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mixed coal simulation soft layer of gas adsorption
1
作者 LI Shu-gang ZHAO Peng-xiang PAN Hong-yu HUANG Jin-xi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1年第3期290-293,共4页
Based on the single coal adsorption gas, hard coal and soft coal of intake airway in Shanxi Heshun Tianchi Coal Mine were chosen to simulate the soft coal seams in coalbed as those in different qualities are mixed wit... Based on the single coal adsorption gas, hard coal and soft coal of intake airway in Shanxi Heshun Tianchi Coal Mine were chosen to simulate the soft coal seams in coalbed as those in different qualities are mixed with delamination. Experiments on characteristics of adsorption gas of hard coal and soft coal in different quality ratios were done according to the Langmuir single molecule layer absorption theory. Gas constant mensuration instrument WY-98B was used during the experiments.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s, adsorption constants a and b of the mixed coal samples in different quality ratios were established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curves of adsorption quantity with changing pressure and variation equation of adsorption constants a, b with changing thickness ratio shows that the thickness of soft layer and hard coal approximately equal, thus resulting in outburst at greatest risk, then a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mechanism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has been put forward and a technical support scheme for engineering control of gas outburst is lai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coal soft layer coal and gas outburst ADSORPTION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methane outburst of mining multiple upper protective layers in coal seams cluster
2
作者 谢广祥 罗勇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5年第1期31-35,共5页
In order to prevent coal and methane outbursts, mining protective layers is an effective means, yet no precedents of mining multiple protective layers is discoveried in seams which includes several seams are prone to ... In order to prevent coal and methane outbursts, mining protective layers is an effective means, yet no precedents of mining multiple protective layers is discoveried in seams which includes several seams are prone to outburst like Xinzhuangzi Mine. This paper perfected the related theories through analyzing mining multiple upper protective layers. By means of examining several parameters, it synthetically analyzed and ascer- tains the protected effectiveness and scope and reasonable parameters, finally obtained the specific indexes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ing multiple protective layers in coal seams clu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eams cluster protective layer avoiding methane outburst protected effectiveness
下载PDF
Analysis of Parameters of Coal Pillar Setting under the Mining Condition of Huge Thick Loose Layer
3
作者 Liangliang YANG Xiang GE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2年第6期73-77,共5页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ge thick loose layer in Huainan mining area,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parameters of coal pillar setting and the ratio of loose layer thickn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ge thick loose layer in Huainan mining area,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parameters of coal pillar setting and the ratio of loose layer thickness to mining depth in Huainan mining area under the mining condition of huge thick loose layer was mainly studied by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It makes a theoretical supplement for the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mining subsidence rules in Huainan mining are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uge thick loose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ge thick loose layer Mining subsidence coal pillar setting
下载PDF
Vegetation of mono-layer landfill cover made of coal bottom ash and soil by compost application
4
作者 Seul Bi Lee Sang Yoon Kim +2 位作者 Chan Yu Soon-Oh Kim Pil Joo Ki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2013年第3期50-58,共9页
Monolayer barriers called evapotranspiration (ET) covers were developed as alternative final cover systems in waste landfills but high-quality soil remains a limiting factor in these cover systems. Coal bottom ash was... Monolayer barriers called evapotranspiration (ET) covers were developed as alternative final cover systems in waste landfills but high-quality soil remains a limiting factor in these cover systems. Coal bottom ash was evaluated to be a very good alternative to soil in previous tests and a combination of soil (65% wt.wt-1) and coal bottom ash (35% wt.wt-1) was evaluated to be the most feasible materials for ET cover systems. In our pot test, selected manure compost as soil amendment for the composite ET cover system, which was made of soil and bottom ash at ca. 40 Mg.ha-1 application level was very effective to promote vegetation growth of three plants;namely, garden cosmos (Cosmosbipinnatus), Chinese bushclover (Lespedezacuneata), and leafy lespedeza (Lespedeza cyrtobotrya).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post application on plant growth in an ET vegetative cover system, two couples of lysimeters, packed with soil and a mixture of soil and bottom ash, were installed in a pilot landfill cover system in 2007. Manure composts were applied at the rates of 0 and ?40 Mg.ha-11before sowing the five plant species, i.e.indigo-bush (Amorphafruticosa), Japanese mugwort (Artemisia princeps, Arundinella hirta, Lespedezacuneata, and Lespedezacyrtobotrya). Unseeded native plant (green foxtail,Setaria viridis) was dominant in all treatments in the 1st year after installation while the growth of the sown pla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ver the years. Total biomass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manure compost application, and m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composite ET cover made of soil and bottom ash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single soil ET cover, mainly due to more improved soil nutrient levels promoting vegetation growth and maintaining the vegetation system. The use of bottom ash as a mixing material in ET cover systems has a strong potential as an alternative to fine-grained soils, and manure compost addi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vegetative propagation in ET cove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tom ASH coal ASH COMPOST APPLIC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ET) Cover Mono-layer Barrier
下载PDF
CoAl渗层对DD5合金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孟令琪 迟庆新 +1 位作者 李艳明 董自超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1,共6页
为了研究典型工况下CoAl渗层对DD5合金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结合DD5合金在燃气轮机涡轮叶片的实际工况需求,用低周疲劳试验对CoAl渗层及无渗层的DD5合金光滑及缺口试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oAl渗层对光滑试件的低周疲劳性能无显著影... 为了研究典型工况下CoAl渗层对DD5合金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结合DD5合金在燃气轮机涡轮叶片的实际工况需求,用低周疲劳试验对CoAl渗层及无渗层的DD5合金光滑及缺口试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oAl渗层对光滑试件的低周疲劳性能无显著影响,CoAl渗层及无渗层试件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应力集中敏感性,且在400℃下CoAl渗层缺口试件低周疲劳寿命明显低于无渗层试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周疲劳 DD5合金 coal渗层 应力集中
下载PDF
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对被保护层回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学习 盛贵松 高泽帅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2,共7页
为探究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对被保护层回采效果的影响,以平顶山六矿戊_(8)煤层的戊_(8)-22310机巷和戊_(8)-32010风巷之间遗留宽度为4 m的区段煤柱和丁_(5-6)-2219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结合的方法... 为探究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对被保护层回采效果的影响,以平顶山六矿戊_(8)煤层的戊_(8)-22310机巷和戊_(8)-32010风巷之间遗留宽度为4 m的区段煤柱和丁_(5-6)-2219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柱影响范围、煤柱区域垂直应力分布及影响区相关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宽4 m遗留煤柱的影响范围为27.3 m,极限强度为25.9 MPa,塑性区宽度为2.26 m,弹性区宽度为2.68 m;煤柱两侧工作面均回采后,其承载的最大垂直应力87.9 MPa,远超煤柱本身的承载极限;在煤柱影响范围内测得的残余瓦斯含量、压力与卸压保护区无明显差异,并均小于突出危险临界值,煤柱影响区内瓦斯得到较好释放;煤柱影响范围内未产生明显应力集中现象,遗留小煤柱对被保护效果影响较小,保护效果在倾向上有连续性,对被保护层工作面回采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动力灾害 保护层开采 煤柱影响区 残存煤柱 保护范围
下载PDF
多层坚硬顶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小煤柱护巷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霍丙杰 孟繁禄 +3 位作者 李天航 宋子奇 靳京爵 黄宇轩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3,共11页
为研究小煤柱护巷巷道的稳定性及其阻隔同层位邻近采空区灾害的特征,以大同矿区石炭系坚硬顶板特厚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从小煤柱护巷巷道的稳定性和其是否具有阻隔同层位邻近采空区有害气... 为研究小煤柱护巷巷道的稳定性及其阻隔同层位邻近采空区灾害的特征,以大同矿区石炭系坚硬顶板特厚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从小煤柱护巷巷道的稳定性和其是否具有阻隔同层位邻近采空区有害气体能力2个角度,综合分析小煤柱的合理尺寸及其在不同采动阶段渗透率的演化特征。针对同忻煤矿石炭系煤层8210工作面沿空掘巷小煤柱开采具体的开采条件,建立了双关键层采场内外应力场叠加的力学模型,推导出双关键层条件下沿空掘巷小煤柱合理尺寸的计算关系式,理论确定8210工作面小煤柱合理尺寸为6.0 m;应用DJG–Ⅱ型煤岩渗流测试装备,研究不同采动阶段小煤柱渗透率演化特征,试验确定在第3采动阶段小煤柱渗透率较初始渗透率增大了23倍,该阶段小煤柱基本失去了阻隔邻近采空区有害气体的能力。根据理论研究结果,现场选取6 m小煤柱进行工业性试验;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开采试验过程中对小煤柱进行了改性降透措施,在小煤柱表面及顶板距煤柱帮1500 mm范围内喷射厚层混凝土(100 mm)。实践表明: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小煤柱护巷的回采巷道发生了一定的变形量,但是巷道变形在安全可控范围之内,巷道稳定,可实现安全回采;开采过程中8210工作面上隅角CH4气体浓度远低于邻近8305工作面采空区CH4气体浓度,表明小煤柱经过改性降透后具备了阻隔同层位邻近采空区有害气体的能力;开采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条件下小煤柱护巷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坚硬顶板 沿空掘巷 多重采动 小煤柱合理尺寸 渗透率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分层变形特征
8
作者 徐振平 杨宪彰 +4 位作者 能源 段云江 张文 胡建宁 张梦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5,共11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系和侏罗系煤层2套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垂向叠置、多期变形的特征,浅层构造发育盖层滑脱褶皱,深层发育基底卷入式叠瓦状逆冲构造,膏盐岩层和煤层发生滑脱塑性变形,发育加里东运动期、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断裂,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构造控制中生界沉积,由北向南具有超覆减薄的特征。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构造变形控制油气分层运聚,煤层以上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煤层之下的油气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占60%,大量油气仍保存在煤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煤层 膏盐岩层 滑脱层 构造分层变形 油气分层运聚 深层油气
下载PDF
突出煤层分层切削钻孔瓦斯释放特征及应用研究
9
作者 王永龙 赵澳琪 +5 位作者 余在江 王振锋 刘晓 麻登辉 张辉 刘春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0-230,共11页
【目的】突出煤层钻进过程中的喷孔瓦斯超限是威胁矿井高效生产的安全隐患,分层切削钻进方法有助于在孔内削弱喷孔瓦斯压力,但分层切削形成的梯形钻孔周围瓦斯释放特征不明,限制了分层切削钻具结构设计和应用效果。【方法】以不同层间... 【目的】突出煤层钻进过程中的喷孔瓦斯超限是威胁矿井高效生产的安全隐患,分层切削钻进方法有助于在孔内削弱喷孔瓦斯压力,但分层切削形成的梯形钻孔周围瓦斯释放特征不明,限制了分层切削钻具结构设计和应用效果。【方法】以不同层间距、层厚差的分层切削钻孔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钻孔周围瓦斯流动规律,并定量描述了分层切削钻孔瓦斯流量与层间距、层厚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分层切削钻具瓦斯释放调控机制,优化了分层切削钻具结构,并开展了现场钻进工业性试验。【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多次切削成孔方式使钻孔的揭露面积逐渐增大,有效控制了瓦斯释放面积,进而调控了瓦斯释放流量,通过合理设计钻孔层厚差Hj与层间距Li,能够将瓦斯释放流量降低18.3%以上。(2)在一定层间距范围内,双层切削钻具调控效果将优于三层切削钻具,直径为63.5 mm刻槽阻尼钻杆在推力140 kN和扭矩4600 N·m作用下,最小安全系数为3.009,满足强度设计要求。(3)优选双层切削钻具,其揭露直径73 mm,终孔直径113 mm,层间距0.8 m,通过工业性试验,钻遇高压瓦斯富集区时,孔口瓦斯体积分数降低了37.7%,孔口瓦斯体积分数均未超过0.5%。表明分层切削钻具调控钻孔周围煤体瓦斯释放量、削弱瓦斯释放强度的作用显著,为预防钻孔喷孔瓦斯超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出煤层 分层切削 瓦斯抽采 瓦斯超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沥青交联改性处理对碳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程俊霞 满梦瑶 +5 位作者 褚宏宇 吴秋萍 宋帅超 文锡量 朱亚明 赵雪飞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1,共9页
沥青基炭制品的碳结构高度依赖前驱体沥青的性质。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对沥青进行改性处理时,尽管化学交联的反应机理为亲电取代反应,但交联剂、催化剂的种类不同,沥青改性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炭制品结构。以中低温煤沥青为原料,探索3... 沥青基炭制品的碳结构高度依赖前驱体沥青的性质。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对沥青进行改性处理时,尽管化学交联的反应机理为亲电取代反应,但交联剂、催化剂的种类不同,沥青改性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炭制品结构。以中低温煤沥青为原料,探索3种交联剂(对苯二甲醇(PXG)、苯甲醛(BA)、对苯二甲酰氯(TPC))、5种催化剂(对甲苯磺酸、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硼酸)对沥青交联改性后炭制品结构的影响。通过TG-DTG、FT-IR研究交联改性后沥青热稳定性及沥青官能团的变化;借助XRD、Raman表征改性后沥青炭制品的微观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交联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促进了沥青分子的交联,有效阻止了热转化过程中轻组分挥发,提高了沥青的结焦值、软化点、热稳定等指标。以PXG为交联剂,沥青支链上亚甲基CH_(2)的H不易被取代;而以硼酸为催化剂时,支链末端甲基上的H易被取代;以BA为交联剂,取代氢的位置明显发生在芳香环上;以TPC为交联剂、浓硫酸为催化剂时,交联产品的C=0官能团含量增加,说明在这种组合下,TPC参加反应较多。无论与哪种交联剂相结合,浓盐酸为催化剂时,交联反应更易促进苯环上和支链上的C—H键发生取代反应。经过交联改性后的沥青,炭化过程中分子间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减弱,有效阻止碳有序结构的形成,碳无序结构含量I_(D)/I_(G)增大。同时碳微晶层间距d_(002)明显增加,有序堆积平均堆积高度L_(c)减小,芳香层数降低,说明化学交联不仅影响有序碳结构排列,还可抑制碳微晶结构发育。其中硼酸作为催化剂时,催化效果更理想。获得的炭制品d_(002)在同组产品中最大。PXG、硼酸组合与沥青发生交联时,所得碳材料的d_(002)达0.377 nm。本研究为进一步定向调控和构筑沥青基碳材料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沥青 交联改性 催化剂 碳微观结构 层间距
下载PDF
地面井分层卸压的煤系气合采原理及方式探讨
11
作者 李瑞 金丽红 +1 位作者 夏彬伟 葛兆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9,共9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制约煤系气合采的因素,提高煤系合层排采各产层的产气贡献,分别从动力、通道和气源条件出发,分析了煤系气合采的必备因素。基于改变地应力状态提高储层导流能力以及分层改变储层流体压力,满足多层合采动力条件的原理,提... 为了进一步认识制约煤系气合采的因素,提高煤系合层排采各产层的产气贡献,分别从动力、通道和气源条件出发,分析了煤系气合采的必备因素。基于改变地应力状态提高储层导流能力以及分层改变储层流体压力,满足多层合采动力条件的原理,提出了地面井分层卸压的煤系气合采方式。该方式通过在地面进行定向钻井,在目标储层中进行高压水射流作业,人工创造卸压空间(缝、槽、穴等),改变地应力状态,降低有效应力伤害,增加储层导流通道的数量和开度,提高目标储层压降传递速率。待储层压力降至符合煤系气合采动力条件时进行合层排采,从而提高煤系合采各产气层的产气贡献。相较于常规增产改造措施,此方式能够减少煤系气储层在有效应力作用下的储层伤害,且有助于提高储层压降传递效率,增强煤系气的解吸和扩散,降低多层煤系气合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认为地面井分层卸压的合采方式主要适用于储层地应力大、产层间距小的煤系气储层,且有望在薄互层煤系气储层增产改造及层间干扰严重的叠合共生煤系储层开发领域进行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分层卸压 多层合采 高压水射流 地应力 有效应力
下载PDF
错层位外错式巷道位置选择及联合支护研究
12
作者 王志强 鞠路超 +2 位作者 李廷照 王兆瑞 潘伟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76,共10页
针对新巨龙煤矿1301综放工作面区段间留设煤柱尺寸较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回采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本文提出采用错层位外错式巷道布置方案,建立错层位非常规煤柱力学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非常规煤柱应力环境和极限平衡区特征;考虑... 针对新巨龙煤矿1301综放工作面区段间留设煤柱尺寸较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回采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本文提出采用错层位外错式巷道布置方案,建立错层位非常规煤柱力学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非常规煤柱应力环境和极限平衡区特征;考虑不同错距下沿底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及区段煤柱弹性应变能密度分布特征,确定下区段沿底巷道合理错距为3.0 m;同时引入区段间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方案,对实际地质条件下接续工作面回采阶段区段间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方案和传统支护方案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区段间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方案优于传统支护方案,峰值应力由80 MPa降至64 MPa,降低率为20%,表明其对巷道围岩控制更为有效;区段煤柱单位留设面积为111.5 m^(2),相较于传统支护方案区段煤柱的170 m^(2),降低率为34.4%。研究结果对减少区段煤柱留设尺寸和提高煤炭回采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层位 外错式 非常规煤柱 弹性应变能 联合支护
下载PDF
基于网格优化双层随机森林的采空区煤氧化升温预测研究
13
作者 张春 隋彦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183,共7页
为了对采空区煤氧化升温的温度进行预测,在内蒙古某煤矿16402综放工作面进行长期的采空区气体和温度观测实验,采集到准确的采空区煤氧化升温过程中气体及温度数据,提出1种基于网格优化双层随机森林(WG-DRF)的采空区煤氧化升温预测方法,... 为了对采空区煤氧化升温的温度进行预测,在内蒙古某煤矿16402综放工作面进行长期的采空区气体和温度观测实验,采集到准确的采空区煤氧化升温过程中气体及温度数据,提出1种基于网格优化双层随机森林(WG-DRF)的采空区煤氧化升温预测方法,用该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并与传统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WG-DRF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误差MSE,决定系数R~2分别为1.725,6.158,0.903,优于其他模型。通过更换数据集对WG-DRF方法进行测试,验证双层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性。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煤氧化升温的温度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煤氧化升温 温度预测 网格优化双层随机森林
下载PDF
《“三下”开采规范》中安全煤(岩)柱留设问题探讨
14
作者 吕玉广 孙国 +1 位作者 吴宝峰 李硕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9-145,共7页
针对《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中安全煤(岩)柱设计以及水压对顶板突水控制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规范的附表4-3表头文字,指出保护层厚度的有关规定仅适用于松散含水层(含地表水体),至于基岩含... 针对《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中安全煤(岩)柱设计以及水压对顶板突水控制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规范的附表4-3表头文字,指出保护层厚度的有关规定仅适用于松散含水层(含地表水体),至于基岩含水层下采煤应如何确定保护层厚度则未明确;进而以泥岩与黏性土层均具有阻水功能为桥梁,推导出基岩含水层下采煤可参照“松散层下黏性土层累计厚度大于采厚”条件执行,遵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基岩含水层下保护层厚度统一取采厚的4倍为宜;既然规范适用条件为单层采厚不大于3.0 m,则附表4-3中“松散层厚度小于采厚”的规定难以理解,建议删除。其次,基于“保护”一词的科学内涵对“保护层”重新定义,即导水裂缝带顶界面到含水层底界面之间的隔水岩层均具有“保护”功能,应统称为保护层H_(b);进而提出了保护系数B_(s)概念,即保护层厚度与单层采厚的比值;松散含水层下保护系数分区阈值(B_(i)=2、3、4、5、6、7),基岩含层下保护系数分区阈值B_(i)=4,据此对顶板水害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突水区(B_(s)≤0)、危险区(0<B_(s)<B_(i))、安全区(B_(s)≥B_(i))。此外,借鉴底板突水系数概念,将单位厚度保护层承受的水头压力称为保护层承压系数(T=P/H_(b)),通过对3种煤水结构条件下承压系数的分析,得出第4系松散含水层、非煤系基岩含水层下采煤可以不考虑水压,煤系基岩含水层下采煤随着开采深度增加、水压随之增大而带来突(涌)水风险。最后,分析了底板含水层顶部存在被泥质物充填隔水带时,《“三下”开采规范》给出的底板防水安全煤(岩)柱表达式(h_(a)≥h_(1)+h_(2)+h_(4))与附图相矛盾,正确的表达式应为h_(a)≥h_(1)+h_(2)-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 保护系数 分区阈值 “三区”划分 承压系数 安全煤(岩)柱
下载PDF
特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支卸协同控制技术
15
作者 李化敏 王文强 +1 位作者 王祖洸 孙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针对特厚煤层小煤柱沿空掘巷大范围塑性全煤巷道锚网索的支护难题,以塔山煤矿8204-2小煤柱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锚杆、锚索对沿空大范围塑性全煤巷道的支护机理。锚杆支护主要作用于浅部二次破碎区煤体... 针对特厚煤层小煤柱沿空掘巷大范围塑性全煤巷道锚网索的支护难题,以塔山煤矿8204-2小煤柱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锚杆、锚索对沿空大范围塑性全煤巷道的支护机理。锚杆支护主要作用于浅部二次破碎区煤体,形成浅部连续承载结构;锚索主要作用于深部处于三向受力状态的稳定煤体,形成更大范围的连续稳定承载结构;进一步明确了锚杆、锚索有效长度的计算方法,形成了以高预紧力、高强“锚-网-索”支护为基础,以坚硬顶板井下磨料水射流切顶卸压、巷帮大直径钻孔卸压、底板卸压槽卸压为辅的“支卸协同”小煤柱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体系。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试验巷道围岩最大变形量小于700 mm,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小煤柱 沿空掘巷 围岩控制 支卸协同 双层连续承载结构
下载PDF
河流下多煤层开采安全性及保护技术
16
作者 郭文兵 王比比 +1 位作者 杨伟强 胡超群 《绿色矿山》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我国新疆地区干旱缺水,艾维尔沟河作为新疆一条具有重要地理特征和环境影响的河流,其对于流经区域的经济、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艾维尔沟河下进行煤炭开采时,既要保证矿井安全也要保证河流的正常使用。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 我国新疆地区干旱缺水,艾维尔沟河作为新疆一条具有重要地理特征和环境影响的河流,其对于流经区域的经济、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艾维尔沟河下进行煤炭开采时,既要保证矿井安全也要保证河流的正常使用。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流下多煤层开采安全性及河流保护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多煤层开采条件下,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11401工作面为41.9 m、1502工作面为110 m、11401工作面为113.8 m)并绘制剖面示意图;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覆岩导水裂缝发育形态及高度进行确定,最终基于导水裂隙带高度(117.8 m)与最小煤层埋藏深度(191.5 m)的相互关系,确定河流下开采是安全的可行的。在保证河流下煤层安全开采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离层注浆原理,并结合采动影响特征参数及工程现场,提出了以离层注浆为主,河道防渗及优化开采设计为辅的多手段对采动影响范围内地表特定目标的精准保护技术。根据实际采矿地质条件,采用概率积分法计算试采工作面开采前后河道位置处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显示:采用离层注浆精准保护技术后,河道的最大水平变形值(2 mm/m)未超出允许坝体的极限变形值(2.5 mm/m),所以采用离层注浆精准保护技术可以实现,井下安全开采的同时,保证河道的正常使用。通过对河流下多煤层开采的安全性及保护技术的分析研究,为矿山绿色开采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开采 河流下采煤 导水裂隙带高度 离层注浆 多煤层开采
下载PDF
煤层亚临界/超临界CO_(2)吸附特征与封存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帅峰 韩思杰 +4 位作者 桑树勋 郭常建 郭庆 徐昂 张金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8,共17页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附实验,并采用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PR)拟合,分析了温压变化下不同孔隙的吸附相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以吸附相密度和最大吸附层厚度协同变化为核心的煤层CO_(2)封存机理,最后通过准确划分孔内吸附空间与自由空间,预测了不同埋深下煤层CO_(2)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下超临界CO_(2)吸附曲线均表现出典型的超临界气体吸附特征,过剩吸附量(最大值介于1·25~1·75 mmol/g)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孔隙内CO_(2)吸附层分为接触层、内层和过渡层,亚临界CO_(2)在孔内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而超临界CO_(2)吸附方式为多分子层吸附;(3)最大吸附层厚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压力呈负相关;(4)CO_(2)平均吸附相密度随埋深“先增后减”,总封存量与绝对吸附量曲线在CO_(2)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存在差异。结论认为:(1)在吸附空间与吸附相密度协变下,煤层CO_(2)微观封存模式随埋深可分为亚临界单分子层吸附、超临界类气态多分子层吸附型以及超临界类液态多分子层吸附3种类型,自由相封存量对总封存量的贡献随埋深增加,但吸附封存仍是煤层CO_(2)封存的主要方式;(2)研究成果揭示了原位煤层超临界CO_(2)封存机理,能够为深部煤层CO_(2)封存能力评价提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CO_(2) 深部煤层 吸附相密度分布 SLD-PR模型 最大吸附层厚度 封存容量 吸附封存
下载PDF
厚煤层膏体分层充填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焦方树 张新国 范亚奇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24-28,共5页
为探究厚煤层膏体分层充填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以古城煤矿13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参数计算及地表下沉预计等方法,基于等价采高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膏体充填开采的等价采高模型,修正了非充分采动条件下的膏体充填开采预计参... 为探究厚煤层膏体分层充填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以古城煤矿130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参数计算及地表下沉预计等方法,基于等价采高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膏体充填开采的等价采高模型,修正了非充分采动条件下的膏体充填开采预计参数,预计并揭示了厚煤层膏体分层充填开采后的地表移动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膏体分层充填开采后地表最大下沉值270 mm,地表建筑物损坏等级在Ⅰ级允许变形以内,保证了地表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为类似膏体充填后地表沉陷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膏体分层充填 重复采动 修正系数 非充分采动
下载PDF
古建筑压煤开采对斜坡上覆堆积层变形扰动影响研究
19
作者 安成纪 龙建辉 +3 位作者 胡海峰 李旭鹏 李美平 李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180,共12页
针对缓倾顺层斜坡上覆堆积层的采动稳定性与变形机理的研究,特别是从协调地下资源开采与地上文物古建筑安全防护视角出发的研究处在探索阶段。以山西省宝应寺斜坡堆积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表动态监测与地质过程机制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研... 针对缓倾顺层斜坡上覆堆积层的采动稳定性与变形机理的研究,特别是从协调地下资源开采与地上文物古建筑安全防护视角出发的研究处在探索阶段。以山西省宝应寺斜坡堆积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表动态监测与地质过程机制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堆积层稳定性与地表裂缝成因机制,并探讨优化了开采方式。研究表明:①长壁式地下开采是引起堆积层变形的诱因,堆积层软弱特性与斜坡软硬互层结构是其变形内因。堆积层下伏基岩变形模式为垂向挤压水平拉张,对堆积层变形具有放大效果,牵动其产生地裂缝。堆积层变形破坏机制为:坡下采空—覆岩弯曲—侧岩倾倒变形—下伏岩层应力集中—牵动拉裂;②堆积层裂缝分布在上坡方向采空区工作面端部附近,平面上近似平行,呈“之”字或锯齿状。地物裂缝较之地表裂缝数量更多、但规模更小,寺院建筑群受隐伏张性地裂缝影响致地基形变造成地面以上结构开裂;停采后监测期内,堆积体变形速率趋于收敛,残余变形消减,由变形移动转为基本稳定;③完全采空后,堆积层表现为以下错为主的拉张变形,剪应变显现,持续开采条件下堆积层变形程度将加剧。下伏基岩最大主应力增量达1080.75%,拉应力集中;④短壁房式开采留设区段煤柱利于减小堆积层变形。研究为认识地下资源开采扰动斜坡上覆堆积层变形破坏与寻求古建筑压煤开采文物保护解决方案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下压煤 采空区 顺层斜坡 堆积层 变形监测
下载PDF
不同变质程度煤在胶质体阶段的碳结构演变探究
20
作者 许恒光 田露 +3 位作者 戚悦昕 徐秀丽 窦金孝 余江龙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5,共9页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焦炉对5种炼焦煤(观音堂焦煤、马头焦煤、五沟肥煤、萧县肥煤和兖州西气煤)进行热解成焦,并提取了不同温度段的煤样。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对...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焦炉对5种炼焦煤(观音堂焦煤、马头焦煤、五沟肥煤、萧县肥煤和兖州西气煤)进行热解成焦,并提取了不同温度段的煤样。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对煤样的碳结构进行了探究。FTIR结果显示,5种原煤的芳香结构以苯环二取代和四取代为主,相对含量均达到50%以上,随着温度升高,5种煤样的苯环二取代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苯环四取代和五取代相对含量变化则呈现两段性。5种原煤的脂肪结构以甲基和亚甲基为主,随温度升高,观音堂焦煤、马头焦煤、五沟肥煤和萧县肥煤中的亚甲基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18.85%、13.75%、16.50%和12.65%,而兖州西气煤的亚甲基相对含量在450℃达到最低,其次甲基相对含量在450℃后迅速从42.11%降低至22.87%。计算了5种煤样的FTIR结构参数,发现450~550℃阶段煤样的芳碳率、芳氢率均明显增加,脂肪支链长度迅速减短。XRD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焦煤和肥煤的层间距减小至0.344~0.346 mm,而气煤的层间距只减小了0.007 nm,5种煤样的横向尺寸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堆垛高度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焦煤和肥煤的碳结构参数变化明显,焦煤的芳香度提高至0.82左右,肥煤的提高至0.73左右,而气煤的芳香度仅有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 胶质层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X射线衍射 碳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