim)、孕激素受体(P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细胞角蛋白(CK)、CD56、CK8阳性,S-100局部阳性,CK7、嗜铬素(Cg A)局部弱阳性;突触素(Syn)、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雌激素受体(ER)阴性,ki-67<5%。病理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论 SPTP属胰腺外分泌肿瘤,临床罕见,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诊断。本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雪艳 张桃桃 +1 位作者 景彩萍 邓元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P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以期提高对儿童SPPT的认识。方法对2007—2017年间收集的8例儿童SPPT的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回顾复习8例SPP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组织发生及生物学行...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P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以期提高对儿童SPPT的认识。方法对2007—2017年间收集的8例儿童SPPT的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回顾复习8例SPP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组织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结果 SPPT常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或实性的肿瘤结节,镜下由较一致的中等大肿瘤细胞组成,以实性区、假乳头状区和囊性区以不同比例混合。假乳头表面被覆多层肿瘤细胞,大多数肿瘤细胞核远离纤维血管轴心,类似室管膜样的假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α-AT、vimentin、β-caternin、Claudin-5、PR、CD10均(+),而E-cadherin(-),内分泌标记物CD56、NSE、Syn、CgA(+),Ki-67指数低。结论 SPPT是儿童胰腺罕见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即使伴有肿瘤周围组织的浸润,只要被完整切除均有很好的预后,该肿瘤可能起源于胰腺原始多潜能干细胞,SPPT的分子表达主要集中在Wnt/β-caternin及Notch信号通路,导致β-caternin抗体在肿瘤的细胞核与细胞质表达及E-cadherin免疫组化的失表达,性激素可能在SPPT生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典型的组织像结合α-AT、vimentin、β-caternin、Claudin-5、PR、CD10、E-cadherin等免疫组化标记物可对SPPT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军红 程蔚蔚 王仰坤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SPTP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SPTP中男性1例,女性14例,年龄10~57岁,中位年龄23岁。肿瘤切面均...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SPTP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SPTP中男性1例,女性14例,年龄10~57岁,中位年龄23岁。肿瘤切面均为囊实性,肿瘤直径4.5~13.2 cm;光镜下其主要特征为肿瘤由被覆数层上皮细胞的假乳头和囊腔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α-AT、CD10、catenin-β和cyclinD1均(+),13例PR(+),1例ER(+),5例p53(+),5例NSE(+),2例CgA(+),1例CKpan(+);E-cadherin和EMA均(-);Ki-67阳性率均<10%。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92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SPTP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诊断依据其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2例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李杰 白莉 +1 位作者 苏丹 孙曦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65-567,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2010年6月诊治的10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中女性89例,男性13例,年龄9-71岁,平均29.27岁;肿瘤位于胰头34例,胰颈部19例,胰体...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2010年6月诊治的10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中女性89例,男性13例,年龄9-71岁,平均29.27岁;肿瘤位于胰头34例,胰颈部19例,胰体尾部49例;9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9例行单纯胰腺肿瘤切除,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行胰腺肿物切除加胰肠吻合,26例行胰腺体尾切除,16例行胰腺体尾切除加脾切除,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加肝转移癌切除,1例仅剖腹探查;1例行放化疗,2例未经治疗。随访89例,平均随访26.98个月,1例复发转移死亡,1例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情较前进展,其余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恶性潜能,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可确诊。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临床特点 治疗
下载PDF
实体肿瘤合并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林 陈书长 《癌症进展》 2006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8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实体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共有37例实体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8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实体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共有37例实体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部位:肺部34例,胆道1例,泌尿系4例,真菌血症3例。37例患者中共分离培养出48株真菌,念珠菌属37株,曲菌属6株,青霉菌属2株,顶孢霉属1株,未分类真菌2株。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89%肿瘤分期为Ⅳ期,92%的患者曾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比例为19%。不同部位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37例中23例死亡,9例有效,1例手术后缓解,4例无法判断疗效。结论实体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感染的菌种以念珠菌为主,约占80%,白色与非白色念珠菌几乎各占一半,曲菌居第2位,约占12·5%;实体肿瘤合并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达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肿瘤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下载PDF
盐酸洛拉曲克治疗恶性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兴元 冯奉仪 +2 位作者 罗志国 何静 邢镨元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洛拉曲克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不良反应与剂量的关系,确定推荐Ⅱ期临床研究的剂量。方法:共入选18例患者,盐酸洛拉曲克剂量分为6级,由初始剂量100mg·m^(-2)·d^(-1)开始逐级增加至200,340,570,740,920mg·m^... 目的:观察盐酸洛拉曲克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不良反应与剂量的关系,确定推荐Ⅱ期临床研究的剂量。方法:共入选18例患者,盐酸洛拉曲克剂量分为6级,由初始剂量100mg·m^(-2)·d^(-1)开始逐级增加至200,340,570,740,920mg·m^(-2)·d^(-1),加入5d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21d为一周期,每剂量水平3例。观察药物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和毒性反应。结果:盐酸洛拉曲克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低)、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和口腔黏膜炎,毒性反应恢复较快,无药物相关性死亡病例。毒性反应与剂量相关,740mg·m^(-2)·d^(-1)以下的剂量组主要是Ⅰ/Ⅱ度毒性反应,920mg·m^(-2)·d^(-1)剂量组均出现Ⅲ或Ⅳ度毒性反应。洛拉曲克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腹泻、口腔黏膜炎。最大耐受剂量(MTD)为920mg·m^(-2)·d^(-1)。结论:盐酸洛拉曲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建议Ⅱ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为740mg·m^(-2)·d^(-1)×5d,21d为一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洛拉曲克 恶性肿瘤Ⅰ期临床研究 剂量限制性毒性 最大耐受剂量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腹部实体肿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凌冰 韩绪生 +3 位作者 尤传文 乔风雷 王玉荣 吴应勤 《影像技术》 CAS 2017年第4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腹部实体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腹部实体肿瘤患者,其中胸部肿瘤组22例,腹部肿瘤组1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病...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腹部实体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腹部实体肿瘤患者,其中胸部肿瘤组22例,腹部肿瘤组1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病灶直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胸部肿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腹部肿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胸部肿瘤组与腹部肿瘤组治疗前后的病灶的平均直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后均小于治疗前。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腹部实体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 胸腹部实体肿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胰腺外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全义 李磊 +1 位作者 赵丽华 张仁亚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外实性假乳头状肿瘤(ESP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腹膜后ESPT,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性,5岁。查体发现盆腔包块天。镜下肿瘤见纤维性包膜,由... 目的探讨胰腺外实性假乳头状肿瘤(ESP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罕见的腹膜后ESPT,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性,5岁。查体发现盆腔包块天。镜下肿瘤见纤维性包膜,由形态相对一致的中等大小细胞构成,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片状、假乳头状,伴微囊性变,并可见灶性出血、坏死及钙化。免疫组化:β-catenin、CD99、Syn、vimentin、PR及AACT均不同程度(+),CK、CAM5.2、EMA、CD117、CD34、S-100、CR、CD10和WT-1均(-)。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ESPT多发生于卵巢、肾上腺及腹膜后,组织学具有特征性的实性、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对其组织起源具有提示意义。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总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外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β—catenin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7例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彤 许丽娟 +2 位作者 崔莉 吕彧 王秀芳 《实用癌症杂志》 2010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7例SPTP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免疫表型的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SPTP,男女之比为2∶5,平均年龄34岁,仅3例有临床症状。6例发生于胰腺,有1例发生在胰腺外。肿瘤均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排列,并形成假乳头状结构,部分瘤细胞呈透明细胞样细胞改变;间质黏液样变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及胆固醇样结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Vimentin、AAT呈强阳性,EMA均呈阴性;部分病例NSE、Syn、CgA、CD56、CD10、、AE1/AE3、PR局部阳性。4例术后随访30~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SPTP少见,多见于年轻女性,以实性、假乳头结构为主要组织学特征,并伴有其它多种组织学结构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SPTP诊断具有重要价值,AAT、Vimentin阳性是诊断SPTP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治疗晚期肿瘤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郝学志 王金万 +5 位作者 孙燕 刘淑俊 李丽庆 李维廉 王瑞林 陈惠玲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8-341,共4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Ser-rhIL-2)对晚期实体肿瘤及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80例入组患者可评价疗效者174例,癌性胸腹腔积液和实体瘤患者分别为126例和48例,肾透明细胞癌...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Ser-rhIL-2)对晚期实体肿瘤及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80例入组患者可评价疗效者174例,癌性胸腹腔积液和实体瘤患者分别为126例和48例,肾透明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实体瘤采用皮下注射(200~300万IU,每周3次,疗程4~6周),胸腔内注射(200~300万IU,每周1~2次,疗程2周),恶性胸腔积液采用腹腔内注射(300~400万IU,每周1~2次,疗程2周)。结果:恶性胸腹腔积液和晚期实体瘤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9.5%和25.0%,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有一定提高。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低热、寒颤、乏力、局部皮肤红肿及消化道反应。未发现低血压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结论:125Ser-rhIL-2对恶性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及恶性胸腹腔积液有效,不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晚期实体瘤 恶性胸腹腔积液 Ⅱ期临床
下载PDF
新生儿实体瘤的发病特点和诊治结果演变
17
作者 李凯 高解春 《肿瘤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回顾分析新生儿实体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演变规律。[方法]1959年1月~2000年7月间共70例新生儿实体瘤 ,将其分成两组 ,A组计算1959年~1988年的新生儿实体瘤共43例 ,代表前30年的工作 ,B组计算1989年~2000年的新生儿实体瘤... [目的]回顾分析新生儿实体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演变规律。[方法]1959年1月~2000年7月间共70例新生儿实体瘤 ,将其分成两组 ,A组计算1959年~1988年的新生儿实体瘤共43例 ,代表前30年的工作 ,B组计算1989年~2000年的新生儿实体瘤共27例 ,代表后12年的工作。分别统计男女比例 ,发病年龄 ,病理 ,部位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新生儿肿瘤发病年龄以7天内为高发年龄段。骶尾部良性畸胎瘤仍为最常见的肿瘤 ,分别占各组总发病数的65 1%和44 4% ,其他肿瘤在发病部位和病理类型方面仍呈散在分布 ,各组之间无差异。神经母细胞瘤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恶性实体瘤。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97 1 %)。两组均有术后化疗 ,化疗的应用在后10年有所增长(17 9 %)。良性肿瘤均长期存活 ,恶性肿瘤预后欠佳。[结论]新生儿实体瘤的发病应引起重视 ,探讨其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对于三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实体瘤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沙尔威辛治疗恶性肿瘤I期临床耐受性试验
18
作者 罗志国 周生余 +5 位作者 张频 王兴元 何静 邢镨元 刘鹏 冯奉仪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观察沙尔威辛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毒副反应与剂量的关系,确定推荐Ⅱ期临床研究的剂量。方法:共入选29例患者,沙尔威辛分为9个剂量组,由初始剂量15 mg.m-2.d-1开始逐渐增加至30,45,60,75,90,105 mg.m-2.d-1,加入生理氯化钠溶液500... 目的:观察沙尔威辛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毒副反应与剂量的关系,确定推荐Ⅱ期临床研究的剂量。方法:共入选29例患者,沙尔威辛分为9个剂量组,由初始剂量15 mg.m-2.d-1开始逐渐增加至30,45,60,75,90,105 mg.m-2.d-1,加入生理氯化钠溶液500 mL静脉点滴2 h,连续3 d,其中第7剂量组为90 mg.m-2.d-1连续4 d,第8剂量组为90 mg.m-2.d-1连续5 d,第9剂量组为105 mg.m-2.d-1连续5 d,21 d为一周期,每剂量组3或4例。观察药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毒性反应。结果:沙尔威辛的毒副反应比较轻微,除了血管刺激疼痛外主要还包括Ⅰ/Ⅱ度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发热及皮肤潮红等,所有的毒副反应均在停药2周内恢复。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爬坡最高剂量为105 mg.m-2.d-1连续5 d。结论:沙尔威辛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建议Ⅱ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为90 mg.m-2.d-1连续5 d,21 d为一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尔威辛 恶性肿瘤 Ⅰ期临床研究 剂量限制性毒性 最大耐受剂量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八例诊治体会
19
作者 李俊 薛新波 +7 位作者 申铭 姜立 陈堃 郑建伟 于愿 肖朝文 隋建 张俊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CT证实胰腺囊实性肿块或伴囊内钙化.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切除,...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CT证实胰腺囊实性肿块或伴囊内钙化.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切除,术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和/或脾切除术、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出现胰漏1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6年,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等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术后病理仍是确定诊断的可靠依据.手术是最主要治疗方法,完整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绍勤 邹声泉 +1 位作者 李宏 戴起宝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835-839,共5页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与胰岛细胞瘤(ICT)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SPTP与12例ICT的临床症状、CT表现和病理特征,并对比分析肿瘤病理特征与CT影像的关系。结果SPTP患者平均年龄22.4岁,12例以腹部肿块为首...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与胰岛细胞瘤(ICT)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SPTP与12例ICT的临床症状、CT表现和病理特征,并对比分析肿瘤病理特征与CT影像的关系。结果SPTP患者平均年龄22.4岁,12例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其特征性表现是以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排列形成假乳头状结构;CT平扫可见囊性与实性成分相间,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呈现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增强。ICT患者平均年龄39.3岁,其中8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症状均明显,表现为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排列成小梁状、团块状、腺泡状或实性,血供丰富;对于瘤体较小者,CT平扫常难以发现,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现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稍减弱。结论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结合CT影像检查有助于SPTP与ICT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岛细胞瘤 临床病理学 鉴别诊断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